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 (北魏)
名稱及其他大乘教
法慶自號大乘,故其領導之民變組織被稱為大乘教。
北魏大乘教與明朝大乘教並無直接聯繫,但北魏大乘教導致了彌勒教的產生,彌勒教在元末正式融入白蓮教;明朝之大乘教最終也融入白蓮教。中國民間對彌勒佛的崇拜和以其為名義的民變自南北朝後間斷發生,因此,明朝大乘教和雞足山大乘教在某種意義上可被認為與北魏大乘教有關聯。
發展過程
在北魏政權所轄地區,佛教十分流行,但僧人之間政治經濟地位差異懸殊。孝文帝即位後,佛教派系鬥爭日益明顯地表現為社會階級鬥爭。政權領導者有時支持某些僧侶講道說法,又嚴禁另一些僧侶聚徒傳教;同時,部分僧侶頌揚「明君有道」,另一些僧侶卻公開破壞寺院和經卷並聚眾進行武裝叛亂。延興三年(473年)沙門慧隱反叛當局。太和五年(481年)沙門法秀於平城舉事,參加者有官僚大族,但更多參與者是平民和奴隸。太和十四年(490年),沙門司馬惠御自稱聖王,起兵攻佔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門劉僧紹起兵於幽州,自稱淨居國明法王。這些事變往往是宗教異端,總是遭北魏政權殘酷鎮壓。在劉僧紹起兵失敗後一年,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大乘教民變。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縣)沙門法慶、惠暉在勃海人李歸伯支持下,率領當地群眾於武邑郡阜城舉事。法慶稱李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並自號大乘,自稱「新佛」,並創造所謂「大乘佛」之概念;所謂「新佛」是引用佛經(參看《彌勒下生經》)「彌勒下生成佛」論述,「彌勒佛取代釋迦牟尼佛下凡救世」等思想同時出現,也同時違反佛教之戒殺原則,力倡「殺人作亂」,認為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並四處破壞寺院、斬殺僧人、焚燒佛教經卷和雕像,又製造會使服用者神智異常的藥物給人服用,促使有父子兄弟等關係者互相殘殺。[1][2] 舉事群眾攻佔阜城,殺死縣令,於煮棗城大敗地區軍隊,斬殺樂陵太守崔伯驎,又圍困勃海(今河北南皮北)並攻佔當地政府所在地。舉事群眾規模同時快速擴大至五萬多人。延昌四年九月十四日,舉事群眾被北魏政權擊敗,領導者被捕捉並殺死,群眾亦遭屠殺,也有僥倖逃脫者越過漳水進入瀛州。熙平二年(517年)正月,又有殘餘群眾突然進入瀛州政府所在地趙都軍城焚燒政府建築,但最終遭鎮壓。
大乘教起義延續近兩年,地區包括冀州、瀛州之武邑、勃海、長樂、武垣四郡,是北魏時期與宗教相關民變中規模最大者。此後,以彌勒佛降臨世間為名義的民變在數百年間斷發生。
參見
參考文獻
- ^ 魏書 (四庫全書本)/卷019上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3-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6) (中文).
- ^ 魏書/卷19上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3-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