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Richardcai/沙盒4
明朝之前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于原缚娄国境内置傅罗县[1],县治梁化屯(今梁化镇),隶南海郡,是为今惠州市境被纳入全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之后最早的行政区划[2]。秦朝灭亡后,傅罗县隶南越国南海郡;南越国于公元前111年被灭亡后,傅罗县改称博罗县,属西汉南海郡。这一时期,博罗县的管辖范围包含今惠州市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今深圳市、东莞市、汕尾市、惠来县西部、紫金县大部分地区[3];西晋前,博罗县境域更一度扩大至今天的香港[4]:326-327。
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南海郡东部被拆分至新设立的东官郡,博罗县亦析置海丰县(取义“临海物丰”[5])至东官郡。368年(东晋太和三年),博罗县再析置欣乐县及安怀县,当中安怀县隶东官郡[6]。483年(南齐永明元年),博罗县又析置罗阳县,欣乐县则转隶东官郡。503年(南梁天监二年),南海郡、东官郡析出部分地区置梁化郡,罗阳县并入博罗县,博罗、欣乐两县转隶梁化郡[4]:327,博罗县治所则迁至浮碇岗之西(今罗阳街道)[7]。
隋朝建立后,改郡县制为州县制。欣乐县于588年(隋开皇八年)易名归善县,治白鹤岭下。589年(隋开皇九年),梁化郡废,改置循州;循州总管府设于龙川县,次年迁至归善县梌山,后于605年(隋大业元年)废。607年(隋大业三年),郡县制恢复,循州被改为龙川郡,归善、博罗两县隶之,此外还辖河源、海丰、兴宁三县。唐朝恢复州县制后,龙川郡又于622年(唐武德五年)改为循州,先后隶广州大总管府及岭南道。690年(武周天授元年),循州改制为雷乡郡;742年(唐天宝元年),雷乡郡改为海丰郡;758年(唐乾元元年),废海丰郡,复设循州,博罗县亦更名为罗阳县。917年(南汉乾亨元年),循州析置祯州,归善县(祯州治)、海丰县、河源县及由罗阳县复名的博罗县转隶祯州,循州徙治雷乡县。958年(南汉大宝元年),祯州改治河源县。[4]:327-328
997年(北宋至道三年),祯州隶广南东路,复治归善县。1020年(北宋天禧四年),为避赵祯之讳,祯州改为惠州,管辖范围不变。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惠州升格为郡,称博罗郡[4]:328。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复名惠州[8]。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惠州升格为惠州路,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4]:328;至元朝灭亡前,惠州路直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同时管辖循州治下的兴宁、龙川及长乐3县。[9]:338-339
由秦始皇设傅罗县起至明朝建立前,今惠州境内的县级以下区划经历了秦朝的乡、里、亭制,汉朝的乡、亭制,晋朝的乡、里制,隋朝的保、里、族制,唐朝的镇、乡、里制,宋朝的乡、里制及都、保制,以及元朝的乡、里制及都、图制。[9]:339
明清及民国时期
1368年(明洪武元年),惠州路改为惠州府;次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转隶广东等处行中书省,管辖县份不变[10]。1376年(明洪武九年),惠州府隶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1496年(明弘治九年),博罗县析西北部地区,广州府增城县析置西林、平康、金牛3都,合设龙门县,隶广州府,治西林都七星岗[11]。16世纪及之后,惠州府境内又先后设立和平、永安、长宁三县[9]:339;至万历年间,惠州府疆域东至惠来县界,东北至程乡县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西抵东莞界,南至海港[3]:334。县级以下行政区划方面,今惠州境内的归善、博罗、龙门三县自明代开始有资料详尽记载有关内容,但三县实行的县级以下区划制度不尽相同。归善县实行都、里制,嘉靖年间辖13都、44里,万历年间调整为11都、37里[12]:346;博罗县实行厢都制,在嘉靖、万历年间辖10都、49里,崇祯年间辖6坊、10都、48图[13]:358;龙门县实行都、堡制,初时辖2乡、3都、18寨、20约,万历年间将18寨调整为30堡[14]:364。
1647年(清顺治四年),惠州府隶广东省惠潮嘉道,辖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和平10县及连平州;龙门县隶广东省广肇罗道广州府。1731年(清雍正九年),惠州府海丰县析坊廓、石帆、吉康3都设陆丰县。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惠州府划出长乐、兴宁2县至嘉应直隶州[4]:328。此后,惠州府辖1州9县,疆域东西长693里,南北长670里,东至嘉应州长乐县界,北至赣州府龙南县界,西至广州府东莞、增城、龙门3县连界,南抵海岸,西南至广州府新安县界,东南至潮州府惠来县界,东北至赣州府长宁县界,西北至韶关府翁源县界[3]:334。至于今惠州市境内各县的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归善县沿袭明制[12]:346;博罗县在乾隆年间辖4署、10都、48图,1881年(清光绪七年)改辖10都、49里,清末废都图制,改辖13区[13]:358-359;龙门县基本袭明制,惟在康熙年间将既有20约细分为51约,咸丰时期又在都、约(堡)之间设11图[14]:364。
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省废清朝行政区划制度,省以下仅有县级行政区。1912年(民国元年),归善县更名为惠阳县。1914年(民国三年)至1920年(民国九年),即北洋政府设道级行政区期间,惠阳、博罗两县隶潮循道,龙门县隶粤海道。1921-1935年(民国10-24年)之间,惠阳、博罗等地先后隶东区、东江区等。1936年(民国25年),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确立后,惠阳、博罗、龙门三县隶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后于1947年(民国36年)转隶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民国38年)2月,惠阳、博罗两县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龙门县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4]:328-329;5月,惠阳县析出其东部地区,设立惠东县[15]。县级以下行政区划方面,1912至1930年(民国元年至19年)期间,惠阳县、博罗县沿袭了清末的县以下政区划分制度[12]:346[13]:359,龙门县废都、堡制,改辖12区[14]:365。1931年(民国20年)以后,广东省施行地方自治制度,启用区、乡、里制;1937年(民国26年),乡镇之下又设保甲制,以10户为1甲、10甲为1保[16]。这期间,惠阳县最初辖14区、384乡、32镇,后在1937年9月改辖6区、105乡镇;1943年(民国32年),辖6区、87乡、11镇;1947年(民国36年),辖6区、54乡镇[12]:346。博罗县在1938年(民国27年)辖13区、18乡[13]:359。龙门县在1931年辖12区、108乡、4镇;1940年,辖4区、23乡、6镇,后改为2区、27乡[14]:365。
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于1949年12月设东江专区,惠阳、博罗、龙门三县隶之,惠东县同月并入惠阳县。1952年,东江专区撤销,惠阳县改属粤东行政区,博罗、龙门县改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1月,惠阳专区成立,隶上述三县及增城、紫金、河源、连平、龙川、和平、海丰、陆丰、宝安及东莞等13县。1958年4月,惠阳县一度析出县级惠州市及惠东县;11月,龙门县并入增城县,隶广州专区;年底,惠州市、惠东县并入惠阳县,惠阳、博罗等县则因惠阳专区被裁撤而转隶佛山专区(广州专区更名)。1961年3月,佛山专区复设龙门县。1963年7月,广东省复设惠阳专区,行署设于桥西,管辖范围与1958年底撤销前大致相同,但不再辖海丰、陆丰两县;8月,惠阳专区设立县级惠州镇。而在1964年10月及1965年7月,惠阳专区先后复设县级惠州市及惠东县[15][4]:329、333。1970年10月,惠阳专区改制为惠阳地区。1975年1月,龙门县转隶广州市。1988年1月7日,惠阳地区被拆分为惠州、东莞、汕尾、河源等4个地级市,当中地级惠州市辖惠城区(县级惠州市更名)、惠阳县、博罗县、惠东县及由广州市转隶的龙门县[4]:329。1994年5月6日,惠阳县撤县设市[17],后又于2003年6月10日撤市设区,成为现今的惠阳区[18]。
在县以下行政区方面,广东省在县级行政区之下设区、乡、镇等建置[17]。东江专区建立后,专区行署直管的县级惠州镇于1949年12月成立,辖4坊、1乡;1950年5月,惠州镇降格为惠阳县的一个区级镇。1952-1954年,该镇辖4坊、4乡;1955-1957年,该镇仍辖4坊、1乡[19]:342。惠阳县于1950年辖9区、1区级镇(惠州镇)、70乡(乡级镇);1951年,辖23区、368乡镇;1957年撤区并乡后,辖6镇、44乡[12]:347-349。博罗县于1950年辖5区、1镇、25乡,1951年辖6区、1镇、31乡;1958年完成两轮撤区并乡后,辖1镇、19乡[13]:359-360。龙门县初时辖4区、1镇、18乡,1952-1956年辖5区、1镇、19乡;1957年撤区并乡后,辖1镇、12乡[14]:365。1958年,区、乡、镇按地域组织成“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辖若干生产大队及生产队[17]。该制度实施期间,惠州市(镇)及惠阳、博罗、惠东、龙门四县内的乡级区划调整较为频繁[19]:342-343[12]:349-352[20]:355[13]:360-361[14]:365-366。1983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分别改制为区公所、乡人民政府[17]。1984年,惠州市辖3办事处、5区[19]:343,惠阳县辖19区、1区级镇[12]:352,惠东县辖21区、1区级镇[20]:355,博罗县辖22区、1区级镇[13]:361,龙门县辖12区、1区级镇、3林场[14]:366。1987年,今惠州市境内全面撤区设乡后,惠州市辖3办事处、5镇[19]:343,惠阳县辖15镇、5乡[12]:352,惠东县辖16镇、6乡[20]:355,博罗县辖20镇、2乡[13]:361,龙门县辖12镇、3乡、2林场[14]:366。1995年,惠州市除蓝田瑶族乡以外的所有乡均已撤乡设镇[12]:352[20]:355[21][22]。2002年至2006年期间,惠州市对境内若干镇进行了撤并及撤镇设街道[23][24][25][26]。2003年,惠城区在惠阳市撤市设区的同时接管了10个原属惠阳市的镇份,以及将原博罗县仍图镇并入惠城区汝湖镇[18]。2017年,惠东、博罗、龙门三县实现“一城两街道”格局,且惠东县多祝镇划出部分地区至平山街道后,惠州市境内再未有对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做出调整[27]。
- ^ 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篇 建置、地理-第一章 建置区划-第四节 县名由来. 吴小明 (编). 《博罗县志(1979-2000)》.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12月: 44. ISBN 978-7-2180-7338-5.
- ^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第七章 各市概况-惠州市. 黄勋拔 (编). 《广东省志·总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2月: 289. ISBN 7-2180-4306-2.
- ^ 3.0 3.1 3.2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一章 建置-第三节 境域.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334. ISBN 978-7-1010-6006-5.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一章 建置-第二节 隶属.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海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篇 政区-第一章 建置区划-第二节 建置沿革. 蔡忠 (编). 《海丰县志(1988-2004)(上)》. 方志出版社. 2012年11月: 33. ISBN 978-7-5144-0674-0.
- ^ 张劲. 地情研究-深惠地区历史上行政区划关系探研.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 (编). 诠史述志集. 海天出版社. 2011年12月: 163. ISBN 978-7-5507-0311-7.
- ^ 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篇 建置-第一章 建置沿革-第一节 沿革. 黎榕凯、钟兆南 (编). 《博罗县志》. 中华书局. 2001年12月: 67. ISBN 7-1010-3206-0.
- ^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编).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惠州. 《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2年6月: 80. ISBN 7-8252-2135-9.
- ^ 9.0 9.1 9.2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二章 区划-第一节 秦至清代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李默. 惠州府. 《广东方志考略》.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 1988年8月: 91.
- ^ 龙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建置、区划-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建置沿革-第二节 建置沿革. 唐广祥 (编). 《龙门县志(1979-2000)》.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12月: 42. ISBN 978-7-2180-7359-0.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三章 辖区-第二节 惠阳市-三、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三章 辖区-第四节 博罗县-三、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三章 辖区-第五节 龙门县-三、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15.0 15.1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三章 辖区-第三节 惠东县-一、隶属.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354. ISBN 978-7-1010-6006-5.
-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二章 区划-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340. ISBN 978-7-1010-6006-5.
- ^ 17.0 17.1 17.2 17.3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二章 区划-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0年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341. ISBN 978-7-1010-6006-5.
- ^ 18.0 18.1 潘小平; 卢舜辉. 庄红韬 , 编. 广东惠阳今天撤市设区 惠州市区扩大六倍. 人民网·时政 (人民网). 2003-06-10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 ^ 19.0 19.1 19.2 19.3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三章 辖区-第一节 惠城区-二、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20.0 20.1 20.2 20.3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政区-第三章 辖区-第三节 惠东县-三、区划.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一)》.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06-5.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Boluo_history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Longmen_history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002_arrangemen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003_arrangemen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005_arrangemen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004_arrangemen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2017_arrangemen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