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子
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明朝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的補子用猛獸。繡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歷史
補子起源於武周,武則天在服色的基礎上於公服的胸前加以百花刺繡,以此加以細化區分官員品階等級。
官服
清代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清朝官服最常見的是一種比袍短而比褂長的「外套」,或稱「外褂」、「補褂」。明朝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厘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明代補子
品秩圖案
|
|
明清時期的官服在前襟後背各綴有一塊補子,稱為「補服」,也稱「補褂」。補服比袍短,類似於褂,又比褂略長,其袖端平,對襟,所以又名「外褂」。[4]
參考文獻
- ^ 《夜航船》:文官補服:一二仙鶴與錦雞,三四孔雀雲雁飛,五品白鷴惟一樣,六七鷺鷥鸂鶒宜,八九品官並雜職,鵪鶉練雀與黃鸝。風憲衙門專執法,特加獬豸邁倫夷。
-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一
- ^ 明代官服补子——狮 美国纽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1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8).
- ^ 紈素. 明清各级官员补服、补子. 2015-04-11 [2015-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