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矛
蛇矛,亦稱為虵矛、丈八點鋼矛,是中國古代武器的一種,在一些古典小說裡經常出現。蛇矛的用法與一般的矛大致相同,主要架式為刺、挑、戮、劃等,具有一往直前的突擊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擊對象穿透的強力效果。
特徵
蛇矛的最大特徵,在於其矛頭的金屬位置形如彎曲的蛇體,有著波浪式的曲線。矛尖形如蛇舌吐信,加強刺穿對象的威力。在中國小說中,最常見的蛇矛種類是「丈八蛇矛」,當中尤以《三國演義》內蜀漢將領張飛所使用者最為著名。所謂「丈八」,指的是矛的長度。劉熙《釋名》中提到「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是丈八矛的原型。根據三國時代的度量衡,一丈約有242公分長,所以「丈八(一丈八尺)」的度長大約有4米多。[1]這類以長度見稱的丈八蛇矛,使用時有一定的困難。
古代冶煉技術不高,把矛刃鑄成波浪形蛇狀,能在刃身加長的同時,仍維持一定的強度。此外在應用上,當運用沉勁時,波浪形矛刃亦增加了拉扯的阻力,提供奪人兵刃的效果,與一般長矛使用上稍有不同。
歷史上的蛇矛
史書上亦曾出現過蛇矛的蹤影。《晉書》記載:「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陳安是兩晉時代的猛將,他所使用的蛇矛更成為了他武勇的象徵。 「丈八長矛」又稱為「矟」,字或作「𣓞(槊)」、「鎙」,又音轉作「銏」。《釋名》:「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玄應音義》卷2「矛矟」條:「矟,或作𣓞,北人俗字也。或作銏,江南俗字也。」又卷4「錐銏」條、卷11「矟刺」條略同。《玄應》三卷並引《埤蒼》:「矟長一丈八尺也。」錢坫曰:「銏、矟為聲之轉,故俗亦以銏為矟。」《類聚》卷60引《通俗文》:「矛丈八者謂之矟。」《廣韻》:「矟,矛屬,《通俗文》:『矛丈八者謂之矟。』槊,上同。」《集韻》:「矟、槊、鎙:長矛,或作槊,亦從金。」《類聚》卷60引晉傅玄詩:「彎我繁弱弓,弄我丈八矟。」《釋迦譜》卷4:「皆捨刀劍弓弩矛銏長鉤。」宋、元、明本「銏」作「矟」。李祥林謂「蛇矛」是「矟矛」音近訛誤,非也。「蛇」、「矟」古音不得相轉。上引《隴上歌》「丈八虵矛左右盤」,《書鈔》卷124引《靈鬼志》:「關西為之歌曰:『壟上健兒字陳安,頭細面狹腹中寬,丈八大矟左右盤。』」《類聚》卷60引作「大槊」,《御覽》卷354引作「長槊」。尤足證明「丈八虵矛」即指「丈八長槊」,而不是指短矛的「鉈」,與《韓詩外傳》卷4的「虵」不是一物。
文學中的蛇矛
歷代文學作品中亦有提及蛇矛。唐代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其二》有「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句。杜牧詩作《郡齋獨酌》中有「犀甲吳兵鬥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句。張建封《酬韓校書愈打球歌》有「不能無事習蛇矛,閑就平場學使馬」句。李紳《到宣武三十韻》有「龍節雙油重,蛇矛百練明」句。皮日休《太湖詩·石板》中有「中若瑩龍劍,外唯疊蛇矛」句。陸龜蒙《村夜二篇》中有「遇敵舞蛇矛,逢談捉犀柄」句。詩僧皎然《武源行贈丘卿岑》中有「胸中豹略張陣雲,握內蛇矛揮白雪」句。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人》中亦有「蛇矛猶轉戰,魚服自囚拘」句。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陳安刀矛並發,十傷五六,一時目為壯士,而平先搏戰,三交,奪其虵矛,懸頭澗曲,易若探囊。」魯迅小說《吶喊》亦有稍提及過蛇矛:「他兩手同時捏起拳頭,彷彿握著無形的蛇矛模樣。」
羅貫中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第一回記載「張飛造丈八點鋼矛」,第五回又提到「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從此蛇矛就成為了張飛的象徵武器;張飛死後,其子張苞亦「挺父所使丈八點鋼矛」為用。在大部份關於三國的人物像、動畫、漫畫、遊戲等相關創作中,張飛的武器都被設定為「丈八蛇矛」。同小說中,東吳大將程普亦用「鐵脊蛇矛」。《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名好漢之中,「豹子頭」林沖、「跳澗虎」陳達使用丈八蛇矛(因此林沖的贊詩中稱其「滿山都喚小張飛」)。《封神演義》中北伯侯崇侯虎之子崇應彪也使丈八蛇矛。[2]《大明英烈傳》中的常遇春,亦是使用丈八蛇矛的猛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