晉書
中國二十四史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記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漢書 | 班固 | 東漢 | |
3 | 後漢書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陳壽 | 西晉 | |
5 | 晉書 | 房玄齡等 | 唐 | |
6 | 宋書 | 沈約 | 蕭梁 | |
7 | 南齊書 | 蕭子顯 | ||
8 | 梁書 | 姚思廉 | 唐 | |
9 | 陳書 | |||
10 | 魏書 | 魏收 | 北齊 | |
11 | 北齊書 | 李百藥 | 唐 | |
12 | 周書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壽 | ||
14 | 北史 | |||
15 | 隋書 | 魏徵等 | ||
16 | 舊唐書 | 劉昫等 | 後晉 | |
17 | 新唐書 | 歐陽修等 | 北宋 | |
18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 | ||
20 | 宋史 | 脫脫等 | 元 | |
21 | 遼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張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晉書》於唐朝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1]。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晉書》作者群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晉書》編寫過程
唐太宗重視修史,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四史」有六部史書(《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餘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餘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便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晉書》的成就
記載完備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
補舊史之不足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並不鼓勵司馬氏的發家史,《晉書·宣帝紀》裏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2],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體例創新
《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建立的十六國政權。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特點。「載記」最早由《東觀漢記》所創,但記載的是新莽至東漢初年不屬於劉秀的各個政權人物列傳[3],並非記載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
《晉書》的不足
記述荒誕
《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4]。例如《干寶傳》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開棺後仍能復生之事。[5]《張華傳》中提到吃「龍肉」之事,並稱「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史料取捨不夠嚴謹
據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採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併兼採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書之後,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採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6][7]。劉知幾在《史通》裏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例如有關杜弢的下場,《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晉書·愍帝紀》卻寫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張熷在《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
此外,《晉書·馮紞傳》稱「紞兄恢,自有傳」,《殷顗傳》稱「弟仲文、叔獻,別有傳」,但《晉書》未替馮恢、殷叔獻立傳;《李重傳》有「見百官志」語,但《晉書》並無《百官志》;《司馬彪傳》載「泰始初,武帝親祠南郊,彪上疏定議,語在郊祀志」,但《晉書》只有《禮志》,沒有《郊祀志》,且《禮志》也對司馬彪此議毫無記載。另外,《晉書・地理志》對於東晉十六國的疆域政區沒有詳細的記載,明顯有不足之處。[8]
《晉書》目錄
帝紀
- 帝紀第一 宣帝
- 帝紀第二 景帝 文帝
- 帝紀第三 武帝
- 帝紀第四 惠帝
- 帝紀第五 懷帝 愍帝
- 帝紀第六 元帝 明帝
- 帝紀第七 成帝 康帝
- 帝紀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 帝紀第九 簡文帝 孝武帝
- 帝紀第十 安帝 恭帝
志
- 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星等)
- 志第二 天文中
-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經星變附見)
- 志第四 地理上(司州 兗州 豫州 冀州 幽州 平州 并州 雍州 涼州 秦州 梁州 益州)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荊州 揚州 交州 廣州)
- 志第六 律曆上
- 志第七 律曆中
- 志第八 律曆下
- 志第九 禮上
- 志第十 禮中
- 志第十一 禮下
- 志第十二 樂上
- 志第十三 樂下
- 志第十四 職官
- 志第十五 輿服
- 志第十六 食貨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志第十八 五行中
- 志第十九 五行下
- 志第二十 刑法
列傳
-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張皇后 景懷夏侯皇后 景獻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楊皇后 武悼楊皇后 左貴嬪 胡貴嬪 諸葛夫人 惠賈皇后 惠羊皇后 謝夫人 懷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豫章君 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 康獻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廢帝孝庾皇后 簡文宣鄭太后 簡文順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陳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
- 列傳第三 王祥 弟王覽 鄭沖 何曾 子何劭 劭庶兄何遵 遵子何嵩 遵子何綏 遵子何機 遵子何羨 石苞 子石統 子石越 子石喬 子石浚 子石俊 子石崇 曾孫樸 附歐陽建 附孫鑠
- 列傳第四 羊祜 杜預 杜錫
- 列傳第五 陳騫 子陳輿 裴秀 子裴頠 秀從弟裴楷 楷子裴憲
- 列傳第六 衛瓘 子衛恆 恆子衛璪 璪弟衛玠 張華 子張禕、張韙 劉卞
- 列傳第七 宗室 安平獻王孚 子邕 邕弟義陽成王望 望子河間平王洪 洪子威 洪弟隨穆王整 整弟竟陵王楙 望弟太原成王輔 輔弟翼 翼弟下邳獻王晃 晃弟太原烈王瑰 瑰弟高陽元王珪 珪弟常山孝王衡 衡弟沛順王景 彭城穆王權 曾孫紘 紘子俊 高密文獻王泰 子孝王略 略兄新蔡武哀王騰 范陽康王綏 子虓 濟南惠王遂 曾孫勳 譙剛王遜 子閔王承 承子烈王無忌 無忌子敬王恬 恬子忠王尚之 尚之弟恢之 恢之弟休之 休之弟允之 附韓延之 高陽王睦 任城景王陵 弟順、斌
- 列傳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榦 琅邪武王伷 子恭王覲 覲弟武陵莊王澹 澹弟東安王繇 繇弟淮陵元王漼 清惠亭侯京 扶風武王駿 子暢 暢弟新野莊王歆 梁王肜 文六王 齊獻王攸 子蕤 蕤弟廣漢沖王贊 贊兄寔 城陽哀王兆 遼東悼惠王定國 廣漢殤王廣德 樂安平王鑒 樂平王延祚
- 列傳第九 王沈 子王浚 荀顗 荀勖 子荀藩 藩子荀邃 邃弟荀闓 藩弟荀組 組子荀奕 馮紞
- 列傳第十 賈充 充婦郭槐 槐外孫韓謐(賈謐) 充弟賈混 充從子賈模 賈后從舅郭彰 楊駿 駿弟楊珧 珧弟楊濟
- 列傳第十一 魏舒 子魏混 李憙 劉寔 劉智 高光 子高韜
- 列傳第十二 王渾 子王濟 王濬 唐彬
- 列傳第十三 山濤 子山簡 簡子山遐 王戎 從弟王衍 衍弟王澄 郭舒 樂廣
- 列傳第十四 鄭袤 子鄭默 默子鄭球 李胤 盧欽 子盧浮 弟盧珽 珽子盧志 志子盧諶 崔悅 華表 子華廙 廙子華恆 廙弟華嶠 石鑒 溫羨
- 列傳第十五 劉毅 子劉暾 程衛 和嶠 武陔 任愷 崔洪 郭奕 侯史光 何攀
- 列傳第十六 劉頌 李重 李毅
- 列傳第十七 傅玄 子傅咸 咸子傅敷 咸從父弟傅祗
- 列傳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閻纘 子閻亨
- 列傳第十九 阮籍 籍兄子阮咸 咸子阮瞻 瞻弟阮孚 咸從子阮脩 咸族弟阮放 放弟阮裕 嵇康 向秀 劉伶 謝鯤 胡毋輔之 子胡毋謙之 畢卓 王尼 羊曼 弟羊聃 光逸
- 列傳第二十 曹志 庾峻 子庾珉 珉弟庾敳 郭象 庾純 子庾旉 秦秀
- 列傳第二十一 皇甫謐 子皇甫方回 摯虞 束皙 王接
- 列傳第二十二 郤詵 阮種 華譚 袁甫
- 列傳第二十三 愍懷太子 子虨、臧、尚
- 列傳第二十四 陸機 孫拯 陸雲 弟陸耽 從叔陸喜
- 列傳第二十五 夏侯湛 弟夏侯淳 淳子夏侯承 潘岳 從子潘尼 張載 弟張協 協弟張亢
- 列傳第二十六 江統 子江虨、江惇 孫楚 孫孫統 統弟孫綽
- 列傳第二十七 羅憲 兄子羅尚 滕脩 馬隆 胡奮 陶璜 吾彥 張光 趙誘
- 列傳第二十八 周處 處長子周玘 玘子周勰 勰弟周彝 處幼子周劄 劄子周澹 劄從子周筵 筵弟周縉 周訪 訪長子周撫 撫子周楚 楚子周虓 訪次子周光 光子周仲孫
- 列傳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子粹、矩(矩子祐)、羕、宗、熙 楚隱王瑋 趙王倫 齊武閔王冏 鄭方 長沙厲王乂 成都王穎 河間王顒 東海孝獻王越
- 列傳第三十 解系 弟解結 結弟解育 孫旂 孟觀 牽秀 繆播 從弟繆胤 皇甫重 張輔 李含 張方 閻鼎 索靖 子索綝 賈疋
- 列傳第三十一 周浚 子周嵩 子周謨 從父弟周馥 成公簡 苟晞 華軼 劉喬 孫劉耽 耽子劉柳
- 列傳第三十二 劉琨 子劉群 兄劉輿 輿子劉演 祖逖 兄祖納
- 列傳第三十三 邵續 李矩 段匹磾 魏浚 族子魏該 郭默
- 列傳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毗陵悼王軌 秦獻王柬 城陽懷王景 東海沖王祗 始平哀王裕 淮南忠壯王允 代哀王演 新都王該 清河康王遐 汝陰哀王謨 吳孝王晏 渤海殤王恢 元四王 琅邪孝王裒 東海哀王沖 武陵威王晞 琅邪悼王煥 簡文三子 會稽思世子道生 臨川獻王郁 會稽文孝王道子
- 列傳第三十五 王導 子王悅 悅弟王恬 恬弟王洽 洽子王珣 珣弟王珉 洽弟王協 協繼子王謐 協弟王劭 劭弟王薈 薈子王廞
- 列傳第三十六 劉弘 陶侃 子陶洪 陶瞻 陶夏 陶琦 陶旗 陶斌 陶稱 陶範 陶岱 兄子陶臻 臻弟陶輿
- 列傳第三十七 溫嶠 郗鑒 子郗愔 愔子郗超 愔弟郗曇 叔父郗隆
- 列傳第三十八 顧榮 紀瞻 賀循 楊方 薛兼
- 列傳第三十九 劉隗 孫劉波 伯父劉訥 刁協 子刁彝 彝子刁逵 戴若思(戴淵) 弟戴邈 周顗
- 列傳第四十 應詹 甘卓 鄧騫 卞壼 從父兄卞敦 劉超 鍾雅
- 列傳第四十一 孫惠 熊遠 王鑒 陳頵 高崧
- 列傳第四十二 郭璞 葛洪
- 列傳第四十三 庾亮 子庾彬 庾羲 庾龢 弟庾懌 庾冰 冰子庾希 冰弟庾條 庾翼
- 列傳第四十四 桓彝 子桓雲 雲弟桓豁 豁子桓石虔 石虔子桓振 石虔弟桓石秀 桓石民 桓石生 桓石綏 桓石康 豁弟桓秘 秘弟桓沖 沖子桓嗣 嗣子桓胤 嗣弟桓謙 謙弟桓脩 徐甯
- 列傳第四十五 王湛 子王承 承子王述 述子王坦之 王禕之 坦之子王愷 王愉 愉弟王國寶 國寶弟王忱 愉子王綏 族子王嶠 袁悅之 祖台之 荀崧 子荀蕤 蕤弟荀羨 范汪 子范甯 汪叔范堅 劉惔 張憑 韓伯
- 列傳第四十六 王舒 子王允之 王廙 子王彬 彬子王彪之 彬從兄王棱 虞潭 孫虞嘯父 兄子虞𩦎 顧眾 張闓
- 列傳第四十七 陸曄 弟陸玩 玩子陸納 何充 褚翜 蔡謨 諸葛恢 殷浩 顧悅之 蔡裔
- 列傳第四十八 孔愉 子孔汪 孔安國 弟孔祗 從子孔坦 孔嚴 從弟孔群 群子孔沉 丁潭 張茂 陶回
- 列傳第四十九 謝尚 謝安 附羊曇 安子謝瑤 謝琰 琰子謝混 安兄謝奕 子謝玄 安弟謝萬 子謝韶 安兄據子謝朗 朗子謝重 重子謝絢 安弟謝石 從子謝邈
- 列傳第五十 王羲之 子王凝之 子王徽之 徽之子王楨之 子王操之 子王獻之 附許邁
- 列傳第五十一 王遜 蔡豹 羊鑒 劉胤 桓宣 族子桓伊 朱伺 毛寶 子毛穆之 毛安之 劉遐 鄧嶽 子鄧遐 朱序
- 列傳第五十二 陳壽 王長文 虞溥 司馬彪 王隱 虞預 孫盛 子孫潛 孫放 干寶 鄧粲 謝沈 習鑿齒 徐廣
- 列傳第五十三 顧和 袁瑰 子袁喬 喬孫袁山松 瑰弟袁猷 從祖袁準 準孫袁耽 耽子袁質 質子袁湛 湛弟袁豹 江逌 從弟江灌 灌子江績 車胤 殷顗 王雅
- 列傳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劉牢之 殷仲堪 楊佺期
- 列傳第五十五 劉毅 兄劉邁 諸葛長民 何無忌 檀憑之 魏詠之
- 列傳第五十六 張軌 子張寔 寔弟張茂 寔子張駿 駿子張重華 重華子張曜靈 曜靈伯父張祚 曜靈弟張玄靚 玄靚叔張天錫
- 列傳第五十七 涼武昭王李暠 子涼後主李歆
- 列傳第五十八 孝友 李密 盛彥 夏方 王裒 許孜 庾袞 孫晷 顏含 劉殷 王延 王談 桑虞 何琦 吳逵
- 列傳第五十九 忠義 嵇紹 從子嵇含 王豹 劉沈 麴允 附焦嵩 賈渾 王育 韋忠 辛勉 族弟辛賓 劉敏元 周該 桓雄 韓階 周崎 易雄 樂道融 虞悝 沈勁 吉挹 王諒 宋矩 車濟 丁穆 辛恭靖 羅企生 張禕
- 列傳第六十 良吏 魯芝 胡威 子胡奕 杜軫 子杜毗 杜秀 弟杜烈 杜良 竇允 王宏 曹攄 潘京 范晷 子范廣 范稚 丁紹 喬智明 鄧攸 吳隱之
- 列傳第六十一 儒林 范平 文立 陳邵 虞喜 劉兆 氾毓 徐苗 崔遊 范隆 杜夷 董景道 續咸 徐邈 孔衍 范宣 韋謏 范弘之 王歡
- 列傳第六十二 文苑 應貞 成公綏 左思 趙至 鄒湛 棗據 褚陶 王沈 張翰 庾闡 曹毗 李充 袁宏 伏滔 羅含 顧愷之 郭澄之
- 列傳第六十三 外戚 羊琇 王恂 楊文宗 羊玄之 虞豫 庾琛 杜乂 褚裒 何准 王濛 王遐 王蘊 褚爽
- 列傳第六十四 隱逸 孫登 董京 夏統 朱沖 范粲 魯勝 董養 霍原 郭琦 伍朝 魯褒 氾騰 任旭 郭文 龔壯 孟陋 韓績 譙秀 翟湯 郭翻 辛謐 劉驎之 索襲 楊軻 公孫鳳 公孫永 張忠 石垣 宋纖 郭荷 郭瑀 祈嘉 瞿硎先生 謝敷 戴逵 龔玄之 陶淡 陶潛
- 列傳第六十五 藝術 陳訓 戴洋 韓友 淳于智 步熊 杜不愆 嚴卿 隗炤 卜珝 鮑靚 吳猛 幸靈 佛圖澄 麻襦 單道開 黃泓 索紞 孟欽 王嘉 僧涉 郭黁 鳩摩羅什 曇霍 台產
- 列傳第六十六 列女 羊耽妻辛憲英 杜有道妻嚴憲 王渾妻鍾琰 鄭袤妻曹氏 湣懷太子妃王惠風 鄭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賈渾妻宗氏 梁緯妻辛氏 許延妻杜氏 虞潭母孫氏 周顗母李絡秀 張茂妻陸氏 尹虞二女 荀崧小女荀灌 王凝之妻謝道韞 劉臻妻陳氏 皮京妻龍憐 孟昶妻周氏 何無忌母劉氏 劉聰妻劉娥 王廣女 陝婦人 靳康女 韋逞母宋氏 張天錫妾閻氏、薛氏 苻堅妾張氏 竇滔妻蘇氏 苻登妻毛氏 慕容垂妻段元妃 段豐妻慕容氏 呂纂妻楊氏 涼武昭王李玄盛後尹氏
- 列傳第六十七 四夷 東夷 夫餘國 馬韓 辰韓 肅慎氏 倭人 裨離 西戎 吐谷渾 焉耆國 龜茲國 大宛國 康居國 大秦國 南蠻 林邑 扶南 北狄 匈奴
- 列傳第六十八 王敦 沈充 桓溫 孟嘉
- 列傳第六十九 桓玄 卞范之 殷仲文
- 列傳第七十 王彌 張昌 陳敏 王如 杜曾 杜弢 王機 祖約 蘇峻 孫恩 盧循 譙縱
載記
- 載記第一 漢趙 劉元海(劉淵) 子劉和 劉宣
- 載記第二 漢趙 劉聰 劉粲 陳元達
- 載記第三 漢趙 劉曜
- 載記第四 後趙 石勒上
- 載記第五 後趙 石勒下 次子石弘 張賓
- 載記第六 後趙 石季龍(石虎)上
- 載記第七 後趙 石季龍(石虎)下 石世 石遵 石鑒 石閔(冉閔)
- 載記第八 前燕 慕容廆 裴嶷 高瞻
- 載記第九 前燕 慕容皝 慕容翰 陽裕
- 載記第十 前燕 慕容儁 韓恆 李產
- 載記第十一 前燕 慕容暐 慕容恪 陽騖 皇甫真
- 載記第十二 前秦 苻洪 苻健 苻生 洪季子苻雄 王墮
- 載記第十三 前秦 苻堅上
- 載記第十四 前秦 苻堅下 王猛 苻融 苻朗
- 載記第十五 前秦 苻丕 苻登 索泮 徐嵩
- 載記第十六 後秦 姚弋仲 姚襄 姚萇
- 載記第十七 後秦 姚興上
- 載記第十八 後秦 姚興下 尹緯
- 載記第十九 後秦 姚泓
- 載記第二十 成漢 李特 李流 李庠
- 載記第二十一 成漢 李雄 李班 李期 李壽 李勢
- 載記第二十二 後涼 呂光 呂纂 呂隆
- 載記第二十三 後燕 慕容垂
- 載記第二十四 後燕 慕容寶 慕容盛 慕容熙 慕容雲(高雲)
- 載記第二十五 西秦、北燕 乞伏國仁 乞伏乾歸 乞伏熾磐 馮跋 弟馮素弗
- 載記第二十六 南涼 禿髮烏孤 禿髮利鹿孤 禿髮傉檀
- 載記第二十七 南燕 慕容德
- 載記第二十八 南燕 慕容超 慕容鍾 封孚
- 載記第二十九 北涼 沮渠蒙遜
- 載記第三十 夏國 赫連勃勃
其他版本的晉史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
《晉書》的史誤
註釋
- ^ 《新唐書·藝文志》「正史類」稱:「《晉書》一百三十卷,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來濟、陸元仕、劉子翼、令狐德棻、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李淳風、辛丘馭、劉引之、陽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懷儼、趙弘智等修,而名為御撰。」
- ^ 《晉書》: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 ^ 東觀漢記/卷021
- ^ 劉知幾在《史通·采撰篇》中指出:「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干、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 ^ 《晉書》本傳雲:「寶以父婢復生及兄病氣絕復悟,雲見天地間鬼怪事,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爲《捜神記》,凡二十卷。」
- ^ 《舊唐書·房玄齡傳》說唐修《晉書》,「史官多是文詠之士,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由是頗為學者所譏。」
- ^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三亦云:「劉知幾《史通》:『《晉史》所采多小書,若《語林》、《世說》、《搜神記》、《幽明錄》是也。曹(嘉之)、干(寶)兩《紀》,孫(盛)、檀(道鸞)二《陽秋》,皆不之取。其中所載美事,遺略甚多。'又云:『唐修《晉書》,作者皆詞人,遠棄史、班,近親徐、庾。'晁子止亦謂:《晉史》叢冗最甚。」
- ^ 學者胡阿祥認為「《晉書・地理志》有兩大類錯。一是志文往往與紀傳不合,如錢大昕稱:『即一部《晉書》論之,紀傳之文,無有與志相應者;以矛刺盾,當不待鳴鼓之攻矣。二是往往誤劉宋制度以為東晉制度。最明顯的例子是僑置州郡的名稱」。
參考文獻
- 胡運宏、胡阿祥:《中華本<晉書·地理志>考異》
延伸閱讀
[編]
- 在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在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 《晉書 (四庫全書本)》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晉書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 清水凱夫:〈論唐修《晉書》的性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