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戰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1月16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月16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戰區是太平洋戰爭中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亞和新加坡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由大日本帝國為搶奪橡膠、石油等天然資源而進攻此地區的歐美殖民地所引發。
東南亞戰區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 |||||||
緬甸遠征軍橫跨河流準備與日軍作戰,1943年(民國32年). | |||||||
| |||||||
參戰方 | |||||||
葡屬帝汶(獨立參戰)
其他抗日組織: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 自由泰國 越南獨立同盟會 虎克軍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日本人民解放聯盟 |
泰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白思華(被俘) 路易斯·希斯(被俘) 曼頓·史密斯(被俘) 阿奇博爾德·韋維爾 路易斯·蒙巴頓 威廉·斯利姆 阿奇博爾德·韋維爾 亨利·羅伊茲·波納爾 Richard Peirse 蔣中正 羅卓英 衛立煌 杜聿明 戴安瀾 † 孫立人 約瑟夫·史迪威 喬治·布雷特 托馬斯 C ·哈特 高登·班涅特 范·史塔豪威爾(被俘) 胡伯圖·范·毛克(被俘) 曼努埃爾·奎松 塞爾吉奧·奧斯米納 胡志明 陳平 金九 |
山下奉文 中村曉人 川口清健 西村琢磨 今村均 飯田祥二郎 河邊正三 木村兵太郎 牟田口廉也 昂山 鑾披汶·頌堪 雅倫·拉檀納庫楞·色黎榮黎特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 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 讓德句 | ||||||
兵力 | |||||||
341,400人 33艘軍艦 492架飛機 41艘潛艇 20輛坦克 |
582,700人 70艘軍艦 18艘潛艇 708架飛機 134輛坦克 | ||||||
傷亡與損失 | |||||||
82,200人傷亡 202,700人被俘 | 222,000人傷亡 |
歷史
早在二戰以前的日本人便以知曉東南亞物產豐饒,擁有眾多戰略資源。而在偷襲珍珠港後便引發了太平洋戰爭。而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隔天日軍突然從泰國南部南下攻佔哥打峇魯,至此也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而在翌日日本憲兵隊突然從泰國登錄哥打峇魯。彼時大日本帝國海軍也在新加坡展開了轟炸行動。由此也展開了馬來亞戰役。
而在婆羅洲地區日本在民國三十年的12月16日突然從日佔金蘭灣軍事基地登錄英屬汶萊,並在隨後不到數日便佔領了美里等地。由此也發動了第一次婆羅洲戰役,而在第三天日軍便突然對砂拉越南部進行空襲。是為「英屬南砂拉越轟炸」。
- ^ (1940年7月10日-1945年3月9日)
- ^ (1940年9月23日起被日本佔領-194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