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民系

(重定向自吴越人

吳越民系,即江南民系江浙民系,或称吳越人江浙人[2]:8,使用吴语,主要分佈於江蘇南部、上海全境、浙江全境、安徽东南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江西省东北部(上饒市)和福建北部(浦城县)。[3][4][5]

吳越民系
總人口
約8000萬人(2013年)[1]
分佈地區
中国 中國大陸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香港 香港少數民系
澳門 澳門少數民系
臺灣地區 臺灣臺灣外省人的一部分
美国 美國華裔美國人的一部分
加拿大 加拿大華裔加拿大人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 澳洲華裔澳洲人的一部分
義大利 義大利多數義大利華人
法國 法國多數法國華人
新加坡 新加坡華裔新加坡人的一部分
語言
吳語徽語
宗教信仰
傳統的漢傳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近代的基督新教天主教
相关族群
漢族

歷史

 
吳語方言使用地區

起源

吳越地區歷史和史前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所在地。在夏商時期的吳越之地,除了有百越民族的活動之外,還有三苗姑蔑部落的活動。[6][7]周朝時,吳越地區是吳國越國兩國的領土,經過多年的戰鬥和衝突,吳越兩種文化透過相互接觸融合成為一種文化。之後楚國領土擴大到吳越地區並擊敗越國,故江东人项羽自認楚人。隨著楚國滅越,這些地區的华夏部落,三苗部落也融入了吴越民族之中,逐渐形成了今日吴越民系吳語。直到三国時,孫權建立了孫吳王朝,現代意義上的吳越的概念由此建立。五胡亂華後,中原人大量湧入吳越地區。五代十國錢鏐又建立了吳越國,至今仍對江浙地區的文化產生強烈的影響。吳越地區使用的漢語吳語,最著名的方言為上海話

分支民系

吴越民系可大致按明清时期的二级行政区划(府)来进一步细分,如常州人、苏州人、寧波人、杭州人、绍兴人、嘉兴人、金华人、台州人、丽水人、溫州人、宣州人等。但上海人为例外,上海人是在19世纪开埠之后因移民而形成的新分支民系,主要来自原苏州人、宁波人和绍兴人[2]:8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移民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河南等非吴越民系省份,这些移民将对吴越民系及吴语的未来产生影响[2]:9

由于交通、移民、商业活动等因素,宁波人和上海人之间的关系是江浙人各分支民系中最近的[2]:8

两岸三地之外仍有江浙人,这些海外移民大多是上海人与温州人。上海人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移民日本、澳洲、美国等地,多散居;温州人则主要是始于一战前后起移民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改革开放后大量增加,多聚居形成社区,其移民及后代很多只会说温州话与当地的语言[2]:9

文化

 
江浙建築風格的寶塔
 
蘇州滄浪亭

教育

歷史上,吳越人在科举考試中佔有一席之地,吳越地區經常出狀元進士。在清代蘇州曾出過廿八位狀元。

語言

音樂

戲曲

文學

哲學和宗教

建築

其他

DNA分析

江浙漢族的DNA具HLA-DRB1,與其他漢族有一樣的遺傳特徵,也具有自身的特徵,江浙漢族在遺傳上介於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之間 。[8][9]

參考文獻

  1. ^ Chinese, Wu. Ethnologue.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2. ^ 2.0 2.1 2.2 2.3 2.4 游汝杰. 吴语方言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6187. 
  3. ^ 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 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第121页
  4. ^ 陆元鼎著,南方民系民居的形成与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3,第147页
  5. ^ 孙永生,潘安著,客家民系民居,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3,第69页
  6. ^ 吴方言与苗瑶语
  7. ^ Wu Dialect and the Miao Language
  8. ^ Feng, ML; Yang, JH; Ji, Y; Lu, JW; Lu, Q; Ji, YH; Xie, JH; Yang, Y.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 of HLA-DRB1 locus in the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Han population and a comparison of it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with that of other populations. Zhonghua yi xue yi chuan xue za zhi. 2003, 20 (4): 365–7. PMID 12903056. 
  9. ^ Feng, ML; Ji, Y; Lu, Q; Yang, JH; Xie, JH; Ji, YH; Zhang, GL; Yang, Y. Study on HLA haplotypes in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Han population. Yi Chuan Xue Bao. 2003, 30 (6): 584–8. PMID 1293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