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舞蹈
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舞蹈不像西北游牧民族的舞蹈那樣,有其強烈、奔放的快節奏,步幅很大的跳躍,速度很快的旋轉,以及難度較高的動頸、拍腳等動作,而是突出表現舞蹈的抒情性、韻律感和群眾性特徵,以及對日常勞作和自然萬物的模擬性內容。更為重要的是,侗族的舞蹈總是要伴之以侗歌,其舞蹈本身並未分離成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或者可以這樣說,侗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侗歌的陪襯,是侗歌的形體語言的延伸,是為了更完美地表達歌聲的另一種物化方式。如果說,侗戲從本質上講,是侗歌在舞台表演程式上的展現的話,那麼,侗舞也就是通過形體動作來展示其藝術表現力的侗歌。在這裡,侗歌既可視作侗族藝術的主體,又可看成是侗族藝術的源頭。
多耶
「耶」是侗歌的一種,所謂「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時的集體舞蹈。這種邊唱邊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於侗族南部方言地區,如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及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著盛裝,集合於鼓樓坪上或「薩歲」壇前,手牽手或只手搭肩,圍成圓圈,跳起整齊而有節奏的步伐,邊舞邊唱,邊甩手作拍。「多耶」無樂器伴奏,以歌聲曲調來統一舞步,變換隊形。
在貴州椿江的開堯、歸教、歸利及黎平的流黃、高進等地,還盛行著一種叫做「龍蛻皮」(侗語叫「龍喘」)的「多耶」舞。它與一般「多耶」不同的是,人們並不圍成個圓圈,而是青年男女們分別列成兩個縱隊,旋繞成螺絲圈,先由外向里繞,再由內向外盤旋,其步伐也是依歌聲而發生變化。這種舞蹈多表演於「薩歲」壇前,實際上是一種祭祀舞蹈。
蘆笙舞
「蘆笙舞」,侗語稱之為「多倫」,「倫」即蘆笙,「多」有吹、唱、動、跳等多種含義。娛樂性蘆笙舞以「倫依」、「倫周」、「倫堂」、「倫哈」為主要內容。「倫依」是蘆笙頭的獨吹獨跳。「倫周」是在蘆笙頭跳完一段或兩段時,突然加進二三人合跳,從而成了既有獨舞,又有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語中的「周」是「雙」的意思,所謂「倫周」就是泛指由獨舞變成雙人以上的舞蹈。「倫堂」是圍成大圓圈跳的舞蹈,參加的人很多,少則數十人,多則一二百人,往往是傾寨而動。如果有外寨人參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分成兩堂的。有的地區男女合跳,有的地區實行男女分跳,男在內圈跳,女在外圈掌燈照明。「倫堂」舞曲較為繁複,有十二支之多,每三支曲為一組,共四組。
「倫堂」舞曲較為繁複,有十二五之多,每三支曲為一組,共四組。曲調有「集合曲」、「啟程曲」、「借路曲」、「通知曲」、「團結曲」、「引路曲」、「入堂曲」、「開堂曲」、「轉身曲」、「畫眉曲」等等。按規定,奏第一曲時要求舞蹈動作穩健紮實,優美灑脫;第二曲時要稍加蹲轉和跳躍;到第三曲,應有較大幅度地跺地、蹲擺、跳躍、旋轉等動作。整個舞蹈節奏和動作隨著樂曲逐組發生變化,隊形也分合交替,穿插進出,呈現出一派歡樂熱烈約氣氛。「倫哈」共有九支舞曲,三支為一組,是為三組。
「倫哈」是蘆笙舞中的大型男性集體舞,要有兩個蘆笙隊對賽。在侗語中,「哈」是比賽的意思。比賽的程序為合賽、分隊賽、決賽等(各三支曲子)。參賽的蘆笙舞選手要想取得勝利,除了應掌握好基本的傳統動作外,還應有臨場發揮的技巧,善於以舞蹈形式模擬各種動物動作和表現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在這些動作中,有魚躍、採花、鬥雞、趕虎、貓旋柱、鷹翔、拌草、滾車、盤龍等。這些動作有些是師傳,有些則是靠自己創造。
表演性蘆笙舞主要是由「倫嘮的」(即「祭把祖舞」)、「倫披他」(即「翻身組舞」)、「倫定」(以腿部動作為主的舞蹈)、「倫伯」(以上身動作為主的舞蹈)所組成。「倫嘮的」是一種男性大型組舞,參加者有身著彩衣的青少年,他們手持蘆笙,邊吹邊舞;有披蓬毯、持長矛的青壯年漢子,他們的舞帶有一些戰鬥動作;有披蓬毯、搖環鈴的中老年人,他們持珠簾和羽毛傘,緩緩向前,舞步輕搖,顯得格外老成持重。各部分相對獨立,但又是一個整體,在舞曲的伴奏下,此起被落,縱橫交錯,進出穿插,疏密有致,配合十分默契。這套組舞分「前導曲」、 「進堂曲」、「踩堂曲」、「道賀曲」等,動作複雜,節奏明快,難度較高,場面變化較大,參加者沒有經過專門訓練是很難勝任的。
「倫披他」屬表演性蘆笙舞中的中小型集體舞,以翻身、旋轉動作為主,其中較常見的有「翻身舞」、「滾車舞」、「趕獵舞」等。「倫定」和「倫伯」是表演性蘆經舞中的單項舞蹈,技巧性動作較多,對演員的形體、韻律感以及造型能力要求較高,常見的動作有「歡樂舞」、「魚上灘」、「鷹盤寨」、「山風凰」等。這些舞蹈動作都是由老藝人經過言傳身教、精心培訓而成的少年「蘆笙頭」來表演的,技巧嫻熟者才能上場。
款會舞蹈
「款會」是侗族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表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種重要形式,為達此目的,各種儀式如祭場、宣讀款詞、盟誓、軍事檢閱等是必不可少的,不如此即不足以體現它的神聖性。在「款會」的全過程中,分別穿插各種舞蹈,既可調節氣氛,又能使如此莊嚴活動增加幾分美的感受。此類舞蹈自成體系,多為競技性很高、力度很強、氣氛激烈的「武舞」,其演出者均為男子。常見的舞蹈有「出征舞」、「凱旋舞」、「盾舞」、「長短刀舞」等,還有對抗性較強的「響又響鞭」、「矛槍鐵尺」,幾近於武術表演。參舞者都經過嚴格挑選和訓練,他們年輕力壯,身懷絕技,一個個英姿諷爽、威風昭凜,身上或披戰袍,或赤膊裸身抹油著彩,在場地上不停騰挪跳躍,揮舞兵器,在一陣陣「殺!殺!」的喊叫聲和人群中展現身手。此類舞蹈反映了侗族人不畏強暴的性格。
坡會舞蹈
坡會舞蹈是指侗族青年男女在坡會上跳的抒情舞蹈。侗鄉的坡會,往往是侗家青年男女社交與戀愛的場所,他們聚在一起共跳具有強烈表達情愛意願的坡會舞,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物色對象,表露情愫,加深了解。這類舞蹈有「妹跺腳」、「甩頭帕」等,大都動作細膩,步伐輕盈,舞姿優美,體態風韻,情意綿綿,著意於表現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對意中人的眷戀。
舞龍舞獅
此類舞蹈受漢族影響而產生,但也發展出「二龍搶寶」、「火龍遊走」等形式。
參考
過偉主編,《廣西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