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屠格涅夫

俄羅斯作家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語: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羅馬化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發音:[ɪˈvan sʲɪrˈɡʲeɪvʲɪtɕ tʊrˈɡʲenʲɪf]公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

伊凡·屠格涅夫
Иван Тургенев
屠格涅夫像,彼羅夫1872年作
出生(1818-11-09)1818年11月9日
 俄羅斯帝國奧廖爾
逝世1883年9月3日(1883歲—09—03)(64歲)
法國塞納-瓦茲省布日瓦勒
職業作家
文學運動現實主義
代表作獵人筆記》• 《父與子》•《村居一月》

簽名

早年求學

屠格涅夫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屠格涅夫的媽媽脾氣很不好,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創作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的照片,由法國攝影師Nadar拍攝

屠格涅夫對自己母親的專橫和虐待農奴的行為很不滿,常常與農民和農奴交談。他莊園的一個農奴常給屠格涅夫讀涅克拉索夫的詩歌,屠格涅夫非常喜歡,寫了一些詩歌和特寫,被別林斯基讀到。別林斯基非常讚賞其中表現出的天賦。在別林斯基關懷下,1852年屠格涅夫發表了自己的特寫集《獵人筆記》。這是幾年來他觀察平民生活,和各界人士交談等生活經驗的提取。作者借一個獵人的視角,站在溫和的民主主義立場,對俄羅斯農民的遭遇進行了真實而富有詩意的描寫,同時給予了深厚的同情。這部作品被社會各階層廣泛閱讀,當時正在考慮農奴制度改革的沙皇也對其非常讚賞。

1855年屠格涅夫發表著名劇本《村中一月》,開始逐漸關心知識分子與貴族的衝突問題。1856年他發表小說《羅亭》,塑造了一個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動的小貴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發表《貴族之家》。1860年他發表小說《前夜》,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英扎羅夫的形象,杜勃羅留波夫非常看重這篇小說,發表了著名評論《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斷言「前夜離隨之而來的白天總是不遠的」,認為屠格涅夫描繪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這一斷語,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發表這篇評論,涅克拉索夫沒有同意,導致了屠格涅夫和《現代人》雜誌的決裂。

1862年屠格涅夫發表《父與子》,主人公巴扎羅夫狂傲,重視行動,重視科學實驗。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擊。

1860年代後期,他長年居住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外國著名作家,如他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福樓拜都德左拉莫泊桑等人關係密切。他向西歐介紹俄羅斯文學,特別是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60年代,他創作了長篇小說《煙》(1867)。

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國。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回憶的中篇小說」,如《草原上的李爾王》、《普寧與巴布寧》和《春潮》等。1877年他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遠離祖國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寫了83篇散文詩表達了他暮年的情懷。《散文詩》是他整個生命和藝術的總結,融匯了他一生創作的特點:愛國主義、民主精神、悲觀情緒、真誠、善良;敏銳、抒情、哲理、簡潔。它既是他人格的寫照,又是他藝術的結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歷表,又是他全部創作的大綱。

1883年9月3日他病逝於巴黎。根據他生前的遺囑,遺體被運回俄國安葬在聖彼得堡的沃爾科夫墓地的別林斯基墓旁。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中短篇小說

  • 獵人筆記》(1852)-耿濟之譯,原譯名《獵人日記》1921年-1924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1936年耿濟之重新校訂,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 初戀》(1860)
  • 《春潮》(1872)
  • 《普寧和巴布林》(1874)

劇本

  • 《貴族長的早餐》(1846)
  • 《繩在細處斷》(俄語:Где тонко, там и рвется) (1847)
  • 《單身漢》(1849)
  • 《村居一月》(1850)

作品翻拍之電影

  • 《春潮》〔1989〕

風格與評價

他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抒情;他的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刻畫生動尤其是女性藝術形象,描寫的大自然充滿詩情畫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