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已撤銷的戰鬥兵種。現西部戰區陸軍某旅保留一個騎兵營,下屬三個騎兵連,火箭軍某旅保留一個騎兵連巡邏守衛青藏高原某軍事禁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 | |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部門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
種類 | 兵種 |
功能 | 戰鬥、巡邏、偵察、運輸 |
進行曲 | 《騎兵進行曲》 |
吉祥物 | 軍馬 |
沿革
紅軍時期
1928年4月,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中第一支騎兵部隊[1][2]。
1933年9月21日,在陝西省耀縣薛家寨,紅二十六軍第四團改編為騎兵團[3][4]。團長黃於祥,政委楊森(後為張秀山)[5]。1935年9月18日,中央駐北方代表團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召開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聯席會議,決定將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分別改編為七十五師、七十八師、八十一師。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騎兵團編為紅十五軍團騎兵團,團長康健民,政委高錦純。1935年11月上旬,紅十五軍團騎兵團調歸中央軍委直屬,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一團,康健民留任團長,張愛萍接任政委[6]。1936年2月,騎兵第一團劃歸劉伯承領導的援西軍指揮[5]。
1935年11月,紅十五軍團騎兵團調歸中央軍委後,留下的原騎兵團第2連編為紅十五軍團直屬騎兵連。1936年6月27日,75師會同73師攻占了寧夏豫旺縣城,殲滅馬鴻逵騎兵旅一個營以及地方民團一部,繳獲戰馬600多匹。騎兵連與紅十五軍團手槍團在豫旺縣王家團莊合編為新的紅十五軍團騎兵團。1936年7月1日,中央軍委授予該團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三團[6]。團長田維揚(1936年9月韋傑接任團長),政委夏雲廷(後改名夏雲飛),副團長曹子學,政治處主任汪家道。
1936年4月,紅四方面軍騎兵師組建,紅四軍軍長許世友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員兼騎兵師師長,秦賢道任政委。1936年5月,紅四方面軍騎兵師成立慶祝大會在甘孜舉行。走出草地後,由馬良駿任師長,張榮任政委;不久,由董俊彥任師長,秦賢道任政委,李慶雍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騎兵師隨紅四方面軍總部西渡黃河,改稱西路軍騎兵師。1937年1月,在高台戰鬥中,西路軍騎兵師大部受損,師長董俊彥、政委秦賢道、政治部主任李慶雍、第二團團長張子英等200多名指戰員犧牲。1937年2月上旬,西路軍總部決定,重新組建西路軍騎兵師,杜義德任師長,劉慶南任政委,李彩雲任參謀長。3月12日,在梨園口戰鬥中,西路軍騎兵師被殲滅[7][8]。
1936年11月,紅五軍騎兵團組建,團長呂仁禮,政委溫玉成。1937年1月,在高台戰鬥中,紅五軍騎兵團被殲滅[9][10]。
1936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騎兵團成立於陝北保安縣[11]。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1937年8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一團(中央軍委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騎兵營。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三團(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騎兵營[6]。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騎兵營[11]。
- 八路軍第115師騎兵營(後改為晉察冀軍區騎兵團):
- 1937年8月22日,在織田鎮舉行抗日誓師大會。經新絳、侯馬、太原、原平進駐五台山下的蘇子坡待命。途中第一軍團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騎兵營,營長劉雲彪,政委蕭鋒(1937年底蔡順禮接任政委)、參謀長李鍾奇,總支書記何能彬。轄3個騎兵連。二連連長范昌標,一排排長劉崇志;三連長李湘。1937年9月23日,115師騎兵營在倒馬關擊斃日軍二三十人,倒馬關之戰是八路軍出師對日作戰取得的首次勝利,拉開了平型關戰鬥的序幕。1937年10月18日至11月11日,騎兵營配合其他部隊接連收復曲陽縣、唐縣、完縣(今順平縣)、滿城縣4座縣城,為開闢晉察冀邊區北嶽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騎兵營歸屬晉察冀軍區指揮。此後騎兵營向保定活動,深入平漢鐵路以東遊擊,破壞鐵路,制止敵南進。騎兵營先後襲擊保定西關車站、於家莊站、方順橋站、望都站。肖鋒1937年年底調離,蔡順禮繼任政委。1940年初,騎兵營擴建為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劉雲彪任團長,蔡順禮任政委,范昌標任副團長兼一營營長,包鎮任參謀長,下轄4個營,共計5000餘人。1940年8月百團大戰爆發後,騎兵團發動群眾開展了數十次破路戰鬥。1941年初,因日軍推進據點及封鎖溝,騎兵活動受限,馬匹補充困難,晉察冀軍區騎兵團改編為一營步兵、一營騎兵及團直等3個單位。1941年5月、7月、11月,日軍3次實施「強化治安」運動,修建三道防線,晉察冀軍區騎兵團相應建立三道防線。1942年4月12日,團長劉雲彪因肺結核病逝,年僅29歲。1942年1月,政委蔡順禮調離,曾海亭接任政委。范昌標調抗大學習,包鎮接任副團長,鍾天發接任參謀長。1942年7月,晉察冀軍區三分區政委王平到騎兵團團部駐地北店頭村傳達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將騎兵團騎兵改為步兵,番號不變。團長李鍾奇,政委曾海亭。全團編為兩個營,每營3個連,加上團部特務連、偵察連,合計11個連約兩千餘人。1943年1月,為粉碎日軍「鐵壁合圍」,晉察冀軍區決定把大團改為小團,部隊分散活動。騎兵團取消營,改編成4個步兵連,一個偵察連,一個特務連,加上團部,合計1225人,李鍾奇調任抗大二分校總隊長,唐子安接任團長。1943年初,騎兵團轉至完縣山前活動。1943年5月初,日軍包圍晉察冀軍區三分區駐地,騎兵團完成保護三分區機關突圍任務後,於5月7日在完縣馬耳山同日軍3個團遭遇,政委曾海亭等400多人犧牲。1943年10月,范昌標自抗大調回騎兵團任團長,熊光焰任政委,蘇洪道任參謀長。1944年3月,騎兵團在唐縣楊家會整編,與四十一團合編成1個團,並與5個兄弟團組成野戰旅,4月調到陝北參加保衛延安戰鬥[11][12]。
- 八路軍第129師騎兵營(後改為八路軍第129師騎兵團、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直屬騎兵團):
- 1937年11月,日軍占領山西省陽泉,隨後以部分兵力進犯八路軍129師師部駐地和順縣城,師長劉伯承命129師騎兵營阻擊。和順阻擊戰是騎兵營第一次單獨同日軍交戰,殲敵100多人,成功完成了掩護129師師部轉移的任務。1937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八路軍129師進入依託太行山區的晉冀豫地區開創抗日根據地。129師騎兵營進入冀西後,先後在贊皇縣、元氏縣、臨城縣殲俘土匪1000多人,殲滅偽軍200多人。1937年11月30日,日軍為保障平漢鐵路安全,調集日軍200多人,分乘18輛汽車,計劃圍殲129師騎兵營。129師騎兵營主力在北馬村設伏,夜戰殲滅日軍140多人,燒毀敵汽車18輛。129師師長劉伯承稱讚「北馬村戰鬥是一次誘敵深入的殲滅戰」[6]。
- 1938年2月初,129師騎兵營自馮村、田家口之間地域跨越鐵路,占領寧晉縣城,殲滅偽軍100多人,俘虜漢奸王懷慶。2月8日,129師騎兵營擴編為129師騎兵團[6]。團長夏雲飛(1938年2月中旬由王振祥繼任團長),政委鄧永耀(1938年4月鄧永耀升任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由趙青山代理政委),副團長梁俊亭。(鄧永耀升任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後,團長梁俊亭,政委王振祥,副團長黃家景。)[13]1938年,129師騎兵團參謀長為何正文,政治處主任為況玉純。3月25日,騎兵團在司令員陳再道指揮下,在鄭家莊等地全殲日軍任命的保安司令劉魔頭,斃俘敵900餘人,斃日軍50多人。5月到6月,騎兵團陸續攻克永年縣、成安縣、魏縣等十座縣城,斃傷日軍130多人,擊毀敵汽車27輛,斃俘偽軍2500多人。7月,129師政委鄧小平抵達永年縣,到騎兵團看望了指戰員。1939年1月,日軍第10師團等部3萬多人,分成11路大規模「掃蕩」冀南根據地,計劃消滅八路軍129師師部及主力部隊。129師騎兵團掩護129師機關轉移後,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配合冀南根據地軍民開展反「掃蕩」鬥爭,進行戰鬥100多次,斃傷日軍、偽軍3000多人,粉碎了日軍控制冀南平原的計劃[6]。
- 1943年,該騎兵團在河南省新鄉縣城東台頭村全殲賀蘭亭部1個團,創造出騎兵團單獨全殲一個步兵團的戰例。1945年10月,該騎兵團配合冀魯豫軍區發動邯鄲戰役,斃俘敵3000多人。1945年11月,冀魯豫軍區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司令員楊勇,八路軍第129師騎兵團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直屬騎兵團[6]。
- 全面內戰爆發後,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豫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直屬騎兵團隨主力部隊參加了隴海路戰役及定陶戰役。1947年1月15日,騎兵團在定陶截擊敵增援巨金魚戰役的整編68師、55師各一部,殲俘敵2000多人。1947年3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第七縱隊合編為第一縱隊,騎兵團改隸第一縱隊,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直屬騎兵團。此後,騎兵團參加豫北戰役、魯西南戰役。1947年7月14日,在魯西南戰役圍殲敵32師、70師共計3個半旅的六營集戰鬥中,僅僅騎兵團2營便全殲敵70師1個團,俘敵團長李金成以下550多人。1947年8月11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劉伯承、鄧小平開始挺進大別山,騎兵團被編為右路軍後衛。1947年8月17日,騎兵團通過黃泛區,多次打退敵騎兵一旅的進攻,掩護主力部隊成功進入大別山區[6]。
- 1948年底,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騎兵團參加了淮海戰役,在新蔡、埠陽等地牽制側擊敵12兵團黃維部,以遲滯敵行動。1948年12月5日,敵黃維兵團被殲滅後,騎兵團調赴淮陰縣承擔晉冀魯豫野戰軍機關警衛任務,直到淮海戰役結束[6]。
- 八路軍第120師騎兵營(後改為五縣河防警備司令部騎兵團、八路軍留守兵團騎兵團、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後與塞北軍分區騎兵第2、3團合編為綏蒙軍區騎兵旅):
- 1937年8月20日到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中央軍委騎兵團奉命進駐馮家村周邊承擔會議警戒任務。此後,中央軍委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騎兵營。9月3日,騎兵營脫離120師建制,暫編為綏德、米脂等五縣河防警備司令部騎兵團。12月,中央軍委將八路軍延安總部留守處改編成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騎兵團調歸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建制,番號為留守兵團騎兵團。1943年3月,為貫徹中共中央的「精兵簡政」指示,留守兵團騎兵團、保安騎兵團、359旅騎兵大隊的1、2中隊,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5月,騎兵旅赴富縣待命,粉碎了胡宗南兵分九路進攻陝甘寧邊區的計劃。1945年4月上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自南泥灣啟程東渡黃河,開赴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6]。
- 八路軍冀中騎兵團:前身是龐炳勛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十軍的騎兵第14旅第28團,1941年4月14日在河南林縣一帶在地下黨員、團長馬仁興的帶領下1600餘人投奔八路軍,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獨立騎兵第2團,1940年秋來到冀中軍區,1941年3月在安平縣子文村進行了組建後的第一次整編,撤銷營建制,壓縮機關勤雜人員和非戰鬥人員,充實基層作戰單位,全團縮編為6個連,原來的營職幹部分別擔任連長、指導員。整編後第1連連長楊振山、指導員王序卿;第2連連長李玉堂、指導員李顯宗;第3連連長姚宏葉、指導員黃勞倫;第4連連長韓進忠、指導員李長勝;特務連連長王敬石(白文宗)、指導員張嵐軍;偵察連。其中第1、2、3、4連均轄4個排,每個排里設有一名政治戰士。參謀長卜雲龍。高尚勇任團機關總支書記;蘇啟明、李根起、王維等任參謀、幹事。全團1200餘人,戰馬1300匹,捷克式步槍、馬槍700餘支,輕機槍20挺,迫擊炮2門。第1連配有82迫擊炮排,各連配機槍4挺。1942年「五一大掃蕩」開始時,冀中騎兵團從任丘、河間、大城地區插到津浦路已經成功跳出了敵人包圍圈。但為了牽制敵人,解救被圍的機關幹部和群眾,奉命返回深縣、武強、饒陽、安平根據地腹地,團長馬仁興為縮小目標,隊伍化整為零,在深(縣)安(平)路兩側,穿插在敵據點與縣城之間襲擾敵人。5月11日夜,騎兵團各連集結到武強縣沙窪村,準備總結和布置反「掃蕩」工作。5月12日上午9時,日軍合圍上來。政委汪乃榮帶2連進行阻擊,其他部隊利用交通溝,分別向西南、西北方向突圍。除馬仁興帶領的三個連未受大的損失外,其他各連,特別是擔任阻擊任務的2連,人馬傷亡很大。沙窪突圍後,冀中騎兵團副團長宋輔廷帶3連轉戰博野、蠡縣一帶,5月20日左右在蠡縣跑曲村與敵遭遇,部隊傷亡慘重,團長馬仁興之子馬乘風犧牲。6月4日在安平縣北郝村的一次遭遇戰中,政委汪乃榮負重傷飲彈自盡。幾天後,總支書記高尚勇也在戰鬥中犧牲。參謀長卜雲龍和政治處主任楊經國帶領的4連,在肅寧和高陽一帶多次與敵遭遇,部隊損失很大,楊經國犧牲。60多天裡,冀中騎兵團在數萬敵人的「鐵壁合圍」中多次突圍戰鬥,騎兵團只剩下不足400人。6月上旬騎兵團向冀南轉移,因無法得到及時補充休整,縮編為南進支隊騎兵營。半年後,又縮編成一個大連,編入了冀南129師騎兵團,冀中騎兵團的番號自此取消。
- 大青山騎兵支隊(撤編後部隊改為塞北軍分區騎兵第1、2、3團。後騎兵第2、3團與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合編為綏蒙軍區騎兵旅):
- 1938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開闢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決策及八路軍總部的決定,120師以358旅715團和師直騎兵連,組成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李井泉任支隊長,姚喆任支隊參謀長,彭德大任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6月,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改編為大青山騎兵支隊,下轄三個騎兵營。李井泉任司令員(1940年5月姚喆接任司令員),姚喆任副司令員。1940年4月到12月,日軍連續11次大規模「掃蕩」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大青山騎兵支隊同日軍、偽軍戰鬥95次,斃敵794人,俘敵193人。1940年底,根據毛澤東、朱德給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關於將大青山騎兵支隊營建制改為團的建制的請示》的批覆,大青山騎兵支隊下轄的三個騎兵營分別改成騎兵團。1942年春夏,日軍連續「掃蕩」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大青山騎兵支隊對日軍、偽軍晝夜輪番游擊作戰。7月,日軍調集2萬多兵力,對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發動秋季大「掃蕩」,大青山騎兵支隊分批分期轉戰至綏西、綏中。1942年底,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及晉綏軍區為統一對綏遠、雁北工作的領導,取消大青山騎兵支隊番號,原騎兵1、2、3團番號不變,轉隸晉綏軍區塞北軍分區。1944年到1945年,日軍被迫從綏遠省不少據點撤出,中國國民黨軍隊趁機搶占戰略要地,並且向大青山地區增派軍隊以控制大青山地區。塞北軍分區騎兵第2、3團進行反擊。1945年8月,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後,姚喆奉命集中原大青山騎兵支隊兵力,配合晉綏軍區主力及晉察冀軍區一部,截斷平綏鐵路,收復沿線的豐鎮、集寧等等城鎮。1945年9月,綏蒙軍區組建,司令員姚喆、政委張達志。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塞北軍分區騎兵2、3團在商都地區合編為綏蒙軍區騎兵旅[6][14]。
- 平北騎兵大隊:
- 察北騎兵:
- 1945年9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察北軍分區,下轄三個騎兵團。1946年到1948年,察北三個騎兵團在察北堅持鬥爭的同時,先後參加熱西戰役及察南綏東戰役,大量殲敵,保證了隆化戰鬥的勝利,受到冀熱察軍區記大功一次[6]。
- 綏蒙軍區騎兵旅:
- 1945年9月,綏蒙軍區組建,司令員姚喆、政委張達志。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塞北軍分區騎兵2、3團在商都地區合編為綏蒙軍區騎兵旅。政委王再興、參謀長王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旅的5個騎兵連,編為第一團;活動在綏中的塞北軍分區第二團仍為騎兵旅第二團(後為騎二師四團、陸軍第二十師五十九團);在綏西活動和發展的塞北軍分區第三團,編入騎兵旅後仍為第三團;活動在綏南蠻漢山一帶的塞北軍分區第一團編為騎兵旅第四團(後為騎二師五團、陸軍第二十師六十團);陶集大隊編為騎兵旅第五團。騎兵旅先後參加了晉北戰役、大同戰役、集寧保衛戰,以及兩次出擊綏北、保衛綏南解放區等戰鬥。1945年11月30日,綏蒙軍區騎兵旅在武川縣蒙克寺大東灘經13個小時戰鬥,斃敵657人,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全旅榮記大功一次。1947年10月騎2團、騎4團調歸陝北。1948年1月14日,綏蒙軍區趁傅作義部主力東調的機會,西渡黃河,擊潰河曲縣的朱玉美部。1948年3月20日到4月上旬,綏蒙軍區騎兵旅配合晉察冀野戰軍發動察南綏東戰役,殲敵18000多人[6]。
- 1948年7月,綏蒙軍區騎兵旅編為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在配合遼瀋戰役發動的察綏戰役中,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察北騎兵團先後作戰16次,殲敵1484人。1948年11月底,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配合主力部隊參加了平津戰役。12月8日,騎兵旅越過平綏鐵路,在懷來縣以南十八家一帶,抗擊了敵2個旅攻擊。12月18日,騎兵旅參與圍追堵截張家口之敵,此戰除敵第11兵團司令孫蘭峰率少數騎兵逃脫外,敵54000多人被全殲[6]。
- 1949年2月12日,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察北軍區3個騎兵團以及蒙騎一部,奉命開入綏北發動圍剿綏北敵騎戰役。1949年2月15日至20日,殲滅了自張北縣開到綏北烏蘭花、武川一帶的敵騎第12旅及敵第11兵團司令孫蘭峰殘部,殲敵900多人。1949年3月,剛改編而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南下雁北,協同察哈爾軍區圍殲大同守敵。4月上旬,配合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指揮的太原戰役。4月24日太原戰役結束,大同守敵萬餘人於4月29日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整編,大同和平解放[6]。
-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騎兵第二旅:
- 1948年6月,綏蒙軍區騎兵旅第二團和第四團與陝甘騎兵支隊,在甘肅省合水縣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騎兵第二旅,旅長王智,政治委員王再興,副旅長兼參謀長李振海,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惠志高,轄3個團,原騎兵二、四團番號不變,陝甘騎兵支隊編為騎兵第二旅第六團(其前身是1943年5月組建的靖邊騎兵大隊。1945年8月,改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三旅騎兵團,1946年3月,縮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騎兵營。1947年6月,改編為三邊軍分區騎兵團,後改編為陝甘騎兵支隊)。1948年9月,騎二旅撥歸西北野戰軍建制,稱西北野戰軍騎兵第二旅。肅清隴東反動地方武裝、保甲團,牽制馬鴻逵部,配合主力作戰。二團赴蒲城縣高繞鎮配合一、四軍在銅川、耀縣一帶活動。1948年底,騎二旅參加了渭北戰役。
- 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
- 1940年6月1日,新四軍第六支隊(後來改成新四軍第四師)集中八個團以及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等在司令部駐地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召開大會時,宿縣西部各據點的日軍、偽軍乘坐汽車奔襲至會場附近。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經與參謀長張震等商議後,決定新四軍第六支隊成立騎兵連,各旅、團先後成立騎兵排、班。1941年4月,新四軍第四師與湯恩伯節制的青海騎兵第八師在津浦鐵路以西地區戰鬥,新四軍第四師傷亡慘重。戰後,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決定將師部騎兵連擴充為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號稱「紅色哥薩克」[7]。黎同新為第一任團長兼政委。不久,周純麟接任團長,康步雲、姚運良先後任政委[15][16]。1941年冬,彭雪楓決定騎兵團開展短期突擊訓練。1942年,為保衛洪澤湖地區夏收,騎兵團奉命消滅在沙山集搶糧的日軍,僅用9分鐘便將300多名日軍砍倒大半,俘虜80多人[7]。1942年11月13日,騎兵團參加了為期33天的反「掃蕩」作戰,參加戰鬥1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200餘人。1943年,日偽軍對新四軍根據地開展「蠶食」和「偽化」,新四軍進襲日偽軍薄弱據點,擴大津浦鐵路以東抗日根據地,這時騎兵團已擴為4個大隊,1000多人馬[17]。
- 1944年8月19日,騎兵團隨彭雪楓師長西進收復失地。首先進攻敵據點小朱莊(位於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內)。步兵攻入小朱莊後,偽司令王傳綬率600餘人突圍,被埋伏在莊外的騎兵團全殲,王傳綬被騎兵團戰士消滅。隨後,彭雪楓師長率騎兵團追擊叛軍劉子仁部,打開了津浦路西的局面。9月11日,彭雪楓師長率部攻殲滅河南省夏邑縣八里莊的頑軍李光明部,殲敵千餘,突圍之敵被埋伏的騎兵團全殲,李光明被生擒。彭雪楓在戰鬥中犧牲。10月7日,騎兵團參加了碭(山)南清剿戰,配合兄弟部隊進剿頑軍胡塞如、楊崑山部,殲滅楊崑山部,生擒「挺進軍縱隊司令」胡塞如,俘敵700多人[17]。
- 1944年10月,中國國民黨的第19集團軍將新四軍第四師圍困在河南、安徽交界處,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與老對手青海騎兵第八師再次相遇,只有600餘騎的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最終殲滅、擊潰青海騎兵第八師2000餘騎,創造了騎兵團擊敗騎兵師的範例[18][17]。
-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先後成為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唯一的建制騎兵團,先後編入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華東野戰軍教導師、第三野戰軍直屬教導師和華東軍區皖北軍區序列,並且擴編成5個大隊,2000餘人馬。1952年5月20日,騎兵團改編為華東軍區戰車獨立第6團,成為裝甲兵部隊[17]。
-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騎兵營
1949年整編
1949年3月至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番號,騎兵部隊共編成八個師。不久國民黨起義部隊又陸續改編為若干個騎兵師: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1949年3月,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改編而成,隸屬綏遠軍區[6]。師長康健民,政委李佐玉。1952年5月,解放軍騎兵第1師、騎兵第3師、河南省軍區騎兵團3支騎兵部隊於察哈爾省萬全縣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師,1962年入疆,1964年按甲種步兵師整編,1969年改番號為步兵第8師。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二師: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騎兵第二旅旅。前身為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1948年9月,騎二旅撥歸西北野戰軍建制,稱西北野戰軍騎兵第二旅,所屬二團與隴東部隊一起肅清當地反動方武裝、保甲團,牽制馬鴻逵部,配合主力作戰。二團赴蒲城縣高繞鎮配合一、四軍在銅川、耀縣一帶活動。1948年底,騎二旅參加了渭北戰役。1949年2月16日,騎兵第二旅改稱騎兵第二師,習慣上仍稱「騎二旅」,轄3個團,原騎二團改稱騎四團(後來的五十九團),原騎四團改稱騎五團(後來的六十團),原騎六團番號未變。師長王智,政治委員王再興/惠志高,副師長李振海,參謀長陳壽亭,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惠志高。7月4月,騎二師隨第十九兵團進入甘肅,參加了解放寧縣、鎮原。作為西北軍區的機動部隊,活動於甘肅寧夏之間。1950年春夏,進入平涼、固原平定叛亂。1950年11月,在甘肅固原縣撤銷騎兵第二師建制,以師部為基礎組建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蘇鰲任司令員,騎二師師長王智任副司令員。所轄第四團改稱西北軍區獨立騎兵團(1952年6月改稱西北獨立騎兵第四團駐寧夏),第五團與第六團合併稱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六團(l952年6月改稱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一團),移防甘肅康樂、臨潭一帶執行剿匪任務。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三師:1949年5月,原東北軍區下屬的冀察熱遼軍區(二級軍區)下屬的冀熱察軍區(三級軍區)的察北軍分區司政後機關和所屬的3個騎兵團組建而成。隸屬1948年12月15日成立的察哈爾軍區[6]。師長胡德力,政委梁正中。1952年5月,解放軍騎兵第1師、騎兵第3師、河南省軍區騎兵團3支騎兵部隊於察哈爾省萬全縣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師,1962年入疆,1964年按甲種步兵師整編,1969年改番號為步兵第8師。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四師:1950年2月,綏遠起義的原國民黨整編騎兵第12旅鄂友三部改編而成,師長鄂友三,政治委員白正剛。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五師: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騎兵第一師,師長何能彬/田維揚/王明貴/卜雲龍,政委謝志群/後林茂源,副師長兼參謀長卜雲龍,後副師長鍾明彪,政治部主任劉克。前身是冀察熱遼軍區朱德騎兵師。1946年11月30日上午,冀熱遼分局、冀熱遼軍區、熱河省政府在林西舊戲園召開了千餘人參加的慶祝朱德60壽辰大會。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程子華宣布成立朱德騎兵旅。後騎兵旅被改為騎兵師,從熱中(烏丹地區)、熱西(隆化地區)、熱北(林西地區)軍分區各抽調一個騎兵團組成。各團下屬只有4個連隊,四五百人不等。各騎兵團統歸第二十二軍分區(烏丹軍分區)領導,各團分散活動約有八九個月時間。第一團前身為熱中騎兵團,團長邱會墟、政治委員穆榕瑞,仍在橋頭、初頭朗等地打游擊抗擊赤峰國軍北上;第二團由熱西騎兵團調屬,團長黃道充、政治委員趙克勛,先期從經棚出發,護送熱西地委和縣政府重返熱西堅持原地鬥爭,返回後在烏丹休整數日,12月份隨同赤(峰)西縣、圍(場)北縣政府返回大廟,在新撥一帶打游擊,配合兩縣黨政軍開闢赤西、圍北根據地;第三團來自熱北軍分區,團長黃振斌、政治委員劉生春,仍留熱北地區,在林西、林東、天山、大板各旗縣執行剿匪任務。1947年9月朱德騎兵師各部在陰河一帶集結,經過短時間的紀律教育,補充了裝備,發放了馬刀,各團成立了機炮連。1947年10月初從集結地出發,經老府、寧城向東北前線進發。1947年10月中旬部隊抵達朝陽地區待命,配合九縱隊、十一縱隊攻打朝陽。10月23日朝陽縣城解放之後,朱德騎兵師奉命向義縣前進。1947年11月2日,騎兵師在義縣的九宮、台門、(朝陽西南山區)李家溝一線,與敵增援部隊第九十二軍侯鏡如部遭遇,步兵部隊與92軍激戰徹夜後,92軍在飛機掩護下東撤,騎兵第一、第三團抓住戰機以波浪式向敵衝擊,攔腰截斷敵人行軍縱隊,第9、第8縱隊也合圍上來,迫使千餘敵軍繳槍投降,敵軍長侯鏡如乘車逃跑外,其餘步兵、炮兵幾乎全被俘;繳獲各種車輛80餘台,其中野炮、榴彈炮車以及運載重型武器的各種車輛就有二三十台。這是朱德騎兵師出師東北戰場的第一仗。隨後在義縣戰役中,前衛騎兵第3團用了90分鐘的時間,就把從義縣撤逃錦州的敵軍第174師(東北保安四支隊對外的假番號)在余家屯車站徹底打垮,除敵師長於大川逃跑外,其他全部作了騎兵師的俘虜。東野總部向各部通電:「我朱德騎兵師一部,一個半小時殲敵一七四師全部,特予通令嘉獎。」騎兵師在東北秋季攻勢朝陽、義縣的戰鬥中,不僅消滅了敵人,有力地配合了友軍,而且從大兵團作戰的意義上講,也得到了更好的鍛鍊和提高。後朱德騎兵師又在海蘇廟、烏丹、林西等地區進行剿匪。1948年4月2日,騎兵師從林西出發,取道圍場,配合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4月23日解放多倫戰鬥,此戰守軍兩個團全部被殲,斃第四縱隊隊長兼城防司令顏景卿、十團團長關紹祥以下1600 餘眾,俘1500餘人,繳獲機槍10 挺、迫擊炮2門、長短槍850餘支。1948年5月中旬,豐寧守軍暫編第7師在熱西部隊打擊下逃往老千山地區,騎兵師連夜追擊,棄騎徒步登山作戰6小時,全殲逃敵,繳獲全部槍枝彈藥和軍用物資。1948年8月28日突襲並解放了豐潤縣城。此後,便在遵化、寶坻、薊縣一帶與唐山、天津、北平之敵往來周旋。1948年9月上旬,騎兵師又從寶坻縣回兵,配合東北戰場參加了攻打錦州的戰役,掩護徹底破壞山海關至昌黎、灤縣的100多公里鐵路。在北寧線以北的毛山莊、雷莊、威峰山抗擊唐山第六十二軍試圖增援東北。10月13日,在毛山莊,騎兵二團一部與13倍之敵展開慘烈陣地爭奪戰;三團向毛山莊運動中,迫敵一個團放下武器,打入毛山莊後又殲敵一部,繳獲野炮、榴彈炮各1門,其它槍枝、物資一部。[19]騎兵師後參加了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戰役。1948年11月29日隸屬於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後又和其他部隊一起參加了平津戰役,突襲了京東的牛欄山。北平解放後,1949年2月3日參加了北平入城式。1949年6月3日,奉命南下到中南地區。1950年2月24日,騎兵師從河南省漯河等地區揮師北上良鄉。繼續北上到吉林省梨樹縣墾荒3000畝。1951年2月騎兵師改編為步兵第166師,軍馬調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部隊。1952年5月第166師撤銷,師直補入東北軍區公安司令部,所屬3個步兵團改編為東北軍區獨立第7、8、9團。後獨立第7團入朝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六師:平津戰役結束後,傅作義系的新編騎兵4師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為解放軍騎兵獨立第五師,直屬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建制。師長劉春方,政委劉光裕(解放軍第六十三軍第187師政治委員)/1950年5月劉興疇/王功學。1949年7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六師,直屬第十九兵團進軍西北,駐寧夏中寧、吳忠等地。1950年10月移防平涼,師部及17團駐飛機場,18團駐甲積峪。1952年秋縮編為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5團,移駐固原。[20]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七師:1949年12月20日新疆起義部隊原國民黨整編騎兵第1師(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五軍)改編為騎兵第7師,駐奇台,師長韓有文(整編騎兵第1師中將師長),政治委員於春山,第一副師長韓榮福(騎兵6旅少將旅長),第二副師長郭全梁(騎兵1師少將副師長),第三副師長馬全吉,參謀長李剛,政治部主任楊貫之(未到職)。師部駐瑪納斯縣小李莊。部隊駐奇台、阜康。1952年7月20日,根據新疆軍區命令,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撒銷。師長兼政委何家產帶領160餘人組建西北軍區空軍第25師,到阿克蘇時接到新疆軍區轉西北軍區命令去阿山地區承化縣,改編為騎兵第七師兼阿山軍分區,何家產任師長、阿山地委書記楊烈光兼師政委,副師長韓榮福、田輔臣,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安正福,參謀長李振海、財務處處長張藩、財務處政委鄒興仁。1953年3月改變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10師,駐綏來縣小李莊,師長林海清、副政治委員劉炳正、副師長韓榮福(撒拉族)、參謀長劉三朵、政治部主任張志勇、副參謀長杜聯華、30團團長鄭國華、政委隗德祥。
- 騎兵第19團,駐奇台
- 騎兵第20團(1),駐昌吉頭屯河。1949年12月組建。1953年3月改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築工程獨立第一團,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承擔工程建設任務,隸屬新疆軍區工程處序列。以後和新疆軍區工程縱隊合編,組建新疆軍區工程第二團,隸屬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序列。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轉隸兵團建築工程處第二團,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工一師第二團。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建制,改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工程局,改稱自治區第四建築工程公司。
- 騎兵第20團(2): 組建於1952年3月,1949年9月解放軍第二軍第五師解放甘肅省武山縣,編入甘肅師管區下轄的部隊,組建步兵五師兩個解放團。行軍至酒泉時,一個解放團奉命改稱步兵五師獨立團,開往新疆阿山地區承化,行軍至迪化(今烏魯木齊市)編入新疆軍區直屬隊發射筒大隊為第二營。另外一支解放團也改稱獨立騎兵團,前往且末縣駐防。1950年3月步兵五師獨立團到達阿山地區承化縣(今阿勒泰市),部隊改稱新疆軍區獨立團。1950年8月,解放軍二十二兵團騎兵第八師缺編,奉新疆軍區轉西北軍區命令,改隸騎兵八師,部隊番號為騎兵第二十三團。由於騎兵八師駐莎車縣城,路途遙遠,始終沒有歸建。1952年6月,騎兵七師駐防阿山地區,騎兵二十三團改隸騎兵第七師,部隊番號改為騎兵第二十團。1952年10月以第20團主力編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補訓第十四團(欠第二營),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團長溫福堂。調往西北軍區,改稱西北補訓第六團,以第二營為基礎組建阿山地區公安大隊,編餘人員和牧場調給騎兵第十九團。西北補訓第六團在陝西寶雞補充新兵300多人組成第二營。在寶雞整訓3個月,在琥鎮火車站準備出發。忽接通知,西北補訓第六團回到新疆駐防,轉隸解放軍二十二兵團工兵團(今兵團建築工程師第六建築公司),參加石河子新城建設;團直和第一營駐防伊犁新源縣,第三營駐防伊犁鞏留縣,由解放軍第五軍步兵十五師代管。後西北補訓第六團(欠二營)融編到步兵十五師(今兵團農四師)。
- 騎兵第21團,團長馬希哲、政委王洪傑、參謀長穆永貴,駐阜康。1953年3月改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築工程獨立第四團
-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八師:1949年12月20日新疆起義部隊原國民黨整編第42師下轄騎兵4旅、騎兵9旅改編為騎兵第8師,駐莎車,師長馬平林(騎兵9旅少將旅長),政治委員張獻奎,第一副師長李朝弻(總司令部少將高參),第二副師長劉掄元(178旅旅長),副政委李生堂(解放軍第二軍第四師政治部副主任),參謀長祝源開(總司令部副處長),政治部主任楊烈光。1953年3月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程建築第1師,駐石河子,師長王季龍、副政治委員張立長
- 騎兵第22團
- 騎兵第23團
- 騎兵第24團
- 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司令員蘇鰲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1949年,解放軍第一兵團進疆途中,毛澤東指示「你們的進軍任務包括出兵西藏,解放藏北。」1950年1月中央軍委發布向西藏進軍的命令;為配合四川西康、青海、雲南等主力部隊進軍西藏,新疆軍區決定建立二軍獨立騎兵師,擔負解放阿里地區的任務。1950年2月,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到喀什向二軍部隊發出號召,要求志願報名參加解放西藏的戰鬥,從二軍各師每一個連抽調一名戰鬥英雄到即將組建的獨立騎兵師工作。1950年4月,新疆軍區抽調騎兵第8師第23團、師直騎兵大隊(第22兵團騎兵團)、第二軍第5師獨立騎兵團,組建獨立騎兵師。師長兼政委何家產兼和田軍分區司令員(原任第二軍第5師副師長)。副政治委員田星五(原任二軍教導團政治處主任)。參謀長田輔臣。政治部副主任蕭林達。供給部部長張藩。衛生部部長劉福清。1950年5月2日,彭德懷向毛澤東報告了進軍西藏的準備工作,建議派一個連先行進藏,得到了同意。從師直機關及各團抽調的30多人組成進藏公路選線考察隊,1950年5月26日由師副政委田星五率領從于田縣城出發,經普魯山區,於6月20日到達西藏界山,獲得了有關山勢、地形、氣候和路況的詳細資料。1950年6月13日,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獨立騎兵師在于田正式成立,轄3個團。派騎兵第1、第3團2000多人和第5師第15團一營400人及和田1800多名各族民工,開進崑崙山區,開始修築沿于田克里雅河,經卡子溝,過賽虎拉姆石峽,翻崑崙大坂,越界山,達改則宗,再延伸到阿里腹地的崑崙公路。北段是二團,中段為一團,最南的野馬灘一帶是三團,十五團一營則負責工程最艱巨的中段。師直單位駐中段蘇貝希,師部駐于田縣城,十五團一營駐阿拉叫依卡子(築路人稱普魯卡子)。後為加快築路速度,新疆軍區又抽調第五軍第十三師一部投入施工。1950年12月,第二軍獨立騎兵師召開了首次黨代表大會。1951年8月,奉西北軍區電令,第二軍獨立騎兵師改稱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仍歸第二軍指揮。修到克里雅山口完成了208.5公里修路,但因工程艱巨,路途遙遠,工期太長(預計10年),耗資巨大,於1951年8月停建,築路有100多人負傷,10多人犧牲。1952年,西北軍區為築路官兵補發了 「解放西藏紀念章」,築路英雄郭正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屆全國築路英模大會。[21]1952年7月20日,根據新疆軍區命令,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撒銷。師長兼政委何家產帶領160餘人組建西北軍區空軍第25師,到阿克蘇時接到新疆軍區轉西北軍區命令去阿山地區承化縣,改編為騎兵第七師兼阿山軍分區。
- 騎兵第1團:由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8師第23團改稱。團長婁光遠,政治委員李光明,政治處主任劉保式。
- 騎兵第2團:由解放軍第二軍第2師駐防且末的騎兵團改稱。團長孟梅生/(1950.12)鄭志文,政治委員鄭志文/(1950.12)史洛夫
- 騎兵第3團:由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8師直屬騎兵大隊改稱。團長洪亞東(東北義勇軍、盛世才新疆省防軍出身),政治委員孫德富
- 阿里先遣連:經第二軍、騎兵師、騎兵第1團的三級考核,1950年5月選拔第一團第一連為基礎,組成由漢、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錫伯等7個民族、共139人的加強連,由團政治處保工股股長李狄三擔任連黨支部書記。作為進藏先遣連,從新疆于田出發,在挺進和駐守藏北的一年間全連共有63人犧牲。1951年1月30日西北軍區電令授於該連"進藏先遣英雄連"榮譽稱號,並給全連每個官兵分別榮記一等功。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師:由興安盟蒙古族武裝組建,參加了西滿解放戰爭的剿匪、圍困長春、遼瀋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後,哈豐阿和特木爾巴根等人組織了東蒙古人民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了興安總省。1945年10月2日,在興安總省的領導下和蘇軍的支持下,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成立了民警大隊。都固爾扎布任大隊長,下設4個中隊。12月1日,民警大隊擴編為民警總隊,都固爾扎布任總隊長,下設3個大隊。1946年1月16日,在王爺廟成立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組織了東蒙古人民自治軍。1月末,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決定將民警總隊擴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一師。莫德勒圖任師長、都固爾扎布任參謀長。下設4個團,原民警總隊第一大隊、第二大隊、第三大隊分別擴編為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西科中旗民警大隊擴編為第四團。「四·三」會議之後,胡秉權任騎兵第一師政委,都固爾扎布任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5月25日成立了內蒙古人民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古總分會,成立了興安軍區,東蒙古人民自治軍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一師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一師。1946年8月10日,中共興安省委、興安軍區調整了騎兵第一師的師、團領導,王海山任師長、雙寶任副師長,胡秉權任政委、都固爾扎布任副政委(後任政委),額博爾圖任參謀長,旺丹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6月底,騎兵第一師與遼吉一分區成立蒙漢聯軍司令部。1948年3月部隊整編,王海山任師長、張光迪任副師長,胡昭衡任政委,旺丹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額博爾圖任參謀長。1949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師,編為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第十六團4個團,王海山任師長,張光迪任副師長,都固爾扎布任政委,李天宇任參謀長,墨志清任政治部主任,鮑音扎布任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11月,騎兵第一師師部改編為錫林郭勒軍分區和察哈爾軍分區,第一師第一團改編為第一獨立騎兵團,歸屬錫林郭勒軍分區;第一師第二團和第三團合編為第二騎兵獨立團,歸屬察哈爾軍分區。都固爾扎布任錫林郭勒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富金山任參謀長,高萬寶扎布任政治部主任。王海山任察哈爾軍分區司令員,察盟工委代理書記韓惠如任政委,田積忠任副司令員,陳時雨任參謀長,孫殿忠任政治部主任。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師:哲里木盟蒙古族武裝組建,參加了西滿解放戰爭的剿匪、圍困長春、遼瀋戰役。1950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撤銷建制,成立各盟軍分區。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三師:冀察熱遼軍區(二級軍區)下屬的昭烏達盟騎兵第4師與卓索圖盟縱隊於48年9月合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0師,1949年5月改稱內蒙古騎兵第3師。1950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撤銷建制,成立各盟軍分區。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四師:錫察解放區,1949年5月由騎兵11師改稱。原日偽蒙疆政府的騎兵部隊在1945年8月起義部隊發展。1950年進駐烏蘭察布盟。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五師:錫察解放區,1949年5月由騎兵16師改稱。 1945年11月,華林泰率領察哈爾盟鑲藍旗四支蒙古族地方武裝300餘人脫離國府宣布起義,被八路軍綏蒙軍區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華林泰為司令員。與此同時,偽蒙軍第18團等部被國民黨收編為第10路軍第九師,因不堪民族壓迫而宣布起義,被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雲繼珍,參謀長李秀山。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保安隊被國民黨編為新10路軍伊盟暫編保安師第2旅第1團,計300餘人,在綏遠戰役期間宣布起義,被綏蒙軍區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1945年12月中旬,綏蒙軍區將這3個支隊調往集寧整訓。這時,李森、楊秀奇、奇俊山等分別帶領大青山蒙古游擊隊、綏東遊擊隊、綏西遊擊隊趕往集寧。在這三個支隊和三個游擊隊的基礎上,又吸收了一批農牧民和青年學生,以及從延安民族學院抽掉回綏蒙工作的蒙古族學員,共1000多人,於1946年1月1日在集寧玫瑰營子成立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獨立旅,編為3個騎兵團,1個警衛連。旅長李秀山,副旅長李森兼黨總支書記,政治部主任寒峰,參謀長雲麟,供給部長銳軍。這是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的蒙古族革命武裝力量。 剛剛組建的這支隊伍,人員成份複雜,裝備更差,人多馬少,槍彈不足,綏蒙軍區決定該部開到張北大囫圇一帶整訓。不久,在察哈爾開闢根據地的工作隊遇到了兩股反共武裝,一股盤踞在哈巴嘎,另一股盤踞在寶昌。旅長帶隊長途奔襲哈巴嘎的土圍子迅速解決。接著進攻寶昌龍王廟村全殲。1946年4月剿匪歸來開到張家口,一部分老弱病殘復員,一部分抽調到地方工作隊,保留了300多人精幹隊伍進入內蒙古軍政學院軍事部整訓。經過4個多月的整訓,從張家口開赴錫察草原後,有300多農牧民積極報名參軍,擴充到600多人。1946年10月,國共內戰中傅作義部攻占張家口,駐張家口的晉察冀中央局和晉察冀軍區向南撤到阜平,烏蘭夫率領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騎兵獨立旅北撤錫察草原,保衛錫察解放區(東西1000多里,南北500多里,生活著10萬多牧民),策應東北解放戰爭。1946年12月,烏蘭夫在貝子廟主持召開錫察工委會議,會議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衛錫察解放區,進一步發動群眾,建立和擴大革命武裝,同時決定將「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獨立旅」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16師」,李秀山擔任師長,王鐸擔任政委,劉景平、寒峰擔任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墨志清,參謀長雲麟,副參謀長葛瓦。轄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後來發展到2000多人,僅察哈爾籍指戰員就達1300餘人。總人口不足9000人的正白旗有900餘人參軍,犧牲143人;蒙古族人口不足1萬人的正藍旗,有1200餘人參軍,犧牲200餘人。到1948年秋轉到外線參加察綏戰役,在錫察地區整整戰鬥了兩年,粉碎敵人5次大規模進犯:
- 第一次是1946年11月中旬,1團3連和4連分別擊退察盟的封建上層的400多騎兵和藍旗嘎亞匪幫及國民黨多倫保安團300多騎兵,掩護賽汗淖後方供應基地幹部家屬和錫察根據地大批軍需和生活用品轉移;保衛正藍旗政府和正在參加旗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安全撤退。
- 第二次是1947年春,阻擊敵人分南北兩路對錫察根據地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貝子廟的進犯。正在多倫南部休整的師部及1、2團,趕在錫察門戶哈巴嘎和胡魯斯台,迎戰南路進攻,打退了察哈爾省省長、軍長孫蘭峰指揮的由50多輛汽車2000人組成的摩托化部隊和500多騎兵的進攻:北路在經棚剿匪的3團,一天一夜趕到大王廟,與從克什克騰出發進犯貝子廟的敵一個騎兵旅遭遇,激戰一天,敵軍撤退。
- 第三次是1947年秋天,國軍出動70輛汽車,3000多人的摩托化部隊,在哈巴嘎附近的肅親王府,包圍了第2團,寡不敵眾,100多人犧牲,僅有60多人突圍。敵得手後繼續進犯,由於1、3團在外線作戰,師部組織2團餘部約一個連,第80團和商都、康寶、化德縣大隊共400餘人,繼續抗敵。騎兵11師接到命令後,火速馳援,在南駱駝山,打退敵人進攻。
- 第四次是1947年11月底,察北剿共指揮部組織60多輛汽車,2000餘人襲擊第5團。在八佐山,與第11師遭遇,第11師和16師5團並肩戰鬥,打退進攻。2連連長烏尼巴圖率領一個班的戰士在完成阻擊任務後,為了掩護戰友撤退,孤身一人抵抗,犧牲時年僅24歲。中共錫察工委批准將八佐山命名為烏尼巴圖山。
- 第五次是1948年7月初,國軍騎兵11旅及寶貴廷、溫蓋、魯布桑葛根土匪武裝1000多人,進攻根據地,搶走牧民牛羊四五千隻。第61團騎兵打頭、切中、鉗尾,擊敗數倍於己的敵軍,虎口奪食,將被敵人搶走的牛羊全部奪回。自此以後,敵人再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龜縮在幾個孤立的縣城內,不敢輕易出動。
- 1948年7月初,「內蒙古自衛軍騎兵第16師」進行了短期整訓,補充了人員、馬匹和裝備,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6師」,李秀山、寒峰先後任師長,政委劉景平。全師整編為2個團。1948年7月中旬,進入察北地區,與察北騎兵第3師、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1師協同作戰,積極出擊,牽制察北敵軍,相繼解放了多座縣城。華北野戰軍為牽制華北敵軍主力,不使其出關,隔斷華北、東北敵軍的聯繫,於7月末發起察綏戰役準備。7月30日,16師與察北3師協同,攻打高山堡,以很少的傷亡殲敵800多人。1948年冬平津戰役打響。內蒙古騎兵16師奉命和內蒙古騎兵11師、察北騎兵3師相互配合,進攻張北、寶昌、康保、商都等重鎮,進而解放全部察北地區,從北面堵截傅軍竄入草地或西進綏遠。1948年11月中旬全師集結在張蓋灣一帶準備打寶昌。突接內蒙古軍區電示:由東北遼西逃竄的蘇和巴特爾匪部,已竄到錫察盟地區,16師立即北返貝子廟截擊這股敵人。就在16師整裝待發準備北返之際,胡圖林嘎、溫蓋殘部兩千餘人突然竄到駱駝山、羊群灘一帶,距先頭部隊61團只有兩三公里。16師立即人出擊,追了十多公里,敵人逃進寶昌。之後,16師返草地截擊蘇和巴特爾部。擊潰後,配合解放張家口,16師又揮師向南,解了寶昌。12月24日,張家口解放,從張家口逃出的一股敵人會同寶昌、康保、張北等地殘部向西狂逃。16師追擊中收復了康保。至此,察北地區及錫察全境解放。16師在康保休整了近一個月,投入了綏北戰役(1949年2月12日至27日)經歷了4次戰鬥。第1次是西河子戰鬥;第2次是烏蘭花戰鬥;第3次是二分子戰鬥;第4次是召河戰鬥。1949年4月,16師參加解放大同任務。到達大同外圍時,大同守敵投誠。16師旋即奉命由大同經豐鎮進至集寧的玫瑰營子休整。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16師」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5師」,師長吳廣義,政委劉景平。第61團、第64團和察哈爾盟保安團分別改稱第13、14、15團。雲一立任第13團團長。全師於1950年1月中旬從玫瑰營子出發,行軍700餘里,於2月12日進入伊克昭盟剿匪。1950年5月,伊盟軍事剿匪行動基本結束。1950年6月內蒙古騎兵5師與伊克昭軍區正式合編為伊克昭軍分區,保留騎兵5師建制,歸屬內蒙古軍區和綏遠軍區雙重領導。根據新的形勢,軍分區部隊主要轉入改造起義部隊和協助地方改造舊政權的工作。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立即決定對朝鮮實行武裝干涉,伊盟的殘存勢力也趁機沉渣泛起。騎兵5師抽調兵力,對匪徒活動的地區分為東西兩線實行「坐地清剿」,東線主要是清剿散匪,西線主要是清剿劉寶才等股匪。1951年夏,伊盟剿匪勝利結束,徹底根除了長期以來危害伊盟及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匪患。1952年5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內蒙古軍區的5個騎兵師整編為1個國防騎兵師,即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5師。1969年,騎5師改編為內蒙古軍區守備第2師。
此外,一些部隊還下轄騎兵團: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騎兵團:解放青海省會西寧前,抽調第一軍軍直偵察連、第1、2、3師偵察連為基礎組建。1950年底作為青海騎兵支隊參加昌都戰役。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騎兵團:和平解放新疆進駐南疆的若羌、且末的需要。第16團原團長劉克明任第六師副師長兼騎兵團團長兼政委。1949年10月中旬,解放軍第二軍第六師以第十六團團部、三營為骨幹,編入國民黨起義部隊4個騎兵連、1個駱駝大隊等千餘人,組建騎兵團,隸屬第六師,準備作為南路進疆先遣隊,由敦煌直接進駐若羌縣。團部和一營為步兵。11月下旬,苗通喜副團長率領六師騎兵團先遣隊,西出陽關,向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進發,12月中旬抵達若羌縣。12月15日,第六師副師長兼騎兵團團長兼政委劉克明率領南路部隊,從敦煌出發,翻越當金山,經柳城子,艱苦行軍21天,1950年1月6日到達若羌。劉克明兼任若羌縣委書記及且末縣委書記。[22]1950年春,騎兵團在若羌縣開墾7000餘畝農田。1951年2月,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第三軍軍長黃新廷坐鎮敦煌,統一指揮新疆、青海、甘肅的解放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各派一個騎兵團,聯合起來剿滅叛匪。劉克明副師長組織一個騎兵營,十六團步兵二營(該營從焉耆徒步進到若羌、且末)及其他後勤人員1200餘人,從若羌縣向鐵木里克與胡賽音叛匪盤踞地開進。奉黃新廷命令追擊圍剿向柴達木太乃吉爾地區集結的叛匪。留一個連駐守七個泉子,繼續清剿逃散的叛匪,又命令苗通喜副團長率騎兵營南進崑崙山,從南迂迴,堵住叛匪南逃西藏的路。劉克明副師長率步兵營其餘部分沿青新公路急行軍,直抵柴達木的太乃吉爾。三軍騎兵團抓獲叛匪頭目烏斯滿。1951年4月6日騎兵團出擊進剿了孟不拉克叛匪。1951年5月5日最後進剿庫爾塔什叛匪,完成了若羌剿匪任務。二軍騎兵團和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騎兵七師的一個連改編為新疆軍區第一騎兵團,六十年代又整編為新疆軍區工程兵第一三七團,現為新疆軍區工兵第九團。亞喀吾斯塘村騎兵團軍營舊址後為若羌縣人民武裝部生產基地。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騎兵大隊:解放河西走廊後,由軍直偵察連和各師偵察連為基礎組建。1949年11月22日凌晨,三軍騎兵團在政委甦醒的率領下,向盤踞在二寺灘(今祁連縣八寶鎮)地區的騎五軍和騎8旅殘部發起進攻,解放了祁連縣。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駱駝騎兵團:收編起義部隊國民黨西北行營獨立駱駝兵團。1946年秋,國民黨西北行轅鑑於河西走廊西北部之馬鬃山國境線時有邊患,且該地區多為戈壁沙漠,普通步兵和騎兵受環境限制難以有效遂行戍邊作戰任務,同時也為了保衛玉門油礦安全,建議國防部仿效二戰時期英法等國在北非建立的駱駝騎兵軍制,採用駱駝代替馬匹。1947年秋,在蘭州成立陸軍獨立駱駝兵團(簡稱駝兵團),後移駐玉門,下轄四個駝兵連、一個炮兵連、一個重機槍連及通訊、運輸、衛生等分隊,團直屬隊包括駱駝研究室、獸醫室、駝兵實驗隊、放牧隊、牧場等,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作戰保障體系。全團編制官兵3586人,裝備駝、馬4000餘(峰)匹及各式輕重武器。首任團長賀新民,湖南寧鄉人,系黃埔軍校十四期生。團副朱炬明。中校副團長丁昌鎮,上校團附吳靖寰,中校政工室主任林耀東。團部駱駝研究室近百名專業人員還曾赴內蒙古阿拉善旗開展調研,後編寫有《駝學初篇》《駝術教範》《駝事》等書,作為訓練教材。1949年5月,玉門油礦工人發動反飢餓鬥爭,駐礦駝兵團部隊同情工人,不願武力鎮壓。團長賀新民因此遭到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警告,駐礦駝兵團第三連和重機槍連亦被撤走,以示處分。酒泉起義時的駝兵團駐守玉門油田,在編官兵942人,裝備槍械648支,各型彈藥119 654發。駝兵團在解放軍軍代表趙文星指導下,在昌馬堡擊潰叛軍俘三百餘人,另一方面在玉門縣汽車站設立哨卡,檢查過往車輛,阻止潰逃,將國民黨軍政系統人員及被裹挾之蘭州居民商戶共兩萬餘人及汽車百餘輛截留。1949年10月中旬,駝兵團開赴高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駱駝騎兵團。團長賀新民留任,後轉業地方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終身對駱駝研究鍥而不捨,完成了我國首部相關專著《駱駝學》於1983年出版,填補了中國畜牧科學研究的空白。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騎兵團:解放隴南後剿匪需要。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騎兵團:和平解放新疆後剿匪需要。1952年3月編入第五軍新組建的第15師。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騎兵支隊(青海騎兵支隊):第一野戰軍第一軍組建的部隊,600人,1200匹馬。1950年10月隸第18軍領導,從青海玉樹進軍西藏,參加了昌都戰役的大迂迴。戰後撤回青海。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教導師騎兵第二十五團(原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團長程朝先、政委郭萍、副團長朱傳賢、副政委席華亭,參謀長孟昭賢、政治處主任王開一。留在皖北剿匪。
l952年6月,第一軍騎兵團與第四軍騎兵團合併稱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二團;第三軍騎兵大隊、駝兵團、輜重營等單位合編為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三團(駐河西走廊,歸張掖軍分區代管)
1952年5月,根據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整編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三師、河南省軍區騎兵團(原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騎兵團)3支騎兵部隊於察哈爾省萬全縣合編為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1952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命令騎兵第一師轉隸西北軍區建制,開赴甘、青、川邊執行剿匪任務。1953年,騎兵第一師等部隊全殲馬良、馬元祥部,擊斃馬元祥,活捉馬良。5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表彰了甘、青、川邊剿匪部隊。1959年3月26日至10月底,騎兵第一師等部隊參加西藏平叛。1962年,中央軍委命令騎兵第一師進駐新疆擔負戰備防禦任務。1964年8月11日,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批覆編制調整,騎兵第一師除留騎兵第3團外,其他部隊按照陸軍步兵南方甲種師編制,使騎兵第一師從單一的騎兵部隊擴編成步、騎混編的騎兵師。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1969年9月16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騎兵第一師改番號為陸軍第八師[6]。
195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五師改編為步兵第166師,軍馬調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部隊。
1950年11月,撤銷了內蒙古騎兵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建制,成立了東蒙的6個軍分區。
1952年5月,撤銷了內蒙古騎兵第四師和第五師,並從6個軍分區所轄獨立騎兵團中各抽調一部分,重新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騎兵第五師,歸華北軍區建制。
l952年6月,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六團改稱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一團;第一軍騎兵團與第四軍騎兵團合併稱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二團;第三軍騎兵大隊、駝兵團、輜重營等單位合編為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三團(駐河西走廊,歸張掖軍分區代管);西北軍區獨立騎兵團改稱西北獨立騎兵第四團(駐寧夏,由寧夏軍區代管)。
1955年5月,西北軍區析分為蘭州軍區和新疆軍區,西北軍區獨立騎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團劃歸蘭州軍區建制,分別改稱蘭州軍區獨立騎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團。l957年秋,蘭州軍區獨立騎兵第四團編入騎一師,仍為四團,駐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癿藏(現屬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團長周昌舉,政委徐志亮,副團長曹福禎,副政委馬忠興,轄5個騎兵連、1個機炮連,騎兵連編165人、戰馬近200匹,騎兵連轄4個排,其中3個騎兵排,每排3個班,每班12人配備轉盤機槍一挺,連屬炮兵排配備八二迫擊炮兩門、郭留諾夫重機槍兩挺,行軍打仗以騎兵班為單位食宿,一匹馬馱鍋灶,一匹馬馱帳篷和拴馬繩。1958年春夏,騎一師在甘南平叛。l961年11月,蘭州軍區獨立騎兵第一團(駐甘南合作)也編入騎一師,改稱第五團。1962年2月,蘭州軍區獨立騎兵第二團改稱蘭州軍區騎兵第六團,蘭州軍區獨立騎兵第三團改稱蘭州軍區騎兵第七團。
1962年8月,騎兵第一師奉命率一、二、三團移防新疆,代管的四團和五團留原駐地未動。1962年9月22日,總參謀部發出電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二師」,師部駐臨夏蝴蝶樓,轄第四、五、六、七團4個騎兵團。由騎一師參謀長周昌舉、騎一師政治部副主任郭培榮、騎一師後勤部部長錢學義三人負責組建工作。11月19日,蘭州軍區黨委決定由慕明君、周昌舉、郭培榮、錢學義、曹福貞、徐志亮、司泉榮、高俊傑8人組成騎二師臨時黨委,慕明君、周昌舉、郭培榮、錢學義4人為常委,慕明君任書記,周昌舉任副書記。師領導、機關和直屬隊從蘭州軍區機關和直屬部隊、天水步兵學校、騎兵第一師、甘南軍分區等11個單位抽調配備。1963年1月底,師機關正式辦公。文革開始後奉命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曾抽調1402名幹部戰士參加劉家峽水電工程局、陝西略陽鐵路系統和臨夏、武都、甘南、蘭州等地市縣黨政機關、廠礦企業、學校。1969年10月5日與甘肅省軍區獨立步兵第二團合編為陸軍第20師;騎兵第七團劃出改稱蘭州軍區獨立騎兵團。甘肅省軍區獨立步兵第二團改編為步兵五十八團,騎兵第二師所轄第四、五、六團依次改編為步兵第五十九團、第六十團、師炮兵團。1983年1月1日改編為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仍歸寧夏軍區領導。1985年10月撤銷建制,以原師機關為基礎,組建某集團軍軍屬坦克旅旅部(含直屬隊),保留了兩個具有光榮歷史的建制連隊,即守備第二團「紅四連」和守備第三團「草原鐵騎紅四連」。師善後辦主任的李德榮(原師副政委)主持在八號泉溝口修建了烈士陵園。
兵種撤銷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摩托化和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騎兵不再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種,僅象徵性地在中國西部的內蒙古、新疆、甘肅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僅有的兩個騎兵營是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駐巴彥淖爾盟五原縣陰山腳下)、騎兵第二營(駐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2][23][24]。
在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營的駐地錫林郭勒盟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博物館」[2]。
軍馬生產管理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學校依據偽滿洲時期日軍撤退後遺留下的一些馬政基礎,1947年3月1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建立起第一個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首任場長鄭新潮。相繼成立了肇東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等。隸屬於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
中央軍委馬政局最初由軍委炮兵代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局長楊宗勝,副局長卜雲龍。1950年6月,載濤作為特邀人士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改良馬種以利軍用」的提案。1950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簽署委任令,任命載濤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1951年7月以後,各大軍區、軍分區將各軍區成立的馬政局、馬政處逐級上交中央軍委總後勤部。1951年10月1日,馬政局轉隸總後勤部[25]。1954年8月1日起,各軍馬場大部分的現役軍人轉業,成為軍馬場的企業職工,從供給制改為薪金制。1955年4月,「中央軍委總後勤部馬政局」改稱「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軍馬場管理局」,簡稱「軍馬局」。管理局下設西北馬政處、東北馬政處、西南馬政處三個辦事處。1956年6月,國務院以(56)國辦周字第52號通知批覆國防部、農墾局、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自1956年9月1日起,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軍馬場管理局和14個軍馬場移交農墾部國營牧場管理局(1958年1月改為農墾部種畜場管理局,1957年10月撤銷)。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辦公廳(2000)4號文件關於《軍隊保障性企業移交工作的實施意見》及全國軍隊保障性企業交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2000)4號關於《軍隊保障性企業總體處理意見和具體實施方案》的精神,中央軍委〔2000〕軍字第50號《關於部分農場移交地方問題的批覆》,2001年9月14日全軍軍馬場開始向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各省市農牧單位、各相關農牧業公司管理無償移交,軍馬事業結束。
軍馬場 | 隸屬 | 創建 | 結束 | 注釋 | |
---|---|---|---|---|---|
牡丹江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47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後勤軍用種馬場」,鄭新潮任場長。1949年11月1日由營級升為團級,組建臨時黨委。1956年10月隸屬黑龍江省農墾局,改名為黑龍江省鐵道兵牡丹江種畜場。1961年10月移交軍隊,改名為牡丹江軍馬場。 | 2001年9月整體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改名為中牧集團牡丹江軍馬場。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軍馬場。 | |
肇東軍馬場 | 東北軍區馬政局 | 1948年12月,經黑龍江省農業廳批准,將牡丹江軍馬場在肇東的買草點肇東牧場劃歸牡丹江軍馬場,組建肇東分場。1950年6月成立肇東軍馬場,隸屬牡丹江軍馬場 | 1961年8月併入四方山軍馬場 | 肇東縣 | |
扎蘭屯軍馬場 | 白城子辦事處 | 1949年1月籌建。1951年2月,國務院經過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同意後,將扎蘭屯牧場(偽滿興安牧場舊址)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改建軍馬育成場,建立了牡丹江軍馬場扎蘭屯分場。1956年8月31日,扎蘭屯軍馬牧場移交給國家農墾部。1961年8月7日,扎蘭屯軍馬場移交軍隊 | 1976年10月29日,移交黑龍江省農牧廳。1980年,扎蘭屯軍馬場移交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為布特哈旗農牧場 | 扎蘭屯市臥牛河鎮 | |
索倫軍馬場 | 1949年2月,籌建索倫軍用種馬場。1949年5月1日成立。1957年移交國家農墾部改成國營索倫牧場。1961年收回軍隊。 | 1976年9月25日移交吉林省農墾局改稱吉林省國營索倫馬場,1979年7月索倫馬場移交內蒙古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1980年10月移交興安盟農牧場管理局稱國營索倫牧場。 | 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索倫鎮以北10多公里。耕地面積一萬多公頃,草原牧場近兩萬公頃。 | ||
岷縣種馬牧場 | 西安辦事處 | 1949年接收國民黨軍隊馬政局所屬岷縣種馬牧場。1956年移交國家農墾部管理,更名為「國營岷縣牧場」。1960年底收回軍隊。 | 1976年移交甘肅省農林局,更名為「甘肅省岷縣良種牛羊試驗繁殖推廣場」。1980年元月更名「甘肅省岷山種畜場」。1987年4月由省畜牧廳移交定西地區行署。 | 位於甘肅省岷縣南部。場部駐閭井鎮。 | |
永登軍牧場 | 西安辦事處 | 1949年接收國民黨軍隊馬政局所屬 | |||
馬銜山軍牧場 | 西安辦事處 | 1949年接收國民黨軍隊馬政局所屬 | |||
山丹軍牧場 | 西安辦事處 | 1949年接收國民黨軍隊馬政局所屬大馬營軍馬場 | 2001年9月10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辦公廳(2000)27號關於《軍隊保障性企業移交工作的實施意見》及全國軍隊保障性企業交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2000)4號文件關於《軍隊保障性企業總體處理意見和具體實施方案》的精神,山丹軍馬場整體無償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更名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下轄一、二、三、四個分場及機械廠、化肥廠、電力公司、酒業公司、礦業公司、供銷公司、油脂公司、牧業公司等12個二級企業和農牧研究所、中學、醫院、蘭州干休所、張掖干休所、山丹干休所6個事業單位。 | 最大的軍馬場 | |
貴德軍牧場/貴南軍馬場 | 西安辦事處 | 1949年9月20日貴德縣委書記李熙波代表省軍管會接收了貴德軍牧場,暫由省農牧廳代管。1950年4月1日由西北軍區軍牧部接收,改名為西北軍區軍牧部貴德軍牧場,營級編制。1953年1月升格為團級單位。1953年貴南縣建政,因場區大部分被劃在貴南縣境內,故改稱為貴南軍馬場。1957年貴南軍馬場移交農墾部,由青海省農墾廳管理,更名為國營貴南牧場。1961年9月由青海省農墾局歸還軍隊管理. | 1976年6月10日移交省農牧廳。1982年歸省農林廳領導 | 主體在貴南縣。現為青海省農林廳直屬國營農墾聯合企業,縣級建制。下屬5個分場,土地總面積6.63萬公頃,其中耕地2萬公頃,林地457公頃。 | |
賀蘭山軍馬場 | 西安辦事處 | 1949年9月騎兵第六師後勤處接管賀蘭山軍牧場 | 1976年1月1日移交自治區農牧廳 | ||
延安馬場 | 西安辦事處 | 1976年1月1日移交地方 | |||
清鎮軍馬場 | 重慶辦事處軍馬場管理局 | 1949年12月接管 | 1958年清鎮軍馬場西遷貴州省安順市,與山京軍馬場合併。1959年6月原址組建貴州省清鎮農牧場,系農墾企業,隸屬貴州省農業廳。 | 清鎮與平壩縣交界處的紅楓湖畔 | |
嵩明種馬牧場 | 重慶辦事處軍馬場管理局 | 1949年12月接管。1955年移交總後勤部,升級為團級單位。1958年交省農墾局領導。1961年軍隊收回。 | 2006年12月6日嵩明軍馬場開始改制,在成都軍區與雲南政府有關部門的統一領導協調下,2007年嵩明軍馬場改制完成,土地有償轉讓地方,獲得經費用於職工發放工齡補貼,住房補貼,內部退養以及社會保險關係轉移等各種補償與安置。 | 嵩明縣楊橋鄉境內。一分場位於馬龍縣馬鳴鄉境內,距總場95公里,地址在馬龍縣馬鳴蓮花池。 | |
四方山軍馬場 | 1952年11月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肇東軍用種馬場為了建立飼料基地,派人到肇東縣四方山籌建農場。1952年11月5日肇東軍用種馬場四方山農事分場正式成立。1955年7月1日,農事分場從肇東軍用種馬場獨立出來,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四方山軍馬場。 | 2001年9月14日移交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哈爾濱分局,改稱「黑龍江省四方山農場」。 | 肇東市和蘭西縣之間,建場時期場部設置在肇東市區西北30公里,濱洲線鐵路宋站以東15公里處。南、北、西分別與肇東市尚家鎮、宣化鄉接壤,東與蘭西縣毗鄰。總面積約122平方公里,合18.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13萬畝,林地2.31萬畝,草原7.8萬畝,村屯及其他面積0.96萬畝。 | ||
哈拉海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54年9月籌建,1956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稱扎蘭屯軍馬場哈拉海分場。1958年7月,哈拉海軍馬場下放移交黑龍江嫩江專署,隸屬於齊齊哈爾梅里斯區華豐人民公社,改稱國營黑龍江省嫩江專署哈拉海種馬場,1959年7月,移交黑龍江省農業廳,稱國營哈拉海種馬場,隸屬黑龍江省農業廳。1961年收回軍隊 | 2001年移交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九三分局管理,改稱黑龍江省哈拉海農場。 |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和甘南縣、龍江縣之間,全場國土面積295.6平方公里,合44.34萬畝,其中草場、葦塘20萬畝,耕地面積14萬畝,林地1.2萬畝,水面5萬畝,荒地4萬餘畝 | |
黃城子軍馬場 | 大同辦事處 | 立始建於1953年5月,為總後勤部所屬軍馬場。1957年1月移交農墾部為察北牧場四分場。原軍馬場所屬太僕寺旗蘇台腦包畜牧點為察北牧場五分場。1959年5月1日,黃城子改為八分場。1961年收歸軍隊 | 1976年移交張家口地區農牧局為康保牧場。 | 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的康保縣最北部,東、西、北面與內蒙古接壤,南面和西面與康保縣的屯墾、照陽河鎮毗鄰。 | |
伊吾軍馬場 | 阿勒泰軍分區阿勒泰軍馬場1954年場部遷駐伊吾縣淖毛湖,改稱新疆伊吾軍馬場。受新疆軍區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雙重管理,行政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領導,業務歸新疆軍區具體指導。1955年遷駐巴里坤縣城,1958年遷址松樹塘。1959年交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管理改名紅星軍馬場。1960年與紅星一牧場合併改名為農五師巴里坤軍馬總場。1961年12月由總後勤部管理,改稱總後勤部伊吾軍馬場 | 2001年9月23日移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由新疆聯強農工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管理,簡稱新疆聯強(集團)伊吾馬場。2005年12月28日移交哈密地區管理,更名為哈密伊吾馬場。 | 1954年底在在新疆哈密、伊吾、巴里坤三縣之間的松樹塘。總面積851.6平方公里,合127.74萬畝,其中山北125.78萬畝,山南火石泉1.89萬畝,哈密市區占地0.07萬畝。全場擁有耕地面積10.05萬畝,天然草場105.6萬畝,森林面積5.46萬畝。 | ||
英德軍馬場 | 廣州軍區後勤部 | 1961年8月18日成立。1962年11月16日英德軍馬場正式建成。 | |||
豐寧軍馬場 | 北京軍區 | 1962年6月籌建。初步確定劃撥草原12萬畝,繁育基礎母馬700匹。8月成立。 | |||
洮南軍馬場 | 瀋陽軍區 | 1962年8月成立。 | |||
湯原軍馬場 | 瀋陽軍區 | 1962年8月成立。 | |||
海南軍區軍馬場 | 1962年8月成立。 | ||||
湖南軍區軍馬場 | 1962年8月成立。 | ||||
嘉山軍馬場 | 1962年9月成立。 | ||||
荊門軍馬場 | 1962年9月成立。 | ||||
昭蘇軍馬場 | 新疆軍區 | 1962年10月4日,新疆軍區後勤部報告中央軍委總後勤部,經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同意將伊犁地區昭蘇經濟馬場移交新疆軍區管理。1962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 | |||
白城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60年建場。1962年9月,中央軍委總後勤部決定總後勤部軍需部所屬的白城農牧場移交軍馬部,改為軍馬場,1963年10月1日正式命名。 | 1976年移交吉林省為白城牧場 | 白城市洮北區平安鎮 | |
八一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59年內蒙古軍區在三盛公籌建八一農場。1961年7月遷移到扎賚特旗海力吐原鐵三師駐地。1962年9月移交總後。1963年10月1日稱八一軍馬場。 | 1976年移交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呼倫貝爾盟農牧場管理局,改稱黑龍江省八一馬場。1980年7月劃歸內蒙古興安盟農牧場管理局更名八一牧場。 | 位於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西南。 | |
躍進軍馬場(老母山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53年創建「老母山機耕農場」,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勞改局。1969年改建為解放軍躍進軍馬場。 | 1976年12月移交吉林省農墾局管理,更名為吉林省國營躍進馬場。1980年,躍進馬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農牧場管理局所屬,更名為內蒙古興安盟國營躍進馬場。 | 地跨科右前旗與扎賚特旗 | |
湖南軍區軍馬養殖場 | 1962年12月12日 | ||||
海南軍區軍馬養殖場 | 1962年12月12日 | ||||
廣西軍馬養殖場 | 1962年12月12日 | ||||
白銀庫倫軍馬場 | 大同辦事處 | 1959年2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將此地劃撥內蒙古軍區創建白銀庫倫軍牧場,1961移交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管理。1963年9月20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後勤部批准將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所屬的內蒙古白銀庫倫牧場移交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軍馬部 | 1976年移交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改稱為白銀庫倫牧場。後隸屬錫林郭勒盟農管局、錫林郭勒盟農業局、錫林郭勒盟農牧業局。2005年10月劃歸錫林浩特市領導。 | 錫林浩特市最南端。 | |
寶昌軍馬場 | 大同辦事處軍馬局 | 1963年9月20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將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所屬的內蒙古寶昌軍營牧場移交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軍馬部 | 1976年移交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 | 位於太僕寺旗萬壽灘。 | |
紅山軍馬場 | 北京軍區 | 1964年北京軍區後勤部根據軍區首長的決定,在內蒙古國營紅山牧場籌建紅山軍馬場,1967年4月2日成立。 | |||
尼勒克軍馬場 | 新疆軍區 | 1966年4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將尼勒克馬場撥交新疆軍區改辦軍馬場,1966年9月20日命名 | |||
呼和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53年呼和軍馬場原為為索倫軍馬場第一分場。1958年從索倫軍馬場分劃出後改為呼和牧場。1962年9月1日在公主陵設畜牧分場。1966年5月呼和、公主陵兩牧場合併,統稱公主陵牧場。1966年6月6日,總後勤部建議將呼和馬場移交軍隊。1966年9月5日,公主陵牧場的原呼和牧場部分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呼和軍馬場」。1976年1月1日呼和軍馬場移交吉林省農墾局,改稱吉林省國營呼和馬場。1979年7月1日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海拉爾農場管理局。1980年10月劃歸興安盟農牧場管理局至今。 | 烏蘭浩特市東北方30公里處。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面積300平方公里,合45萬畝,耕地面積117315畝,草原面積26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9萬畝),林地面積53715畝。 | ||
墾利軍馬場 | 濟南軍區 | 1966年7月21日 | |||
烏拉蓋河軍馬場(五七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大同辦事處軍馬局 | 1963年9月5日,內蒙古公安總隊五七軍馬場從阿巴嘎旗東遷烏拉蓋河東岸。1966年6月移交總後,1966年8月30日劃歸白城辦事處。1968年5月易名五七軍馬場 | 1976年移交吉林省農業局改稱吉林省五七馬場。1977年7月整體移交霍林河礦區建設指揮部作為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改為霍林河礦區指揮部農牧場。1982年,霍林河礦區指揮部更名為霍林河礦務局,農牧場也隨之更名為霍林河礦務局農牧場。1999年霍林河礦務局改制為霍林河煤業(集團)公司,農牧場亦更名為霍林河煤業(集團)公司農牧公司。2000年1月,改制為「內蒙古東蒙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目前稱為霍林河礦區農牧場。 | 位於科爾沁右翼中旗最北部的巴仁哲理木鎮與東烏旗東部。 | |
紅格勒軍馬場 | 大同辦事處軍馬局 | 1966年8月8日 | 建於1965年 | 1974年12月31日紅格勒軍馬場移交內蒙古自治區農墾局,後移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 | 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場部在旗所在地新浩特鎮西南寶格達烏拉蘇木境內的洪格爾山南側。三連在阿巴嘎旗南部查干淖爾鎮南約一公里處開墾了2000多畝耕地,後鹼化和沙化。 |
清江軍馬場 | 福建軍區 | 1967年2月28日,清江軍馬場獲軍區首長的同意開始進入籌建,1967年5月正式成立。 | |||
達里諾爾軍馬場 (簡稱達馬場或黑馬場) | 大同辦事處軍馬局 | 1968年6月20日經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批准,從達里諾爾公社劃出種子場3萬畝土地,與原白銀庫倫軍馬場十三連所有的哈拉海溝合併組建。1969年7月28日總後正式批准成立。 | 1976年移交遼寧省昭烏達盟畜牧廳改為國營達里諾爾牧場,1979年改屬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1984年國營牧場改為阿其烏拉蘇木,目前已成為一個村民小組。 | 位於克什克騰旗西部,達里諾爾湖北岸與貢格爾河流域。 | |
遜克軍馬場 | 白城辦事處 | 1962年1月黑河墾區第一農場移交總後勤部,改稱遜克軍馬場。 | 1976年移交黑龍江省農場總局北安農場管理局改稱黑龍江省遜克馬場。現稱遜克農場。 | 位於黑龍江省遜克縣境內。場部距遜河村東北4公里的北大溝 | |
特克斯軍馬場 | 1970年6月2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同意將特克斯馬場移交軍區後勤部改辦軍馬場,10月14日命名 |
參考文獻
- ^ 驰骋在新时代的古老兵种. 中國民族宗教網. 2015-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 ^ 2.0 2.1 2.2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史. 第1賽馬網. 201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Template:CIte web
- ^ 特稿:红二十六军大事记. 中紅網.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5.0 5.1 水森,紅軍時期的騎兵部隊有哪些?,社會科學1987年第05期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解放军骑兵第一师:驰骋疆场38个春秋英雄部队. 中華網. 2014-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 ^ 7.0 7.1 7.2 陳輝. 横刀立马:55位骑兵出身的开国将军. 黨史博覽2009(12):2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 ^ 武衛國,西路軍騎兵師的組建與發展,文藝生活旬刊2012(3):172-172
- ^ 特稿:劫后余生——吕仁礼. 中紅網.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 ^ 意志坚定善决断——长征中的吕仁礼. 皖西日報. 2016-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 ^ 11.0 11.1 11.2 韓增壽,鐵騎縱橫晉察冀——記晉察冀軍區騎兵團(營),黨史博採:紀實版1997年第2期
- ^ 逢敌必亮剑——记抗日烽火中的晋察冀军区骑兵团.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5).
- ^ 黃曉峰. 骑兵团:亲历者口述一二九师铁血骑兵抗战纪实. 西苑出版社. 2013年. ISBN 9787515103037.
- ^ 曉何,情系大青山的騎兵司令姚喆,黨史縱橫2013年09期
- ^ 曹鴻茂、孟秀玲、周善平. 新四軍騎兵團征戰發展紀實.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02372238.
- ^ 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照片,檔案與建設2015年第1期
- ^ 17.0 17.1 17.2 17.3 叱咤抗日战场的 “红色哥萨克”(下). 搜狐.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5).
- ^ 中共新四军军史上第一个骑兵团由他创建,而他确倒在了黎明之前. 搜狐. 2016-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 ^ 高思文:「馳騁疆場戰功卓著——記誕生在熱河大地上的朱德騎兵師」,來源:《承德晚報》,2017-06-23。
- ^ 《平涼市崆峒區軍事志》第四章駐軍 第五節新中國駐軍 一、人民解放軍
- ^ 阿比拜 蔣海霞:「曾有這樣一支築路進藏大軍」,來源:亞心網,2013-12-24。
- ^ 《渤海子弟兵出征記 從渤海之濱到天山之巔》
- ^ 特写:我军最后骑兵部队-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营. 搜狐. 200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5).
- ^ 探访骑兵第二营:铁骑已远去 英雄不孤独. 新華網. 200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 ^ 从清朝贝勒到新中国马政顾问:军报撰文回忆载涛与骑兵发展. 澎湃新聞. 2017-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