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Siyuwj/沙盒/2
坐標:缺少緯度
無效參數傳遞至{{#coordinates:}}函數
普濟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7-1037-3-335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 |
普濟寺,又稱前寺,是普陀山南部的一座佛寺,位列普陀山三大寺之首,為全山供奉觀音的主剎,亦是普陀山佛教協會所在地。佛寺前身為唐末的「不肯去觀音院」,後經歷代興廢,至清康熙年間因朝廷賜額「普濟群靈」更名為「普濟禪寺」並沿用至今[1]。寺院占地面積37019平方米,共有建築357間。1983年4月,普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歷史
普濟寺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咸通四年(863年)。當年,日本僧人慧鍔自五台山請觀音像回國,船隻經過普陀山時遇風浪,將觀音像留在潮音洞旁供奉,風浪乃止,觀音像遂被稱為「不肯去觀音」,由島上張氏居民供奉[4]:163。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今觀音、靈鷺兩山之間的張氏舊宅建寺,稱「不肯去觀音院」。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寺院由宋神宗下詔改建,賜額「寶陀觀音寺」,南宋慶元年間,由史彌遠上奏,寺院被列入「教院五山十剎」之一。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寺院兩度因損毀維修。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國公湯和因普陀山「窮洋多險,易為賊巢」,拆毀寺院,並將觀音像遷移至寧波棲心寺,更名補陀寺,即今七塔寺。此後普陀山佛寺在潮音洞屢禁屢建,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於倭寇屢屢在普陀山出現,總制胡宗憲將寶陀寺圓通殿遷移至鎮海招寶山山頂,即今鎮海寶陀寺。萬曆二年(1574年),釋真表在寶陀寺原址建庵,被定海總兵下令拆毀。萬曆六年(1578年),真表成為寶陀寺住持,建立天王殿、雲會堂,萬曆十四年(1586年),王皇后賜寺院大藏經,寺院建藏經樓。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住持真宰進京請求復寺,在京圓寂。翌年,明神宗派遣太監重建寶陀寺。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明神宗及皇后、諸宮再次出資修建寺院,賜額「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
清康熙十年(1671年),因朝廷推行遷海令,寺僧被遷往內陸,四年後寺院失火焚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眾歸山。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賜黃金千兩,定海總兵捐俸重修寺院,次年由潮音為住持開始在原寺址偏西位置重建寺院,歷經10年建成,寺院初具規模。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再次向寺院賜金,同時為寺院賜額「普濟群靈」,寺院從此改名普濟禪寺。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賞金修普濟、法雨兩寺7萬兩,寺院進行大修,興建道頭牌坊、寺西南石牌坊、御碑亭及其他建築。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寺內佛像全被砸毀,1979年開始逐漸恢復並重塑佛像。
建築
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十二年(1734年)三年時間裡,建成9殿、12閣、16堂、4軒,共200餘間房屋。中軸線上,現存山門殿、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樓、方丈殿、靈鷲樓等建築。除主殿外,兩側還有供奉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殿,以及伽藍殿、祖師殿、羅漢殿、齋堂、禪堂、客堂等殿堂樓宇600多間。其中,圓通寶殿為單層重檐,為觀音菩薩正殿。可同時容納數千人,殿中供奉毗盧觀音,四周塑有觀音道場特有的觀音三十二應化身[5]。
普濟寺前的蓮花池,面積約15畝,以盛產五色並蒂蓮花而聞名。湖上永壽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寺東南的多寶塔,建於元元統二年(1334年),為普陀山現存最早建築。塔四面五層,以太湖石砌築而成。
參考資料
- ^ 普济禅寺. 普陀山佛教協會. 2016-09-01 [2019-05-05].
- ^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83-04-09.
- ^ 普济寺洛迦山灯塔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在線. 2013-05-13 [2019-05-05].
- ^ 王連勝 (編). 普陀洛迦山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ISBN 978-7-53252-647-5.
- ^ 普济寺. [200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