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

臺灣海峽兩岸地域

兩岸三地指位於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港澳地區以及臺灣臺灣地區)三地,是描述海峽兩岸關係的術語之一。如果將港澳地區拆分成香港澳門,則稱為兩岸四地。其相近概念為大中華,但二者不完全相等。這幾個地方是當今世界華人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

香港、澳門是廣義「兩岸」的一部分,但是香港、澳門的政治地位特別,因此用「四地」來強調。香港、澳門曾經分別被英國、葡萄牙殖民統治,不被兩岸任何一方所控制,因此經常做為第三地擔當兩岸溝通的橋梁,成爲政治的緩衝地帶;兩岸的部分商談(如九二香港會談)也在香港進行。而在兩岸定期航線開通以前,港澳地區曾是兩岸航班往來的主要中轉地。兩岸直接通郵、通航以前,幾乎所有的郵件、人員、貨物都是經過香港轉駁。

各種簡稱

中港臺、陸港臺[1]、港陸澳[2]、陸港澳、臺港澳、港澳臺、港澳、中港、陸港[3]、港臺、兩岸[註 1]。這些簡稱中,「中」和「陸」指中國大陸,通常情況下未涵蓋香港、澳門,「港」指香港,「澳」指澳門,「臺」和「台」指臺灣,其中「臺」即使是在使用傳統漢字的地區也常常被簡稱作「台」。在中國大陸,常用「港澳台」來包含香港、澳門及台灣,港澳台會被區別於中國內地。在涉及地區關係或者時政的不穩定要素的場合時,澳門有時會被忽視或省略而稱作「港台」。在臺灣,常用「中港澳」或「陸港澳」來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邊界內所統治之區域,其相關事務由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負責處理。[4][5]

地區概況

通稱 臺灣
(臺、台)
中國大陸
(中、陸)
香港
(港)
澳門
(澳)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法律
上的稱呼
臺灣地區
自由地區
大陸地區
淪陷地區[註 2]
港澳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法律
上的稱呼
臺灣省(憲法稱謂)
臺灣地區(實務稱謂)
中國大陸(對臺灣)
中國內地(對港澳)
中國[註 3]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國旗/區旗        
國徽/區徽        
國花/區花 梅花 [註 4] 洋紫荊[註 5] 蓮花[註 6]
國歌(及國旗歌) 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民國國旗歌
義勇軍進行曲
首都 臺北市 北京市
政府總部所在地 北京市 金鐘添馬 南灣
重要紀念日 1911年10月10日
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
國慶節
1912年1月1日
開國紀念日
1947年12月25日
行憲紀念日
1982年12月4日
國家憲法日
1997年7月1日
特區成立紀念日
1999年12月20日
特區成立紀念日
官方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
(事實上)[7][註 7]
普通話
(國家通用語言)[註 8]
粵語英語 粵語葡萄牙語
官方文字 正體中文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 規範漢字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英文 繁體中文葡萄牙文
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其他憲制文件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法系 歐陸法系
(基於德國民法典日本法律[8]
社會主義法系
(實際上為基於民法典的歐陸法系
英美法系
(基於英格蘭法律制度
歐陸法系
(基於葡萄牙民事法)
最高領導人 總統[註 9]賴清德 中共中央總書記[註 10]習近平
國家元首 國家主席[註 11]習近平
行政機關 行政院 國務院 行政會議 行政會
政府首腦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 國務院總理李強 行政長官[註 12]李家超 行政長官[註 12]賀一誠
立法機關 立法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註 13]
立法會 立法會
議會議長 立法院院長韓國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 立法會主席高開賢
執政黨或執政聯盟   民主進步黨   中國共產黨 建制派 建制派
主要其他黨派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中國大陸地區民主黨派 非建制派 民主派
政黨政治 兩黨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一黨執政
多黨制 多黨制
司法機關 司法院
憲法法庭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
最高檢察署
法務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司法部
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
澳門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
司法首長 司法院院長謝銘洋(代理)
最高法院院長:高孟焄
法務部部長鄭銘謙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
司法部部長:賀榮
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
澳門終審法院院長:宋敏莉(代理)
澳門檢察院檢察長:葉迅生
違憲審查解釋權 司法院憲法法庭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終審法院;如非自治事務,由終審法院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
監察機關 監察院 國家監察委員會 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
審計機關 監察院審計部 中央審計委員會
審計署
審計署 審計署
武裝力量 中華民國國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
軍事統帥權 總統[註 9]賴清德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
軍事領導機關 中華民國國防部 中央軍事委員會
國家安全機關 國家安全會議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家安全部
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
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
公安機關 警政署 公安部 保安局 保安司
警察 中華民國警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 香港警察 澳門警察
法定貨幣 新台幣 人民幣 港幣 澳門幣
貨幣管理機構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 澳門金融管理局
選舉事務主管機構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選舉管理委員會
選舉事務處
選舉管理委員會
道路通行方向 右行左舵 左行右舵
國家和地區奧委會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 中國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
奧運會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 [註 14]
兩岸事務處理機構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外交機構 中華民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護照 中華民國護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
護照簽發機構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國家移民管理局 入境事務處 身份證明局
國籍法 中華民國國籍法
(含無戶籍國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含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國籍法在香港澳門實施的特別解釋)
標準時間 國家標準時間 北京時間 香港時間 澳門標準時間
居留權 中華民國居留證
台灣戶籍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 香港居留權
香港永久性居民
澳門居留權
澳門永久性居民
管轄範圍地圖
 
深綠: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區域
淺綠:中華民國法律涉及的主張領土但未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9][10]
 
深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區域
淺綠: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但未實際統治的區域[11]
 

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位置
 

澳門特別行政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位置
行政區劃地圖
 
 
 
 
疆域地圖
 
 
 
 

自由民主指數

以下為自由指數列表所列出的4大主流自由民主指標的兩岸三地分數,包含:自由之家發布之世界自由度指數傳統基金會發布之經濟自由度指數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布之新聞自由指數經濟學人資訊社發布之民主指數

評級

指數   臺灣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備註
世界自由度指數 自由
(94分;第18名)
不自由
(9分;第191名)
部分自由
(42分;第132名)
部分自由 2023年報告評比210個政體,
分數介於0分-100分。[12]
經濟自由度指數 自由
(80.7分;第4名)
受到壓制
(48.3分;第154名)
2023年報告評比176個政體,
分數介於0分-100分。[13]
新聞自由指數 令人滿意
(75.54分;第35名)
非常嚴重
(22.97分;第179名)
困難
(44.86分;第140名)
困難 2023年報告評比180個政體,
分數介於0分-100分。[14]
民主指數 完全民主
(8.99分;第10名)
專制政權
(1.94分;第156名)
混合政權
(5.28分;第88名)
混合政權 2022年報告評比167個政體,
分數介於0分-10分。[15]
  • 註:《經濟自由度指數》原本對中國統治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視為獨立經濟體而有獨立評分。但自2021年起將兩地視為中國的城市,不再擁有獨立評級。

世界大學排名

以下為據2024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列出世界前百的兩岸三地大學;2012年度則依據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16][17]

排名 世界排名
(2012年排名)
大學 地區與城市 大學聯盟
1 17(49) 北京大學   中國大陸北京 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AEARU、APRU
2 25(71) 清華大學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
3 26(34) 香港大學   香港 Universitas 21(U21)、大英國協大學協會(ACU)、APRU
4 44(301) 浙江大學   中國大陸杭州 APRU、ASRTU
5 47(151)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 ACU、APRU
6 50(226) 復旦大學   中國大陸上海 U21、AEARU、APRU
7 51(301) 上海交通大學 U21、APRU、ASRTU
8 60(62)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 AEARU、APRU、中俄工科大學聯盟(ASRTU)
9 65(251)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 ASRTU
10 69(154)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臺北 AEARU、APRU
11 70(193)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 ASRTU

參見

註釋

  1. ^ 兩岸有時僅指排除港澳的中國大陸和臺澎金馬。
  2. ^ 官方已停用,民間特定政見人士仍會使用。
  3. ^ 在如「中國人口」、「中國(人均)GDP」等情況下會使用,實際上不包括港澳臺數據。
  4. ^ 暫無官方法定國花,但民間多視牡丹為國花。[6]
  5. ^ 部分法律文件與憲制性文件稱為紫荊花(簡稱)。
  6. ^ 毛稔是代表澳門市(範圍僅為澳門半島)的花。
  7. ^ 國語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臺語金門話馬祖話臺灣原住民族諸語臺灣客家語烏坵話台灣手語國家語言,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規定。
  8.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明確規定的法定官方語言,200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確定以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其中政府承認一些民族自治地方能夠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作為該地區官方語言和文字。
  9. ^ 9.0 9.1 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產生,身兼國家元首三軍統帥,為最高領導人。
  10. ^ 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一黨執政體制,事實上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般為最高領導人
  11.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單獨國家主席職務為不掌握實權的虛位元首,現今國家主席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
  12. ^ 12.0 12.1 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任命。
  13. ^ 全國人大閉會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為常設立法機關,代為行使其大部分職權,與國家主席聯合行使國家元首職權。國務院負責制定行政法規
  14. ^ 但有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中國澳門代表團亞洲運動會中國澳門代表團。澳門特區運動員通過中國奧委會參加奧運會。

參考來源

  1. ^ 陸港台人士發起保釣 總統府:釣島主權不讓步. ETtoday. [2013-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6). 
  2. ^ 海外實習補助「二次申請」 開始囉~.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23-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中文(臺灣)). 
  3. ^ 大公报:陆港关系或走向另一个转折点?.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6). 
  4. ^ 2月10日起經中港澳轉機得入境者,需居家檢疫14天;並限縮我國直航中港澳航線,部分機場暫停航班. 中華民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20-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5. ^ 陸委會調升中國大陸、港澳旅遊警示為橙色 建議避免前往. 中央社. [2024-06-27]. 
  6. ^ 牡丹尚未“官宣”国花 投票只是问民意. 新華網. 北京青年報. 2019-07-18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7. ^ 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問題研析. www.ly.gov.tw. [2021年6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6月1日) (中文). 
  8. ^ 王泰升. 台灣的繼受歐陸民法:從經由日中兩國到自主採擇 (PDF). 法令月刊. 2017年4月1日, 68 (4): p. 1–20 [2023-05-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24). 
  9.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維基文庫. 臺灣. 2004年 (中文). 第十一條 (兩岸關係)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10.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1-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指中共控制之地區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 中國政府網.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12. ^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Freedom in the World,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13. ^ Heritage Foundation. Country Rankings. 2021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21 [201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14. ^ Index,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7) 
  15. ^ Democracy Index 2021: the China challenge .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0) (英國英語). 
  16.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op Universities. 2024 [202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17.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1-2012.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