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N
此用户的母语汉语
台湾主岛这位用户出生或现居于台湾
这位用户反对有人破坏维基百科。

air84是来自台湾维基百科用户,到讨论页找他会比较快。

中文维基百科的你知道吗?

中文维基百科的优良条目

 
台湾位置图

台湾(又可写作台湾)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另有宝岛、鲲岛、福尔摩沙等别称。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北回归线横跨中南部。全岛山势高峻,地形海拔变化大,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平原狭窄、地震频繁、温泉死火山皆多。气候属高温、多雨,春夏季交接时因受滞留锋影响而有梅雨季,夏季常有台风,冬季则有东北季风。最冷月的月均温都在14℃以上,年雨量达2,510毫米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则集中在夏季降雨,台风亦常在夏、秋两季侵袭。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区的台湾,自然景观与生态系丰富多元。

台湾从17世纪开始有国家政权的出现,历史上曾经历多次递嬗,最近一次为1945年起纳入中华民国版图。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12月因中国内战失利而将政府迁至台湾政经中心台北,使台湾自1950年起成为中华民国的主要国土并延续迄今,因而“台湾”一词成为现今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主要代称。

目前台湾人口约2,326万人,主要由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族与其他外来族群的混血,如17世纪起迁入的汉人西班牙人荷兰人19世纪移入的日本人;其中汉族可再分为本省人(包括闽南人与客家人)、外省人等两大族群,原住民族则由受官方承认的14个部族组成。此外尚有1990年代以来之境外移民所组成的新住民族群。官方文字为繁体中文,主要语言有现代标准汉语(本地称为国语)、台湾话(台湾口音的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及原住民族诸语。台湾本岛有超过7成的人口集中于西部走廊的五大都会区,其中最大者为台北都会区,全台第一大都市新北市亦位于此。

台湾在经贸方面以高科技产业赚取外汇优先,于1970和1980年代与香港、新加坡及韩国并列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迅速,于90年代跻身发达国家之林;目前无论人均所得或人类发展指数均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齐平,属极高度开发国家之列。现阶段的经济主要朝向奈米科技、生物科技、光电及观光服务业发展。

中文维基百科的特色条目

 
K-T界线的露头,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25号州际公路附近。红箭头处即为K-T界线(因富含而著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 ,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包含恐龙在内。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为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著名,但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0%的生物,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

白垩纪第三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铱的黏土层,名为K-T界线。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由古近纪与新近纪取代。因此,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又可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仅发现于K-T界线的下层,显示它们在这次灭绝事件发生时(或之前)迅速灭绝。有少部分恐龙化石发现于K-T界线之上,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等作用,而被带离原本的地点,然后沉积在较年轻的沉积层。除了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K-T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与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辟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气候

中文维基百科进行中的内容评选

维基百科语言版本

关于中文维基百科的用户

当前有3,513,151名注册用户,其中活跃用户有7,460名。这些志愿者通过互助客栈讨论页进行合作与讨论。或者您也可以用IRC邮件列表进行沟通。

维基百科的提示

不要完全相信所有您阅读的内容

因为每个人可以“编辑”大部分的条目,当然带有偏见、过期、或者不正确的资讯也有可能被张贴到维基百科。但是不正确的资讯通常很快会被修正——因为许多人阅读文章且利用Special:最近更改来监看最近更改。所以,维基百科文章整体的准确性随着贡献者的增加而不断地提升。欢迎您一起改正文章、验证内容与提供有用的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