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麒法政牧師JP(英語: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1904年2月17日—1979年11月19日),又稱Canon George SHE香港早期著名社會活動家、大律師、神職人員及教育家,歷任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常務秘書、裁判司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舍監、旺角勞工子弟學校創校校監(1946年-1955年)、拔萃男書院第六任校長(1955年-1961年)、聖約翰座堂榮譽法政牧師,及英國布里斯托聖伊文基督堂英語Christ Church with St Ewen, Bristol主任牧師。

施玉麒
G.S. Zimmern
拔萃男書院校長
任期
1955年—1961年
前任葛賓
繼任郭慎墀
個人資料
出生(1904-02-17)1904年2月17日
 英屬香港
逝世1979年11月19日(1979歲—11—19)(75歲)
 英國英格蘭布里斯托
學歷牛津大學

生平

施玉麒於1904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初二)生於一歐亞混血家庭。父施炳光(Andrew Zimmern, 又稱She Ping Kwong),與何東爵士岳父張德輝為結拜兄弟,曾協理英國海關參贊清廷駐朝鮮欽差事務。有三姊,分別嫁何福何甘棠冼德芬(Stephen Hall)之子。1921年,施玉麒畢業於拔萃書室,獲香港政府教育獎學金(Education Scholarship)升讀香港大學,辭不受。先後任職於香港澳門汽船公司(Hong Kong, Canton and Macau Steamship Co.)、利安洋行(Benjamin & Potts Co.)等處,學習股票會計業務。

1928年,負笈英國坎特伯雷聖奧古斯丁學院英語St_Augustine%27s_College,_Canterbury(St. Augustine's College, Canterbury)攻讀神學,同時學習古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語言。1930年,轉往牛津大學攻讀Modern Greats(即哲學、政治及經濟之綜合學位)。1933年,於聖奧古斯丁學院參加普通神職受任試(General Ordination Examination),居榜首。翌年,於倫敦格雷律師學院考得大律師資格。返港後,擔任何東爵士法律顧問、機要秘書,執大律師業。

1930年代,協助何明華會督創辦香港露宿救濟會小童群益會(BGCA)等慈善機構多間。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常務秘書、西營盤聖彼得教堂平信徒司禱員(Lay Reader),主持早、晚禱。又於九龍塘協助創辦香港聖公會基督堂。1935年,促成港府教育局批准真光小學在港島堅道成立,並為該校募款建設校舍。

1939年,任香港大學聖約翰堂(今聖約翰學院英語St. John's Colleg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前身)舍監,至1952年。經歷香港日佔時期,期間以英諜嫌疑入禁於域多利監獄,備遭日軍拷問折磨。出獄後,獲准與譚雅士簡悅強於1942年共組律師樓,從事房屋交付等民事法工作。在1942年,曾因抗拒日本憲兵佔據宿舍大樓而再被監禁八星期。此後,施多次嘗試保護宿舍,但於1945年1月,軍政府下令清拆大樓內所有東西,只剩下牆壁。戰後,為重建聖約翰堂不辭勞苦。

1945年,香港重光。先後受會督委任為聖約翰座堂會吏牧師,參與重建座堂,並恢復因日戰結業的中小學多間。又與關祖堯等負責重組裁判法院,任裁判司,主要負責青少年罪案。1946年,獲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鑑於大陸內戰及易幟,乃協助何明華創設香港房屋協會旺角勞工子弟學校,以舒緩來港難民的居住及教育困境。

1955年,任拔萃男書院校長。作為首位擔任男拔萃校長的本地校友,施氏發動了多項改革。首先,他積極向社會中下階層招生,淡除了該校傳統的貴族化形象。其次,他強調中華文化教育,削減了該校的殖民主義色彩。施氏還於1955年首次舉辦了賣物會(Garden Fete),為清貧學生募款。時值香港人口激增,施校長遂放鬆學位限額、收生尺度,廣招貧苦、單親、殘疾兒童入讀,致力泯除貴賤之別。全校學生人數由1955年之600人至1961年之1100人,增幅近倍。

1961年,聖約翰座堂頒以榮譽法政牧師名銜。同年自拔萃男書院辭任,移居英國布里斯托,執教於布里斯託大教堂學校英語Bristol Cathedral School,至1969年退休。同時擔任市內聖伊文基督堂主任牧師,直至1979年11月19日逝世。施氏享壽七十五。

紀念

 
拔萃施玉麒社社旗

2004年11月,拔萃校友在校園舉行了「施玉麒校長紀念儀式」,包括祈禱會、小教堂大門的施氏紀念匾額揭幕,以及紀念集《施玉麒校長專輯》(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發式。校友亦提出設立施玉麒社之建議,未獲採納。直至2010年11月,時任校長張灼祥在六五屆舊生聚餐會上宣佈,「施玉麒社」(橘社)將於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稱為「Zimmern House」。稍後,校方因應舊生之請,將英文名稱調整為「George She House」。

2012年7月,施玉麒紀念教堂併入新落成的聖奧古斯丁小教堂(St. Augustine's Chapel),原址改為施玉麒基督教中心(Canon G. She Christian Centre)。

連接拔萃校園與何文田亞皆老街之車道旁的小徑,係施牧在校長任內所建,2012年正式命名為施玉麒徑(Rev. George She Path)。

姓名

施氏家族有歐亞混血特徵,父系本姓Zimmern,源自德國海德堡。施玉麒之父施炳光自小隨母親葉氏生活,葉氏為上海生長之歐亞混血兒,文化上傾向華化,故子女取Zimmern之諧音而姓施氏。施炳光於1880年入讀拔萃書室時,以She Ping-kwong之名註冊可知。其後,隨着社會地位的提昇及工作上的需要,施炳光方更常採用Andrew Zimmern之名。

至施玉麒出世及入讀拔萃,則皆以George Samuel Zimmern之名註冊。中學畢業時,施玉麒本欲前往中國大陸進行傳教工作,故此將英文姓名改為George She Yuk Ki;後來雖然因故未能實現理想,但仍沿用此名大半生。直到從拔萃校長任上退休、移居英國後,才因方便起見,改回George Samuel Zimmern之名。

軼事

 
施玉麒求學拔萃時留影,攝於1920年
  • 香港的施氏家族(Zimmern)有歐亞混血特徵,源自德國,具日耳曼猶太血統,為香港著名的法律世家。
  • 由於施氏家族早期人丁未盛,故施炳光及其弟燦光之子女皆統一採用大排行相稱。
  • 施玉麒為文華酒店總監施玉書之弟,香港聯合交易所前主席施玉瑩(Francis Zimmern)、香港最高法院原訟庭按察司施玉驄(Archibald Zimmern)及香港施文律師行(Messrs. F. Zimmern & Co.)創辦人施玉鑾(Frederick Zimmern)之堂兄。
  • 施氏幼年喪父,家境困頓,故成名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 施氏青少年時期曾獲得何東爵士的支援照顧。何東爵士去世後,由施氏負責執行其遺囑。
  • 何東爵士及周壽臣爵士彌留時,皆由施氏施洗入基督教
  • 施氏早年曾與中學校友侯維廉(William J. Howard)獲得香港網球雙打比賽冠軍。
  • 1928年6月,何東第四子何世禮將軍大婚,由施氏擔任伴郎。
  • 二戰結束以後,何明華請施氏負責聖公會瀕臨破產的財政。施氏於聖約翰座堂舉行賣物會(Garden Fete),募得可觀善款,為座堂的復興奠下基礎。1955年秋,施氏接任拔萃男書院校長,亦於校園舉辦首次賣物會,為清貧學生籌募學雜費。賣物會因而成為男拔萃每年一度的盛事,至今不輟。
  • 施氏為首位香港出生及歐亞混血的男拔萃校長,也是首位拔萃校友擔任校長一職者。
  • 任職拔萃校長期間,施氏經常使用中文,強調中國意識,引起小部份外籍及英化教職員的微詞。
  • 施氏一向強調心性教育,任職拔萃校長初期幾乎全未實施體罰,因而遭到個別同事之質詢。
  • 1950年代後期,拔萃女書院校長西門士夫人英語Joyce Symons計劃在1960年慶祝百年校慶,但創校年份遭到時任男拔萃校長的施氏質疑。(詳見「曰字樓女館」條。)經何明華會督斡旋後,女拔萃得以按原計劃舉行慶典,而男拔萃仍將創校年份保持在1869年。
  • 1960年春,施玉麒前往臺灣渡假,曾於4月20日在何世禮陪同下覲見蔣中正總統。
  • 施氏與繼任的拔萃校長郭慎墀為遠房表兄弟關係。
  • 施氏晚年曾於英國聖保羅座堂傳道,內容由電視直播。

參見

參考資料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
葛賓
香港拔萃男書院校長
1956年-1961年
繼任:
郭慎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