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都指揮使司

北平都指揮使司明朝初期存在的都指揮使司之一。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置燕山都衛,治北平府城(今北京市)。八年十月,改燕山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十三年,隸後軍都督府。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罷北平都指揮使司,改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簡稱北京行都督府)。十九年,罷北京行都督府,所轄衛所直屬後軍都督府。洪熙元年(1425年),恢復北京行都督府。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廢北京行都督府。

沿革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攻克元大都,廢除大都路,改大興府北平府

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原山東行中書省所轄北平府、平灤府,河南行中書省所轄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均改隸北平行省。八月,置燕山都衛,治北平城。

八年十月改燕山都衛指揮使司為北平都指揮使司,隸大都督府。九年六月改北平行中書省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廢大都督府,北平都司改隸後軍都督府

永樂元年正月,於北平府建北京,改順天府,稱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1]。都督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無定員,首領官經歷、都事各一員。

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所屬衛所直隸後軍都督府;罷北京行部,所屬府州縣直隸六部。

洪熙初,改京師順天府為北京,仍稱行在,令「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復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宣德三年(1428)八月,廢北京行都督府。

下轄衛所[2][3][4]

  • 燕山都衛(洪武三年底)

燕山左衛、燕山右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大興左衛、大興右衛、燕山後衛、燕山前衛、開平衛、通州衛、密雲衛、彭城衛、濟陽衛、濟州衛、真定衛、永平衛、宜興所。

  • 北平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

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濟州衛、濟陽衛、彭城衛、通州衛。以上後改為親軍。

薊州衛、密雲衛後分為密雲中、後衛、真定衛、永平衛、山海衛、遵化衛、居庸關所後為隆慶衛。以上後屬後軍都督府。

古北口所、宜興所。後撤銷或合併。

紫荊關所。後隸大寧都司

  • 北京留守後軍都督府(永樂元年二月)

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州衛、濟陽衛、通州衛。以上原屬北平都司,永樂四年,陞親軍指揮使司,直屬兵部。

真定衛、遵化衛、薊州衛、密雲中衛、密雲後衛、永平衛、山海衛、開平中屯衛、隆慶衛。以上原屬北平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開平衛、興和所。以上原屬北平都司,宣德五年改隸萬全都司

萬全左衛、萬全右衛、宣府左衛、宣府右衛、宣府前衛、懷安衛。以上原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改隸萬全都司。

東勝左衛、東勝右衛、鎮朔衛、定邊衛。以上原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玉林衛、雲川衛、高山衛、鎮虜衛。以上原屬山西行都司,洪熙元年還屬。

興州左屯衛、興州右屯衛、興州中屯衛、興州前屯衛、興州後屯衛。以上原屬北平行都司/大寧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寧山衛。原屬河南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涿鹿衛、義勇左‧右‧中‧前‧後衛、神武左‧右‧中‧前‧後衛、武成左‧右‧中‧前‧後衛、忠義左‧右‧中‧前‧後衛、武功中衛、盧龍衛、武清衛、撫寧衛、天津右衛,梁成所、常山所。以上建文/永樂年間新設。

參見

參考文獻

  1. ^ 於志嘉. 明北京行都督府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008. 
  2. ^ 郭紅; 靳潤成. 周振鶴 , 編.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3. ^ 明史 志第六十六 兵二. 
  4. ^ 明史 志第十六 地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