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麒法政牧师JP(英语: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1904年2月17日—1979年11月19日),又称Canon George SHE香港早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大律师、神职人员及教育家,历任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常务秘书、裁判司太平绅士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舍监、旺角劳工子弟学校创校校监(1946年-1955年)、拔萃男书院第六任校长(1955年-1961年)、圣约翰座堂荣誉法政牧师,及英国布里斯托圣伊文基督堂英语Christ Church with St Ewen, Bristol主任牧师。

施玉麒
G.S. Zimmern
拔萃男书院校长
任期
1955年—1961年
前任葛宾
继任郭慎墀
个人资料
出生(1904-02-17)1904年2月17日
 英属香港
逝世1979年11月19日(1979岁—11—19)(75岁)
 英国英格兰布里斯托
学历牛津大学

生平

施玉麒于1904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生于一欧亚混血家庭。父施炳光(Andrew Zimmern, 又称She Ping Kwong),与何东爵士岳父张德辉为结拜兄弟,曾协理英国海关参赞清廷驻朝鲜钦差事务。有三姊,分别嫁何福何甘棠冼德芬(Stephen Hall)之子。1921年,施玉麒毕业于拔萃书室,获香港政府教育奖学金(Education Scholarship)升读香港大学,辞不受。先后任职于香港澳门汽船公司(Hong Kong, Canton and Macau Steamship Co.)、利安洋行(Benjamin & Potts Co.)等处,学习股票会计业务。

1928年,负笈英国坎特伯雷圣奥古斯丁学院英语St_Augustine%27s_College,_Canterbury(St. Augustine's College, Canterbury)攻读神学,同时学习古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语言。1930年,转往牛津大学攻读Modern Greats(即哲学、政治及经济之综合学位)。1933年,于圣奥古斯丁学院参加普通神职受任试(General Ordination Examination),居榜首。翌年,于伦敦格雷律师学院考得大律师资格。返港后,担任何东爵士法律顾问、机要秘书,执大律师业。

1930年代,协助何明华会督创办香港露宿救济会小童群益会(BGCA)等慈善机构多间。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常务秘书、西营盘圣彼得教堂平信徒司祷员(Lay Reader),主持早、晚祷。又于九龙塘协助创办香港圣公会基督堂。1935年,促成港府教育局批准真光小学在港岛坚道成立,并为该校募款建设校舍。

1939年,任香港大学圣约翰堂(今圣约翰学院英语St. John's Colleg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前身)舍监,至1952年。经历香港日占时期,期间以英谍嫌疑入禁于域多利监狱,备遭日军拷问折磨。出狱后,获准与谭雅士简悦强于1942年共组律师楼,从事房屋交付等民事法工作。在1942年,曾因抗拒日本宪兵占据宿舍大楼而再被监禁八星期。此后,施多次尝试保护宿舍,但于1945年1月,军政府下令清拆大楼内所有东西,只剩下墙壁。战后,为重建圣约翰堂不辞劳苦。

1945年,香港重光。先后受会督委任为圣约翰座堂会吏牧师,参与重建座堂,并恢复因日战结业的中小学多间。又与关祖尧等负责重组裁判法院,任裁判司,主要负责青少年罪案。1946年,获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鉴于大陆内战及易帜,乃协助何明华创设香港房屋协会旺角劳工子弟学校,以舒缓来港难民的居住及教育困境。

1955年,任拔萃男书院校长。作为首位担任男拔萃校长的本地校友,施氏发动了多项改革。首先,他积极向社会中下阶层招生,淡除了该校传统的贵族化形象。其次,他强调中华文化教育,削减了该校的殖民主义色彩。施氏还于1955年首次举办了卖物会(Garden Fete),为清贫学生募款。时值香港人口激增,施校长遂放松学位限额、收生尺度,广招贫苦、单亲、残疾儿童入读,致力泯除贵贱之别。全校学生人数由1955年之600人至1961年之1100人,增幅近倍。

1961年,圣约翰座堂颁以荣誉法政牧师名衔。同年自拔萃男书院辞任,移居英国布里斯托,执教于布里斯托大教堂学校英语Bristol Cathedral School,至1969年退休。同时担任市内圣伊文基督堂主任牧师,直至1979年11月19日逝世。施氏享寿七十五。

纪念

 
拔萃施玉麒社社旗

2004年11月,拔萃校友在校园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小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发式。校友亦提出设立施玉麒社之建议,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时任校长张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2012年7月,施玉麒纪念教堂并入新落成的圣奥古斯丁小教堂(St. Augustine's Chapel),原址改为施玉麒基督教中心(Canon G. She Christian Centre)。

连接拔萃校园与何文田亚皆老街之车道旁的小径,系施牧在校长任内所建,2012年正式命名为施玉麒径(Rev. George She Path)。

姓名

施氏家族有欧亚混血特征,父系本姓Zimmern,源自德国海德堡。施玉麒之父施炳光自小随母亲叶氏生活,叶氏为上海生长之欧亚混血儿,文化上倾向华化,故子女取Zimmern之谐音而姓施氏。施炳光于1880年入读拔萃书室时,以She Ping-kwong之名注册可知。其后,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工作上的需要,施炳光方更常采用Andrew Zimmern之名。

至施玉麒出世及入读拔萃,则皆以George Samuel Zimmern之名注册。中学毕业时,施玉麒本欲前往中国大陆进行传教工作,故此将英文姓名改为George She Yuk Ki;后来虽然因故未能实现理想,但仍沿用此名大半生。直到从拔萃校长任上退休、移居英国后,才因方便起见,改回George Samuel Zimmern之名。

轶事

 
施玉麒求学拔萃时留影,摄于1920年
  • 香港的施氏家族(Zimmern)有欧亚混血特征,源自德国,具日耳曼犹太血统,为香港著名的法律世家。
  • 由于施氏家族早期人丁未盛,故施炳光及其弟灿光之子女皆统一采用大排行相称。
  • 施玉麒为文华酒店总监施玉书之弟,香港联合交易所前主席施玉莹(Francis Zimmern)、香港最高法院原讼庭按察司施玉骢(Archibald Zimmern)及香港施文律师行(Messrs. F. Zimmern & Co.)创办人施玉銮(Frederick Zimmern)之堂兄。
  • 施氏幼年丧父,家境困顿,故成名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 施氏青少年时期曾获得何东爵士的支援照顾。何东爵士去世后,由施氏负责执行其遗嘱。
  • 何东爵士及周寿臣爵士弥留时,皆由施氏施洗入基督教
  • 施氏早年曾与中学校友侯维廉(William J. Howard)获得香港网球双打比赛冠军。
  • 1928年6月,何东第四子何世礼将军大婚,由施氏担任伴郎。
  • 二战结束以后,何明华请施氏负责圣公会濒临破产的财政。施氏于圣约翰座堂举行卖物会(Garden Fete),募得可观善款,为座堂的复兴奠下基础。1955年秋,施氏接任拔萃男书院校长,亦于校园举办首次卖物会,为清贫学生筹募学杂费。卖物会因而成为男拔萃每年一度的盛事,至今不辍。
  • 施氏为首位香港出生及欧亚混血的男拔萃校长,也是首位拔萃校友担任校长一职者。
  • 任职拔萃校长期间,施氏经常使用中文,强调中国意识,引起小部分外籍及英化教职员的微词。
  • 施氏一向强调心性教育,任职拔萃校长初期几乎全未实施体罚,因而遭到个别同事之质询。
  • 1950年代后期,拔萃女书院校长西门士夫人英语Joyce Symons计划在1960年庆祝百年校庆,但创校年份遭到时任男拔萃校长的施氏质疑。(详见“曰字楼女馆”条。)经何明华会督斡旋后,女拔萃得以按原计划举行庆典,而男拔萃仍将创校年份保持在1869年。
  • 1960年春,施玉麒前往台湾渡假,曾于4月20日在何世礼陪同下觐见蒋中正总统。
  • 施氏与继任的拔萃校长郭慎墀为远房表兄弟关系。
  • 施氏晚年曾于英国圣保罗座堂传道,内容由电视直播。

参见

参考资料

学术机关职务
前任:
葛宾
香港拔萃男书院校长
1956年-1961年
继任:
郭慎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