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系
福州民系(閩東語:福州儂,平話字:Hók-ciŭ-nè̤ng),又稱閩東民系[1],是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北部,分佈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一個漢族民系,屬閩民系的一支,涵蓋籍貫在閩都地域範圍[2](福州市和寧德市)絕大部分地區操平話(閩語閩東片[3])的人群,並認同以福州為「閩都文化」發祥地。但因福州地區在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省的政治及文化中心,故也常被稱為福州人、十邑人等[4]。
福州民系 福州儂 Hók-ciŭ-nè̤ng | ||||||||||||||||||||||||||
---|---|---|---|---|---|---|---|---|---|---|---|---|---|---|---|---|---|---|---|---|---|---|---|---|---|---|
總人口 | ||||||||||||||||||||||||||
估計近1500萬 | ||||||||||||||||||||||||||
分佈地區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福建省福州全境、寧德大部分地區、南平及三明部分地區 | |||||||||||||||||||||||||
中華民國 | 連江縣(馬祖)主體民系 | |||||||||||||||||||||||||
香港 | 少數民系 | |||||||||||||||||||||||||
馬來西亞 | 少數民系 主要聚居於東馬砂拉越詩巫及西馬霹靂州實兆遠 | |||||||||||||||||||||||||
新加坡 | 少數民系 | |||||||||||||||||||||||||
印度尼西亞 | 少數民系 | |||||||||||||||||||||||||
汶萊 | 少數民系 | |||||||||||||||||||||||||
越南 | 少數民系 | |||||||||||||||||||||||||
日本 | 日本華人主體民系之一 | |||||||||||||||||||||||||
美國 | 美國華人主體民系之一 主要聚居於紐約曼哈頓華埠、布魯克林日落公園地區,以及美國東南部各州 | |||||||||||||||||||||||||
加拿大 | 加拿大華人主體民系之一 | |||||||||||||||||||||||||
語言 | ||||||||||||||||||||||||||
漢語(閩語閩東片及現代標準漢語) 英語或所在地官方語言 | ||||||||||||||||||||||||||
宗教信仰 | ||||||||||||||||||||||||||
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 | ||||||||||||||||||||||||||
相關族群 | ||||||||||||||||||||||||||
其他閩民系、蜑家(福州蜑民)、閩越人† |
福州民系 | |||||||||||||
繁體字 | 福州人 | ||||||||||||
---|---|---|---|---|---|---|---|---|---|---|---|---|---|
簡化字 | 福州人 | ||||||||||||
| |||||||||||||
漢語別稱㈠ | |||||||||||||
繁體字 | 福建人 | ||||||||||||
簡化字 | 福建人 | ||||||||||||
| |||||||||||||
漢語別稱㈡ | |||||||||||||
繁體字 | 福州儂 | ||||||||||||
簡化字 | 福州侬 | ||||||||||||
| |||||||||||||
漢語別稱㈢ | |||||||||||||
繁體字 | 福州囝 | ||||||||||||
簡化字 | 福州囝 | ||||||||||||
| |||||||||||||
漢語別稱㈣ | |||||||||||||
繁體字 | 福建儂 | ||||||||||||
簡化字 | 福建侬 | ||||||||||||
|
分佈
福州民系主要分佈在傳統上的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州的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區、閩侯縣、閩清縣、福清市、平潭縣、連江縣、羅源縣、永泰縣、古田縣、屏南縣,以及寧德的其餘大部分地區(福寧五邑)和中華民國治下的連江縣(馬祖)。南平的延平區和三明的尤溪縣亦分佈福州民系。
由於近現代以福州人為主的福州民系族群往海外大量移民的緣故,該民系還廣泛分佈於美國、日本、英國[5]、加拿大、澳大利亞、臺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許多國家與地區。
形成
來源
福州人大致由歷代南遷的北方人和以吳越人及閩越人為主的原住民三者相互融合形成。
中原人遷居福建可追溯至漢代,自晉代的八姓入閩開始,見諸於文字記載的漢人入閩漸多,尤以遷居閩江下游的福州平原為眾,福州地區為早期漢人入閩的主要定居點。其後的侯景之亂與安史之亂更是給福州地區帶去了規模更為巨大的來自華北和江浙地區的兵民人口。到了晚唐和五代,隨着王潮、王審知入閩建立閩政權,再次形成了一個北人入閩的新高潮,福州被指定為福建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得到大力開發。明清時期,琉球王國在福州府設立琉球館,雙方民間貿易與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既有大量福州府人移居琉球,也有不少琉球人移居福州府。[4]
古閩越人為福建最早的原住民,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定都東冶,即今天福州冶山附近。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朝所滅,閩越國國民多被遷徙至江淮間,僅有小部分得以躲避於荒山野嶺,閩地遂空。在此後漫長的時間裏,殘留在福建的閩越人也逐漸被漢化消失。[6][7]
形成時間
對於福州民系的形成時間,陳支平認為大致在隋唐五代時期形成[4]。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看,李如龍認為閩語閩東片形成於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時期[8]。各方面綜合來看,福州民系定型於五代時期,於各閩民系中誕生時間較晚。
文化
語言
福州民系使用的方言為閩語閩東片。福州、寧德各地人常稱自己的母語為「平話」。福州、寧德兩地方言在語言學上均歸屬於閩語閩東片的系列,但由於地理的差異,以及元代寧德地區分設福寧州後,各地方言逐漸出現差異,相互溝通較為困難。閩東片現今因地理分佈的差異而分為南方言(侯官小片)、北方言(福寧小片)以及浙南的蠻講和蠻話,其中侯官小片使用人數最多的是福州話,而福寧小片則以福安話為代表性方言。[3]
藝術
戲曲音樂
閩都地區的傳統音樂是十番音樂,傳統曲藝包括閩劇、福州評話、伬唱、北路戲等。
工藝美術
閩都地區的傳統工藝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福州紙傘、牛角梳、軟木畫等。
武術
風俗
節日
特有節日
- 拗九節: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為農曆的正月廿九。該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在這一天,要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芝麻、荸薺、桂圓等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或贈與親友。出嫁的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春節
- 筅堂:
春節前,福州人要進行筅堂(或稱「掃堂」),即選吉日進行房屋大掃除,並貼春聯、門神。
- 送年與送燈:
每年春節來臨之際,出嫁的女兒要往娘家「送年」。傳統上所送的是年糕、豬腳、草魚或鰱魚以及公雞。
「送燈」是過年時由親家舅往出嫁的女兒家裏送燈籠,有「添丁」之意。
- 回娘家,送年禮:
女兒女婿春節之前,要回娘家送年禮。
元宵節
元宵節要舉辦燈會,還有舞龍、舞獅、擺暝、遊神遶境等民間文藝活動。
清明節
清明節要掃墓、壓墓紙,還要用菠菠草做成「菠菠粿」(菠菠餅)來食用。
七月半(中元節)
七月半為「中元節」,俗稱「鬼節」,福州人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準備祭品及紙錢,請僧侶道士舉行超度法會,然後將所備小部分供品的一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
做半段
中元節前後期間的活動,閩都地區稱「做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
做𰫕[9](七月三十)
做𰫕[10](七月三十)是閩都地區祭拜地藏王菩薩聖誕和無主孤魂的風俗,在這一天要在家門口或牆角下另外設貢品焚香做供。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做十五」。在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福州人除了供地主和祖宗以及神明以外,當天還有排塔、撿月華、吃鯉魚餅的風俗[11]。
重陽節
在九月初九,福州人有重陽節登高放紙鷂的習俗。
冬節
在每年農曆冬至日。福州人冬節有「搓𥻵」的習俗。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祭奠灶神。福州民間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做官人家在十二月廿三祭灶,平民家庭在廿四祭灶,而蜑民家庭(福州貶稱為「曲蹄」)在廿五祭灶。
節氣
立夏
在農曆三月廿七日,這一天,福州人要食用碗糕、鐤邊抆、夏餅等習俗。[12]
大暑
在農曆六月十七日,這一天,福州人要食用荔枝、花蛤、豆腐囝的習俗。[13]
白露
人生禮儀習俗
過關
福州人由小孩虛歲三歲、六歲、九歲、十二歲、十六歲這些年齡段要過三十六個煞關,一般家中會請道士來做法。
謝奶
謝奶是閩都地區的十六歲成人禮儀式,祭祀順天聖母以報答在十六歲以前平平安安的從小孩長大到成年。
做壽
福州人常由虛歲五十歲開始做壽,宴請賓客。壽禮常送壽桃包、線麵、燭、炮等。做壽要食「太平麵」。
喪葬習俗
傳統上喪事要「做七」,即在親人去世後七七四十九天內做法事等。孝男要戴孝,穿麻衣麻帽草鞋,腰扎草繩,麻帽上掛兩個棉球。[15][16]
建築
閩都建築具有強烈的地域特點。民居多為三合型和四合型,注重入口門罩的處理,封火山牆造型尤其獨特,比較典型的是馬鞍形風火牆。觀感十分明快、靈巧、素雅。代表性建築有福州民居群落如福州鼓樓區的三坊七巷和閩清縣的宏琳厝等。[17]
宗教
民間信仰
閩都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非常豐富。除了媽祖等全閩普遍信仰的神祇外,還有眾多的地方神祇,包括無諸、白馬尊王、開閩聖王、威武侯、五福王爺、法主真君、臨水夫人、懿德夫人、武夷真君、齊天大聖、董真人、裴仙師、馬天君、照天君、英烈王等等,許多神祇僅僅限於某個村落或城鎮。每年除夕到元宵期間,有大量的民間游神活動。[16]
飲食
閩都地區的傳統菜係為閩菜中的福州菜。
海外移民
老移民
自宋代起,就有明確見諸於文字記錄的福州民系海外經商移民活動。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有福州三十六姓前往琉球定居。明代中葉後,福州十邑地區持續有大量人口移居日本,亦有少量遷往東南亞者。移民潮一直持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政治形勢改變等因素而有所放緩。[18]
新移民
1970年代開始,因台海矛盾而導致的經濟發展滯後等問題,以福州人為主的閩都族群開始新一階段的移民潮。移出地主要為馬尾、長樂、福清、連江等縣市,主要目的地為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這一階段的新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採取了不合法的手段進入所在國,也有相當多的人最後順利取得當地合法居留權。福州新移民分佈極為廣泛,遍佈於五大洲的許多國家,在海外形成了大量的閩語閩東片社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紐約的曼哈頓華埠東百老匯一帶[19]和布魯克林區日落公園的八大道[20]。[18][21]在福州當地,素有「平潭人在台灣,福清人在日本,連江人在英國,長樂人在美國」的說法。
移民團體
名人
以福州為中心,閩都地區的文化教育在福建省內最為發達,是迄今產生文武狀元(40多人)、進士(4100多人)和「兩院」院士(74人)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
- 陳靖姑
- 三平義中
- 百丈懷海
- 溈山靈祐
- 吐突承璀
- 沈崧
- 許將
- 薛奕
- 陳襄
- 張元幹
- 黃榦
- 趙以夫
- 鄭思肖
- 謝翱
- 陳友定
- 林鴻
- 張經
- 陳第
- 林兆鼎
- 謝肇淛
- 曹學佺
- 葉向高
- 陳夢雷
- 甘國寶
- 林則徐
- 沈葆楨
- 遊學誠
- 力鈞
- 林旭
- 陳寶琛
- 林紓
- 林泰曾
- 陳季同
- 嚴復
- 林長民
- 鄭孝胥
- 林棨
- 佟濟煦
- 薩福懋
- 杜錫珪
- 薩鎮冰
- 陳紹寬
- 劉冠雄
- 林森
- 林仲易
- 黃葆戉
- 鄭愾辰
- 林覺民
- 林徽因
- 冰心
- 鄭振鐸
- 廬隱
- 朱謙之
- 吳清源
- 林耀華
- 吳懷瑾
- 戴秉衡
- 陳岱孫
- 王世襄
- 何康
- 黃壽祺
- 郭虛中
- 鄧拓
- 馬立峰
- 阮英平
- 孟琇燾
- 石美瑜
- 高士其
- 薩孟武
- 侯德榜
- 高魯
- 張鈺哲
- 傅鷹
- 傅承義
- 沈元
- 梁守槃
- 張家驊
- 嚴愷
- 寇世遠
- 嚴孝章
- 鄧昌國
- 慕容慎行
- 蕭光琰
- 林家翹
- 陳景潤
- 黃春平
- 薩支唐
- 吳瑞
- 王立誠
- 林紹良
- 郭鶴年
- 張曉卿
- 曹德旺
- 陳寶餘
- 史亞平
參見
參考文獻
- ^ 張永峰; 戴文遠; 黃萬里. 民系视角下的福建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特征. 山地學報. 2023, 41 (5): 701–715. ISSN 1008-2786.
- ^ 王應山. 閩都記 (中文).
明朝時期,福州人王應山編了一本地方志,取名《閩都記》其所記的閩都地域範圍,不僅僅局限於福州市區,而是包括了郡(州)東的長樂縣、福清;郡(州)西的永福縣(今永泰);閩清縣;郡東北的連江縣、郡北的羅源縣,郡西北的古田縣以及郡東北的福寧(當時福寧府包括霞浦、福安、寧德等廣大閩東地區)
- ^ 3.0 3.1 中國語言地圖集,商務印書館,2012,ISBN 978-7-100-07054-6
- ^ 4.0 4.1 4.2 陳支平. 福建六大民系.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ISBN 7-211-03677-X.
- ^ 英國福州十邑同鄉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世界福州十邑同鄉會,2013年
- ^ 福州市志(第一册).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年12月. ISBN 7-80122-400-0.
- ^ 徐曉望. 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99年12月. ISBN 7-80616-790-0.
- ^ 李如龍. 福建方言.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10月. ISBN 7-211-02406-2.
- ^
- ^
- ^ 这三大独有中秋习俗 福州人可别忘了. 方志委. [2021-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6).
- ^ 今日立夏 福州这些“做夏”习俗你知道吗?. 福州晚報.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5).
- ^ 大暑特色习俗有哪些?福州民俗专家为您一一道来. 福州晚報.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7).
- ^ 白露有三问 记者帮你问. 福州晚報. [2024-05-05].
- ^ 方炳桂. 福州风情. 廈門: 鷺江出版社. 1999年8月. ISBN 7-80610-622-7.
- ^ 16.0 16.1 林蔚文. 福建民俗.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26-02751-8.
- ^ 林從華. 缘与源——闽台传统建筑与历史渊源.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 ISBN 7-112-08456-3.
- ^ 18.0 18.1 福州市志(第八册). 福州: 方志出版社. 2000年12月. ISBN 7-80122-605-4.
- ^ 存档副本. [202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 ^ 存档副本. [202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Pieke, Frank N. Transnational Chinese : Fujianese migrants in Europe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0474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