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K 36反坦克炮
PaK 35/36(德语:Panzerabwehrkanone 35/36)是一款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反戰車砲,其所使用的炮弹口径为37毫米。Pak 36直至于1942年被5cm Pak 38反坦克砲所取代前为德国国防军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
37毫米PaK35/36 | |
---|---|
类型 | 反戰車砲 |
原产地 | 纳粹德国 |
服役记录 | |
参与战争/冲突 | 抗日战争 西班牙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莱茵金属 |
生产商 | 莱茵金属 |
单位成本 | $2,579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运送: 450千克(990磅) 作战: 327千克(721磅) |
枪管长度 | 1.66米(5.4呎) L/45 |
宽度 | 1.65米(5.4呎) |
高度 | 1.17米(3.8呎) |
操作人数 | 2 |
炮弹 | 37 × 249 毫米 |
口径 | 37毫米(1.45吋) |
射击仰角 | -5°至+25° |
回旋角度 | -30°至+30° |
射速 | 每分钟13发 |
枪口初速 | 762米每秒 |
有效射程 | 300米 |
最大射程 | 5,484米 |
37毫米 PaK 36 L/45 弹药
- Pzgr
- 弹重: 0,685千克
- 枪口初速: 745米/秒
- Pzgr 40
钨芯弹药,其重量更轻,同时有更高的初速,但只有小量生产。
- 弹重: 0,368千克
- 枪口初速: 1,020米/秒
射程 | 穿透度 | 训练 | 实战 |
---|---|---|---|
100米 | 64毫米 | 100 % | 100 % |
500米 | 31毫米 | 100 % | 100 % |
1000米 | 22毫米 | 100 % | 85 % |
1500米 | 20毫米 | 95 % | 61 % |
2000米 | 0毫米 | 85 % | 43 % |
穿透度以Pzgr40及30度装甲板计算。
历史
1924年,莱茵金属开始研发一支骡马拖曳式木质车轮的3.7厘米反戰車砲(3.7厘米 PaK L/45)第一支成品则于1928年投放到战场上。[2]20世纪30年代初,马拉式火砲明显过时了。因此,设计人员以镁合金车轮和充气轮胎代替了原来的木轮。新式反戰車砲唤作3.7厘米 PaK 35/36,1933年定型,1934年起开始正式替换德军装备的骡马拖曳式PaK L/45,并于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首次参与战争。方便地能由汽车、装甲车、甚至三轮摩托车拖曳,也可以由畜力牵引。在平坦的地形上,4名砲班成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动这种战防砲迅速转移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年成为了不少国家的基本反坦克武器。KwK 36 L/45实际上是同一支反戰車砲,发射被帽穿甲弹时,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上穿甲能力为29毫米,在1000米距离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各国当时装备的坦克装甲厚度普遍都很薄:苏制T-26轻型坦克装甲厚度只有15毫米,法国的雷诺FT-17为22毫米。日制89式中型坦克正面装甲只有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95式轻型坦克正面装甲仅仅12毫米,其他部分装甲最厚仅为6毫米。被称为“豆战车”的94式超轻型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仅10毫米。
于1940年5月法国战役之时,PaK 36的组员发现其作为一种小口径武器已经有些过时,对抗英国的玛蒂达 II或法国的B1重型坦克及S-35坦克显得力不从心。但PaK 36仍对当时最常见的轻型坦克有效,例子如法国战役中的雷诺FT-17坦克及巴巴罗萨行动中的T-26坦克。中型坦克的广泛引入快速抹除了此反戰車砲的效能,于东线战场对抗T-34坦克时被戏称陆军的“敲门砲”(德语:Heeresanklopfgerät,由于对该坦克的攻击只能发出类似敲门的声音而得名),亦有士兵指其功能只余下宣传,对T-34完全无效[注 1][3]。
PaK 36于1940年中期开始由PaK 38所替换,期间PaK 36则额外配给含钨的炮弹(Pzgr. 40)以加强其穿甲能力。虽然其依然不能对抗T-34,于1942年前却仍是不少部队的标准反坦克武器。
由于PaK 36最终被完全取代,很多军人把其从牵引轮上拆除,再装至SdKfz 251半履带车,作为一轻型反坦克武器。德军亦将拆下来的PaK 36送给罗马尼亚第三及第四集团军作为天王星行动中史太林格勒战役的补给。PaK 36也服役于芬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军队。
虽然PaK 36在欧洲战场表现不佳,但在中国战场却是坦克杀手,皆因日军坦克装甲薄弱而且采用旧式的铆钉连接而非焊接,所以在国民革命军手上的PaK 36能击毁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甚至九七式中型坦克,例如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国民革命军的PaK 36一举击毁日军13辆坦克。
41型柄式榴弹
1943年,德军引进了使用锥形装药的41型柄式榴弹[4](德语:Stielgranate 41),使PaK 36能击穿160毫米厚的装甲,尽管其低初速限制了射程(最远仅300米)。这些新型的PaK 36通常配给至空降猎兵及其它轻型部队,因为PaK 36比其它反戰車砲轻,所以不会降低其机动能力。
坦克砲
PaK 36不单作为拖曳式反戰車砲,三号坦克由A型至G型皆使用PaK 36作为其坦克砲。
使用国家
- 纳粹德国(生产国)
- 中华民国:1934年10月24日,据时任国民革命军顾问的德国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在公文中写,为了完成整编部队计画,中国向德国订购1935年春交付的军火里包括PaK-35/36型37毫米战防砲20门每砲配有1000发砲弹。1935年12月,兵工署的报告称,已运抵中国的PaK-35/36型战防砲达到60门。1936年,国民政府又从德国购入了124门37毫米战防砲,每砲配1000发砲弹,这124门砲中,有104门是德军淘汰的木轮PaK L/45型,只有20门是可由车辆牵引的Pak35/36型。至1938年德国停止对华出口武器时,中国从德国进口的PaK-35/36战防砲约为500门,砲弹55万发。[5]1937年抗战爆发时,真正编入该砲的有中央军第36师、第87师、第88师、黄埔校教导总队、装甲兵团和税警总团。其中,每个调整师、税警总团有一个4门制战防砲连,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每个团有一个6门制战防砲连,装甲兵团有一个战防砲营(辖3个6门制车辆牵引式战防砲连)。每个砲班8人,包括砲长,砲手,装填手,2名弹药手和2名驾驶员,以及1名预备砲手。德国于1938年5月宣布停止对华出口武器,最后一批进口武器于1938年8月运抵中国。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中国总计收到了246门PaK-35/36型战防砲。1938年初,编组砲兵第51团和第52团,每团装备48门Pak 35/36型37毫米战防砲。徐州会战时,砲兵第52团及第200师师属战防砲营,共4个战防砲营配属给了第五战区。
- 芬兰
- 爱沙尼亚
- 匈牙利
- 斯洛伐克
- 罗马尼亚王国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http://www.panzerworld.net/armourpenetration.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mor penetration table at Panzerworld
- ^ Terry Gander and Peter Chamberlain, Small Arms, Artillery and Special Weapons of the Third Reich, MacDonald and Janes, London, 1978, p107.
- ^ Drabkin & Sheremet 2006, p.27.
- ^ http://www.lonesentry.com/manuals/german-grenades/37-mm-antitank-stick-grenade.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mm Hollow-Charge Grenade - Stielgranate 41"
- ^ 石宏:《国军37毫米战防砲:砸烂日军戰車的“铁拳”》 2015-11-10 新民晚报.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参考书目
- 抗战时期陆军武器装备-步兵砲/防空砲兵篇,滕昕云,老战友工作室出版,ISBN957-30497-8-3
- Gander, Terry and Chamberlain, Peter. Weapons of the Third Reich: An Encyclopedic Survey of All Small Arms, Artillery and Special Weapons of the German Land Forces 1939-1945. New York: Doubleday, 1979 ISBN 0-385-15090-3
- Hogg, Ian V.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2nd corrected edition. Mechanicsville, PA: Stackpole Books, 1997 ISBN 1-85367-480-X
外部链接
注释
- ^ 实际上T-34砲塔是铸造的,防护并不能达到物理厚度因此37MM高砲弹有时也能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