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K 36反戰車砲

PaK 35/36(德語:Panzerabwehrkanone 35/36)是一款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戰防砲,其所使用的砲彈口徑為37公釐。Pak 36直至於1942年被5cm Pak 38反戰車砲所取代前為德意志國防軍最主要的反戰車武器。

37公釐PaK35/36
37公釐PaK35/36
類型戰防砲
原產地 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參與戰爭/衝突抗日戰爭
西班牙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研發者萊茵金屬
生產商萊茵金屬
單位成本$2,579
基本規格
重量運送: 450公斤(990磅)
作戰: 327公斤(721磅)
槍管長度1.66公尺(5.4英尺) L/45
寬度1.65公尺(5.4英尺)
高度1.17公尺(3.8英尺)
操作人數2

砲彈37 × 249 公釐
口徑37公釐(1.45英寸)
射擊仰角-5°至+25°
迴旋角度-30°至+30°
射速每分鐘13發
槍口初速762公尺每秒
有效射程300公尺
最大射程5,484公尺

37公釐 PaK 36 L/45 彈藥

 
37公釐 PaK 36 L/45 彈藥
Pzgr
  • 彈重: 0,685公斤
  • 槍口初速: 745公尺/秒
Pzgr 40

鎢芯彈藥,其重量更輕,同時有更高的初速,但只有小量生產。

  • 彈重: 0,368公斤
  • 槍口初速: 1,020公尺/秒
與2.5公尺×2公尺的目標命中概率[1]
射程 穿透度 訓練 實戰
100公尺 64公釐 100 % 100 %
500公尺 31公釐 100 % 100 %
1000公尺 22公釐 100 % 85 %
1500公尺 20公釐 95 % 61 %
2000公尺 0公釐 85 % 43 %

穿透度以Pzgr40及30度裝甲板計算。

歷史

 
模仿的北非戰場上的德軍PaK 36反戰車兵場景

1924年,萊茵金屬開始研發一支騾馬拖曳式木質車輪的3.7公分戰防砲(3.7公分 PaK L/45)第一支成品則於1928年投放到戰場上。[2]20世紀30年代初,馬拉式火砲明顯過時了。因此,設計人員以鎂合金車輪和充氣輪胎代替了原來的木輪。新式戰防砲喚作3.7公分 PaK 35/36,1933年定型,1934年起開始正式替換德軍裝備的騾馬拖曳式PaK L/45,並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首次參與戰爭。方便地能由汽車、裝甲車、甚至三輪摩托車拖曳,也可以由畜力牽引。在平坦的地形上,4名砲班成員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動這種戰防砲迅速轉移陣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首年成為了不少國家的基本反戰車武器。KwK 36 L/45實際上是同一支戰防砲,發射被帽穿甲彈時,100公尺距離上能穿透34公釐厚的垂直均質鋼裝甲,500公尺距離上穿甲能力為29公釐,在1000公尺距離也有20公釐穿甲能力。各國當時裝備的戰車裝甲厚度普遍都很薄:蘇制T-26輕型戰車裝甲厚度只有15公釐,法國的雷諾FT-17為22公釐。日制89式中型戰車正面裝甲只有17公釐,側後裝甲15公釐,頂甲10公釐。95式輕型戰車正面裝甲僅僅12公釐,其他部分裝甲最厚僅為6公釐。被稱為「豆戰車」的94式超輕型戰車最大裝甲厚度僅10公釐。

於1940年5月法國戰役之時,PaK 36的組員發現其作為一種小口徑武器已經有些過時,對抗英國的瑪蒂達 II或法國的B1重型戰車S-35戰車顯得力不從心。但PaK 36仍對當時最常見的輕型戰車有效,例子如法國戰役中的雷諾FT-17戰車巴巴羅薩行動中的T-26戰車中型戰車的廣泛引入快速抹除了此戰防砲的效能,於東線戰場對抗T-34戰車時被戲稱陸軍的「敲門砲」(德語:Heeresanklopfgerät,由於對該戰車的攻擊只能發出類似敲門的聲音而得名),亦有士兵指其功能只餘下宣傳,對T-34完全無效[注 1][3]

PaK 36於1940年中期開始由PaK 38所替換,期間PaK 36則額外配給含的砲彈(Pzgr. 40)以加強其穿甲能力。雖然其依然不能對抗T-34,於1942年前卻仍是不少部隊的標準反戰車武器。

 
在中國戰場上,中國士兵的Pak 36能擊毀日軍戰車

由於PaK 36最終被完全取代,很多軍人把其從牽引輪上拆除,再裝至SdKfz 251半履帶車,作為一輕型反戰車武器。德軍亦將拆下來的PaK 36送給羅馬尼亞第三第四軍團作為天王星行動史太林格勒戰役的補給。PaK 36也服役於芬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軍隊。

雖然PaK 36在歐洲戰場表現不佳,但在中國戰場卻是戰車殺手,皆因日軍戰車裝甲薄弱而且採用舊式的鉚釘連接而非焊接,所以在國民革命軍手上的PaK 36能擊毀日軍九五式輕戰車甚至九七式中戰車,例如在台兒莊戰役期間國民革命軍的PaK 36一舉擊毀日軍13輛戰車。

41型柄式榴彈

 
PaK 36配上41型柄式榴彈英語Stielgranate 41

1943年,德軍引進了使用成形裝藥41型柄式榴彈英語Stielgranate 41[4](德語:Stielgranate 41),使PaK 36能擊穿160公釐厚的裝甲,儘管其低初速限制了射程(最遠僅300公尺)。這些新型的PaK 36通常配給至空降獵兵及其它輕型部隊,因為PaK 36比其它戰防砲輕,所以不會降低其機動能力。

戰車砲

 
早期型三號戰車也以PaK 36作為戰車砲,編號為KwK 36,此為波蘭戰役時的三號戰車D型

PaK 36不單作為拖曳式戰防砲,三號戰車由A型至G型皆使用PaK 36作為其戰車砲。

使用國家

  •   納粹德國(生產國)
  •   中華民國:1934年10月24日,據時任國民革命軍顧問的德國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在公文中寫,為了完成整編部隊計畫,中國向德國訂購1935年春交付的軍火裡包括PaK-35/36型37公釐戰防砲20門每砲配有1000發砲彈。1935年12月,兵工署的報告稱,已運抵中國的PaK-35/36型戰防砲達到60門。1936年,國民政府又從德國購入了124門37公釐戰防砲,每砲配1000發砲彈,這124門砲中,有104門是德軍淘汰的木輪PaK L/45型,只有20門是可由車輛牽引的Pak35/36型。至1938年德國停止對華出口武器時,中國從德國進口的PaK-35/36戰防砲約為500門,砲彈55萬發。[5]1937年抗戰爆發時,真正編入該砲的有中央軍第36師、第87師、第88師、黃埔校教導總隊、裝甲兵團和稅警總團。其中,每個調整師、稅警總團有一個4門制戰防砲連,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每個團有一個6門制戰防砲連,裝甲兵團有一個戰防砲營(轄3個6門制車輛牽引式戰防砲連)。每個砲班8人,包括砲長,砲手,裝填手,2名彈藥手和2名駕駛員,以及1名預備砲手。德國於1938年5月宣布停止對華出口武器,最後一批進口武器於1938年8月運抵中國。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38年8月,中國總計收到了246門PaK-35/36型戰防砲。1938年初,編組砲兵第51團和第52團,每團裝備48門Pak 35/36型37公釐戰防砲。徐州會戰時,砲兵第52團及第200師師屬戰防砲營,共4個戰防砲營配屬給了第五戰區
  •   芬蘭
  •   愛沙尼亞
  •   匈牙利
  •   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王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http://www.panzerworld.net/armourpenetration.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rmor penetration table at Panzerworld
  2. ^ Terry Gander and Peter Chamberlain, Small Arms, Artillery and Special Weapons of the Third Reich, MacDonald and Janes, London, 1978, p107.
  3. ^ Drabkin & Sheremet 2006, p.27.
  4. ^ http://www.lonesentry.com/manuals/german-grenades/37-mm-antitank-stick-grenade.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7 mm Hollow-Charge Grenade - Stielgranate 41"
  5. ^ 石宏:《国军37毫米战防砲:砸烂日军戰車的“铁拳”》 2015-11-10 新民晚报. [2018-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參考書目

  • 抗戰時期陸軍武器裝備-步兵砲/防空砲兵篇,滕昕雲,老戰友工作室出版,ISBN957-30497-8-3
  • Gander, Terry and Chamberlain, Peter. Weapons of the Third Reich: An Encyclopedic Survey of All Small Arms, Artillery and Special Weapons of the German Land Forces 1939-1945. New York: Doubleday, 1979 ISBN 0-385-15090-3
  • Hogg, Ian V.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2nd corrected edition. Mechanicsville, PA: Stackpole Books, 1997 ISBN 1-85367-480-X

外部連結

注釋

  1. ^ 實際上T-34砲塔是鑄造的,防護並不能達到物理厚度因此37MM高砲彈有時也能擊穿。

Template:抗戰時期中華民國火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