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戰視覺文學

最後一戰視覺文學》(英語:The Halo Graphic Novel)是軍事科幻遊戲《最後一戰》系列視覺文學選集,由漫威漫畫Bungie合作出版。本書是《最後一戰》系列首部以順序藝術英語sequential art為媒介的作品,透過各個角度描繪《最後一戰》從未探討過的世界觀。

最後一戰視覺文學
書籍封面
原名The Halo Graphic Novel
作者集體
類型軍事科幻
系列最後一戰系列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封面設計菲爾·海爾英語Phil Hale
出版機構漫威漫畫
出版時間2006年7月19日
出版地點美國
頁數128頁
規範控制
ISBN978-0-7851-2372-9
OCLC68262369

本書的主體分成四則短篇,由遊戲和漫畫界的編劇或繪師負責創作。短篇聚焦於《最後一戰》宇宙觀的各個方面,描述和遊戲主線相關的故事。而除了故事外,本書也收錄豐富的圖集,作者包含Bungie、漫威以及其他個別創作者。

《最後一戰視覺文學》於2006年7月19日首發,獲得不錯的評價,評論家特別點出作品整體的凝聚力以及個別素材的高多樣性。本書的優秀表現催生了下一部限量漫畫《最後一戰:起義英語Halo: Uprising》,以及後續的其他幾套漫畫。

背景與出版

在本書成形之前,Bungie微軟最一開始的想法是將《最後一戰》系列擴展到遊戲以外的新媒介,而順序藝術英語sequential art是重點選項[1]。漫畫企劃最初由微軟旗下系列發展部門的負責人艾瑞克·特勞特曼(Eric Trautmann)提出,在他的集結之下催生出一份由約翰·內伊·雷伯英語John Ney Rieber編劇、阿迪·格拉諾夫英語Adi Granov作畫的草案。然而Bungie的藝術監督洛林·麥克利斯(Lorraine McLees)不喜歡這份草案,稱之「好似一坨煤炭」[2]:4。Bungie也不滿意特勞特曼的漫畫家陣容,要求要由他們來選擇作者。Bungie的工作室主任皮特·帕森斯(Pete Parsons)打算聘請阿蘭·摩爾喬·庫伯特英語Joe Kubert,但特勞特曼不認為這麼有名的人會答應[3]

好幾次談判不成之後,麥克利斯提出建議,稱Bungie應該在找尋出版商之前先自行出資和編輯,如此一來工作室才能保有對內容的管控權、並在不受外來參與者妨礙的情況下大膽嘗試。[4]本書的執行製作人布萊恩·賈拉德(Brian Jarrard)稱,本書是獨立製作,因此能脫離傳統漫畫製程,且只要不先去找出版社或合作人,就能避免「興趣取向、權力鬥爭和忠誠度問題導致的衝突」影響到他們選擇創作者。賈拉德也表示,他們不是漫畫大廠,所以可以不受限制地去找人[4]。首席設計師瑪麗亞·卡巴爾多(Maria Cabardo)列出一份「夢幻團隊」名單,收錄Bungie欣賞的編劇和繪師。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涉,Bungie得以讓許多名單上的人為企劃效力。[4]成功延攬到像是西門·比士利尚·吉羅等原先就有關注的人才,讓製作團隊大受振奮,有發言者稱「對我們組員來說,能看到他們的世界觀和角色被偶像漫畫家給具現化,真是令人士氣大振的消息」[5]

本書經過兩年的開發期後宣告完成,Bungie開始出力找尋出版商,最後和漫威漫畫搭上線。Bungie稱漫威吸引他們的因素有「對《最後一戰》充滿熱情」以及「在漫畫和出版業界的影響範圍」[1]。為了本書的分銷和出版,Bungie與漫威的開發負責人魯萬·賈堤力克(Ruwan Jayatilleke)攜手合作,後者也是從早期就參與計畫的支持者[6][7]

書中故事的設計目的是要讓讀者稍微窺見《最後一戰》的世界觀,內容提及「星盟」的內部運作秘辛,以及從未披露的背景故事細節。賈拉德解說道:「鏡頭沒帶到的故事,以及與我們的粉絲透過現有媒介知道的故事篇章平行發生的事件,都是我們非常想要講的內容。」[6]賈拉德進一步描述稱,他們嘗試將故事帶離系列主角士官長,轉而聚焦隱藏在遊戲世界觀背後的核心主題,闡述即使面對困難和為了生存的人性掙扎也要保有希望的道理;這些主題比「一個基因改造超級士兵抓起兩把槍揍扁一票外星人」還要更高層次。[6]最終發行問世的四則故事是「Bungie和編劇們最感興趣之選」[8]。書中的故事由Bungie擬定,不過Bungie稱,提供各種作家不至於綁手綁腳的框架也很重要[6]。其中一位繪師比士利表示:「壓力來源在於要讓角色看起來很像遊戲裡的表現。扣掉這點,他們給我自由,讓我可以自行解釋拿到的劇本和角色行為。」[8]

內容

〈無限救援號的最後一趟航程〉的繪者西門·比士利,攝於2015年
〈裝甲測試〉的繪者安德魯·羅賓森,攝於2013年
〈逃出隔離區〉的編劇兼繪者貳瓶勉,攝於2015年
〈新蒙巴薩的第二個日出〉的繪者尚·吉羅,攝於2008年

本書分成四則故事;每則故事都包含一段由各個創作者寫下的引言,細說他們對劇情的想法和創作過程。

無限救援號的最後一趟航程

 
漫畫擷圖,瓦達姆正與最高指揮官商討

〈無限救援號的最後一趟航程〉(The Last Voyage of the Infinite Succor)發生在遊戲《最後一戰:戰鬥進化》的時間線中。星盟的農業星艦「無限救援號」發出急難訊號,星盟特別行動指揮官瑞塔斯·瓦達姆(Rtas 'Vadumee)和其團隊奉命前往。瓦達姆認為無限救援號可能是被人類襲擊,卻發現艦上早已被蟲族英語Flood (Halo)感染。這些蟲族獲得了被感染者的知識,打算運用該艦逃逸。瓦達姆與一波又一波的蟲族作戰,死去的手下也被感染,變成他的敵人。瓦達姆給無限救援號規劃了一條會毀滅整艘星艦的空間跳躍航程,藉此消滅蟲族,並開著太空梭平安脫離。

〈無限救援號的最後一趟航程〉的幕後核心在於呈現蟲族真正的危險程度,以及星盟軍事的內部運作,一洗星盟給人的「只是站在那兒等著挨士官長揍」的印象[2]:6。該故事的劇情由李·哈莫克英語Lee Hammock編寫,西門·比士利負責作畫。哈莫克稱編劇過程有如「艱辛的任務」,因為他必須尊重粉絲對角色和正典的了解,確保「粉絲們視如己出的角色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詮釋」[2]:55。後來這份困擾得到減輕,因為他們發現粉絲們對瓦達姆的態度,並不像對士官長那樣有緊密的連結,讓他們有充分的空間拓展瓦達姆的角色背景,不背離《最後一戰》正典的同時,編劇也能將「一些新東西帶到檯面上」[2]:55

裝甲測試

在《最後一戰》世界觀中,地球和人類的宇宙殖民地由聯合國太空司令部英語United Nations Space Command(UNSC)管轄。面對星盟擁有的科技優勢,人類的希望大多寄託在穿著特殊裝甲的菁英超級士兵斯巴達英語SPARTAN」身上。《最後一戰》系列的主人翁士官長就是《最後一戰:戰鬥進化》中少數正在服役的斯巴達。〈裝甲測試〉(Armor Testing)發生在《最後一戰2》故事開場前不久,UNSC展開新一代斯巴達裝甲的實地測試,一系列的實驗對參與者來說充滿挑戰。這時一名斯巴達戰士單槍匹馬從地球的大氣層降落,與UNSC特種部隊進行模擬戰鬥,盡顯裝甲的優秀性能。後來這名戰士的身分得到揭露,是一名代號「瑪莉亞-062」(Maria-062)的退役女士兵,她特地在這批裝甲送交給士官長前,重操舊業測試其性能,當作人情。

〈裝甲測試〉的概念出自洛克希德公司軍事計畫試驗的回憶錄《臭鼬工廠》[2]:56。〈裝甲測試〉突顯斯巴達裝備在交到士官長手中前經歷的嚴苛試驗,這些內容Bungie原本是想在《最後一戰2》的開頭直接呈現[2]:56。這則故事由傑·費伯英語Jay Faerber創作,安德魯·羅賓森(Andrew Robinson)作畫,艾德·李(Ed Lee)負責藝術加工[2]:69

逃出隔離區

〈逃出隔離區〉(Breaking Quarantine)和〈無限救援號的最後一趟航程〉相同,都是在講述與《最後一戰》遊戲劇情平行發生的蟲族爆發,不過後者是以星盟的視角說故事,這則故事則是圍繞著人類士兵強森中士(Sgt. Johnson)逃離蟲族的威脅展開。強森在《最後一戰:戰鬥進化》中是次要角色,在接下來的兩款遊戲中則變成重要角色。小說《最後一戰:短兵鏖戰英語Halo: First Strike》裡提到強森因為身體出現病徵而留下抵禦蟲族,但當時並沒有說明他是怎麼逃脫的。這則故事的故事和圖畫都是由貳瓶勉完成,他除了是日本漫畫家以外也有建築方面的專業。故事中的插圖直接以遊戲中的建築構造為藍本完成。[2]:83不像其他故事,〈突破重圍〉不包含對白,只有以日文寫成的武器效果音。

新蒙巴薩的第二個日出

大約在《最後一戰2》的開頭,星盟偶然發現人類的最高機密——地球的位置,進而對肯亞新蒙巴薩的城市發起直接進攻。《最後一戰2》中玩家抵達城市時,城市已經荒廢,而〈新蒙巴薩的第二個日出〉(Second Sunrise over New Mombasa)的劇情發生在星盟進攻的當下。故事以一名幫UNSC製作宣傳片的記者之視角展開,星盟進犯城市時,記者和市民們採取抵抗措施,直到城市面臨毀滅才不得已逃離。

Bungie稱,〈新蒙巴薩的第二個日出〉是他們想將衝突描寫得更人性化的一次嘗試,作法即是描繪戰爭在平民身上造成的影響[2]:84。這則故事由布雷特·劉易斯英語Brett Lewis創作,尚·吉羅負責繪圖。吉羅表示,他兒子喜歡《最後一戰》遊戲,這個理由最後強迫著他接下工作。在開始打線稿之前,吉羅完全沒有玩過這套遊戲。[2]:99

追加內容

主體故事結束後有一個章節,收錄多張藝術作品,內容呈現多位漫畫作家對《最後一戰》世界觀的詮釋。貢獻這些圖畫的人包含道格·亞歷山大(Doug Alexander)、瑞克·貝瑞英語Rick Berry (artist)高夫·達龍英語Geof Darrow。另有其餘超過25名創作者,有接案作家也有Bungie員工,首席設計者馬丁·歐唐納英語Martin O'Donnell也是其中一員。[9]

本書發行之前,廠商推出了幾份宣傳內容,例如2006年5月31日釋出的16頁搶先看內容,內含Bungie幫每則故事寫的引文以及故事內容摘要[10]。另有書封的全彩海報在2006年6月28日發布[11]

迴響

本書得到電玩和漫畫書社群雙方的好評。UGO廣播網英語UGO Networks對本書讚賞有加,點出其最大的優點有二,一為創作家們優秀的表現,二為填充《最後一戰》世界觀的有力素材。他們給出的總體分數是「B+」[12][13]漫畫書快報英語Comics Bulletin的麥克·迪利(Mike Deeley)褒獎《最後一戰視覺文學》多樣的故事套路和藝術風格,賦予該書像選集一樣的感覺,卻也保有凝聚力十足的整體感[14]。其他獲得格外矚目之處包含貳瓶勉在〈逃出隔離區〉中的表現,媒體點出他透過栩栩如生的圖畫,以及專注於用畫面來說故事,來取代對白的使用[15]

有些評論家對本書把焦點放在次要角色或事件的作法表示失望,並點出身為系列主角兼代表的士官長居然只有在畫面中串場出現[16]。不過另一方面,GameTrailers的編者稱讚了Bungie不聚焦主要角色的勇氣[15]。對於書中水準最低的故事,媒體看法各異,IGN和GameTrailers都認為〈裝甲測試〉的情感衝擊最小,雖然其驚喜結局和美術表現都很棒[13][15]

《最後一戰視覺文學》一經發行即成為遊戲衍生漫畫領域中「罕見的熱門作」[17],在尼爾森書業監控英語Nielsen BookScan鑽石漫畫經銷英語Diamond Comic Distributors的銷量榜雙雙空降第二[18]。本書的發行量據傳至少有10萬冊[17],且出版後數月內都在眾視覺文學中名列銷量前段班[19]。本書大獲成功,促使漫威漫畫和Bungie在2006年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上宣布一套四期的月更《最後一戰》漫畫,標題為《最後一戰:起義英語Halo: Uprising[20]。新漫畫的第一期在2007年8月22日發行[21]

2021年4月16日,黑馬漫畫宣布將再版本書,預計於同年8月11日發行[22]

參考資料

  1. ^ 1.0 1.1 Goldstein, Hilary. Exploring the Halo Graphic Novel (Part I). IGN. 2006-06-23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McLees, Robert; Frank O'Connor (編). The Halo Graphic Novel. Marvel Comics. 2006. ISBN 0-7851-2372-5. 
  3. ^ Episode 005: DC Reboot/Eric Trautmann. The Sci Fi Show. [2015-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4. ^ 4.0 4.1 4.2 Goldstein, Hilary. Exploring the Halo Graphic Novel (Part II). IGN. 2006-06-23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5. ^ Staff. Inside Bungie. Edge. 2007-01-19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2). 
  6. ^ 6.0 6.1 6.2 6.3 Staff. Newsarama: Inside the Halo Graphic Novel. Newsarama英語Newsarama. 2006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5). 
  7. ^ Milkie. Bungie Official Announcement. Bungie. 2006-03-16 [2007-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3). 
  8. ^ 8.0 8.1 Snider, Mark. The non-stop 'Halo' effect. USA Today. 2006-05-10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6). 
  9. ^ "Halo Graphic Novel Preview": Front Cover. Halo.Bungie.Org英語Halo.Bungie.Org.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10. ^ Halo Graphic Novel Preview. Halo.Bungie.Org英語Halo.Bungie.Org.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11. ^ Staff. Halo Graphic Novel Poster Preview. IGN. 2006-06-12 [2007-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9). 
  12. ^ Oliveri, Wayne. UGO Review. UGO英語UGO Networks.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2). 
  13. ^ 13.0 13.1 Goldstein, Hilary. Review: Halo Graphic Novel. IGN. 2006-07-12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6). 
  14. ^ Deeley, Mike. Silver Bullet Comics Review. Silver Bullet Comic Books英語Comics Bulletin. 2006-08-23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8). 
  15. ^ 15.0 15.1 15.2 Staff. "Halo Graphic Novel" Review. GameTrailers. 2006-06-15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9). 
  16. ^ Callaham, John. Firingsquad Review. Firingsquad.com. 2005-08-06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17. ^ 17.0 17.1 MacDonald, Heidi. HALO GN selling like hotcakes. Publishers Weekly. 2006-08-16 [2008-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18. ^ July 2006 Sales Reports. Newsarama. July 2006 [200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7). 
  19. ^ August 2006 Sales Charts. Newsarama. August 2006 [200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2). 
  20. ^ Goldstein, Hilary. San Diego 2006 Comic-Con Announcement. IGN. 2006-07-21 [2007-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21. ^ Catalog: Halo Uprising #1. Marvel Comics. [200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7). 
  22. ^ Bishop, Rollin. Dark Horse Announces New Edition of Original Halo Graphic Novel. Comicbook.com. 2021-04-16 [202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