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 (花札)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3月31日) |
來來(日语:こいこい koikoi)是一種兩人玩的花札遊戲,其規則與Go-stop較為相似。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こいこい |
平文式罗马字 | Koi-Koi |
這個遊戲的目的,是將牌組合成稱為「役」的特別牌型以獲得文(點)數。遊戲進行有兩個部分:一是將手上的牌與檯面上的牌配對,二是打完牌後翻一張牌來和場上的牌配對。一旦配對出「役」,就可以選擇結束這一局來獲得文數,或者是喊出「來來」繼續獲得更多點數。卡片所代表的點數不會影響到得分,只需要計算配對出來的「役」的文數。
發牌
誰當莊家(日文裡稱為「親 oya」)是遊戲一開始決定,可以使用玩家都同意的方式來決定莊家(如猜拳、擲骰子)。也可以使用花札的規則,每位玩家從牌堆中隨意抽出一張牌,如果抽到的牌是較早的月份就成為莊家。
一開始會發24張牌,發給對手8張(蓋牌),檯面上8張(開牌),莊家自己8張(蓋牌),通常一次會發給每個人2張或4張牌。其餘的放置旁邊作為抽牌的牌堆使用,然後由莊家開始玩。
玩法
在每個玩家的回合,他可以將手上的牌與檯面上的牌作相同配對(月份或花),然後將配對好的牌放到自己的點數牌堆裡。或者他會選擇放棄手中的任何一張牌,以開牌的方式放置於檯面上(如果他找不到任何一張可配對的牌) 。在配對或放棄牌之後,他會從旁邊的牌堆抽一張牌,以開牌方式放至置檯面上,如果這張牌和檯面上的牌能夠配對,就必須將配對好的牌收回到自己的點數牌堆中,不然就得放棄這張牌。如果抽出的牌能和檯面兩張以上的牌配對 ,在這種情況下玩家可以選擇要配對的牌,並將配對好的牌收回自己的點數牌堆。
如果在玩家的回合結束時,至少配對出一個以上的「役」,他就可以選擇結束遊戲並結算他從配對的「役」獲得的點數,也可以喊出Koi繼續玩來獲得更多點數。一旦玩家結束這一局,就會結算得分,並開新局。
喊出Koi這種方式可以在每一局結束前獲得更多點數。只要能配對出「役」,想喊幾次Koi都行。但是如果在玩家喊出Koi之後對手配出「役」且選擇結束遊戲,對手的成績會加倍計算,而玩家的成績則歸0。如果玩家在遊戲結束時配對出的「役」點數在7以上,那麼他原本的成績將會加倍計算。如果對手獲得7以上的「役」點數,而玩家還能擊敗他,那麼自己的成績就會乘以4倍。
在每一局結束時,獲得最多點數的玩家就成為新莊家,並開始新的一局。如果雙方用完牌,也沒有組合出「役」,一般情況下這一局算作和局,由原本的莊家重新洗牌開新局。一般而言都會玩12局,但是玩家可以在遊戲開始前決定要玩的局數。
如果開局時檯面上有同一個月份的4張牌,則此局不算,重開一局;如果開局時檯面上有同一個月份的3張牌,則持有或翻到剩下的那1張牌的玩家獲得該月份所有的4張牌。
特別牌
9月(菊)的酒杯牌在技術上分類為10點牌,有些時候會被同時視作10點與1點的牌來計算。
「役」組合列表
如果在遊戲中獲得特殊組合的牌,就能獲得點數。由於不同地域的積分法多種多樣,在實際比賽的時候建議先確認當地的比賽規則。以下列出各種牌的特殊組合與得點。其中點數1來自任天堂網站的規則[1],點數2來自SDIN的花札規則[2]。
- “菊”的10點牌較為特殊,一般將此牌同時視為10點牌和1點牌。
- 得到“種”,“短”,“空”3種組合後,如果宣布“來”後相應的組合中牌數再次增加的話,可以宣布遊戲停止。例如得到5張10點牌後宣布“來”,下一輪中又得到了1張或2張10點牌的話,或者得到了上表中別的組合,可以宣布停止。
另外,在任天堂網站上,還介紹了以下兩種組合。
組合名稱 | 説明 | 點數 | 牌面組合 |
---|---|---|---|
花見酒 | 得到“櫻”的20點牌和“菊”的10點牌 | 5点 | |
月見酒 | 得到“芒”的20點牌和“菊”的10點牌 | 5点 |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的玩法中採用雨流(拿到柳間小野道風)或霧流(拿到桐的任何一張牌)就不算花見酒和月見酒的規則。
另外,在某些規則中,如果開局時某玩家手中的牌出現以下情況的話,算作此玩家勝利,得6分。
- 手四:手牌中有同一個月份的4張牌。
- 食付:8張手牌中只有4個月份,且每個月份的牌均為兩張。
大眾文化
豬鹿蝶是在七龍珠裡出現過的生物。它的名字就是由Koi-Koi中的「役」猪鹿蝶而來,外貌就結合了豬身、鹿角、蝶翅。另一個就是火影忍者出現的豬鹿蝶三人組。
在2009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夏日大作戰,陣內家的所有成員經由榮的指導,都會玩Koi-Koi這種兩人制的花札遊戲。這個遊戲在電影的登場時間很長,特別是在劇情高潮時刻,從Love Machine手上奪回被偷的帳號,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比賽。
參考資料
- Pakarnian, John, "Game Boy: Glossary of Japanese Gambling Games", Metropolis, January 22, 2010, 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