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中国二十四史 | ||||
---|---|---|---|---|
次序 | 书名 | 作者 | ||
姓名 | 时代 | |||
1 | 史记 | 司马迁 | 西汉 | |
2 | 汉书 | 班固 | 东汉 | |
3 | 后汉书 | 范晔 | 刘宋 | |
4 | 三国志 | 陈寿 | 西晋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萧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齐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徵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后晋 | |
17 | 新唐书 | 欧阳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关 | 东观汉记 | 刘珍等 | 东汉 | |
相关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国 | |
相关 | 清史稿 | 赵尔巽等 | 民国 | |
相关 | 点校本二十四史 | 顾颉刚等 | 共和国 |
《晋书》于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写成,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1]。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作者群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晋书》编写过程
唐太宗重视修史,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四史”有六部史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写成。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晋书》的成就
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从当政者的角度,《晋书》虽为立传,但并不鼓励司马氏的发家史,《晋书·宣帝纪》里曾讲到晋明帝问起晋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告之,明帝大惭,把脸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2],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论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体例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记载了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的十六国政权。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特点。“载记”最早由《东观汉记》所创,但记载的是新莽至东汉初年不属于刘秀的各个政权人物列传[3],并非记载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
《晋书》的不足
记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4]。例如《干宝传》中记载干宝之父妾陪葬十余年,开棺后仍能复生之事。[5]《张华传》中提到吃“龙肉”之事,并称“试以苦酒濯之,必有异。”
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6][7]。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例如有关杜弢的下场,《晋书·杜弢传》写杜弢“不知所终”,《晋书·愍帝纪》却写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
此外,《晋书·冯𬘘传》称“𬘘兄恢,自有传”,《殷𫖮传》称“弟仲文、叔献,别有传”,但《晋书》未替冯恢、殷叔献立传;《李重传》有“见百官志”语,但《晋书》并无《百官志》;《司马彪传》载“泰始初,武帝亲祠南郊,彪上疏定议,语在郊祀志”,但《晋书》只有《礼志》,没有《郊祀志》,且《礼志》也对司马彪此议毫无记载。另外,《晋书・地理志》对于东晋十六国的疆域政区没有详细的记载,明显有不足之处。[8]
《晋书》目录
帝纪
- 帝纪第一 宣帝
- 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 帝纪第三 武帝
- 帝纪第四 惠帝
- 帝纪第五 怀帝 愍帝
- 帝纪第六 元帝 明帝
- 帝纪第七 成帝 康帝
- 帝纪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 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
- 帝纪第十 安帝 恭帝
志
-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
- 志第二 天文中
-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 志第四 地理上(司州 兖州 豫州 冀州 幽州 平州 并州 雍州 凉州 秦州 梁州 益州)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荆州 扬州 交州 广州)
- 志第六 律历上
- 志第七 律历中
- 志第八 律历下
- 志第九 礼上
- 志第十 礼中
- 志第十一 礼下
- 志第十二 乐上
- 志第十三 乐下
- 志第十四 职官
- 志第十五 舆服
- 志第十六 食货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志第十八 五行中
- 志第十九 五行下
- 志第二十 刑法
列传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张皇后 景怀夏侯皇后 景献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左贵嫔 胡贵嫔 诸葛夫人 惠贾皇后 惠羊皇后 谢夫人 怀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豫章君 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 康献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 简文宣郑太后 简文顺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陈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
- 列传第三 王祥 弟王览 郑冲 何曾 子何劭 劭庶兄何遵 遵子何嵩 遵子何绥 遵子何机 遵子何羡 石苞 子石统 子石越 子石乔 子石浚 子石俊 子石崇 曾孙朴 附欧阳建 附孙铄
- 列传第四 羊祜 杜预 杜锡
- 列传第五 陈骞 子陈舆 裴秀 子裴𬱟 秀从弟裴楷 楷子裴宪
- 列传第六 卫瓘 子卫恒 恒子卫璪 璪弟卫玠 张华 子张祎、张韪 刘卞
- 列传第七 宗室 安平献王孚 子邕 邕弟义阳成王望 望子河间平王洪 洪子威 洪弟随穆王整 整弟竟陵王楙 望弟太原成王辅 辅弟翼 翼弟下邳献王晃 晃弟太原烈王瑰 瑰弟高阳元王珪 珪弟常山孝王衡 衡弟沛顺王景 彭城穆王权 曾孙纮 纮子俊 高密文献王泰 子孝王略 略兄新蔡武哀王腾 范阳康王绥 子虓 济南惠王遂 曾孙勋 谯刚王逊 子闵王承 承子烈王无忌 无忌子敬王恬 恬子忠王尚之 尚之弟恢之 恢之弟休之 休之弟允之 附韩延之 高阳王睦 任城景王陵 弟顺、斌
- 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干 琅邪武王伷 子恭王觐 觐弟武陵庄王澹 澹弟东安王繇 繇弟淮陵元王漼 清惠亭侯京 扶风武王骏 子畅 畅弟新野庄王歆 梁王肜 文六王 齐献王攸 子蕤 蕤弟广汉冲王赞 赞兄寔 城阳哀王兆 辽东悼惠王定国 广汉殇王广德 乐安平王鉴 乐平王延祚
- 列传第九 王沈 子王浚 荀𫖮 荀勖 子荀藩 藩子荀邃 邃弟荀闿 藩弟荀组 组子荀奕 冯𬘘
- 列传第十 贾充 充妇郭槐 槐外孙韩谧(贾谧) 充弟贾混 充从子贾模 贾后从舅郭彰 杨骏 骏弟杨珧 珧弟杨济
- 列传第十一 魏舒 子魏混 李憙 刘寔 刘智 高光 子高韬
- 列传第十二 王浑 子王济 王濬 唐彬
- 列传第十三 山涛 子山简 简子山遐 王戎 从弟王衍 衍弟王澄 郭舒 乐广
- 列传第十四 郑袤 子郑默 默子郑球 李胤 卢钦 子卢浮 弟卢珽 珽子卢志 志子卢谌 崔悦 华表 子华廙 廙子华恒 廙弟华峤 石鉴 温羡
- 列传第十五 刘毅 子刘暾 程卫 和峤 武陔 任恺 崔洪 郭奕 侯史光 何攀
- 列传第十六 刘颂 李重 李毅
- 列传第十七 傅玄 子傅咸 咸子傅敷 咸从父弟傅祗
- 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 子阎亨
- 列传第十九 阮籍 籍兄子阮咸 咸子阮瞻 瞻弟阮孚 咸从子阮脩 咸族弟阮放 放弟阮裕 嵇康 向秀 刘伶 谢鲲 胡毋辅之 子胡毋谦之 毕卓 王尼 羊曼 弟羊聃 光逸
- 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 子庾珉 珉弟庾敳 郭象 庾纯 子庾旉 秦秀
- 列传第二十一 皇甫谧 子皇甫方回 挚虞 束皙 王接
- 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 阮种 华谭 袁甫
- 列传第二十三 愍怀太子 子虨、臧、尚
- 列传第二十四 陆机 孙拯 陆云 弟陆耽 从叔陆喜
- 列传第二十五 夏侯湛 弟夏侯淳 淳子夏侯承 潘岳 从子潘尼 张载 弟张协 协弟张亢
- 列传第二十六 江统 子江虨、江惇 孙楚 孙孙统 统弟孙绰
- 列传第二十七 罗宪 兄子罗尚 滕脩 马隆 胡奋 陶璜 吾彦 张光 赵诱
-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处长子周玘 玘子周勰 勰弟周彝 处幼子周札 札子周澹 札从子周筵 筵弟周缙 周访 访长子周抚 抚子周楚 楚子周虓 访次子周光 光子周仲孙
-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子粹、矩(矩子祐)、羕、宗、熙 楚隐王玮 赵王伦 齐武闵王冏 郑方 长沙厉王乂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
- 列传第三十 解系 弟解结 结弟解育 孙旗 孟观 牵秀 缪播 从弟缪胤 皇甫重 张辅 李含 张方 阎鼎 索靖 子索𬘭 贾疋
- 列传第三十一 周浚 子周嵩 子周谟 从父弟周馥 成公简 苟晞 华轶 刘乔 孙刘耽 耽子刘柳
- 列传第三十二 刘琨 子刘群 兄刘舆 舆子刘演 祖逖 兄祖纳
- 列传第三十三 邵续 李矩 段匹䃅 魏浚 族子魏该 郭默
- 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毗陵悼王轨 秦献王柬 城阳怀王景 东海冲王祗 始平哀王裕 淮南忠壮王允 代哀王演 新都王该 清河康王遐 汝阴哀王谟 吴孝王晏 渤海殇王恢 元四王 琅邪孝王裒 东海哀王冲 武陵威王晞 琅邪悼王焕 简文三子 会稽思世子道生 临川献王郁 会稽文孝王道子
- 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 子王悦 悦弟王恬 恬弟王洽 洽子王珣 珣弟王珉 洽弟王协 协继子王谧 协弟王劭 劭弟王荟 荟子王𫷷
- 列传第三十六 刘弘 陶侃 子陶洪 陶瞻 陶夏 陶琦 陶旗 陶斌 陶称 陶范 陶岱 兄子陶臻 臻弟陶舆
- 列传第三十七 温峤 郗鉴 子郗愔 愔子郗超 愔弟郗昙 叔父郗隆
- 列传第三十八 顾荣 纪瞻 贺循 杨方 薛兼
- 列传第三十九 刘隗 孙刘波 伯父刘讷 刁协 子刁彝 彝子刁逵 戴若思(戴渊) 弟戴邈 周𫖮
- 列传第四十 应詹 甘卓 邓骞 卞壸 从父兄卞敦 刘超 锺雅
- 列传第四十一 孙惠 熊远 王鉴 陈𫖳 高崧
- 列传第四十二 郭璞 葛洪
- 列传第四十三 庾亮 子庾彬 庾羲 庾龢 弟庾怿 庾冰 冰子庾希 冰弟庾条 庾翼
- 列传第四十四 桓彝 子桓云 云弟桓豁 豁子桓石虔 石虔子桓振 石虔弟桓石秀 桓石民 桓石生 桓石绥 桓石康 豁弟桓秘 秘弟桓冲 冲子桓嗣 嗣子桓胤 嗣弟桓谦 谦弟桓脩 徐甯
- 列传第四十五 王湛 子王承 承子王述 述子王坦之 王祎之 坦之子王恺 王愉 愉弟王国宝 国宝弟王忱 愉子王绥 族子王峤 袁悦之 祖台之 荀崧 子荀蕤 蕤弟荀羡 范汪 子范甯 汪叔范坚 刘惔 张凭 韩伯
- 列传第四十六 王舒 子王允之 王廙 子王彬 彬子王彪之 彬从兄王棱 虞潭 孙虞啸父 兄子虞𩦎 顾众 张闿
- 列传第四十七 陆晔 弟陆玩 玩子陆纳 何充 褚翜 蔡谟 诸葛恢 殷浩 顾悦之 蔡裔
- 列传第四十八 孔愉 子孔汪 孔安国 弟孔祗 从子孔坦 孔严 从弟孔群 群子孔沉 丁潭 张茂 陶回
- 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 附羊昙 安子谢瑶 谢琰 琰子谢混 安兄谢奕 子谢玄 安弟谢万 子谢韶 安兄据子谢朗 朗子谢重 重子谢绚 安弟谢石 从子谢邈
- 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 子王凝之 子王徽之 徽之子王桢之 子王操之 子王献之 附许迈
- 列传第五十一 王逊 蔡豹 羊鉴 刘胤 桓宣 族子桓伊 朱伺 毛宝 子毛穆之 毛安之 刘遐 邓岳 子邓遐 朱序
- 列传第五十二 陈寿 王长文 虞溥 司马彪 王隐 虞预 孙盛 子孙潜 孙放 干宝 邓粲 谢沈 习凿齿 徐广
- 列传第五十三 顾和 袁瑰 子袁乔 乔孙袁山松 瑰弟袁猷 从祖袁准 准孙袁耽 耽子袁质 质子袁湛 湛弟袁豹 江逌 从弟江灌 灌子江绩 车胤 殷𫖮 王雅
- 列传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刘牢之 殷仲堪 杨佺期
- 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 兄刘迈 诸葛长民 何无忌 檀凭之 魏咏之
-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 子张寔 寔弟张茂 寔子张骏 骏子张重华 重华子张曜灵 曜灵伯父张祚 曜灵弟张玄靓 玄靓叔张天锡
-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李暠 子凉后主李歆
- 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 李密 盛彦 夏方 王裒 许孜 庾衮 孙晷 颜含 刘殷 王延 王谈 桑虞 何琦 吴逵
-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 嵇绍 从子嵇含 王豹 刘沈 麹允 附焦嵩 贾浑 王育 韦忠 辛勉 族弟辛宾 刘敏元 周该 桓雄 韩阶 周崎 易雄 乐道融 虞悝 沈劲 吉挹 王谅 宋矩 车济 丁穆 辛恭靖 罗企生 张祎
- 列传第六十 良吏 鲁芝 胡威 子胡奕 杜轸 子杜毗 杜秀 弟杜烈 杜良 窦允 王宏 曹摅 潘京 范晷 子范广 范稚 丁绍 乔智明 邓攸 吴隐之
-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范平 文立 陈邵 虞喜 刘兆 氾毓 徐苗 崔游 范隆 杜夷 董景道 续咸 徐邈 孔衍 范宣 韦𫍲 范弘之 王欢
- 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 应贞 成公绥 左思 赵至 邹湛 枣据 褚陶 王沈 张翰 庾阐 曹毗 李充 袁宏 伏滔 罗含 顾恺之 郭澄之
- 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 羊琇 王恂 杨文宗 羊玄之 虞豫 庾琛 杜乂 褚裒 何准 王濛 王遐 王蕴 褚爽
- 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 孙登 董京 夏统 朱冲 范粲 鲁胜 董养 霍原 郭琦 伍朝 鲁褒 氾腾 任旭 郭文 龚壮 孟陋 韩绩 谯秀 翟汤 郭翻 辛谧 刘𬴊之 索袭 杨轲 公孙凤 公孙永 张忠 石垣 宋纤 郭荷 郭瑀 祈嘉 瞿硎先生 谢敷 戴逵 龚玄之 陶淡 陶潜
-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 陈训 戴洋 韩友 淳于智 步熊 杜不愆 严卿 隗炤 卜珝 鲍靓 吴猛 幸灵 佛图澄 麻襦 单道开 黄泓 索𬘘 孟钦 王嘉 僧涉 郭黁 鸠摩罗什 昙霍 台产
- 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 羊耽妻辛宪英 杜有道妻严宪 王浑妻锺琰 郑袤妻曹氏 湣怀太子妃王惠风 郑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贾浑妻宗氏 梁纬妻辛氏 许延妻杜氏 虞潭母孙氏 周𫖮母李络秀 张茂妻陆氏 尹虞二女 荀崧小女荀灌 王凝之妻谢道韫 刘臻妻陈氏 皮京妻龙怜 孟昶妻周氏 何无忌母刘氏 刘聪妻刘娥 王广女 陕妇人 靳康女 韦逞母宋氏 张天锡妾阎氏、薛氏 苻坚妾张氏 窦滔妻苏氏 苻登妻毛氏 慕容垂妻段元妃 段丰妻慕容氏 吕纂妻杨氏 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
-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 东夷 夫余国 马韩 辰韩 肃慎氏 倭人 裨离 西戎 吐谷浑 焉耆国 龟兹国 大宛国 康居国 大秦国 南蛮 林邑 扶南 北狄 匈奴
- 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沈充 桓温 孟嘉
- 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 卞范之 殷仲文
- 列传第七十 王弥 张昌 陈敏 王如 杜曾 杜弢 王机 祖约 苏峻 孙恩 卢循 谯纵
载记
- 载记第一 汉赵 刘元海(刘渊) 子刘和 刘宣
- 载记第二 汉赵 刘聪 刘粲 陈元达
- 载记第三 汉赵 刘曜
- 载记第四 后赵 石勒上
- 载记第五 后赵 石勒下 次子石弘 张宾
- 载记第六 后赵 石季龙(石虎)上
- 载记第七 后赵 石季龙(石虎)下 石世 石遵 石鉴 石闵(冉闵)
- 载记第八 前燕 慕容廆 裴嶷 高瞻
- 载记第九 前燕 慕容皝 慕容翰 阳裕
- 载记第十 前燕 慕容儁 韩恒 李产
- 载记第十一 前燕 慕容𬀩 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
- 载记第十二 前秦 苻洪 苻健 苻生 洪季子苻雄 王堕
- 载记第十三 前秦 苻坚上
- 载记第十四 前秦 苻坚下 王猛 苻融 苻朗
- 载记第十五 前秦 苻丕 苻登 索泮 徐嵩
- 载记第十六 后秦 姚弋仲 姚襄 姚苌
- 载记第十七 后秦 姚兴上
- 载记第十八 后秦 姚兴下 尹纬
- 载记第十九 后秦 姚泓
- 载记第二十 成汉 李特 李流 李庠
- 载记第二十一 成汉 李雄 李班 李期 李寿 李势
- 载记第二十二 后凉 吕光 吕纂 吕隆
- 载记第二十三 后燕 慕容垂
- 载记第二十四 后燕 慕容宝 慕容盛 慕容熙 慕容云(高云)
- 载记第二十五 西秦、北燕 乞伏国仁 乞伏干归 乞伏炽磐 冯跋 弟冯素弗
- 载记第二十六 南凉 秃发乌孤 秃发利鹿孤 秃发傉檀
- 载记第二十七 南燕 慕容德
- 载记第二十八 南燕 慕容超 慕容锺 封孚
- 载记第二十九 北凉 沮渠蒙逊
- 载记第三十 夏国 赫连勃勃
其他版本的晋史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参见十八家晋史。
《晋书》的史误
注释
- ^ 《新唐书·艺文志》“正史类”称:“《晋书》一百三十卷,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李淳风、辛丘驭、刘引之、阳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弘智等修,而名为御撰。”
- ^ 《晋书》: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 ^ 东观汉记/卷021
- ^ 刘知几在《史通·采撰篇》中指出:“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 ^ 《晋书》本传云:“宝以父婢复生及兄病气绝复悟,云见天地间鬼怪事,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捜神记》,凡二十卷。”
- ^ 《旧唐书·房玄龄传》说唐修《晋书》,“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 ^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三亦云:“刘知几《史通》:‘《晋史》所采多小书,若《语林》、《世说》、《搜神记》、《幽明录》是也。曹(嘉之)、干(宝)两《纪》,孙(盛)、檀(道鸾)二《阳秋》,皆不之取。其中所载美事,遗略甚多。'又云:‘唐修《晋书》,作者皆词人,远弃史、班,近亲徐、庾。'晁子止亦谓:《晋史》丛冗最甚。”
- ^ 学者胡阿祥认为“《晋书・地理志》有两大类错。一是志文往往与纪传不合,如钱大昕称:‘即一部《晋书》论之,纪传之文,无有与志相应者;以矛刺盾,当不待鸣鼓之攻矣。二是往往误刘宋制度以为东晋制度。最明显的例子是侨置州郡的名称”。
参考文献
- 胡运宏、胡阿祥:《中华本<晋书·地理志>考异》
延伸阅读
[编]
- 在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 《晋书 (四库全书本)》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晋书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 清水凯夫:〈论唐修《晋书》的性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