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中國宋朝時期,在宋朝的前半段,首都在汴梁(現在的開封)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中国古代王朝,是宋朝的其中一个时期,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为中国最后一个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

北宋
960年—1127年

  北宋疆域
京城汴京(东京)[注1]
国君姓氏
君主9
• 960-976
赵匡胤[注2](开国)
• 1126-1127
赵桓(结束)
常用语中古汉语
人口 
• 约980年
32,500,000人
• 约1086年
40,072,660男丁
• 约1120年
130,000,000人
兴衰
• 960年2月4日[注3]
陈桥兵变
• 979年
北宋统一
• 1004年
澶渊之盟
• 1115年-1125年
海上之盟
• 1127年3月20日[注4]
靖康之祸
面积 
• 约962年
1,050,000平方公里
• 约1050年
2,800,000平方公里
通币铜钱铁钱白银黄金
前身
继承
后周
北汉
荆南
后蜀
南汉
南唐
吴越
南宋
金朝
西夏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后周世宗猝逝,继位的恭帝年仅七岁(960年)禁军大将赵匡胤抵御入侵的辽军,途经陈桥驿发生兵变,部下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事后赵匡胤领兵回京,逼周恭帝退位,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市称北宋。至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为止,史称靖康之祸。同年徽宗之子宋高宗南下逃亡,在应天府称帝,延续大宋政权,史称南宋。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或“宋朝”,共319年[参1]。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后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为五行德运,并取红色为王朝正色。[参2]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南,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现云南大理附近),以广西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积最小的中原统一皇朝,亦无法统治河西走廊燕云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约一亿一千三百万。

北宋建国之初,因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重文抑武制度存在结构性的问题,造成了北宋朝廷出现“三冗三费”、“积贫积弱”、对外军事行动屡次失败等问题[参3]。为此从宋仁宗开始北宋朝廷进行了如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等多次改革,但都未能改变北宋的根本问题,同时围绕改革引发的新旧党争也一直持续到北宋覆灭。

北宋时期的经济非常繁荣,商业繁盛外贸活跃,陶瓷、丝绸、造船、印刷、造纸等各项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出现了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参4]

北宋时期文化和社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治和社会上都崇尚文化跟艺术,在文学、绘画、书法和雕刻等各方面都创造出了璀璨的成就,也因此被后人誉为“文化与艺术的帝国”。其中“”的诗歌艺术形式在北宋时期开始走向顶峰,后人以“宋词”称之。

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是后周军人,任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因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心腹大臣。世宗死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继位。显德七年(960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军队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周恭帝被迫逊位予赵匡胤。

太祖为北宋订定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著重优待文人,实行一官多职制度。宋太祖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七月初九及开宝二年(969年)十月,透过“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同时,北宋大量地扩充中央禁军规模,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又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以达相互牵制之效。

“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的实行,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解决了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武人专擅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即使宋朝帝王大多表现平平,也无损国家的繁荣安定。但是这也导致北宋中期机构臃肿重叠,官员数量庞杂,形成“冗官”局面,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另外,“重文轻武”加上统兵权和调兵权相互牵制,亦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冗兵”问题。两者为北宋朝廷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地方资源狭少及军队战力减弱,使宋朝无法有效守备边疆,在对西夏等战争中屡屡失败[参5]

开国战争

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武平。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赵光义立刻即位,传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是为烛影斧声之案,北宋统一事业暂告停止。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两州的陈洪进吴越钱弘俶于978年归降,其后再于979年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馀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幽州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遭遇惨败。此役之后,宋朝的战略便转为被动。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著名的大将杨业也在此役中阵亡。之后四川又爆发王小波、李顺民变。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太宗还喜好书法,善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题。

宋太祖有年长儿子,却由胞弟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谋杀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言之说,即“金柜之盟”(或作“匮”)。金柜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柜之中,因此名为金柜之盟。虽然有金柜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太子元佐也因为同情廷美而被罢为庶人,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但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于是顺利即位,是为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澶渊之盟

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黄老无为而治。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大将萧挞凛中了宋军的床子弩而亡,辽军士气大挫。辽宋几经交涉,最终议和成功,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

后来,寇准渐渐失宠,最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佞臣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深知真宗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极力鼓吹真宗封禅(向天皇伏羲表治理之功)。王钦若也与另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最终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先后三次封禅。

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真宗偶尔巡幸刘后的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产下赵受益,由刘后与嫔妃杨氏共同抚养。天禧二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乾兴元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庆历新政

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才得以施展抱负。仁宗虽立曹氏为后,但一直特别宠爱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晋后位。皇祐六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

仁宗时要面对两大难题:朝廷架构膨胀造成的“冗官”和军人数目庞大(冗兵)所带来的庞大财政负担。同时又要向外族赠送财帛以解决边患,消耗了大量财富。

党项李元昊大庆三年(1038年)独立称帝,建立西夏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尔后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成效甚大,令国家空前繁荣。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结党营私,是为朋党。最终这些改革派官僚多被仁宗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在边疆上,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仁宗的儿子早夭,死后由过继为嗣的英宗赵曙继位。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五月后,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事件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然而,英宗仍是一位有为之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起用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就是英宗下令编修的。

熙宁变法

英宗死后,他的长子神宗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又虎视眈眈。神宗因此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熙宁七年,华北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熙宁变法的主导人王安石

尽管后人对熙宁新法的评价非常两极,但新法效果确实远不如王安石预想。推行新法虽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却也增加了平民的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过急,将需要经历长时间社会演进才能完成的十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而且,新法实施到了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相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中如吕惠卿曾布李定蔡京等都是人品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的更被视为小人。对于这次改革,以“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评论这次变法:“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相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改革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伴随著国力的增强,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他决心消灭西夏。熙宁五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而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曾一度被其母高太后废除,但不久又陆续恢复,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时期。

元祐更化

神宗驾崩后,实权掌控在太后高氏手上,刚即位的哲宗赵煦受到严厉压制。高太后重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并排挤宋哲宗,废除了宋神宗时期推行的“熙丰新法”,结果引发了的北宋朝廷中保守派和新法派之间严重的政治斗争。因保守派有高太后的支持,大力打压新法派,贬黜放逐众多新法派官员,这次政治事件被称为“元祐更化”。但宋哲宗在高太后死后得以掌控实权,转而打压保守派,重新启用新法派和推行新法[参6]

徽宗怠政

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即位初由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启用新旧两党人士试图重整融合朝中和谐,但随著向太后驾崩而告终。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亲政后的徽宗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艮岳方圆十馀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掌权后,以恢复新法的名号将元祐年间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官员定为奸党,并对保守派官员进行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既为元祐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蔡京主政时期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包括开创了盐引制度等,提高了北宋朝廷的财政收入,满足了宋徽宗的奢靡生活和对外用兵的花费,但同时蔡京推行的经济政策也极大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民变四起[参7]

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三十六人起事,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后受招安。宣和二年(1120年)摩尼教教主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事(一说在淳安万年乡帮源峒起事),其后攻占杭州,建立了横跨今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六州五十二县在内的农民政权,次年被宋将韩世忠镇压。

靖康之祸

宋徽宗好大喜功,眼见金国进攻辽国,希望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遣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订立“海上之盟”,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赠辽的岁币改付金国。由于宋军大败,结果金兵掠去燕京人口,克扣营、平、滦三州。虽然宋朝策反三州守将张觉,一度收回幽云十六州中的十一州,但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很快占领幽云各州,直指宋都。赵佶传位其子钦宗收拾局面,自己逃到江南。钦宗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之后不得已启用李纲守东京。金军失利暂退后,徽宗回京。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朝二度南下,九月陷太原,十一月陷开封外城。卅日,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大肆搜刮城内财物以应金人索求。此时开封被金人围困,城内因饥荒及疫病而死者甚众。靖康二年(1126年)正月,钦宗再次亲自请和被扣押,但宋朝再无法筹集足够财帛满足金人,宋将范琼变节将徽宗、宗室、后妃公主等交给金军。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金太宗废为庶人。金朝掠走北宋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宫人和财宝北归[参8],仅钦宗弟康王赵构在外募兵勤王得以幸免,史称“靖康之难”。同时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改元“建炎”,南宋建立。

靖康二年三月,金朝建立傀儡政权“大楚”,立张邦昌为帝。张邦昌弃位南下归宋后,金人又于1130年建立大齐政权,立刘豫为帝,史称“刘齐”。是年,金人掠徽钦二宗及其兄弟全家到五国城,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两人最后客死五国城内。

尽管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熏陶,成为杰出书法家。

赵构后来称帝建立南宋,但与北宋相比失去了河北、河南、山东,疆域大减。

政治

 
北宋 分路图

中央集权

宋朝集权中央,强干弱枝,地方官员皆由中央派遣,不得常驻。地方不留存储(制钱谷),财富悉数转运中央。过度集中军权及财权,虽然彻底解决了唐代地方拥兵自重的问题,但亦导致地方日趋贫弱。以致金兵南下攻占首都汴京,即令全国瓦解,地方既难以作单独抵抗,亦无法有效为中央提供粮草资源补给及军事救援。与唐朝安史之乱两京俱失,但州郡尚能凭借钱粮、兵员及军需储备各自作战,甚至互相救援形成了对比。[参9]

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制度大致上沿袭唐代,但唐代尚实行公卷通榜之制,除了考试之外,亦参考社会及政府先辈对考生才德声望评价,选拔人才。至宋初以后,为免公卷、通榜之制造成作弊,考试制度远比唐代严格,如实行糊名之制,但此举亦使考生仅凭考试成绩出仕,未必具备考试以外的才学。[参10]此外,宋代因为唐末门第衰落之故,考生大多出身寒微。除了缺乏国家及门第教育外,他们受出身所限,仅能著重应考的科目、文选诗赋及经籍记诵,少有唐代门第政治世家的熏陶。[参11]

宋代于王安石执政时曾改革科举制度,取消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改考经义(解释经书)和策论。钱穆认为此举得不偿失[参12][参13]

而且,恩荫补官、任子太滥,是宋代一大弊政;科举出身轻视恩荫出身,补官当中并不一定没有人才,但也使的宋代冗官过多,经济压力沉重。

军事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兵乱频仍,当时社会几乎大家都当兵,读书人并不多见。开头军队还像样,以后都变成了老弱残兵。军队不能上阵打仗,便把兵像罪犯般当劳役用。其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称为配军,防他逃跑。如《水浒传》里的宋江武松一类人,脸上刺了字,送到某地方军营中当兵做苦工,人家骂他贼配军,这是远从五代起,直到宋朝,亦没有能彻底改。这样的军队,实际战斗力有限。其实这些军队,在汉是更役,在唐则是庸。而宋代之所谓役,在汉代却是地方自治之代表。这些兵,并不要他们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们做。照理,宋代开国第一件该做的事,便是裁兵复员,而宋代却只照上面所说的这样裁,至于复员则始终复不了。这也因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的统一了全国,他们的大敌辽国,已经先宋立国有了五十多年的历史[参9][参14][参15]

所谓燕云十六州,早被石敬瑭割让予辽人。当时辽宁乃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疆土,都在辽人手里。北方藩篱尽撤,而宋代又建都开封,开封是一片平地,豁露在黄河边。太行山以东尽是个大平原,骑兵从北南下,三几天就可到黄河边。一渡黄河,即达开封城门下。所以宋代立国时没有国防的。倘使能建都洛阳,敌人从北平下来,渡了河,由现在的陇海线向西,还需越过郑州一带所谓京索之山,勉强还有险可守。若从山西边塞南下,五台山雁门关是那里的内险,可算得第二道国防线。要一气冲到黄河边,还不容易。所以建都洛阳还比较好。若能恢复汉唐规模,更向西建都长安,那当然更好。但宋太祖不建都洛阳或长安,而偏要建都开封,是因为当时国防线早经残破,燕云失地未复,他不得不养兵。养兵要粮食,而当时的军粮,也已经要全靠长江流域给养。古代所谓大河中原地带,早在唐末五代残破不堪,经济全赖南方支持。由扬州往北有一条运河,这不是元以后的运河,而是从扬州往北沿今陇海线西达开封的,这是隋炀帝以来的所谓通济渠。米粮到了开封,若要再往洛阳运,那时汴渠已坏。若靠陆路运输,更艰难,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宋代开国,承接五代一般长期混乱黑暗残破的局面,没有力量把军粮再运洛阳去,长安一片荒凉,更不用提。为要节省一点粮运费用,所以迁就建都在开封。宋太祖当时也讲过,将来国家太平,国都还是要西迁的[参9][参16]

在当时本有两个国策,一是先打黄河北岸,把北汉及辽打平了,长江流域就可不打自下。这个政策是积极进取的,不过也很危险。假使打了败仗,连退路都没有。一个是先平长江流域,统一了南方,再打北方,这个政策比较持重稳健。宋太祖采了第二策,先平南方,却留著艰难的事给后人做。太宗即位,曾两次对辽亲征,但都打了败仗。一次是在今北平西直门外直去西山颐和园的那条高粱河边上交战,这一仗打败,他自己中了箭,回来因创伤死了。在历史上,这种事是隐讳不讲的。只因宋代开国形势如此,以后就不能裁兵,不能复员,而同时也不敢和辽国再打仗。因为要打就只能胜,不能败。败了一退就到黄河边,国本就动摇。在这种情形下,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却来竭力提倡文治。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一面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上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水浒传》说林冲是八十三万禁军教头,实际上太祖开国时只有二十万军队,太宗时有六十六万,到仁宗时已经有了一百二十五万。所以王荆公变法行新政,便要著手裁兵。裁兵的步骤,是想恢复古代民兵制度,来代替当时的佣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国,遂有所谓保甲制,先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保甲就是把农民就地训练,希望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免除养兵之费[参17]

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这却差误了。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而且须时时加优,否则就要叛变。政府无奈何,加意崇奖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地位抑低。节度使闲来没事做,困住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几百斤薪炭,如是种种,把他们养著就算。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因养了许多无用兵,使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参9]

关于国防资源问题,这也是宋代一个最大的缺憾。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马。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宋朝手里。与马相关联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可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因此马匹也成了宋代国防上所遭遇的大难题[参9]。然而有记载称宋初掌握的马匹曾超过20万匹[参18][参19]天禧年间甚至马多到估直出卖[参20],并且欧阳修指出河东路适宜养马[参21]

自宋辽两国讲和以后,宋朝的国防形势是很可怜的。两国既不正式开战,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只奖励民间种水田,多开渠道,于渠旁多植榆杨。万一打仗,可以做障碍,稍稍抵御辽人之大队骑兵[参22]

经济

农业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引进占城稻后,亲自推广占城稻,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两浙种植,这是中国历史上水稻的一次大规模引种。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大规模引浊放淤、改良农田,全国兴修水利10793处,溉田3600多万亩[参23][参24]。长江下游出现稻麦一年二熟制,提高农田单位产量。农具也有很大改进,出现了拔秧工具—秧马。发现石灰、硫黄、钟乳粉等矿物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施用。油菜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南方各地普遍栽种茶树。川蜀、两广、两浙、福建是著名的甘蔗种植区。秦观作《蚕书》,是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蚕业著作。

北宋全盛时,麻布产量比盛唐时期多二倍。棉织品在全部纺织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两浙、川蜀地区成为丝织业中心。宋代制瓷窑户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定州(今属河北)定窑、汝州(今河南临汝)汝窑、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的钧瓷、饶州(今江西波阳)景德镇窑各有特色。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兴盛,纸张的需要量激增,促使民间造纸业迅速发展。宋代造纸技术比前代大幅度提高。北宋已大量开采石炭(煤),用于冶金和民间日用燃料。在军事和医药上都已利用石油。[参25]

工商业

北宋工商业发达,北宋后期出现了总计50座户口在10万户以上的大城市。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川陕四路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内河航运和造船也极其发达。遍布各地的驿站网,除官府文书外,还可邮寄私人信件。北宋对外贸易也盛况空前。在四川出现最早的茶马互市。在海上,北自登州、密州,南到泉州、广州,总共开放了12个官方对外通商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的船只,远达非洲的埃及和当时的东非诸国,将宋国瓷器和丝绸等工业产品出口到西洋,换回香料、药材、象牙及宝石等奢侈品。海上交通业的发达,也拉动了造船业的发展。沈括写道:“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塌以备游幸。”

 
清明上河图局部

赋税制度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也是由唐代两税制沿下。只讲一点较重要的。本来两税制度,把一切赋税项目,都归并了,成为单一的两税。宋代之差役,也如秦代之戍边,都是由前面历史沿袭下来,政府没有仔细注意,而遂为社会之大害。

文化

北宋时代的儒学复兴和重视文化正常,因而大力提拔文人,使文人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他们擅于写,并达到极高水平,与唐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书法也是突出,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之黄庭坚、苏轼、米芾蔡襄并列为北宋四大书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图画中显现出北宋宣和年间汴梁城经济和商业发达的景象,故有人认为宋朝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科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正式被发明,改良了书籍印刷的技术,对后世文化有很大推动作用。黑色火药在宋初首次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已经在北宋军队中用于辨明方向。北宋文人沈括撰写《梦溪笔谈》,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著作之一。

北宋君主

宋朝·北宋君主与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寝
圣祖
(真宗赵恒追尊)
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真宗赵恒追谥)
赵玄朗
  僖祖
(太祖赵匡胤追尊)
文献皇帝
(太祖赵匡胤追谥)
赵朓 钦陵
文献睿和皇帝
(真宗赵恒累谥)
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
(徽宗赵佶累谥)
  顺祖
(太祖赵匡胤追尊)
惠元皇帝
(太祖赵匡胤追谥)
赵珽 康陵
惠元睿明皇帝
(真宗赵恒累谥)
  翼祖
(太祖赵匡胤追尊)
简恭皇帝
(太祖赵匡胤追谥)
赵敬 定陵
简恭睿德皇帝
(真宗赵恒累谥)
  宣祖
(太祖赵匡胤追尊)
昭武皇帝
(太祖赵匡胤追谥)
赵弘殷 900年-956年 永安陵
昭武睿圣皇帝
(真宗赵恒累谥)
  太祖 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赵匡胤 927年-976年 960年-976年 建隆
乾德
开宝
永昌陵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真宗赵恒累谥)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炅
(初名匡义,太祖即位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939年-997年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永熙陵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真宗赵恒累谥)
  真宗 文明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
(初名德昌,后改元休、元侃,及立太子改名恒)
968年-1022年 997年-1022年 咸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
永定陵
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仁宗赵祯累谥)[参26]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仁宗赵祯累谥)[参27]
  仁宗 神文圣武明孝皇帝 赵祯
(初名受益,立太子改名祯)
1010年-1063年 1022年-1063年 天圣
明道
景祐
宝元
康定
庆历
皇祐
至和
嘉祐
永昭陵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神宗赵顼累谥)[参26]
  英宗 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赵曙
(初名宗实,立皇子改名曙)
1032年-1067年 1063年-1067年 治平 永厚陵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神宗赵顼累谥)[参26]
  神宗 英文烈武圣孝皇帝 赵顼
(初名仲鍼,封淮阳郡王改名顼)
1048年-1085年 1067年-1085年 熙宁
元丰
永裕陵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哲宗赵煦累谥)
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徽宗赵佶改谥)[参26]
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徽宗赵佶累谥)[参26]
  哲宗 钦文睿武昭孝皇帝 赵煦
(初名佣,立皇太子改名煦)
1076年-1100年 1085年-1100年 元祐
绍圣
元符
永泰陵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徽宗赵佶累谥)
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徽宗赵佶改谥)[参26]
  徽宗
(高宗赵构尊上庙号)
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高宗赵构谥)
赵佶
金太宗完颜晟降封昏德公,金熙宗完颜亶追封天水郡王)
1082年-1135年 1100年-1126年 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重和
宣和
永祐陵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慈宪显孝皇帝
(高宗赵构累谥)
  钦宗
(高宗赵构尊上庙号)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高宗赵构谥)
赵桓
金太宗完颜晟降封重昏侯,金熙宗完颜亶封天水郡公)
1100年-1156年 1126年-1127年 靖康 永献陵

同期世界历史

注解

    注:

  1. ^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灭亡后改称汴京
  2. ^ :“趙匡胤”,:“赵匡胤”,拼音Zhào Kuāngyìn注音ㄓㄠˋ ㄎㄨㄤ ㄧㄣˋ,音同“照筐印”
  3. ^ 建隆元年正月初五日。
  4. ^ 靖康二年二月初六日。

参考资料

    参:

  1.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50. ISBN 7-5622-2277-0. 
  2. ^ Chen, Yuan Julian.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2018-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英语). 
  3. ^ 王明荪,《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第七章 宋辽金元的制度与社会·第一节 宋〉》
  4. ^ Ebrey, Walthall, Palais, (2006).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g.156; Bowman, John S. (2000). Columbia Chronologies of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g.105; Gernet, Jacques (1962). 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0720-0. pg.60.
  5. ^ 钱穆在《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中说:“与秦、汉、隋、唐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的富强”,而宋朝“却始终摆脱不了贫弱的命运”。
  6. ^ 王明荪,《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第三章 北宋的内政及其衰亡·第二节 新法与党争〉》,九州出版社, 2010:第72-80页,ISBN:787510800610。
  7. ^ 《宋史》记载:“是时天下财用岁入,有御前钱物、朝廷钱物、户部钱物,其措置裒敛、取索支用,各不相知。天下财赋多为禁中私财,上溢下漏,而民重困。”
  8. ^ 《宋史》:“金人以帝(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9. ^ 9.0 9.1 9.2 9.3 9.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宋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0.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宋代》:“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此辈先进,看了考生平日作品,先为之揄扬品第,在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甚至主考官谦逊,因其不了解这一次考场中的学术公评,不自定榜,而倩人代定榜次,并有倩及应考人代定,而应考人又自定为榜首状元的。但此等事在当时反成嘉话,不算舞弊。本来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真才,明白的此项制度之主要精神与本原意义,又何必在细节上一一计较。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这是一切制度皆然的。但制度逐步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而专在防弊上著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11.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宋代》:“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但宋代科举所获影响,却与唐代不同。第一是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于是进士轻薄,成为晚唐一句流行语。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格,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
  12.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宋代》:“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在两汉有太学,在唐代有门第,这些都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培养出人才,政府考试始有选择。宋人颇想积极兴办教育,这是不错的。但此非咄嗟可望。第二是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这一层用意亦甚是。人人学诗赋,风花雪月,用此标准来为政府物色人才,终不是妥当办法。但改革后却所得不偿所失,考经义反而不如考诗赋。王荆公因此叹息,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
  13.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uoxue123.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4. ^ 钱穆: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News.ifeng.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15. ^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四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百万大兵无法对抗辽国. Book.hexun.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6. ^ 新法家. Xinfajia.net.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17. ^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百万大兵无法对抗辽国(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网
  18. ^ 《文献通考》:“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即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已上者岁约八千馀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馀万匹。”
  19.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20. ^ 《宋史·兵志十二》:天禧中,宰相向敏中言国马倍于先朝,广费刍粟。乃诏以十三岁以上配军马估直出卖。先是市马以三岁已上、十三岁已下为率。天圣中,诏市四岁已上、十岁已下。既而所市不足,群牧司以为言,乃诏入券并省马市三岁已上、十二岁已下。明年,诏府州、岢岚军自今省马三岁、四岁者不以等第,五岁已上十二岁已下、骨格良善行者,悉许纲送估马司,余非上京省马并送并州拣马司。
  21. ^ 《宋史·兵志十二》:“河东岚、石之间,山荒甚多,汾河之侧,草地亦广,其间水草最宜牧养”;“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又京西唐、汝之间,荒地亦广。请下河东、京西转运司遣官审度,若可兴置监牧,则河北诸监,寻可废罢。”
  22. ^ 星岛历史[永久失效链接]
  23. ^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六八~六九引毕仲衍《中书备对》,合计工程10803处,水利田36,036,886亩,与原合计数略有出入。全同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页291合计数。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田赋·水利田》及《宋史》卷一七三《食货上一·农田》仅有总数。
  24. ^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宋元卷》熙宁三~七年(1070~1076)的神宗和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期间,推行农田水利法。在全国各地共兴修水利10793处,建成水利田凡36117888亩,内含官田191530亩,其中两浙和江东路合计为2490处和1155108亩,即分别占全国的23%和32%。
  25. ^ 《石油记忆》作者:白智勇。《中国通史》评论:北宋时,在军事和医药上都已利用石油。开采情况不详。沈括《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石油这一名称。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宋会要辑稿·礼五八·历代帝谥》
  27. ^ 宋会要辑稿·礼五八·历代帝谥》中“神”作“成”。

相关条目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五代·
宋朝·北宋
继承自后周,统一南北
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
后朝
大金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