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聯盟 (法國)
國民聯盟(法語:Rassemblement national,發音:[ʁasɑ̃bləmɑ̃ nɑsjɔnal],縮寫為RN),2018年6月前稱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發音:[fʁɔ̃ nɑsjɔnal],縮寫為FN),是法國的一個極右翼民粹主義[6]政黨,由尚-馬里·勒朋在1972年成立。該黨在只有1500名正式黨員的情況下於1986年立法選舉贏得勝利,到了1998年12月的分裂之前達到了42000名黨員的頂點。
國民聯盟 Rassemblement National | |
---|---|
簡稱 | RN |
主席 | 喬丹·巴德拉 |
副主席 | |
國民議會黨團領袖 | 瑪琳·勒朋 |
創始人 | 尚-馬里·勒朋[1] |
成立 | 1972年10月5日 |
總部 | 114 bis rue Michel-Ange 75016 Paris |
青年組織 | 國民青年聯盟 |
安全部門 | 保衛和安全部 |
黨員 (2023年) | 45,000[2] |
意識形態 | |
政治立場 | 極右翼 |
國內組織 | 藏青聯盟 (2012年–2017年) |
歐洲組織 | 認同與民主黨 |
歐洲議會黨團 | 認同與民主[nb 1] |
官方色彩 | 藏青色[nb 2] |
國民議會 | 88 / 577 |
參議院 | 3 / 348 |
歐洲議會 | 30 / 81 |
大區議會主席 | 0 / 17 |
大區議會 | 252 / 1,758 |
省議會主席 | 0 / 101 |
省議會 | 26 / 4,108 |
官方網站 | |
rassemblementnational | |
法國政治 政黨 · 選舉 |
由於法國的選舉制度,儘管該黨在選舉中佔很大的得票率,但該黨在公職中的代表權仍然有限。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勒朋在初選中以第二高票成功進入第二輪選舉。2002年以後,民族陣線成為法國第三大黨,僅次於人民運動聯盟與社會黨。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其候選人瑪琳·勒朋獲得17.9%的支持率,排名第三;2012年法國立法選舉則獲得兩席,重回國民議會。在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陣線成為法國第一大黨,首次戰勝社會黨和人民運動聯盟。2015年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輪投票並無獲得席次。
該黨自稱為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組織,但觀察家則歸類為極右翼[7][8][9]。尚-馬里·勒朋曾因替戰犯與危害人類罪辯解及否認猶太人大屠殺事實而遭受批評,在2015年時再提出類似言論被逐出政黨[10]。瑪琳·勒朋接任後,把黨的路線略為轉移,以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為基調。
2018年3月11日的黨代表大會上,馬琳·勒朋提議將該黨改名為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等待黨員投票批准。2018年6月1日,她宣佈在80.81%的支持者批准後重新命名該黨。
政綱
民族陣線在其網站表列各項政綱,主張:
- 回歸傳統社會價值:讓墮胎更為困難或非法化;給予無業母親補助金;促進傳統文化,反對多元文化主義及同性婚姻。
- 脫離歐盟和其他國際組織。
- 徵收關稅或建構其他保護手段對抗廉價進口。
- 加強各種罪刑的刑罰,並主張通過公投恢復「最嚴重罪行」,即死刑。
- 禁止非歐洲國家的移民及難民進入。
該黨反對非歐洲國家的移民,特別是來自北非、西非、中東的穆斯林國家。
在1995年法國總統選舉發送給選民的小冊子中,尚-馬里·勒朋提出用「人道、尊嚴的手段」將「三百萬非歐洲人」「送出」法國。[11]
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更為強調秩序與法律議題。民族陣線的主題包括加強執法、刑罰與恢復死刑。
民族陣線經常反抗他們所認為的「權勢集團」,包括其他法國政黨與多數記者。勒朋將主流的政黨(法國共產黨、社會黨、法國民主聯盟、保衛共和聯盟)稱為「四人幫」。民族陣線經常自稱「受害者」或「局外人」。[12]
評價
法國政治科學家皮埃爾-安德烈·塔吉耶夫早在1984年就認為民族陣線是「民族民粹主義」。1988年,勒內·雷蒙採取相同說法並提到「民粹主義復甦」(résurgence du populisme)[13]。雷蒙認為民族陣線是法國極右派的代表組織。然而雷蒙認為民族陣線已接受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且「包含在代議民主制的框架之下」。米歇爾·維諾克與帕斯卡爾·佩里諾在《法國極右史》(Histoire de l'extrême droite en France)中引用勒朋反對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言論做為民族陣線明確反對法國大革命的證據。維諾克也將民族陣線定義為所有法國極右傳統的集合:反革命、「貝當派」(維琪法國下的通敵者)、法西斯主義和秘密軍事組織成員。喬納斯·馬庫斯(Jonathan Marcus)認為勒朋與其他歷史上法國極右派不同的是「他自稱不只接受選舉這個獲得權力的路徑,也接受議會制度本身」。馬庫斯也表示一般而言勒朋對於法國大革命有著較為模糊(與稍有敵意)的態度,「他接受法國大革命的遺產,試圖讓自己進入共和體制的主流中」。[14]彼得·戴維斯(Peter Davies)在其著作中認為民族陣線是對立刺激的來源(保守與激進、新法西斯與民族民粹主義),但「更重要的,該黨是國家的防衛和保護勢力……『封閉民族主義』的良好案例」。[15]
皮埃爾·米爾扎與居伊·安東內蒂拒絕將民族陣線歸類於法西斯政黨,而巴黎第一大學教授米歇爾·多布里將其定義為有法西斯傾向的政黨。羅伯特·帕克斯頓認為法西斯思想可能在民族陣線的偽裝下興起。
歷史
民族陣線誕生於1972年6月10日至11日的極右派運動「新秩序」(Ordre Nouveau)第二次大會,大會中決議成立政黨參加1973年議會選舉。1972年10月5日,該黨正式成立,全名為「法國統一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 pour l'unité française),簡稱「民族陣線」。該黨試圖聯合各個極右派團體。尚-馬里·勒朋成為首任黨魁,因為他不是前「新秩序」成員,因此更能與其他極右派團體做連結。[16] 「民族辦公室」(Bureau national)包括前馬塞爾·戴亞領導的通敵政黨國家人民聯盟成員[17]及「新秩序」重要人物法蘭索瓦·布里尼奧擔任副領袖[16];阿蘭·羅貝爾擔任秘書長[16];前祕密軍事組織(Organisation de l'armée secrète)成員羅歇·奧蘭德爾為助理秘書長[16];皮埃爾·迪朗為助理財務長;前極右派組織「西方」(Occident)成員[16]、否定論發揚者法蘭索瓦·迪普拉。[18][19]
其他創始成員包括前國家人民聯盟成員羅蘭·戈謝[17];前法國反布爾什維克主義志願軍團秘書長維克托·巴泰勒米;前查理曼師中尉萊昂·戈爾捷;前查理曼師副官、前祕密軍事組織成員吉爾貝·吉勒;前查理曼師下士皮埃爾·布斯凱;前法國人民黨成員安德烈·迪弗賴斯;前祕密軍事組織支持者雅克·邦帕爾。[20]
雖然民族辦公室在1973年6月遭到取締,但民族辦公室的影響力與新法西斯團體在民族陣線內依然強勢,特別是法蘭索瓦·迪普拉。迪普拉與歐洲民族行動聯盟(Fédération d'action nationale et européenne,FANE)和其他新納粹組織有所關鑾,並主張民族辦公室激進行動份子為「民族革命者」。迪普拉在1978年遭到汽車炸彈攻擊而去世,是新法西派系的一大打擊。[16]
在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早期,民族陣線增加數個支持團體。讓-皮埃爾·斯蒂爾布瓦的團合派(Solidarism)在70年代末期加入,削弱新法西斯的影響力。以貝爾納·安東尼為首的天主教原教旨主義者在1984年離開全國獨立人士和農民中心(National Centre of Independents and Peasants,CNIP)加入民族陣線。最後,獲得「新右派」(Nouvelle Droite)的支持。[21]
該黨在1980年代初期才獲的選舉上的成功,部分原因來自於在1974年11月由反對勒朋的民族陣線成員所成立的新勢力黨(Parti des forces nouvelles,PFN)的競爭。1974年,勒朋接納由法蘭索瓦·迪普拉領導的革命民族主義團體(Groupes nationalistes révolutionnaires,GNR)加入民族陣線。
然而在1983年,當時的秘書長讓-皮埃爾·斯蒂爾布瓦為該黨贏得了勝利,在德勒的地方選舉拿下16.7%得票率。該黨在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下拿下市議會與副市長職位。這場勝利讓與賈克·席哈克所領導的保守派保衛共和聯盟組成選舉聯盟成為可能。因反共需要,民族陣線自1977年起就與其他右派政黨組成聯盟,直到1992年為止。最後,保衛共和聯盟在1988年9月譴責該黨,1991年共和黨也表達同樣立場。
1984年6月17日歐洲議會選舉,該黨拿下10席。隨後在1986年3月16日立法選舉拿下35席,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法國社會黨)藉加入比例代表制的新選舉制度制減緩當時擔任巴黎市長的席哈克所領導的保衛共和聯盟被認為將取得的壓倒性勝利。保衛共和聯盟最後依然贏得勝利,密特朗提名席哈克為新任總理,促成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成立以來第一次由兩大政黨-社會黨與保衛共和聯盟左右共治。此外,一些民族陣線強硬派脫離該黨組成法國與歐洲民族主義黨(Parti nationaliste français et européen,PNFE)。其後為防止民族陣線坐大,密特朗與席哈克聯手,1988年的國會選舉後恢復兩輪投票制。
1988年,布呂諾·梅格雷接替同年過世的讓-皮埃爾·斯蒂爾布瓦成為黨秘書長。卡爾·朗與布呂諾·戈爾尼施獲得梅格雷提拔,在黨內取得更高地位。保皇派如米歇爾·德·羅斯托朗、蒂博·德·拉托克奈和奧利維耶·多梅松在1980年代加入民族陣線,將其視為保皇運動法蘭西運動的延續。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民族陣線內的策略辯論導致日益嚴重的分裂-一派冀求延續法西斯的過去,一派尋求與傳統右派結盟。隨著1995年地方選舉的勝利,黨內分裂達到頂點。部分表明與傳統保守派在地方議會組成聯盟的意願。其結果是一系列對這些領導人的示威活動。面對這類的公眾壓力,保守派遠離民族陣線。這引發了民族陣線黨內分裂的危機。
2010年8月14日,民族陣線領袖尚-馬里·勒朋為代表的15名歐洲極右翼政黨代表,會同數十名日本極右翼團體「一水會」的成員一行將近100人參拜了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的靖國神社[22]。
1995年地方選舉
民族陣線在1995年6月地方選舉拿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三個市鎮:土倫、馬里尼亞訥和奧朗日。隨後,勒朋冒著激怒中央政府和與共和國法律相牴觸的風險宣布他的政黨將實施其「民族優先」政策[23]。
前極右派組織「西方」與祕密軍事組織成員雅克·邦帕爾在1995年獲選為民族陣線票倉奧朗日市長(第一輪33%,第二輪36%),並在2001年連任。他在2005年離開民族陣線,加入菲利普·德·維利耶的保衛法國運動(MPF)。達尼埃爾·西蒙皮耶里以第一輪33%、第二輪37%的支持率當選為馬里尼亞訥市長,尚-馬里·勒舍瓦利耶以第一輪31%、第二輪37%的支持率當選為土倫市長。1997年,布呂諾·梅格雷妻子卡特琳·梅格雷在維特羅勒第一輪拿下52.48的絕對多數。
民族陣線在這些市鎮的治理充滿爭議的自由經濟政策(雅克·邦帕爾在奧朗日減少50%學校支出、卡特琳·梅格雷在維特羅勒開除100名公務員,而警力卻從30名增至70名)與公共圖書館審查制度。在維特羅勒,該黨尋求給予有新生兒的家庭500歐元(按照該黨的「國家優先」政策)。其目的是只給予法國公民補助金,但因憲法因素未能實行。
2000年後
其中一些市長依然受到歡迎。例如雅克·邦帕爾在2001年與2008年兩度在第一輪獲得超過60%的選票。然而邦帕爾在2005年隨著紹法耶市長瑪麗-克里斯蒂娜·比尼翁離開民族陣線,加入的保衛法國運動[24]。自2005年起,民族陣線失去所有獲選市鎮的執政權[24]。
2014年法國地方選舉,民族陣線取得多個市鎮的控制權。在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陣線在全國選舉中更是得票率高居榜首,首次戰勝社會黨和人民運動聯盟,成為第一大黨,引發了法國國內對極右勢力的擔憂。2015年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仍然是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輪投票因社會黨在幾個無勝算的大區中退選支持共和黨,最終民族陣線無法取得任何大區的控制權。
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瑪琳·勒朋以第二名的21.3%得票率進入第二輪投票,是民族陣線自2002年再度進入第二輪投票。她在第二輪投票中取得33.9%的得票率,敗給馬克宏。
歷屆選舉結果
總統選舉
選舉年 | 總統候選人 | 第一輪 | 第二輪 | 獲勝政黨 | ||||||
---|---|---|---|---|---|---|---|---|---|---|
票數 | % | 排名 | 票數 | % | 排名 | |||||
1974 | 尚-馬里·勒朋 | 190,921 | 0.7 | 7 | 未進入第二輪 | 獨立共和黨 | ||||
1981 | 連署失敗 | 社會黨 | ||||||||
1988 | 4,375,894 | 14.4 | 4 | |||||||
1995 | 4,570,838 | 15.0 | 4 | 保衛共和聯盟 | ||||||
2002 | 4,804,713 | 16.9 | 2 | 5,525,032 | 17.8 | 2 | ||||
2007 | 3,834,530 | 10.4 | 4 | 未進入第二輪 | 人運聯 | |||||
2012 | 瑪琳·勒朋 | 6,421,773 | 17.90 | 3 | 社會黨 | |||||
2017 | 7,678,491 | 21.30 | 2 | 10,638,475 | 33.90 | 2 | 共和國前進! | |||
2022 | 8,136,369 | 23.15 | 2 | 13,297,760 | 41.46 | 2 |
國民議會選舉
國民議會 | |||||||
選舉年 | 黨魁 | 1輪得票 | % | 2輪得票 | % | 席次 | +/– |
---|---|---|---|---|---|---|---|
1973[25] | 尚-馬里·勒朋 | 108,616 | 0.5% | — | — | 0 / 491
|
━ |
1978[25] | 82,743 | 0.3% | — | — | 0 / 491
|
━ | |
1981[25] | 44,414 | 0.2% | — | — | 0 / 491
|
━ | |
1986[25] | 2,703,442 | 9.6% | — | — | 35 / 573
|
||
1988[25] | 2,359,528 | 9.6% | — | — | 1 / 577
|
||
1993[26] | 3,155,702 | 12.7% | 1,168,143 | 5.8% | 0 / 577
|
||
1997[26] | 3,791,063 | 14.9% | 1,435,186 | 5.7% | 1 / 577
|
||
2002[26] | 2,873,390 | 11.1% | 393,205 | 1.9% | 0 / 577
|
||
2007[26] | 1,116,136 | 4.3% | 17,107 | 0.1% | 0 / 577
|
━ | |
2012 | 瑪琳·勒朋 | 3,528,373 | 13.6% | 842,684 | 3.7% | 2 / 577
|
|
2017 | 2,990,454 | 13.2% | 1,590,858 | 8.8% | 8 / 577
|
||
2022 | 4,248,626 | 18.7% | 3,589,465 | 17.3% | 89 / 577
|
||
2024 | 喬丹·巴德拉 | 9,379,092 | 29.3% | 8,745,076 | 32.1% | 125 / 577
|
大區議會選舉
大區委員會 | ||||||||||
選舉年 | 黨魁 | 1輪得票 | % | 2輪得票 | % | 席次 | 大區議會主席 | +/– | 獲勝政黨 | 排名 |
---|---|---|---|---|---|---|---|---|---|---|
1986年[25] | 尚-馬里·勒朋 | 2,654,390 | 9.7% | — | — | 137 / 1,880
|
0 / 26
|
━ | 法民聯 | 4 |
1992年[25] | 3,396,141 | 13.9% | — | — | 239 / 1,880
|
0 / 26
|
▲ | 保衛共和聯盟 | 3 | |
1998年[25][27] | 3,270,118 | 15.3% | — | — | 275 / 1,880
|
0 / 26
|
▲ | 3 | ||
2004年[28] | 3,564,064 | 14.7% | 3,200,194 | 12.4% | 156 / 1,880
|
0 / 26
|
▼ | 社會黨 | 3 | |
2010年[29] | 2,223,800 | 11.4% | 1,943,307 | 9.2% | 118 / 1,749
|
0 / 26
|
▼ | 3 | ||
2015年[30] | 瑪琳·勒朋 | 6,018,672 | 27.7% | 6,820,147 | 27.1% | 358 / 1,722
|
0 / 18
|
▲ | 共和黨 | 3 |
2021年[31][32] | 2,743,497 | 18.68% | 2,908,253 | 19.05% | 252 / 1,926
|
0 / 18
|
▼ | 社會黨 | 3 |
歐洲議會選舉
歐洲議會 參見 歐洲議會選舉 | ||||||||
選舉年 | 黨魁 | 政黨聯盟 | 票 | % | 席次 | +/– | 獲勝政黨 | 排名 |
---|---|---|---|---|---|---|---|---|
1984年[25] | 尚-馬里·勒朋 | 歐洲右翼 | 2,210,334 | 11.0% | 10 / 81
|
▲ 10 | 法民聯 | 4 |
1989年[25] | 2,129,668 | 11.7% | 10 / 81
|
━ | 3 | |||
1994年[25] | 無所屬 | 2,050,086 | 10.5% | 11 / 87
|
▲ 1 | 5 | ||
1999年[25] | 獨立混合組 | 1,005,113 | 5.7% | 5 / 87
|
▼ 6 | 社會黨 | 8 | |
2004年[25] | 無所屬 | 1,684,792 | 9.8% | 7 / 78
|
▲ 2 | 4 | ||
2009年[26] | 歐民 | 1,091,691 | 6.3% | 3 / 74
|
▼ 4 | 人運聯 | 6 | |
2014年[33] | 瑪琳·勒朋 | 民族和自由歐洲 | 4,712,461 | 24.9% | 24 / 74
|
▲ 21 | FN 民族陣線 | 1 |
2019年 | 喬丹·巴德拉 | 認同與民主黨 | 5,286,939 | 23.3% | 23 / 79
|
▼ 1 | 國民聯盟 | 1 |
2024年 | 7,755,143 | 31.5% | 30 / 81
|
▲ 7 | 1 |
注釋
參考文獻
- ^ Vive la difference – has France's Front National changed?. BBC News. 5 December 2015 [21 June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ly 2018).
- ^ Lignier, Sebastien. Le Rassemblement national bat son record d'adhésions. Valeurs actuelles. 22 June 2023 [4 August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fr-FR).
- ^
- Jens Rydgren. France: The Front National, Ethnonationalism and Populism. Twenty-First Century Populism. Link.springer.com. 2008: 166–180. ISBN 978-1-349-28476-4. doi:10.1057/9780230592100_11.
- 'The nation state is back': Front National's Marine Le Pen rides on global mood. the Guardian. 18 September 2016 [202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英語).
- Marine Le Pen says sanctions on Russia are not working. The Economist. [202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2).
- ^
- Depuis 2011, le FN est devenu "protectionniste au sens large". Liberation. 21 April 2014 [9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September 2015).
- Taylor, Adam. French far-right leader seeks to reintroduce death penalty after Charlie Hebdo attack. The Washington Post. 8 January 2015 [31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7 July 2015).
- ^ Garnier, Christophe-Cécil. Quelle doit être la couleur du Front national sur les cartes électorales?. Slate. 7 December 2015 [6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une 2018) (法語).
- ^ Can Le Pen win French election?. London: BBC News. 2007-01-08 [2010-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 ^ CNN Specials - The Haider Effect. CNN. [2011-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8).
- ^ Hainsworth, Paul. 2000. "The Front National: From Ascendancy to Fragmentation on the French Extreme Right."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xtreme Right, ed. Paul Hainsworth, 18-31. London: Pinter.
- ^ Analysis: Far-right lives to fight again. London: BBC News. 2002-05-05 [2010-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4).
- ^ Jean-Marie Le Pen renvoyé devant la justice pour ses propos sur l'Occupation. Le Monde. 2006-07-13 [2011-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20).
- ^ IRR: Issues in the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s. [2011-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02).
- ^ Davies, Peter (2002). The Extreme Right in France, 1789 to the Present. London: Routledge. pp136.
- ^ Notre siècle, 1988, Fayard
- ^ Marcus, Jonathan (1995). The National Front and French Pol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102-103
- ^ Davies, Peter (2002). The Extreme Right in France. p143.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Marcus, Jonathan (1995). The National Front and French Politics. pp.12-26
- ^ 17.0 17.1 Nonna Mayer, Mariette Sineau, "France:The Front Natio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Helga Amsberger, Rechtsextreme Parteien, Leverkusen, Leske & Budrich, 2002, on the website of Sciences-Po (p.4) (英文)
- ^ Interview of Pierre-André Taguieff by Valérie Igounet, Paris, 2 avril 1993, quoted by Valérie Igounet, in Histoire du négationnisme en France, Le Seuil, 2000.
- ^ Henry Rousso, "Les habits neufs du négationniste," in L'Histoire n°318, March 2007, pp.26-28 (法文)
- ^ Le Point n°1546, 22 January 2007 Le Pen et ses fantô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arcus, Jonathan (1995). The National Front and French Politics. pp.35-39
- ^ 存档副本.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Shields 2007,第261頁.
- ^ 24.0 24.1 F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http://www.election-politique.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法文)
-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Shields 2007,第319頁.
- ^ 26.0 26.1 26.2 26.3 26.4 France: Elections 1990–2010. European Election Database. [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February 2017).
- ^ Résultat des élections Régionales 1998. 法國內政部. [19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November 2021) (法語).
- ^ Résultat des élections Régionales 2004. 法國內政部. [19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November 2021) (法語).
- ^ Résultat des élections Régionales 2010. 法國內政部. [19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November 2021) (法語).
- ^ Résultat des élections Régionales 2015. 法國內政部. [19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November 2021) (法語).
- ^ Résultat des élections Régionales 2021. 法國內政部. [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November 2021) (法語).
- ^ Résultats de l'élection présidentielle 2017. Elections.bfmtv.com.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2).
- ^ Mes démarches / A votre service – Ministère de l'Intérieur. Elections.interieur.gouv.fr. [31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4) (法語).
- Camus, Jean-Yves; Lebourg, Nicolas. Far-Right Politics in Europ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0674971530.
- Davies, Peter. The National Front in France: Ideology, Discourse and Power. Routledge. 2012. ISBN 978-1-134-72530-4.
- DeClair, Edward G. Politics on the Fringe: The People, Policie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French National Front. Duke University. 1999. ISBN 978-0-8223-2139-2.
- Kitschelt, Herbert; McGann, Anthony J. France: The National Front As Prototype of the New Radical Right. The Radical Right in Western Europ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91–120. ISBN 978-0-472-08441-8.
- Shields, James. The Extreme Right in France: From Pétain to Le Pen. Routledge. 2007. ISBN 978-0-415-3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