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安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

历代变更
设置三国吴
使用状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三国始安郡
西晋始安郡
南北朝始建郡(宋)
始安郡(齐)
始安郡(梁)
始安郡(陈)
隋朝桂州→始安郡(607年)
改称为桂州(621年)
唐朝桂州→始安郡(742年)
建陵郡(757年)
改称为桂州(758年)

建置沿革

六朝

孙皓甘露二年(265年)十一月,以零陵南部都尉始安郡[1]治所始安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属广州。辖境约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之间漓江流域和永福县

晋武帝太康中,始安郡领七县:始安、始阳、平乐、荔浦、常安、熙平、永丰。[2]晋成帝时,始安郡改属荆州东晋时,省并始阳、常安二县。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复属广州。元嘉三十年(453年),改属湘州宋明帝时,改始安郡为始建郡。宋末,苍梧郡之建陵县改属始建郡,析置乐化左县。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复为始安郡[3]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分湘州立桂州,始安郡改属桂州。[4]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始安郡,其地属桂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桂州为始安郡。始安郡领十五县:平乐、荔浦、建陵、阳朔、象、隋化、义熙、龙城、马平、桂林、阳寿、富川、龙平、豪静。[5]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始安郡为桂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桂州为始安郡。始安郡领十县:始安县、兴安县(今鹿寨县黄冕乡)、灵川县、阳朔县、荔浦县、永丰县(今荔浦县东昌镇)、建陵县、纯化县(今鹿寨县中渡镇常安村)、永福县、临源县(今兴安县)。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始安郡为建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建陵郡为桂州。[6]

人口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始安郡有6000户。[2]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始安郡有3830户,22490口。[3]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始安郡有54517户。[5]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始安郡有17500户,71018口。[6]

行政长官

始安太守(265年—329年)

始安相(329年—403年)

始安太守(403年—404年)

始安相(404年—420年)

始安太守(420年—461年)

始安内史(461年—466年)

始建太守(466年—476年)

始建内史(476年—479年)

始安内史(479年—502年)

  •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出任。[16]
  • 张欣时,竟陵人,南朝齐后期在任。[17]
  • 崔偃,清河东武城人,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弃官藏窜。[17]

始安太守(502年—552年)

始安内史(552年—554年)

始安太守(554年—583年)

始安内史(583年—588年)

始安太守(588年—589年)

始安郡太守(607年—621年)

始安郡太守(742年—757年)

建陵郡太守(757年—758年)

国主

晋朝始安国(329年—403年,404年—420年)

始安国(329年—403年,404年—420年)[22][23]
以平苏峻之功封,食邑3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安郡开国公 忠武公 温峤 329年
2 始安郡开国公 温放之 温峤长子
3 始安郡开国公 温嵩之 温放之长子
楚受禅,降封始安县开国公;晋匡复,复爵
宋受禅,降封荔浦县开国侯

南朝宋始安国(461年—466年)

始安国(461年—466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安郡王 刘子真 461年—466年 宋孝武帝第十一子
伏诛,国除

南朝宋始建国(476年—479年)

始建国(476年—479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建郡王 刘禧 476年—479年 宋明帝第十二子
齐受禅,降封荔浦县开国公

南朝齐始安国(479年—502年)

始安国(479年—502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安郡王 贞王 萧道生 479年追封 齐宣帝第二子
2 始安郡王 靖王 萧凤 494年追封 萧道生长子
3 始安郡王 萧遥光 479年—499年 萧凤长子
4 始安郡王 萧宝览 499年—502年 萧凤弟子
伏诛,国除

南朝梁始安国(552年—554年)

始安国(552年—554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安郡王 萧方略 552年—554年 梁元帝第十子
无子,国除

南朝陈始安国(583年—588年)

始安国(583年—588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安郡王 陈渊 583年—588年 陈后主第四子
立为皇太子,国除

参见

征引文献及注释

  1. ^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2. ^ 2.0 2.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3. ^ 3.0 3.1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4. ^ 《梁书 卷三 本纪第三》
  5. ^ 5.0 5.1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6. ^ 6.0 6.1 《旧唐书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7. ^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8. ^ 《晋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9. ^ 《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10. ^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11. ^ 《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12. ^ 《宋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
  13. ^ 《南齐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14. ^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15. ^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16. ^ 《南齐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17. ^ 17.0 17.1 《南齐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18. ^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19. ^ 《梁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二》
  20. ^ 《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三十》
  21. ^ 21.0 21.1 《旧唐书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下》
  22. ^ 《晋书 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23. ^ 《温式之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