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形金属编物

鱼形金属编物,俗称“金鲤鱼”,是一种配戴在身上的饰品,为台湾噶玛兰族特有文物,原只出现于文献纪载中,直到2002年才在台湾宜兰礁溪淇武兰考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于墓葬中发现鱼形金属编物,才揭开它的真面目。“金鲤鱼”是噶玛兰人极为珍贵的饰物,以铜制细线编织缠绕,来回交叠整体形成弯月状,表面可能覆盖金箔,悬挂于胸前或额头上的饰品。

历史

鱼形金属编物为2002年从台湾宜兰礁溪淇武兰遗址中挖掘到的考古遗物,至2022年为止共发现7件,均出土于宜兰县,3件来自礁溪乡淇武兰遗址,4件自宜兰农校遗址,最新一件为2022年5月于宜兰大学的宜兰农校遗址中出土发掘第七件鱼形金属编物[1]。其中淇武兰遗址及宜兰农校遗址各有2件被列为一般古物。

根据清代文献《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东槎纪略》,中对于原住民的装扮描述中,除了珠饰、手镯等饰品外,也提及当时被称为“金鲤鱼”的饰品。例如1831年陈淑均编纂之《噶玛兰厅志》记载:“兰番常以低金丝线作一弓一弦之势,长约尺许,高约二寸,以金线竖缠于弓弦之际,状似扁梳,悬于眉额,名金鲤鱼。诸番割用铜线镀金,仿效其制,以赝易真,致滋轇轕。实则老番夸为祖制,虽贫不肯粥于人。”[2][3]1837年《噶玛兰志略》则记载:“内山土番以金丝缠绕、横斜作鱼,悬之项颈间,名曰‘金鲤鱼’”、“妇女则结辫簪野花,手足束以铜镯,两耳垂大镮,胸前以琉璃碎珠穿作缨络,亦有项挂金丝鱼形者”[4];1829年姚莹《东槎纪略》中纪录:“间织树皮,仅蔽下体。其富者惟知蓄积虾米花布。又俗重金鲤鱼,以铜线编成,形如新月,佩之出入,群以为艳羡矣”[5]。从描述上判断应即为与鱼形金属编物同一类物品[6]:92,96-97,到日治时期则无人配戴“金鲤鱼”的饰品[6]:100。这些文献纪载配合考古出土的纪录,能够重建鱼形金属编物配戴的情形,以及人群对其的重视。

因为金鲤鱼的出土数量很少,加上其特殊的型态以及制作的技术可以推测应该是对外贸易传入,其中最可能的传入地是菲律宾北部[7]

特征

鱼型金属编物,以铜合金属线制成,状如鱼尾,头尾较窄,中间较宽,带有波浪状曲形之鱼身,自鱼尾开始制作,最后将金属线端截断并收尾。成品长约30至40公分,每件丝线材料需数米并弯曲数百次[7][8]。登录为一般古物的4件鱼形金属编物尺寸如下表所示,长度约介于24.7至47.3公分,宽度约介于4.35至8.15公分,最厚约介于0.345至1.2公分,重量约介于20.4至142.6公克之间[9]

一般古物名称 材质
淇武兰遗址鱼形金属编物1 24.7 4.35 0.345 20.4
淇武兰遗址鱼形金属编物2 38 6.7 1.2 83.3
宜兰农校遗址鱼形金属编物1 47.3 8.15 0.5 142.6
宜兰农校遗址鱼形金属编物2 41.6 7.3 0.55 58

作用

金鲤鱼为噶玛兰人极为珍视之装饰品。(我们是噶玛兰)[10],可能是挂于眉头与前胸,以金属细丝线编折缠绕成鱼形,工艺特殊[8],亦有其他学者邱鸿霖,认为此饰品是属于女性专用有的陪葬品​​[6]:83

参考文献

  1. ^ 蔡昀容. 宜蘭特有!宜大「宜蘭農校遺址」 發現全台第7件金鯉魚. 自由时报. 2022-06-18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中文(台湾)). 
  2. ^ 许, 浩伦. 噶瑪蘭金鯉魚 考古生活節重現. 兰博电子报 (兰博博物馆). 2013-06, (101)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3. ^ 陈, 淑均. 噶瑪蘭廳志. 1831: 228. 
  4. ^ 柯, 培元. 噶瑪蘭志略. 1837: 126. 
  5. ^ 姚, 莹. 東槎紀略. 1829: 77. 
  6. ^ 6.0 6.1 6.2 王, 俪萤.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裝飾品之相關研究.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2011-07. 
  7. ^ 7.0 7.1 洪, 晓纯. 臺灣東部與菲律賓群島的史前人群交流——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 (PDF). 田野考古. 2019-10-31, 19 (2): 100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16). 
  8. ^ 8.0 8.1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淇武蘭遺址魚形金屬編物1.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9. ^ 魚形金屬編物.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中文(台湾)). 
  10. ^ 宜兰县政府. 我們是噶瑪蘭Kavalan aimi─噶瑪蘭族復名運動三十年.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