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约瑟夫·毕苏斯基

InternetArchiveBot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6年前
優良條目约瑟夫·毕苏斯基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新條目推薦同行評審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0年10月11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2009年10月22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2011年8月21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1年8月27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09年9月23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同行評審 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
    基础条目 约瑟夫·毕苏斯基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礎條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优良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波兰专题 (获评优良級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波兰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波兰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優良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政治专题 (获评优良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題曾進行同行評審
    传记专题 (获评优良級高重要度
    这个條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跨语言维基专题 (获评优良級
    维基百科跨语言维基专题小组确认约瑟夫·毕苏斯基英語波蘭語希伯來語维基百科中的典范条目。您可以参考这些语言的维基条目进而改进本条目的中文版。感謝您的參與合作。
     优良级优良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畢蘇斯基與條目名稱

     未完成:未有共識且已停止討論超過兩周,暫不移動。-Alberth2-汪汪 2009年7月27日 (一) 09:48 (UTC)回复

    翻译问题

    你好。我大致看了一下你的文章。有一些地方的译文颇有推敲的价值。举四处如下。望参考改正。--Nrgbooster (留言) 2009年9月18日 (五) 13:12 (UTC)回复

    原文:Piłsudski's arrest greatly enhanced his reputation among Poles, many of whom began to see him as the most determined Polish leader, willing to take on all the partitioning powers.

    • 原翻译:毕苏斯基的逮捕让他在波兰人之中名声大噪,很多波兰人开始将他看做是最坚定的波兰领导人,认为他将会吞下所有的,在18世纪将波兰瓜分的三个帝国。
    • 建议翻译:毕苏斯基的被捕让他在同胞中名声大噪,很多波兰人开始将他看做最为坚定的领袖,誓与三个瓜分波兰的帝国奋战到底。

    原文:Józef, when he attended the Russian gymnasium at Vilna (now Vilnius), was not an especially diligent student.[19] As an irony of history, one of the younger students at this gymnasium was the future communist Felix Dzerzhinsky, who later would become Piłsudski’s archenemy.

    • 原翻译:在维尔纽斯的俄罗斯体校念书的约泽夫并不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讽刺的是,体校的年轻学生有一位是未来的共产主义者,毕苏斯基的主要政敌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 建议翻译:在维尔纽斯的一所文科中学就读时,约泽夫并不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讽刺的是,毕苏斯基未来的主要敌人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也在同一所学校的低年级班上学。

    原文:after one of the inmates had insulted a guard and refused to apologize, he and other political prisoners were beaten by the guards for their defiance.

    • 原翻译:在一名囚犯侮辱一位守卫,并拒绝道歉时,他和其他政治犯因他们的违抗,遭到了守卫的死缠烂打。
    • 建议翻译:在一名囚犯触怒一名守卫,并拒绝道歉后,他和其他政治犯惨遭看守的殴打。

    原文:he knew French, German and Lithuanian[30] in addition to Russian and, of course, his native Polish; he would later learn English.

    • 原翻译:他能讲法语、德语、立陶宛语,除俄语外还有,当然,他的母语波兰语;他后来学了英语。
    • 建议翻译:除了俄语和母语波兰语,他还会讲法语、德语、立陶宛语;后来又学了英语。

    如您许可,我想根据英语原文重新润色导入段。该段多处语言不通顺或有严重翻译错误。--Nrgbooster (留言) 2009年9月18日 (五) 15:04 (UTC)回复

    失效链接

    一个自动运行的bot发现下列外部链接可能已经失效。请帮助修复错误的链接或者移除它!

    这个网页已经被保存在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请为该网页提供一个合适的存档版本: [2]。--Sz-iwbot (留言) 2009年9月23日 (三) 09:08 (UTC)回复

    失效链接 2

    一个自动运行的bot发现下列外部链接可能已经失效。请帮助修复错误的链接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9月23日 (三) 09:08 (UTC)回复

    失效链接 3

    一个自动运行的bot发现下列外部链接可能已经失效。请帮助修复错误的链接或者移除它!

    这个网页已经被保存在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请为该网页提供一个合适的存档版本: [3]。--Sz-iwbot (留言) 2009年9月23日 (三) 09:08 (UTC)回复

    新條目推薦

    ~移動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T.A 白河(Talk - Mail) 2009年9月23日 (三) 16:35 (UTC)回复

    優良條目評選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評選~(最後修訂

    约瑟夫·毕苏斯基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政治人物,提名人:--木木 (发呆中) 2010年10月4日 (一) 10:25 (UTC)回复

    1. 他組建了波蘭軍團,而波蘭的獨立也是由軍隊爭取的。參考英文版,這段話的因果關係在翻譯之後就不對了。他是認為未來波蘭的獨立需要依靠武裝力量,所以建立波蘭軍團,這兩件事有前後的關係,不能這樣寫。
    2. 中央國(即一戰中的同盟國),中文都已經有同盟國的條目,英文當中是指結盟的數個國家,無論是語意或者是直接翻譯上,都不適合以來取代Powers這個字眼。
    3. 他在軍隊和外交事務有主要關係。這句話也是翻譯上有問題。英文的原意是說他主要的興趣或者是心力是放在軍事與外交上面,表示他對於整個國家的事務的參與有不同的優先程度。
    4. Italian fascist ambassador to Warsaw described him as "a liberal democrat in the clothes of an old-world knight"。這句話沒有翻譯出來。
    5. 但他對此的熱情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裡不適合翻譯為熱情,比較適當的是說他在這兩種不同的政策上的強調程度。
    許多地方仍有待加強與修飾。不是翻譯的來源是佳作,翻譯出來的品質也相同,上面幾位特別提出翻譯自英文版的用戶,有沒有比較過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語意是否近似?不然你們怎麼知道翻譯上是否正確?-cobrachen (留言) 2010年10月5日 (二) 19:06 (UTC)回复
    • (-)反对。后半部的翻译不行。--Gilgalad 2010年10月7日 (四) 16:02 (UTC)回复
    • (-)反对,翻譯品質有嚴重的問題,連基本的中文語句修飾都有問題。譬如一開頭主角的簡介就非常不通順,試讀:「約澤夫·克萊門斯·畢蘇斯基是波蘭國家元首,「第一元帥」軍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及被大部分波蘭人接受和愛戴的獨裁者,以及波蘭第二共和國的領袖。」此引用已經刪去許多括弧注解。「和」「及」「和」「以及」同時出現在一個並列陳述的句子中,修辭有嚴重的瑕疵。另外像是"was Chief of State"得翻成「國家元首」,這種疏忽也到處都是。此外,許多業餘翻譯者的通病也有:英文的很多句子都得用逗號分開,但是中文不需要,所以別把英文句子里的逗號也一五一十地翻進來。-- Marcus Hsu  talk  2010年10月10日 (日) 01:50 (UTC)回复
    • (-)反对,嚴重的翻譯問題--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0年10月11日 (一) 15:24 (UTC)回复
    ~移動完畢~——探索 2010年10月12日 (二) 02:04 (UTC)回复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

    约瑟夫·毕苏斯基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政治与军事任务 - 政治人物,提名人: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 (+)支持:提名人票。2009年译自英文特色条目,这几天已全部校对完成。——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11年8月15日 (一) 13:50 (UTC)回复
    • (+)支持:紅鏈有點多,不過大體上是好的。-─特調來留言 2011年8月15日 (三) 15:50 (UTC)回复
    • (!)意見:滿江紅啊  囧rz……。目前較大的問題是,後面榮譽部分用列點顯得略有冗長,註釋的「a」可以改成「甲」之類的。至少把他任內首相部分給消紅吧,問題解決了選GA應該沒問題。-- 喵虎 Tiger動員令 歡迎你 2011年8月16日 (二) 08:05 (UTC)回复
    • (+)支持,內容詳細,還有樹狀圖,不錯。--B2322858 (留言) 2011年8月17日 (三) 09:42 (UTC)回复
    • (+)支持:內容詳盡,參考來源詳盡。--Alexchris (留言) 2011年8月18日 (四) 13:49 (UTC)回复
    • (+)支持:已經達標—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裡,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2011年8月19日 (五) 08:09 (UTC)回复
    • (=)中立-- 喵虎 Tiger動員令 歡迎你 2011年8月19日 (五) 08:16 (UTC)回复
    • (+)支持:內容詳盡,參考眾多,優秀的國家元首傳記條目。——Choihei (留言) 2011年8月20日 (六) 23:34 (UTC)回复
    • (=)中立:稍早於同行評審就有注意到此人物,的確,藏骨集团在編輯此條目看得出其之用心,但無奈我無法給予支持,先前同行期間我也未抽空來審閱本條目在此致歉,主要是:
      • 版面很混雜:這個條目不得不說塞了太多的圖片,而且有些不適合放入,就像「內政」一節為何要放元帥與夫人的圖片?「學生時代的畢蘇斯基」因為右側他政治生涯的部份太長,把這張照片一口氣擠到了1904年的段落...
      • 用字組句還需修飾:以我目前看到的,「我不准備給你下命令要你寫關於我的一生與工作的什麼。我只要你別把我說成是「啜泣者和多愁善感者。」」,這句話改寫成「我不會去規定你們如何寫我的生平與事業,不要把我寫成多愁善感的啜泣者就好」更佳;「華沙的陷落將會成為他悲慘一生的谷底。」有待修飾;「諾曼·戴維斯當時指出,尤其是在國外...」國外?「畢蘇斯基不顧英法協約的壓力,加入對列寧所領導的苦苦掙扎的蘇聯的進攻」;畢蘇斯基仍被大多數波蘭人視為20世紀中國家的幸運人物,什麼是「幸運人物」?
      • 內連:如「戰鬥協會」,後面為何要丟個「Związek Walki Czynnej」這樣的內連?他們劫持了一輛郵政列車,這也沒必要,因為就算他當時挾持公車也沒啥差別,根本不用特地讓讀者連進去看看郵政列車為何物。「在烏克蘭發動反擊」,反擊就反擊,如果反擊內連是某某戰役才有必要連出來。畢蘇斯基於1926年5月12日至14日發動政變(五月政變)並重返權力中心,直接寫成「畢蘇斯基於1926年5月12日發動了「五月政變」,重返了權力中心」更佳。因為波軍東進,蘇俄重新向西進軍,條目未存在的情況下內連可直接去掉;農民黨連下去出來的是中華民國的農民黨?他的「上校」們,直接寫成上校團更好。俄軍直接寫成俄軍,不用內連到其軍事歷史。畢蘇斯基元帥(他1920年3月得到的軍銜),若用一句話描述:「1920年3月,畢蘇斯基獲得了「波蘭元帥」的頭銜」會更好,而不宜用像是附加的括號來敘述。

    以上意見—Ai6z83xl3g (留言) 2011年8月21日 (日) 07:11 (UTC)回复

      • (:)回應,图像排版问题可能是浏览器的问题,我的电脑偶尔出现图像单独成行的问题,但现在看,毕苏斯基的学生照并没有跑到1904年,但是那个家纹和逮捕令确实碍事。翻译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但是“幸运人物”原文是“Piłsudski continues to be viewed by most Poles as a providential figure in the country's 20th-century history.”其中providential确实意为“幸运的,天意的”,我本人也认为这个词出现得相当突兀,或许毕苏斯基对波兰是“天意”?另外,“加入对列宁所领导的苦苦挣扎的……”一句,我将“苦苦挣扎”改为“作困兽斗”,另外,这段话定语过长,我将“列宁领导的”删去,因为毕苏斯基攻打苏联好像跟列宁本身没关系。至于内联,大部分都已解决,至于元帅头衔的附加括号问题,我将后边的备注删去,一是因为如果此句独立描述,此句的位置将成为棘手问题,二是特别注明元帅是何时所得对本文并不重要。我的修改就到这里—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11年8月21日 (日) 13:06 (UTC)回复
        • (:)回應:閣下能修正是最好了,但我認為有些字句仍須潤飾(即便排除「幸運」也是),我不會投反對,相信您修正了以上問題,別人就不會因我提出的部份而反對,感謝閣下的合作。—Ai6z83xl3g (留言) 2011年8月21日 (日) 14:28 (UTC)回复
    • (+)支持,很详细--Huandy618 (留言) 2011年8月21日(日) 09:25 (UTC)
    • (=)中立,可以看出有很大改进,但部分字句应再润饰。--Kuailongwikibreak 2011年8月21日 (日) 15:15 (UTC)回复

    建議改名:“约瑟夫·毕苏斯基”→“约瑟夫·毕苏茨基”

    约瑟夫·毕苏斯基约瑟夫·毕苏茨基:上次被无理理由反对,这次再提。--——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4月16日 (二) 06:59 (UTC)回复

    老实讲,这么多年看的中文资料都写的是毕苏斯基。--NVMENOR留言2013年4月16日 (二) 07:02 (UTC)回复
    我看的是《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和《波兰通史》,用“茨”,是不是地区问题?——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4月16日 (二) 07:05 (UTC)回复
    应该不是,本人常年混迹简体中文世界。随手拿了本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919-1939》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黄皮的那种),中间27页“……波兰国家的首脑、陆军总司令毕苏斯基元帅于1920年春天开始……”--NVMENOR留言2013年4月16日 (二) 07:11 (UTC)回复
    窃以为这种译著内的译名并不一定完全规范,效力不及《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4月16日 (二) 10:04 (UTC)回复
    举个例子,像商务印书馆这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也这么译。毕苏斯基在简体中文中大量出现也是既成事实了。
    好吧,看看其他人的意见。——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4月17日 (三) 11:44 (UTC)回复
    (-)反对,就連.gov.cn網站也有用「畢蘇斯基」的,例如[4]。--Mewaqua 2013年4月22日 (一) 04:37 (UTC)回复
    還有波蘭政府的官方網站中文網頁:毕苏斯基上台(波兰共和国官方展示门户 » 认识波兰 » 历史 » 二十世纪:两次大战之间 » 毕苏斯基上台) --Mewaqua 2013年4月22日 (一) 04:44 (UTC)

     未完成,沒有共識--Gakmo留言2013年5月9日 (四) 10:22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约瑟夫·毕苏斯基中的17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0:0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约瑟夫·毕苏斯基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2日 (二) 09:24 (UTC)回复

    返回到“约瑟夫·毕苏斯基”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