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iyuwj/沙盒/2
坐标:缺少纬度
无效参数传递至{{#coordinates:}}函数
普济寺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清 |
编号 | 7-1037-3-335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 |
普济寺,又称前寺,是普陀山南部的一座佛寺,位列普陀山三大寺之首,为全山供奉观音的主刹,亦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地。佛寺前身为唐末的“不肯去观音院”,后经历代兴废,至清康熙年间因朝廷赐额“普济群灵”更名为“普济禅寺”并沿用至今[1]。寺院占地面积37019平方米,共有建筑357间。1983年4月,普济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历史
普济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咸通四年(863年)。当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船只经过普陀山时遇风浪,将观音像留在潮音洞旁供奉,风浪乃止,观音像遂被称为“不肯去观音”,由岛上张氏居民供奉[4]:163。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今观音、灵鹭两山之间的张氏旧宅建寺,称“不肯去观音院”。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寺院由宋神宗下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南宋庆元年间,由史弥远上奏,寺院被列入“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寺院两度因损毁维修。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因普陀山“穷洋多险,易为贼巢”,拆毁寺院,并将观音像迁移至宁波栖心寺,更名补陀寺,即今七塔寺。此后普陀山佛寺在潮音洞屡禁屡建,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倭寇屡屡在普陀山出现,总制胡宗宪将宝陀寺圆通殿迁移至镇海招宝山山顶,即今镇海宝陀寺。万历二年(1574年),释真表在宝陀寺原址建庵,被定海总兵下令拆毁。万历六年(1578年),真表成为宝陀寺住持,建立天王殿、云会堂,万历十四年(1586年),王皇后赐寺院大藏经,寺院建藏经楼。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住持真宰进京请求复寺,在京圆寂。翌年,明神宗派遣太监重建宝陀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明神宗及皇后、诸宫再次出资修建寺院,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康熙十年(1671年),因朝廷推行迁海令,寺僧被迁往内陆,四年后寺院失火焚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众归山。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赐黄金千两,定海总兵捐俸重修寺院,次年由潮音为住持开始在原寺址偏西位置重建寺院,历经10年建成,寺院初具规模。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再次向寺院赐金,同时为寺院赐额“普济群灵”,寺院从此改名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赏金修普济、法雨两寺7万两,寺院进行大修,兴建道头牌坊、寺西南石牌坊、御碑亭及其他建筑。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寺内佛像全被砸毁,1979年开始逐渐恢复并重塑佛像。
建筑
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十二年(1734年)三年时间里,建成9殿、12阁、16堂、4轩,共200余间房屋。中轴线上,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灵鹫楼等建筑。除主殿外,两侧还有供奉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殿,以及伽蓝殿、祖师殿、罗汉殿、斋堂、禅堂、客堂等殿堂楼宇600多间。其中,圆通宝殿为单层重檐,为观音菩萨正殿。可同时容纳数千人,殿中供奉毗卢观音,四周塑有观音道场特有的观音三十二应化身[5]。
普济寺前的莲花池,面积约15亩,以盛产五色并蒂莲花而闻名。湖上永寿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寺东南的多宝塔,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为普陀山现存最早建筑。塔四面五层,以太湖石砌筑而成。
参考资料
- ^ 普济禅寺. 普陀山佛教协会. 2016-09-01 [2019-05-05].
- ^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3-04-09.
- ^ 普济寺洛迦山灯塔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在线. 2013-05-13 [2019-05-05].
- ^ 王连胜 (编). 普陀洛迦山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ISBN 978-7-53252-647-5.
- ^ 普济寺. [2009-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