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矛,亦称为虵矛丈八点钢矛,是中国古代武器的一种,在一些古典小说里经常出现。蛇矛的用法与一般的大致相同,主要架式为刺、挑、戮、划等,具有一往直前的突击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击对象穿透的强力效果。

特征

蛇矛的最大特征,在于其矛头的金属位置形如弯曲的体,有着波浪式的曲线。矛尖形如蛇舌吐信,加强刺穿对象的威力。在中国小说中,最常见的蛇矛种类是“丈八蛇矛”,当中尤以《三国演义》内蜀汉将领张飞所使用者最为著名。所谓“丈八”,指的是矛的长度。刘熙释名》中提到“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是丈八矛的原型。根据三国时代的度量衡,一约有242公分长,所以“丈八(一丈八尺)”的度长大约有4多。[1]这类以长度见称的丈八蛇矛,使用时有一定的困难。

古代冶炼技术不高,把矛刃铸成波浪形蛇状,能在刃身加长的同时,仍维持一定的强度。此外在应用上,当运用沉劲时,波浪形矛刃亦增加了拉扯的阻力,提供夺人兵刃的效果,与一般长矛使用上稍有不同。

历史上的蛇矛

史书上亦曾出现过蛇矛的踪影。《晋书》记载:“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陈安是两晋时代的猛将,他所使用的蛇矛更成为了他武勇的象征。 “丈八长矛”又称为“矟”,字或作“𣓞(槊)”、“鎙”,又音转作“銏”。《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玄应音义》卷2“矛矟”条:“矟,或作𣓞,北人俗字也。或作銏,江南俗字也。”又卷4“锥銏”条、卷11“矟刺”条略同。《玄应》三卷并引《埤苍》:“矟长一丈八尺也。”钱坫曰:“銏、矟为声之转,故俗亦以銏为矟。”《类聚》卷60引《通俗文》:“矛丈八者谓之矟。”《广韵》:“矟,矛属,《通俗文》:‘矛丈八者谓之矟。’槊,上同。”《集韵》:“矟、槊、鎙:长矛,或作槊,亦从金。”《类聚》卷60引晋傅玄诗:“弯我繁弱弓,弄我丈八矟。”《释迦谱》卷4:“皆舍刀剑弓弩矛銏长钩。”宋、元、明本“銏”作“矟”。李祥林谓“蛇矛”是“矟矛”音近讹误,非也。“蛇”、“矟”古音不得相转。上引《陇上歌》“丈八虵矛左右盘”,《书钞》卷124引《灵鬼志》:“关西为之歌曰:‘垄上健儿字陈安,头细面狭腹中宽,丈八大矟左右盘。’”《类聚》卷60引作“大槊”,《御览》卷354引作“长槊”。尤足证明“丈八虵矛”即指“丈八长槊”,而不是指短矛的“铊”,与《韩诗外传》卷4的“虵”不是一物。

文学中的蛇矛

 
日本游戏《真·三国无双》中的丈八蛇矛(模型产品)

历代文学作品中亦有提及蛇矛。唐代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其二》有“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句。杜牧诗作《郡斋独酌》中有“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句。张建封《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有“不能无事习蛇矛,闲就平场学使马”句。李绅《到宣武三十韵》有“龙节双油重,蛇矛百练明”句。皮日休《太湖诗·石板》中有“中若莹龙剑,外唯叠蛇矛”句。陆龟蒙《村夜二篇》中有“遇敌舞蛇矛,逢谈捉犀柄”句。诗僧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中有“胸中豹略张阵云,握内蛇矛挥白雪”句。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中亦有“蛇矛犹转战,鱼服自囚拘”句。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陈安刀矛并发,十伤五六,一时目为壮士,而平先搏战,三交,夺其虵矛,悬头涧曲,易若探囊。”鲁迅小说《呐喊》亦有稍提及过蛇矛:“他两手同时捏起拳头,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

罗贯中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记载“张飞造丈八点钢矛”,第五回又提到“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从此蛇矛就成为了张飞的象征武器;张飞死后,其子张苞亦“挺父所使丈八点钢矛”为用。在大部分关于三国的人物像、动画漫画游戏等相关创作中,张飞的武器都被设定为“丈八蛇矛”。同小说中,东吴大将程普亦用“铁脊蛇矛”。《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名好汉之中,“豹子头”林冲、“跳涧虎”陈达使用丈八蛇矛(因此林冲的赞诗中称其“满山都唤小张飞”)。《封神演义》中北伯侯崇侯虎之子崇应彪也使丈八蛇矛。[2]大明英烈传》中的常遇春,亦是使用丈八蛇矛的猛将。[3]

备注

  1. ^ 瀚典:关于“一丈八”的文献搜查:多数的“一丈八”都对应“一丈八尺”。虽非铁证,且备为据。
  2. ^ 参见《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子牙兵伐崇侯虎”。
  3. ^ 参见《大明英烈传》第三十七回“开明王应战赴疆场 无敌将增援奔前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