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爾龍科
法布爾龍科(Fabrosauridae)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早到中期。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法布爾龍科並非天然的演化支,包含者彼此沒有親緣關係的屬[1]。
法布爾龍科 化石時期:侏儸紀早至中期,
|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e |
屬 | |
敘述
法布爾龍科是群外型類似賴索托龍的動物,是群草食性動物。大多數法布爾龍類的身長介於1到2公尺,是種體型輕小的二足動物。牠們的頭顱骨呈三角形,並有大型、圓形的眼窩,口鼻部短。法布爾龍的前肢短小,可能無法用在行走。尾巴佔了身長的接近一半,可能具有平衡重心的功能,使牠們在奔跑時能迅速轉彎。脛骨長於股骨,顯示牠們是善奔動物[2]。
分類爭議
法布爾龍科是在1972年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提出,根據頰齒的型態而建立。法布爾龍科的化石發現於非洲南部的三疊紀晚期與侏羅紀早期地層,以及中國的侏羅紀中晚期地層[3]。法布爾龍科具有許多類似其他鳥臀目物種的特徵,引起部分系統發生學專家對法布爾龍科的興趣。由於法布爾龍科的大部分化石是破碎或部分骨頭,甚至是個別的牙齒,因此法布爾龍科的演化位置仍有待商榷[4]。舉例而言,在1990年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下沙溪廟組的靈龍化石,導致很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法布爾龍科不是有效的科。法布爾龍本身可能是較早命名的賴索托龍的異名。
法布爾龍科具有許多有趣的特徵,尤其是牙齒的型態與構造,而前肢長度相當短[5]。與畸齒龍科、稜齒龍科不同,法布爾龍科的牙齒非常細,琺瑯質均勻。若與靈龍相比,法布爾龍較為原始,具有6顆前上頜骨牙齒,恥骨前端粗短。靈龍的體型則較大,較為衍化[6]。
工部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國,被認為較接近法布爾龍科,而離稜齒龍科較遠。模式種是拾遺工部龍,化石發現於四川省榮縣的下沙溪廟組,目前只有發現數顆牙齒[3]。
參考資料
- ^ Weishampel, David B.; and Witmer, Lawrence M. Lesothosaurus, Pisanosaurus, and Technosaurus.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編). The Dinosauria 1s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416–425. ISBN 0-520-06727-4.
- ^ Colbert, E. H. (1981). A primitiv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from the Kayenta Formation of Arizona. Museum Northern Arizona Bull. 53, 1-61
- ^ 3.0 3.1 (中文)Dong, Z. (1989). On a small ornithopod (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sp. now) from Kelamaili,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hina. Vertebr. Palasiatica 27, 140-146.
- ^ Sereno, P. C. (1991), Lesothosaurus, "fabrosaurid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Ornithischia. J. Vertebr. Paleontol. 11, 168-197
- ^ Galton, P. M. (1978). Fabrosauridae, the basal family of ornithischain dinosaurs (Reptilia: Ornithopoda). Palaontol. Zeitschrift 52, 1-152
- ^ Gow, C. E. (1981). Taxonomy of the Fabrosauridae (Reptilia, Ornithischia) and the Lesothosaurus myth. South Africa J. Sci. 77,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