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馬格達拉的納皮爾男爵羅伯特·納皮爾

陸軍元帥第一代馬格達拉的納皮爾男爵羅伯特·科尼厄利斯·納皮爾 GCB GCSI英語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FRS(英語:Field Marshal Robert Cornelis Napier, 1st Baron Napier of Magdala,1810年12月6日—1890年1月14日),英屬印度陸軍將領,他早年於1845年至1849年先後隨軍參加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之後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期間於1858年3月第二次勒克瑙圍城戰中擔任軍團工兵司令。納皮爾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任英國遠征軍第2師師長,參加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並於1860年從安定門進軍占領北京。戰後,他於1867年7月率領英國遠征隊前往衣索比亞,以最少的人員傷亡擊敗了衣索比亞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並解救了被埃方扣押的人質。

馬格達拉的納皮爾勳爵閣下
The Rt Hon. The Lord Napier of Magdala

GCB GCSI英語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FRS
直布羅陀總督
任期
1876年6月23日—1883年1月3日 (1876-06-23 – 1883-01-03)
前任芬威克·威廉斯爵士英語Sir Fenwick Williams
繼任約翰·阿代爾爵士英語Sir John Adye
印度英軍總司令英語Commander-in-Chief, India
任期
1870年4月9日—1876年4月10日 (1870-04-09 – 1876-04-10)
前任威廉·曼斯菲爾爵士英語Sir William Mansfield
繼任弗雷德里克·海恩斯爵士英語Sir Frederick Haines
代理印度總督
任期
1863年11月21日—12月2日 (1863-11-21 – 1863-12-02)
前任額爾金伯爵
繼任威廉·登尼森爵士(代理)
個人資料
出生羅伯特·科尼利厄斯·納皮爾
Robert Cornelis Napier

(1810-12-06)1810年12月6日
英屬錫蘭可倫坡
逝世1890年1月14日(1890歲—01—14)(79歲)
英國倫敦
母校艾迪斯康軍事學院英語Addiscombe Military Seminary
軍事背景
服役 英屬印度陸軍
服役時間1828年–1890年
軍階陸軍元帥
指揮孟買軍團英語Bombay Army
參戰

軍旅生涯

早年

羅伯特·納皮爾是查爾斯·弗雷德里克·納皮爾少校(Major Charles Frederick Napier)的兒子,後者於1810年8月26日在爪哇遭遇風暴而受傷並在數月後去世。納皮爾的母親是凱薩琳·納皮爾(Catherine Napier,婚前姓卡林頓)。納皮爾最初在艾迪斯康軍事學院接受教育,並在1826年12月15日獲得孟加拉工兵軍團的委任令。[1]他於1827年6月7日以少尉軍階進入查坦皇家工兵學院,後於1827年9月28日晉升為中尉。[2]1828年11月,納皮爾被正式派往印度,在德里指揮一個連後,他被殖民地的公共工程部任命負責修築灌溉工程,直到1836年他因健康不佳返回英國休假。1841年1月25日,納皮爾晉升上尉,後於1842年被任命為西爾欣德的隨軍工兵。[3]

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

納皮爾在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期間在郭富爵士軍中服役,並於1845年12月的穆德基戰役中指揮孟加拉工兵部隊。他在1845年12月的一次戰鬥中受重傷,康復後於1846年2月重返部隊。[3]1846年4月3日,納皮爾晉升名譽少校。[4]納皮爾在同年5月圍攻旁遮普邦科特坎格拉要塞時擔任攻城部隊工兵司令。[3]

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

納皮爾被任命為旁遮普居民和攝政委員會的顧問工程師後,於1848年9月在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開始時被要求指揮圍攻木爾坦[3]納皮爾在圍城期間受傷,康復後在1849年1月隨軍成功攻占木爾坦以及奇尼奧特堡壘。[1]此外,納皮爾還參加了同年2月的古吉拉特戰役,並陪同華特·吉爾伯特爵士一路追擊錫克教徒至拉瓦爾品第,並出席了錫克軍隊的投降儀式。[1]他於1849年6月7日晉升名譽中校,並在戰爭結束時成為旁遮普省行政委員會的總工程師。[5][3]

西北邊境

1852年12月,納皮爾在第一次哈扎拉遠征中指揮了一個英軍縱隊,並於1853年11月開始在西北邊境對抗阿夫里迪斯人。在此期間,納皮爾鎮壓了西北邊境省的小規模叛亂,並於1854年11月28日晉升為名譽上校。1856年4月15日,納皮爾的中校軍階得到確認。[3]

印度民族起義

 
駐紮在印度的羅伯特·納皮爾(左)

在印度民族起義期間,納皮爾被任命為詹姆士·歐特拉姆爵士(Sir James Outram)的軍事秘書兼副官,並隨軍參加了1857年9月的勒克瑙戰役。[6]他在戰鬥中一直擔任工兵司令,直到同年11月的第二次勒克瑙戰役,當時他在穿越開拓地帶會見科林·坎貝爾爵士時遭遇襲擊受了重傷。1858年3月,勒克瑙被攻陷時,納皮爾已經康復並重回原部隊。[6]

之後,納皮爾加入休·羅斯爵士的部隊,成為瓜廖爾遠征軍的副司令。1858年6月,納皮爾在莫拉爾戰役中指揮英軍第2旅。在瓜廖爾被英軍攻克後,納皮爾和他的700名士兵追擊、俘虜並驅散了塔蒂亞·托普麾下12,000人的部隊。休·羅斯爵士離職後,納皮爾接管了瓜廖爾遠征軍的指揮權,並於1858年8月協助占領了帕奧里。同年12月,納皮爾在拉諾德擊潰了費羅澤波爾王子,並於1859年1月參加了曼辛格和塔蒂亞托普的投降儀式,宣告戰爭的結束。[1]

大清帝國

1860年1月,納皮爾在詹姆士·霍普·格蘭特爵士麾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指揮英國遠征軍第2步兵師。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納皮爾於8月21日領導了對北部主要炮台的進攻。1860年10月13日,北京的安定門向納皮爾開門投降。[7]同年10月24日,他負責保護額爾金勳爵進軍北京的路線。納皮爾於戰後憑藉戰功於1861年2月15日晉升名譽少將[8]同年2月18日,納皮爾的上校軍階得到確認。[9]

納皮爾於1861年成為印度總督委員會的軍事成員,在埃爾金勳爵突然去世後短暫擔任總督一職。1865年2月7日,納皮爾代中將銜,成為孟買軍團的司令。[10]1867年3月1日,納皮爾獲中將職務,後於1867年7月指揮對衣索比亞的懲罰性遠征。[11][6]

衣索比亞

 
羅伯特·納皮爾

納皮爾在1868年討伐衣索比亞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時獲得了極大的名望。[12]衣索比亞統治者在他的山區首府馬格達拉扣押了一些新教傳教士作為人質,此外還有兩名試圖通過談判獲得自由的英國外交官(特沃德羅斯也不明智地將他們扣為人質)。經過數月的計劃和其他準備工作,工兵先頭部隊於1867年10月30日在紅海祖拉登陸,並準備建造港口;納皮爾本人於1868年1月2日抵達祖拉,並於同年1月25日率領他的部隊向南進入衣索比亞高地

這次遠征涉及跨越超600公里缺乏道路或橋梁以及被當地人占據的山區。衣索比亞土著對外來者充滿敵意。探險隊通過全面的後勤規劃和工程能瑞克服了第一個障礙,即地形。並通過精明的外交手段應對了第二個障礙,即當地土著的反抗。[13]一方面,納皮爾向衣索比亞人表明,英國軍隊的唯一目的是營救被囚禁的歐洲人——而不是征服;另一方面,納皮爾會見了拉斯卡薩(未來的皇帝約翰尼斯四世)等當地權貴,並安排用英國從維也納造幣廠購買的435萬瑪麗亞·特蕾莎塔勒(該地區的首選貨幣)購買所需物資。此外,納皮爾最大的助力是衣索比亞國內對特沃德羅斯的普遍不滿,數位當地領導人都希望能夠取而代之。[14]

1868年4月9日,納皮爾的軍隊抵達馬格達拉。[15]第二天,耶穌受難日,他在馬格達拉戰役中擊敗了仍然忠於特沃德羅斯的9,000名士兵,英國士兵僅2人陣亡。儘管特沃德羅斯二世在戰後交出人質並一再努力爭取通過談判獲得投降條件,但心存疑慮的納皮爾繼續堅持並於同年4月13日下令進攻山區堡壘。英國人隨後攻占了馬格達拉,特沃德羅斯二世走投無路選擇自殺,留下了一句他寧願「落入上帝之手,也不願落入賊人之手」的豪言壯語。[16]納皮爾隨後下令摧毀特沃德羅斯的大炮並焚燒瑪格達拉,作為對特沃德羅斯劫持人質的報復;衣索比亞的皇宮也被遠征隊成員洗劫一空。[17][18]

衣索比亞戰役結束後,納皮爾成為皇家學會會員和倫敦市署理官。[19]1868年7月11日,納皮爾成為馬格達拉的納皮爾男爵,並獲得終身年金。[20][21]

晚年

納皮爾於1870年4月成為印度英軍總司令,代上將軍階。[22]1874年4月1日,納皮爾正式晉升上將。[23]1876年6月,他成為直布羅陀總督[24]1878年2月,他被召回倫敦並被任命指揮一支準備與俄國開戰的遠征軍。[1]戰爭最終沒有爆發,納皮爾回到直布羅陀繼續擔任總督。1879年11月,在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二世的第二次婚姻之際,他代表維多利亞女王馬德里擔任特別大使,並於1879年12月成為皇家軍隊組織委員會的成員。[1]1883年1月1日,納皮爾卸任直布羅陀總督並晉升為陸軍元帥[25][26]

除實際擔任的軍職外,納皮爾還是第3倫敦步槍志願軍團的名譽上校和皇家工兵團的榮譽上校。[27][28]1887年1月,他被任命為倫敦塔保衛官。[29]

1890年1月14日,納皮爾在倫敦的住所中死於流感。同年1月21日,英國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納皮爾最終葬於聖保羅大教堂[1]

紀念

1883年,英國政府在直布羅陀的一個炮台安裝了一門阿姆斯壯百噸火炮,並將其命名為馬格達拉的納皮爾炮台。[30]1891年,納皮爾雕像在倫敦的卡爾頓花園前揭幕,該雕像於1920年搬到了肯辛頓的王后門。[31]

第3倫敦市步槍志願軍的司令部位於倫敦格羅夫公園的納皮爾陸軍預備役中心內;該建築以納皮爾的名字命名。[32]

榮譽

納皮爾獲得的榮譽包括:

家庭

1840年6月,納皮爾與安妮·皮爾斯(Anne Pearse)結婚;在他的妻子於1849年死於難產之前,夫妻有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3]1861年4月,納皮爾與瑪麗亞·史考特(Maria Cecilia Smythe Scott)結婚:他們有六個兒子和三個女兒。[6]

引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Napier, Robert Cornelis, first Baron Napier of Magdala .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4 [2013-11-24]. doi:10.1093/ref:odnb/19770.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2. ^ 第18373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27-06-2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Heathcote, p. 233
  4. ^ 第20591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46-04-03. 
  5. ^ 第20986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49-06-07. 
  6. ^ 6.0 6.1 6.2 6.3 Heathcote 1999,第224頁.
  7. ^ Wolseley 1862,第273頁.
  8. ^ 第2248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1-02-15. 
  9. ^ 第22621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2-04-29. 
  10. ^ 第22937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5-02-07. 
  11. ^ 第2325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7-05-14. 
  12. ^ Robert Napier, 1st Baron Napi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5 January 2016 [2017-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2). 
  13. ^ Vibart 1894,第410頁.
  14. ^ Rubenson 2003,第256–263頁.
  15. ^ Stanley 1874,第402頁.
  16. ^ Rubenson 2003,第268頁.
  17. ^ Eshete, Andreas; Pankhurst, Richard. Memorandum on the Loot from Magdala (Ethiopia) addressed to the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Kingdom Parliament, by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Return of the Ethiopian Magdala Treasures. [201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18. ^ Maasho, Aaron. British museum to return royal hair seized in Ethiopia 150 years ago. Reuters. 2019-03-04 [2023-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19. ^ Fellowship of Royal Society. The Royal Society. [201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20. ^ 第2340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8-07-14. 
  21. ^ 第23409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8-08-04. 
  22. ^ 第23585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70-02-08. 
  23. ^ 第2408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74-03-31. 
  24. ^ 第2434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76-07-04. 
  25. ^ 第25175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82-12-08. 
  26. ^ 第25183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82-12-29. 
  27. ^ 第23403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8-07-24. 
  28. ^ 第2408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74-03-31. 
  29. ^ 第2566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87-01-07. 
  30. ^ Fa & Finlayson 2006,第64頁.
  31. ^ Statue of Robert Cornelis Napier, Baron Napier of Magdala. Pastscape. [2013-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32. ^ Digby, Planck. The Shiny Seventh: History of the 7th (City of Lond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1946. ISBN 1-84342-366-9. 
  33. ^ 第23374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8-04-28. 
  34. ^ 第2330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7-09-17.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