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方案

臺灣1960年代兒童心理衛生實驗

东门方案,是台湾历史上一项儿童心理卫生实验,由台北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今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在台北市中正区东门国民小学(简称东门国小)实施。在研究人员协助下,东门国小培训出台湾第一批专业辅导教师,首开先河成立“心理卫生室”(现已改名辅导室),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协助孩童克服适应问题,并成为台湾学校辅导人员的培训基地。[1]:59-60

背景

1955年,时任台大医院神经精神科主任的林宗义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他研究各国学生辅导制度后,主张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必须走入社区,不再由专业心理机构独揽。换言之,林宗义认为,儿童心理专家应该和地方的学校教师、保姆和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协作,培训这些基层工作者辨识、处理儿童心理问题,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及早发现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2]:217

由于台湾当时已实施六年国民义务教育,儿童每天除了待在家里,多数时间都待在学校;因此,林宗义认为动员学校教师投入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不只可行,更是必须。1959年,台北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注 1]选定邻近的东门国小为“儿童心理卫生实验”基地,在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陈珠璋带领下,研究人员全面进驻校园,推广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获得校方与台北市教育局大力支持。[2]:217[3]

实施

 
台北市中正区东门国民小学校门。

根据心理学家叶一舵的研究,东门国小获选为实验基地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林宗义的孩子当时正在东门国小读书;第二,东门国小当时是台湾学生人数第二多的小学[注 2],在升学主义压力下,学童心理问题严重,教师却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亟需改善;第三,东门国小是当时的“明星小学”,对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东门方案如果成功,将来要普及至其它学校也比较容易。[1]:60[2]:217

东门方案实施初期(1960年至1963年),研究人员先透过问卷墨迹测验掌握东门国小教师的人格特质与价值观,再透过专题演讲、个案研讨会、研究发表会及教师咨商团体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务技巧,最后从教师中选出2人到专业机构接受训练。[1]:61-63到了下一阶段(1963年至1975年),东门国小成立心理卫生室,由2位受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教师主持,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行政体系中,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定期举办研讨会、从事专题研究,并出版成果。[注 3][1]:63-65特别的是,东门国小还将“团体咨商”技巧与戏剧结合,安排适应不良的学童一起演布袋戏,克服适应问题。[4]

整体来说,东门方案成功动员该校所有教师投入儿童心理健康工作,透过教师研习、个案研究、在职进修、重点培训等途径,让每个教师都能理解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接着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化,由该校教师成立、主持心理卫生室,自行推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在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理论。此外,东门方案也提倡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每个教师都要研究一个学生个案,并引进心理测验量表辅助工作,如班达完型测验英语Bender-Gestalt Test魏氏儿童智力测验瑞文氏标准推理测验比西量表等,成为日后台湾学校辅导工作的模范。[1]:69-71

影响

1964年12月,东门国小心理辅导室将东门方案成果拍成幻灯片,介绍给台北市各国小校长、主任、教师代表,获得教育界好评。台湾教育学者、教师、大学生纷纷参访东门国小,甚至有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毕业生因此投入儿童辅导工作领域。此外,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欧美各国教育首长也曾率团参访,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东门方案值得推广给其它发展中国家。可说东门方案获得一致好评。[2]:225

整体来说,研究团队与后来成立的校内心理卫生室都把重心放在“治疗”而非“发展”,也就是专注于解决学生适应不良的问题,较不着重于个体长远的心智发展;但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说,东门方案首开台湾学校辅导工作先河,仍有开创性意义。[5]许多心理辅导理论、工作方法与测验工具都在这个时期引进教育现场,东门方案的成功也促使其它学校仿效,如今台湾各级学校都设有辅导室,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从事学生辅导工作,在台湾教育史上有其历史意义。[1]:90-91

注释

  1. ^ 台北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由林宗义主持,台湾省政府卫生处和台大医学院共同成立。
  2. ^ 东门国小在1959年有8,329个学生,平均每班68人,是台湾学生人数第二多的国民小学,仅次于台北市老松国小
  3. ^ 当时的出版品有《心理卫生工作概论》与《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报告》第四、五辑。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叶一舵. 〈兒童心理衛生實驗——以「東門方案」為例〉. 《臺灣學校輔導發展史》. 新北市: 心理出版社. 2016. ISBN 9789861915722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叶莉薇. 〈推展兒童輔導工作之回顧與展望:「東門方案」實施之成效與檢討〉. 《中华心理卫生学刊》 (台北市: 中华心理卫生协会). 1987, 3 (2) (中文(台湾)). 
  3. ^ 郑泰安. 〈臺灣的精神醫療現況與檢討〉. 杨国枢叶启政 (编). 《當前臺灣社會問題》. 台北市: 巨流图书. 1979: 313 (中文(台湾)). 
  4. ^ 常诚容. 〈發掘孩子的秘密 讓他們演布袋戲 東門國小輔導適應不良兒童 老師發揮愛心已獲良好成效〉. 《联合报》 (新北市: 联合报系). 1975-03-22 (中文(台湾)). 
  5. ^ 林建平. 〈國小輔導工作的瓶頸與突破〉. 《教育研究月刊》 (台北市: 高等教育出版). 1995, (44): 1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