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

元朝结束后的流亡割据政权

北元(1368年9月14日-1388年11月1日[注 1]),是明朝建国后汉文典籍对于元朝主力北迁撤回蒙古草原残存政权之称,[注 2][5]也被称为残元故元[6]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乐闪电河北岸),与明朝继续对抗。[7]北元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终于元天元帝天元十年(1388年),为鞑靼瓦剌所取代(蒙古人将明代蒙古诸部合称为“四十四万蒙古”[注 3][8][9])。

大元
1368年—1388年
北元疆域图
京城 
• 1368年-1369年
上都
• 1369年-1370年
应昌
• 1370年-1388年
哈拉和林
国君姓氏孛儿只斤
君主共3位
• 1333年-1370年
惠宗妥懽贴睦尔(首任)
• 1370年-1378年
昭宗爱猷识理达腊
• 1378年-1388年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末任)
语言蒙古语汉语女真语[1]
兴衰
• 1368年9月14日
明将徐达攻陷大都元顺帝撤退至上都,北元开始。
• 1388年11月1日
也速迭儿杀害天元帝,北元灭亡,大元国号废除。
• 1635年6月12日
额哲投降后金大蒙古国正式灭国。
宗教萨满教藏传佛教
前身
继承
大元
鞑靼
瓦剌
哈密
兀良哈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国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车
突厥汗国 铁勒
东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诸汗国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后蒙古帝国时期
鞑靼(东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尔喀 四卫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义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派遣徐达领兵进攻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妥懽贴睦尔被迫放弃大都,北走上都[7][10]因国号仍称“大元”,以其地处塞北,故称之为“北元”。[11][12]此时的北元仍控制着中书省西部地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以及位于西南飞地云南行省等省份,仍保有一定的力量,其“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与明朝南北对峙,可视作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13][14]

经过与明朝的几次战争,北元先后失去几十万兵力,再也无力南下与明朝相争,元顺帝试图恢复中原故土的企图彻底失败。[15]元顺帝病重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已总理军国重事,并在元顺帝死后即位,是为元昭宗。而在即位的隔年(1371年),元昭宗建年号“宣光”,立意仿效周宣王姬静汉光武帝刘秀等中兴帝王一样中兴大元,恢复元朝在中原的统治。[16]宣光八年四月十三日(1378年5月10日),元昭宗去世,其弟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继位,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进攻明朝边境。[17]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害元天元帝,废除大元国号,国号复称“蒙古”(明朝称之为“鞑靼”),蒙古北元时期结束。[2][18]其对于明朝而言是失去了政治上的敌人,蒙古已经成为了“边患”,而不再是前一个中原王朝的残余势力。[19][20]

自天元十年(1388年)也速迭儿杀害元末主篡位称汗之后,蒙古开始逐渐分裂为东部鞑靼(蒙古本部)、西部瓦剌诸部(四卫拉特),[21][3]另有兀良哈哈密等其他部落暂时臣服于明朝。[22][23]明正统三年(1438年),瓦剌部脱欢扶植大汗脱脱不花击败同时并立的大汗阿岱,统一了蒙古诸部。[24]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脱欢之子也先入侵明朝,俘虏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堡之变[25]1453年,也先举行祭天大典,正式称“大元田盛大可汗”,第二年去世,瓦剌后逐渐衰微。蒙古本部的达延汗中兴,在15世纪末重新统一各部。[26]达延汗以万户的名义分封汗国于其儿子与亲戚,导致了蒙古大汗统治的权力下放,[27]但是达延汗与蒙古贵族之间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孛儿只斤家族的内斗并不严重,直到林丹汗统治期,蒙古在内部的纷争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28]明崇祯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林丹汗之子额哲向当时的后金统治者清太宗投降,元太祖建立的蒙古帝国的正支汗统历经430年之后正式宣告灭亡。[4][29]

国号

定义

1368年后的蒙古政权有多种名称,其中包括“北元”,[30]但北元一词之所指存在争议。与元朝一样,“大元”国号在1368年至1388年之间正式使用。元天元帝死后,“大元”国号与中国皇帝尊号被篡位的也速迭儿废除,因此“北元”这个名称一般在使用上仅指代1368至1388年,而不是从1368年至17世纪[31]。“北元”的“北”用于区分1271年建立的元朝和1368年以后的政权。一些学者认为“大元”国号在达延汗统治期间短暂重新启用,其汗号“达延”来自“大元”的音译,[32]然而此说存在争议,其他观点认为明朝通事的翻译有误,[33]蒙古语中的Dayan有“全体”之意,应翻译为全国的可汗。[34][35]此外有证据表明,脱脱不花也先在统治期间也曾经重新启用“大元”国号与汉制称号。[32]

争议

在中外蒙古史学者的论著中,屡见“北元”一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一史学概念的使用范畴却众说不一。争论的焦点就是“北元”是指1368年-1388年这20年间的蒙古还是指1368年-1635年这268年间的蒙古。依《明史》传统说法是1402年鬼力赤杀害坤帖木儿,为北元时期结束的时间。[3]关于这个问题,蔡美彪曹永年曾作过深入探讨,认为“北元”应适用于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败亡而止,即1388年,此后大元国号已取消,仍称蒙古。[36][37]大元国号的废弃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蒙古政权放弃争夺中原的目标,转为立足于蒙古本身。[38]

“北元”仅指1368年后蒙古政权的一个阶段,其根据是:

  1. 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败亡后,蒙古语文献中不再见大元国号的使用。[39]
  2. 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败亡后,元朝传统的帝号、谥号、年号均不再见(也先[40]时期除外)。[41]

“北元”(1368年-1388年)仅代表一个时期的结束,其后进入《明史》所说的鞑靼时期(为明朝一方所称,蒙古方面一直以蒙古自称)。[42]但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大蒙古国”政权仍然继续,鞑靼政权长期沿用元朝时代的汉制职官(如也先的官职为太师淮王[43]),至达延汗时才基本取消。[44]大蒙古国政权汗统延续至1635年察哈尔部为满洲的后金所灭亡。[4][29]

在英语中,对应“北元”的“Northern Yuan”一词通常用于涵盖1368年至1635年的整个蒙古历史。不过,自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蒙古政权就逐渐恢复到先前的游牧状态,许多从中原汉地学来的东西,逐渐地或者放弃,或者保留但变了样,其中就包括大元国号。是否继续高举大元国号的旗帜,对蒙古人来说既不那么重要,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除了1388年之前与大元天圣汗也先统治期间称“大元”之外,蒙古人仍然继续称作“大蒙古国”。故中文学界认为用明代蒙古来称呼这整个时期的蒙古要比“北元”更为合适,毕竟这个时期的蒙古和明朝的起始时间(1368-1644年)大体相同,而且当时的蒙古与明朝南北对峙,双方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交往。“明代蒙古”中的“明代”,主要是时代的符号,表示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时间概念,故“明代蒙古”就是表示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蒙古,而不表示“明朝的蒙古”[45]

故1206年至1635年的蒙古政权依照中文名称的划分,可划为蒙古(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1368年-1388年)、鞑靼(1388年-1635年),[46][47][48]或将1368年后的蒙古势力统称为明代蒙古。有时“元朝”可泛指从开禧六年(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撤离大都,长达162年的这段“蒙元时代”。[49]而按照大蒙古国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蒙古帝国初期”(也称“前四汗时期”,1206-1260)、“蒙古帝国解体时期”(归属元代历史的“元朝时期”,1260-1368)、“后蒙古帝国时期”(1368年之后的蒙古历史,包括短暂的北元)。[50]

历史

退居草原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南方,令徐达北伐中原,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51][52]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9月9日),元顺帝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顺帝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一同提议撤退北走上都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谏言不可行,元顺帝不听,赵伯颜不花恸哭劝谏:“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元顺帝依然不听谏。夜半,开大都的健德门北走上都,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以及群臣扈从者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哈刺章、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住、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百家奴观音奴等百余人撤离大都。[53][54]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军从大都的齐化门攻城而入,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人拒绝投降而殉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回到本土蒙古草原。[53][55]

元顺帝撤离大都后,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当时高丽人称作“北元”。[9][11][12]这时候,元朝除了据有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等行省之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元朝将领还武装控制着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中书省的西部地区(今山西省),在西南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仍奉北元正朔。[13]此外,北元仍与高丽国保持了宗主国与藩属的政治关系,也透过回回畏兀儿商人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亚细亚等地保持着经济上的联系。[56]

中原尽失

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顺帝到达上都[57]至正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1368年11月8日),明将常遇春攻陷保定,再攻陷真定。至正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1368年11月13日),明将冯胜、汤和攻陷怀庆泽州潞州也相继被攻陷。[58]至正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1369年1月9日),明将徐达攻陷太原,扩廓帖木儿败走甘肃行省;至正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369年3月3日),常遇春攻陷大同,元朝失去中书省的西部地区。[59]

至正二十九年三月初六日(1369年4月12日),明将徐达攻陷奉元,改奉元为西安,元将张良弼败走;至正二十九年三月十二日(1369年4月18日),明将常遇春攻陷凤翔,陕西行省平章李思齐败走临洮[60][61]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初一日(1369年5月7日),晃火帖木儿也速分成二路以大都为目标进军。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初七日(1369年5月13日),也速进攻永平失败。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十一日(1369年5月17日),明军攻陷巩昌,总帅汪灵真保等人投降,忽都帖木儿留守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1369年5月19日),李思齐投降。[62]

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初五日(1369年7月8日),也速与明将常遇春于全宁开战,也速最后战败。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二日(1369年7月15日),明军攻陷大兴,中书右丞脱火赤被俘虏。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军逼近上都,元顺帝撤离上都,当天到达应昌。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等人留守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369年7月18日),晃火帖木儿率领的元军于新开岭一战败于明军,晃火帖木儿战死。至正二十九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将常遇春攻陷上都,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等人殉国。[63]至正二十九年七月十九日(1369年8月21日),扩廓帖木儿的手下将领韩札儿攻克原州,又攻克泾州,想要借此救援庆阳。明将冯宗异驿马关率领明军迎击,韩札儿的元军败退。[64][65]至正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1369年9月22日),徐达攻陷庆阳,元将张良臣战死,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失陷。[66]

至正三十年正月初三日(1370年1月30日),明太祖发动第一次北伐,派遣明将徐达、李文忠、汤和分成三路来犯,三宝奴持元顺帝的诏书征召扩廓帖木儿。[67]至正三十年(1370年)二月,明将李文忠攻陷兴和,进军察罕脑儿,平章政事竹贞战败被掳。[68][69]至正三十年四月初七日(1370年5月2日),扩廓帖木儿与明将徐达于沈儿峪交战,扩廓帖木儿战败而退走哈拉和林 ,其麾下元军尽皆投降明朝。[70][71]

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元顺帝因痢疾在应昌去世,享年51岁。[72]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在应昌继承皇位,是为元昭宗,并于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初九日(1370年6月3日),太尉蛮子、平章政事沙不丁朵儿只八剌等人率领的元军败于明将李文忠开平丢失,平章政事上都马等人投降;太尉买驴落马河与明将孙兴祖一战,兵败战死。[73]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将李文忠攻陷应昌,元昭宗之子买的里八剌与后妃皆被明军掳获,元昭宗撤至哈拉和林,扩廓帖木儿在不久之后也到达哈拉和林,元昭宗于国事上重用他,并坚持抵抗明军。[72][73]

宣光元年二月二十八日(1371年3月15日),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派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投降明朝,进献降表、辽东地图及所属兵马钱粮的数额,明朝控制辽东地区(今辽宁省南部)。[74][75]然而之外的辽阳行省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自恃畜牧丰盛,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太祖的招抚。[76]纳哈出知兵善战,在他统治下,辽阳行省长期保持稳定,成为北元政权的重要支柱并保证了北元与高丽的联系。[77]

镇守云南行省昆明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朝对中国的统治结束,退居蒙古草原后依然继续忠效北元,前大理国王室后裔段氏则据有大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梁王政权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宣光元年(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攻灭据有四川的明玉珍的明夏政权,西南地区仅剩云南未归附明朝,之后多次派遣使者前往谈判,均被杀害,导致日后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78][79]

中兴之势

汉名王保保的蒙古人大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地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明太祖曾多次写信诏降,但扩廓帖木儿从不理会,被明太祖称为“当世奇男子”。[80]宣光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372年3月1日),明太祖发动第二次北伐,徐达从雁门出发进攻哈拉和林,负责中路;李文忠则是从居庸出发,经应昌进攻哈拉和林,负责东路;冯胜从兰州出发攻取甘肃行省,负责西路。[81][82]宣光二年三月二十日(1372年4月23日),扩廓帖木儿先是与明将蓝玉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一战佯败,诱敌深入。[83]宣光二年五月初六日(1372年6月7日),扩廓帖木儿的元军于岭北行省大破明军,负责中路的徐达的明军阵亡万余人。[84][85]元朝太师哈剌章土剌河与阿鲁浑河(今鄂尔浑河)一带与负责东路的明将李文忠交战多日,哈剌章的元军于宣光二年六月二十九日(1372年7月29日)这天败退。[86]李文忠的明军追至称海时,各路元军会合之后又发动攻势。李文忠认为无法取胜,虽未像中路的徐达一样惨败,但是明将曹良臣等人也战死沙场,损失惨重,就决定撤兵而回,只有负责西路的冯胜的明军连战连捷。[87][82]宣光二年六月初三日(1372年7月3日),元军在瓜州沙洲两地败于冯胜,元朝被明朝夺取甘肃等处行中书省[88]自此之后,明军十几年不再进攻漠北。[85]

宣光三年二月初三日(1373年2月25日),元昭宗派遣伯都帖木儿玉山不花出使到访高丽国,以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赐高丽恭愍王王颛:“顷因兵乱,迁于北。今以扩廓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王亦世祖之孙也,宜助朕复正天下。”二人刚入境时,恭愍王想要派人杀害伯都帖木儿等人,群臣阻拦,于是北元使团被送到高丽国首都开城。宣光三年二月初六日(1373年2月28日),恭愍王在夜里会见伯都帖木儿,说自己有眼疾,不能见太阳,只能待在夜里,其意思是害怕明朝知道此事。宣光三年二月十三日(1373年3月7日),两人只能返回北元,恭愍王也向北元献上苎布(苎麻所织成的布料)。[11][89]

宣光八年四月十三日(1378年5月10日),元昭宗去世,其弟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于宣光八年四月十六日(1378年5月13日)继位,明年六月改元天元,其属下丞相驴儿哈剌章,国公脱火赤,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枢密知院爱足等元军将领聚众于应昌与哈拉和林二地,对于明太祖的招降都坚持不从,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进攻明朝边境。[17][90]

大元终局

天元二年(1380年)二月,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领上万元军于哈拉和林屯扎,得知此事的明太祖发动第三次北伐,派遣沐英率领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的明军进攻北元。[91]天元二年三月二十一日(1380年4月26日),脱火赤、爱足的元军于亦集乃与沐英的明军交战,最后在哈拉和林被击败,脱火赤、爱足被俘虏,其麾下元军投降。同年冬季,平章完者不花也被明军俘虏 [92][93]

天元三年正月初二日(1381年1月27日),乃儿不花率领元军进攻明朝边境。明太祖发动第四次北伐,派遣徐达、汤和、傅友德率领明军迎击。[94]天元三年四月十五日(1381年5月9日),徐达率领明军分东西两路出击,灰山的元军被傅友德的东路明军夜袭而败,人畜皆被夺取。北黄河(今西辽河)的元军闻讯之后落荒而逃,明军追击,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人被俘虏。[95][96]知院李宣与其部众则是被从古北口出发,直捣高州嵩州全宁诸部,渡过胪朐河(今克鲁伦河)的沐英的西路明军俘虏。[97]北元因此丢失全宁四部。[95]

天元三年九月初一日(1381年9月18日),明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南征云南行省。[98]天元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382年1月2日),司徒平章达里麻的十余万元军在曲靖白石江败于明将傅友德,达里麻被俘虏。天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382年1月6日),认为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来到晋宁州忽纳寨焚烧龙衣,并带着妻、子于滇池自杀殉国,左丞达的、右丞驴儿也一同自杀殉国。[99][100]天元四年闰二月二十三日(1382年4月7日),明将蓝玉、沐英攻陷大理,元朝大理总管段世投降明军,至此明军平定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全境,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101][102]从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大理国,到1382年明军击败元军夺取云南,元朝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103]

天元九年(1387年),这时扩廓帖木儿已逝世,元军也大多被消灭或投降明朝,唯独纳哈出仍拥有二十万元军驻军于金山,数度窥伺辽东地区。[104]天元九年正月初二日(1387年1月21日),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发动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105][104]经过多次战争,天元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387年7月14日),纳哈出投降蓝玉,元朝失去辽阳等处行中书省。[106]纳哈出的投降对于北元而言不仅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也切断了北元与高丽国之间的联络。[107]更使北元朝廷在军事、经济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因为失去了东部屏障,以呼伦贝尔克鲁伦河一带为政治中心的北元朝廷直接暴露在大宁明军的兵锋之下。[77]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从大宁出发,穿越过戈壁沙漠到达草原东部的庆洲[108]天元十年四月十二日(1388年5月18日),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大败元军,俘虏元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及妃主五十余人、渠率三千、男女七万余,马驼牛羊十万;元天元帝与长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走。[109]元天元帝打算与丞相咬住和林会合,行经至土刺河(今土拉河)时,遭遇其部将也速迭儿袭击,与捏怯来等十六人逃走,元天元帝与咬住、太尉马儿哈咱会合,前往投靠人马众多的阔阔帖木儿,后来因为大雪三日而不得前进;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元天元帝与长子天保奴被也速迭儿派遣的大王火儿忽答孙、王府官孛罗掳获,最后被用弓弦缢杀;国公老撒、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派遣右丞火儿灰、副枢以剌哈、尚书答不歹等人率其部属三千人投降明朝。[110][111]也速迭儿夺走了元天元帝的印玺,并废除大元国号,在哈拉和林自立为蒙古可汗,明朝称鞑靼可汗,也不再使用帝号、年号,北元灭亡。[2][18]

更国号后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从元世祖开始传承的元朝廷瓦解,北元的忽必烈直系子孙已经灭绝,由其他成吉思汗家族出身的王族继承了大汗之位,但势力薄弱,反复不断地遭臣下废立。[112]蒙古诸部也随之分裂,恢复了游牧汗国的形态,被蒙古史学家称为“四十四万蒙古”时期。因大多数情况下不使用“大元”国号,在中文史学中不被称为北元而称为明代蒙古[113]

疆域

元皇室北迁后,初期尚能保持元朝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和南方的云南行省,但随着明太祖北伐,1382年云南被攻占,元梁王自尽,1387年辽阳北方的纳哈出投降明朝,[114]北元仅剩漠北草原,并于次年灭亡。[18]

政治制度

北元保留了元朝的汉式制度,皇帝使用年号庙号等称谓,官员也多保留了元朝的丞相太尉知院平章等称呼。[115]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定边左副将军亲王成衮扎布的部下,于乌梁海巡查卡伦之际,在鄂博处捡到一方铜制八思巴文“太尉之印”,[116]另有“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印”“甘肃省左右司之印”等官印,[117][118]表明北元仍有“中书省”“礼部”“甘肃省”等机构。

外交

北元与元朝驸马国高丽通使多次,“北元”的称谓即出自《高丽史》。顺帝在逃往上都的途中,曾计划向高丽征兵。“八月初九日,车驾至中都。以李钟时为兵部尚书,征兵于高丽”;到达上都后,顺帝再一次“诏高丽王发兵至上都,听候调遣”。然而高丽恭愍王在北元和明朝之间周旋,并停用元朝年号使用干支纪年。1374年9月,恭愍王遇弑,“(李)仁任率百官遂立(王禑),年十岁”。权臣李仁任(1312—1388)一反恭愍王的亲明政策,转而亲元,实行两面外交,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日趋恶化,在1374—1378年间,两国之间没有任何使臣往来。[114]

作为对比的是,在1374—1380年间,高丽与北元的交往颇为紧密。1377年,高丽正式接受北元册封,改行北元“宣光”年号;下令“中外决狱,一依《至正条格》”,甚至推倒了明朝使臣祭祀高丽山川时所立的石碑。直到纳哈出降明,北元接近灭亡之时双方才断绝来往。[119]

明太祖朱元璋在吊祭元昭宗的祭文中称“曩者君主沙漠,朕主中国,因君与群臣固执天命不移,特以彼是我非,是有邻邦之好不修”,[120]表示明朝要求与蒙古沿戈壁沙漠为界,但北元并无意愿“致边警数兴”,[121]才导致明军北伐。

军事

明太祖北伐多次,与王保保等人率领的北元军队互有胜负,其中第六次北伐导致北元皇室被重创,逃亡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随后被阿里不哥后裔弑杀,北元不复存在。[110][122]

社会

蒙古人撤回蒙古高原,几乎又恢复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君臣各据一方,失去凝聚力。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君臣有各自的游牧区,君臣异处。于是诸王、权臣各自拥兵自重,北元初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123]元军逐渐演化为后来蒙古的各部落。以游牧社会为主的北元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的东察合台汗国有一些贸易往来,黑城遗址出土了北元时期的相关文物。[124][6]

君主列表

  生前合法在位的北元皇帝(共3位)
北元君主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尊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北元皇帝
惠宗[125][126] 宣仁普孝皇帝
(此说法仅见于现代著作)[127]
乌哈噶图汗[128][129] 妥懽帖睦尔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元统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起辇谷
至元
顺帝
(明太祖朱元璋谥)[125][126]
至正
昭宗[126][130] [131] 必里克图汗[130][132] 爱猷识理达腊 1340年1月23日-1378年5月10日 宣光 1370年5月27日-1378年5月10日 起辇谷
无,一说为益宗[133][134] [131] 乌萨哈尔汗[132][135] 脱古思帖木儿 1342年3月7日-1388年11月1日 天元 1378年5月13日-1388年11月1日

注释

  1. ^ 北元灭亡的时间点有两种说法,一说为1388年,也速迭儿废除大元国号[2];另一说为1402年,鬼力赤废除大元国号[3]。直到1635年6月12日,察哈尔部被征服才标志着蒙古政权的彻底结束[4]
  2. ^ “北元”一称出自文言文《高丽史》,其自称仍为“大元”(蒙古语ᠳᠠᠢ ᠥᠨ)直至灭亡;并未自称“北元”
  3. ^ 都沁·都尔本蒙古语ᠳᠥᠴᠢᠨ ᠳᠥᠷᠪᠡᠨ),意思是“四十与四”,指代东蒙古四十万户(蒙古大汗直属)与西蒙古瓦剌四万户。中英文资料中亦有将1368-1635年间的蒙古历史统称为“北元”的说法,但存争议(见下文)。

参考文献

引用

  1. ^ E. P. Bakaeva; K. V. Orlova. Монгольские этнонимы:вопросы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и этнического состава Монгольских народов [Mongolian ethnonyms: questions of the origin and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Mongolian peoples] (PDF). Kalmyk Scientific Center. 2003 [2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7-07). 
  2. ^ 2.0 2.1 2.2 李伯重.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中华民国: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9年10月9日. ISBN 97895708539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8日) (中文). 1388年,也速迭儿汗杀死北元皇帝,废弃大元国号,自立为汗,称蒙古可汗,明人称鞑靼可汗。 
  3. ^ 3.0 3.1 3.2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 韃靼》 (中文). 而敌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 
  4. ^ 4.0 4.1 4.2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页.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中文). 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众纷纷投往后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祯八年,天聪九年)二月,后金派多尔衮等人率精骑一万,远征察哈尔余部。四月二十八日,清军抵达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驻地托里图,额哲母子被迫归降。 
  5. ^ 范永聪. 事大與保國 ── 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 香港教育图书. 2009-07-01. ISBN 978-988-200-301-9 (中文(台湾)). 
  6. ^ 6.0 6.1 David M. Robinson. 魯大維教授演講「明朝初期皇室的元朝話語」紀要. Ho Professor in Asian Studies and Professor of History, Colgate University.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7. ^ 7.0 7.1 李天成. 《中华历史大辞典》编委会 , 编. 《中華歷史大辭典‧第一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年8月: 第85页. ISBN 97878064838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北元】明朝建国后对漠北元朝残存政权之称。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乐闪电河北岸),与明对抗。 
  8. ^ 曹永年. 《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第77页. ISBN 97878107444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又谓,蒙古四十万户,卫拉特四万户,所以往往以“都”(蒙语四十)代表蒙古,“都尔本”(蒙语四)代表卫拉特,或连称“都沁·都尔本”以表示全体蒙古人。 
  9. ^ 9.0 9.1 萧启庆 (编). 《蒙元的歷史與文化: 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冊》. 中华民国: 台湾学生书局. 2001年2月15日: 第256页. ISBN 97895715103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元朝退出中国,回到草原故乡,仍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明朝人把北元政权及其治下的蒙古族称为鞑靼,而将雄据西部蒙古的诸部落称为瓦剌。 
  10.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是月,征天下贤才为守令。免吴江、庆德、太平、宁国、滁、和被灾田租。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庚午,徐达入元都,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遣将巡古北口诸隘。 
  11. ^ 11.0 11.1 11.2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三年二月,遣伯都帖木儿、玉山不花便于高丽,以玺书赐高丽王曰:“顷因兵乱,迁于北。今以扩廓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王亦世祖之孙也,宜助朕复正天下。”是时,高丽称和林为北元。伯都帖木儿等入境,王欲杀之,群臣以为不可。于是王夜见伯部帖木儿,托言目疾,恐明人知之也,使还,附苎布以献。 
  12. ^ 12.0 12.1 郑麟趾. 《高麗史‧卷第四十三‧世家第四十三‧恭愍王六》.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北元辽阳省平章刘益、王右丞等欲归附大明,虑迁居民,以辽阳本我地,若我国请命,可免迁徙,遣使来告。 
  13. ^ 13.0 13.1 达力扎布. 《明代漠南蒙古歷史硏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7年12月: 第4页. ISBN 97878050662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这时元朝除据有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之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地主武装还控制着陕西行省及中书行省的西部(即今山西省)地区,在西南云南行省仍奉北元正朔。 
  14. ^ 俞祖华; 李炳泉. 《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百次戰爭》.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第101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元顺帝死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占据和林,历史上称为北元。北元政权仍保有一定的力量,其“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与明朝南北对峙,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15. ^ 达力扎布. 《明清蒙古史論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3年6年1日: 第5页. ISBN 7105054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过几番较量,北元先后丧师几十万,再也无力南下与明朝相争。元惠宗试图恢复旧疆的企图彻底失败。 
  16. ^ 达力扎布. 《明清蒙古史論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3年6年1日: 第5页. ISBN 7105054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惠宗病重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昭宗)已总理军国重事,惠宗死后即位。于洪武三年(1370年)建年号“宣光”,立意仿效周宣王、汉光武帝中兴大元,恢复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17. ^ 17.0 17.1 谢选骏. 《謝選駿全集第八十六卷: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史略》. 美利坚合众国: Lulu Press, Inc.英语Lulu.com. 2017年9月29日: 第271页. ISBN 97813872553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 
  18. ^ 18.0 18.1 18.2 白㿟皛. 《元朝宮廷軼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3年7月1日: 第346页. ISBN 71050554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8日) (中文). 脱古思帖木儿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儿率兵袭击。脱古思帖木儿被擒,以弓弦缢死。太子天宝奴同时遇难。也速迭儿夺了脱古思帖木儿的印玺,在和林自立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后裔。阿里不哥当年激烈地同忽必烈争夺帝位,又是反对使用汉法的贵族保守势力的代表。也速迭儿夺位,取消“大元”的国号,不建汉语年号。北元及其宫廷的历史至此落下帷幕。 
  19. ^ 章恺. 《正說元朝十五帝:解密歷史真相, 走出「野史」誤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群言出版社. 2005年12月1日: 第267页. ISBN 9787800805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北元的灭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敌人,蒙古已经成为了“边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残余势力。 
  20. ^ 钱仲安; 蒋武雄. 明代嘉靖年間山西大同鎮五堡兵變的研究. 《史辙》 (东吴大学历史学系). 2019: 53 [202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0). 尽管北元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灭亡,但是蒙古仍旧盘踞在明朝北方,因此明代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中,蒙古一直是主要的外患之一。 
  21. ^ 清水泰次日语清水泰次. 《物語東洋史‧第九卷‧明時代》. 大日本帝国: 株式会社雄山阁日语雄山閣. 1940年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2月14日) (日语). ……东蒙古に于ける元室の威光がへると共に、西蒙古の所谓瓦刺が勃兴し、两者は对立の形势にあった。明人は西蒙古の瓦刺部に对して、东蒙古の本部を鞑靼部といった。 
  22. ^   蒙古部彙考. 维基文库 (中文). 按《明会典》:“北狄,鞑靼最大,自胡元遁归沙漠,其后裔世称可汗。东兀良哈,西哈密,北瓦剌。瓦剌强,数败鞑靼。其后兀良哈、哈密皆内附,而兀良哈遂分为朵颜等三卫。” 
  23. ^ 苏育平; 努鲁拉.阿伊瓦兹. 《歐亞大陸最強戰鬥民族-突厥民族史》. 中华民国: 苏育平. 2021年8月8日: 第218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9月26日) (中文). 1388年,元顺帝儿子脱古思帖木儿不杀,换成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儿”继位,之后多人争位,一团混乱。蒙古察哈尔与河西走廊之部族许多投降明朝,被封为朵颜三卫与关西八部。后来蒙古西部的瓦剌崛起,瓦剌又叫做“卫拉特”,明朝时候将北方边患分为三支,就是鞑靼(蒙古本部)、瓦刺与兀良哈三部,分而治之。 
  24. ^ 曹永年. 《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第116页. ISBN 97878107444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31日) (中文). 1438年脱欢卵翼下的脱脱不花汗终于杀死阿台汗、朵儿只伯。数十年来,一直与瓦刺并强的蒙古本部,被脱欢兼并,蒙古暂时实现了有限度的特殊形式的统一。 
  25. ^ 刘清阳. 《明清社會歌謠集 <上卷·時事篇>》. 美利坚合众国: Lulu Press, Inc.英语Lulu.com. 2015年7月10日: 第59页. ISBN 9781312579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9日) (中文).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占瓦剌太师也先率军队大举进攻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同年七月五十万大军出居庸关。由于准备不足造成途中军粮不继,以致军心不稳。八月英宗抵达大同,听说前方战败,于是仓皇撇退。瓦剌大军追至,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骑五万前去阻击,至鹞儿岭中伏战死,五万骑兵全军覆没。八月十四日朱祁镇到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束南),为瓦刺军队包围。瓦刺大军击败明军,朱祁镇被俘。 
  26. ^ 杰克‧魏泽福英语Jack Weatherford. 《成吉思汗的女兒們》. 中华民国: 时报出版. 2018年2月9日. ISBN 9789571372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日) (中文(繁体)). 
  27. ^ 勒内·格鲁塞. 《草原帝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务印书馆. 1998年5月1日: 第508页. ISBN 9787100028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日) (中文(简体)). 
  28. ^ Christopher P. Atwood. 《Encyclopedia of Mongolia and the Mongol Empire》. 美利坚合众国: Facts on File, Inc. 2004年6月1日. ISBN 0816046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4日) (英语). 
  29. ^ 29.0 29.1 业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235页. ISBN 9787806448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6日) (中文(繁体)). 林丹汗妻子苏泰太后与其子额哲,因大势已去,乃献皇帝国室归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儿只斤王朝经430余年后崩溃。 
  30. ^ 姜在彦姜在彦. 《The Land of Scholars: Two Thousand Years of Korean Confucianism》. 美利坚合众国: Homa & Sekey Book. 2006年. ISBN 9781931907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英语). 
  31. ^ 陆宽田英语Luc Kwanten. 《Imperial nomads :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500-1500》. 美利坚合众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 1979年. ISBN 081227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英语). 
  32. ^ 32.0 32.1 冈田英弘. <Dayan Khan as a Yuan Emperor :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15th Century Mongolia〉.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994年, 第81卷: 第52页-第53页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33.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八 韃靼》 (中文). 亦思马因死,入寇者复称小王子,又有伯颜猛可王。弘治元年夏,小王子奉书求贡(此处明史省略了《明实录》记载的“奉书求贡”),自称大元大可汗。朝廷方务优容,许之。自是,与伯颜猛可王等屡入贡,渐往来套中,出没为寇。 
  34. ^ 清代《蒙古游牧记》卷七总叙自述中说“嗣号达延汗。明人译为大元大可汗,大元即达延之讹也。《察哈尔世系》作跋图拖(忙)克代音汗”。
  35. ^ 森川哲雄. 大元の記憶 Memory of the Dai Yuan ulus (the Great Yuan dynasty) (PDF). 比较社会文化 : 九州大学大学院比较社会文化学府纪要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Kyushu University). 2008-03-20, 14: 6–7 [2023-01-19]. doi:10.15017/949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30) (日语). 
  36. ^ 蔡美彪. 〈明代蒙古與大元國號〉. 《南开学报》. 1992年, (第1期). 
  37. ^ 曹永年. 《蒙古民族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第71-第72页 (中文). 
  38. ^ 罗军. 《止學:揭示信仰的奧秘》.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月2月25日: 第72页. ISBN 9789865221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是整体撤退到北方大草原,历史上叫“北元”,于是朱元璋派兵猛攻,一度攻破元上都,烧毁都城,北元赶紧上书,不敢称“元”,改回国号“蒙古国”,朱元璋才放过它。因为一国不能二主,称“元”,说明你还对汉族政权有野心,终有恢复疆土企图,称“蒙古国”,就是外邦,你只要安心你的领土,就互不干涉。 
  39.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中國戰史大辭典: 戰役之部》. 中华民国: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8月: 第347页. ISBN 95716000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而元人自脱古斯帖木儿被秋以后,内争不息。数传之后,已不知其有国号、帝号。相继篡立者,皆自称为“汗”,并改国名为“鞑靼”,由于其兵力已不如初返塞外时之盛,故其为患也轻。 
  40.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外國九 瓦剌‧朵顏福余 泰寧》 (中文). 明年冬,也先自立为可汗,以其次子为太师,来朝,书称大元田盛大可汗,末曰添元元年。田盛,犹言天圣也。报书称曰瓦剌可汗。 
  41. ^ 南开大学. 《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开大学学报编辑室. 1992年: 第46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卓里克图汗,也无汉语庙号。此后蒙古历代诸汗虽然族系不同,但都是只有蒙语尊号或谥号,而不再有汉语庙号。元朝汉语年号至天元而止,卓里克图汗不立汉语年号,以后的蒙古诸汗也不再建立汉语年号。 
  42.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中文). 鞑靼,即蒙古,故元后也。 
  43. ^ 陈文.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七‧廢帝郕戾王附錄第十六》 (中文). 甲寅,瓦剌也先使臣昂克等还命赍敕及彩叚、绢疋归赐也先并妻及头目人等敕曰尔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右丞相也先遣来使到京进贡马匹、银、貂鼠皮,并览奏文具悉太师敬顺。 
  44. ^ 达力扎布. 《明清蒙古史論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3年6年1日: 第95页. ISBN 7105054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明末成书的蒙古文史籍记达延汗及其以前之事时,还能见太师、知院等官称,达延汗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代官职称号了,亦卜刺是最后一位有太师称号的人。可见元代职官确实是在明…… 
  45. ^ 薄音湖. 北元与明代蒙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 1994, (1). 
  46. ^ 施正锋. 《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蒙古》. 中华民国: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 2021年1月1日: 第54页. ISBN 97895708322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就蒙古人自己的政权而言,由铁木真(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帝国(1206-1368),历经北元(1368-88)、大蒙古国/博克多汗国(1911-19、1921-24)、蒙古人民共和(1924-92)、到蒙古国(1992-)。 
  47. ^ 施正锋. 《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蒙古》. 中华民国: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 2021年1月1日: 第54页. ISBN 97895708322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蒙哥在1259年逝世,其弟忽必烈接任大汗,消灭中国南宋,建立大元蒙古国/元朝(1271-1368) 
  48. ^ 刘学铫. 《五胡興華: 形塑中國歷史的異族》. 中华民国: 风格司艺术创作坊. 2013年9月13日: 第215页. ISBN 97898663304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北元运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蒙古民族内部产了分裂,东部的蒙古,也就是蒙古本支这一部分,不再使用“元”这个国号,而自称为鞑靼…… 
  49. ^ 萧启庆. 《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 中华民国: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8年1月28日: 第23页. ISBN 97895708322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蒙元时代实际上涵盖“大蒙古国”(1206-1259)及“元朝”(1260-1368)两个阶段。成吉思汗(1206-1227)于金泰和6年(1206)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其国家乃是以草原为重心。忽必烈汗(1260-1294)于中统元年(1260)建国中原,并于至元8年(1271)采用“大元”国号,以草原为重心的大蒙古国遂转化为以中原为重心的一个王朝。至元16年(1279)更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元朝于至正28年(1368)为明朝所取代。若自忽必烈汗立国中原算起前后经历108年,上距成吉思汗建国则已有162年。 
  50. ^ 讲座|蒙元帝国有“大一统”梦想吗?不,他们只是见谁打谁. 澎湃新闻.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51. ^ 张廷玉.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一》 (中文). 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52.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53. ^ 53.0 53.1 宋濂. 《元史‧卷第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順帝十》 (中文). 乙丑,白虹贯日。罢内府兴造。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同守京城。丙寅,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听。至夜半,开健德门北奔。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国亡。 
  5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乙丑,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同守京师。丙寅,帝御清宁殿,召见群臣,议幸上都。左丞相失列门、知枢密院事黑厮、参知政事郭庸及宦者赵伯颜不花固谏,不从。是夜,出建德门,率三宫后姐、皇太子幸上都,群臣扈从者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哈刺章、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住、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百家奴、观音奴等百余人。 
  55. ^ 张廷玉. 《明史‧‧卷第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徐達 常遇春》 (中文). 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56. ^ 余元盦. 《內蒙古歷史槪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年1月: 第64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当时蒙古地区虽与中原断绝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但在东面则仍与高丽保持了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在西面也通过回回及畏兀儿商贾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细亚等地保持了经济的联系。 
  5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壬申,车驾至上都。 
  58.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乙丑,常遇春下保定,遂下真定。冬十月庚午,冯胜、汤和下怀庆,泽、潞相继下。 
  59.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十二月丁卯,徐达攻陷太原,扩廓帖木儿走甘肃,山西平……庚申,常遇春取大同。 
  60.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三月庚子,徐达至奉元,张思道遁。振陜西饥,户米三石。丙午,常遇春至凤翔,李思齐奔临洮。 
  61. ^ 董伦.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十》. : 第808页 (中文). 大将军徐达师至鹿台,遂入奉元路。初,元行省平章李思齐据凤翔,副将许国英、穆薛飞等守关中,张思道与孔兴、脱列伯、金牌张、龙济民、李景春等驻鹿台,以卫奉元。及闻大兵入关,思道等先三日由野鱼口遁去。达至,遣都督佥事郭子兴将轻骑直捣奉元,而自率大军继进渡泾渭。至三陵坡,父老千余迎降,达遂按兵,令左丞周凯入城抚谕。明日,达整师入,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以夏德润署府事,常达署经历。 
  62.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夏四月乙丑朔,招晃火帖木儿、也速分道趋京师。辛未,也速攻永平路不克。乙亥,明兵陷巩昌,总帅汪灵、真保等俱叛降。忽都帖木儿为上都留守。丁丑,李思齐以临洮叛降于明 
  63.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六月丁卯,也速与明将常遇春战于全宁州,败绩。甲戌,明兵陷大兴州,执中书右丞脱火赤。乙亥,车驾幸应昌府。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等留守上都。丁丑,晃火帖木儿与明兵战于新开岭,败绩,晃火帖木儿死之。己卯,常遇春陷上都,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俱死之。 
  6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辛亥,扩廓帖木儿部将韩札儿复原州,遂复泾州。 
  65. ^ 钱谦益. 《國初群雄事略‧卷十一‧河南擴廓帖木兒》 (中文). 七月,王保保部将韩札儿攻破原州,又陷泾州,欲以援庆阳。冯宗异自驿马关引兵击之,札儿遁去。 
  66.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癸未,徐达克庆阳,斩张良臣,陜西平。 
  6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三十年春正月壬辰,帝疾瘳。癸巳,明将徐达、李文忠、汤和分三道来伐,三宝奴赍手诏征扩廓帖木儿入卫。 
  6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二月,李文忠陷兴和,进至察罕脑儿,平章政事竹贞败绩。 
  69.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是月,李文忠下兴和,进兵察罕脑儿,执元平章竹贞。 
  70.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夏四月乙丑,扩廓帖木儿与徐达战于沈儿峪,败绩。 
  71.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㭎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尽降其众,扩廓走和林。 
  72. ^ 72.0 72.1 宋濂. 《元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順帝十》 (中文). 后一年,帝驻于应昌府,又一年,四月丙戌,帝因痢疾殂于应昌,寿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奉梓宫北葬。五月癸卯,大明兵袭应昌府,皇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并宝玉皆被获,皇太子爱猷识礼达腊从十数骑遁。大明皇帝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而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73. ^ 73.0 73.1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三十年夏四月,惠宗崩于应昌,皇太子即皇帝位。五月丁酉,李文忠败太尉蛮子、平章政事沙不丁、朵儿只、八剌等于白海子之骆驼山,进次开平,平章政事上都马等叛降于文忠。太尉买驴与明将孙兴祖战于落马河,兵败,死之。辛丑,李文忠趋应昌,未至百余里,获使者,始知惠宗已崩。甲辰,应昌陷,帝以数十骑奔和林。文忠穷遣至北庆州,不及而还。既而,扩廓帖木儿至和林,帝以国事任之,改元宣光。 
  74.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壬午,至自中都。元平章刘益以辽东降。 
  75. ^ 董伦.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十一》. : 第1191页 (中文). 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藉其兵马钱粮之数,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奉表来降。 
  76. ^ 谢选骏. 《謝選駿全集第八十六卷: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史略》. 美利坚合众国: Lulu Press, Inc.英语Lulu.com. 2017年9月29日: 第271页. ISBN 97813872553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 
  77. ^ 77.0 77.1 郝维民; 齐木德道尔吉. 《內蒙古通史綱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1日: 第275页. ISBN 70100561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纳哈出知兵善战,在他统治下,辽阳行省长期保持稳定,成为北元政权的重要支柱并保证了北元与高丽的联系。纳哈出降明使北元朝廷在军事、经济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因为失去了东部屏障,以呼伦贝尔、克鲁伦河一带为政治中心的北元朝廷直接暴露在大宁明军的兵锋之下。 
  78. ^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52页.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对四川明夏政权发起进攻……夏主明升(明玉珍子)出降……此后贵州土司亦相继归附,西南地区仅云南未下。其时元朝宗室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镇守昆明,仍奉北元正朔。前大理国王室后裔段氏据有大理,处于半独立状态。 
  79. ^ 李伯重. 《新史觀新視野新歷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18年: 第116页. ISBN 9789629373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元朝正朔,服从北元的命令。段氏虽然也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梁王政权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明太祖欲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谈判,均被杀害,逐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 
  80. ^ 张廷玉. 《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二 擴廓帖木兒 陳友定 把匝剌瓦爾密》 (中文). 及扩廓视师河南,太祖乃复遣使通好,扩廓辄留使者不遣。凡七致书,皆不答......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81.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甲戌,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取甘肃,征扩廓帖木儿。 
  82. ^ 82.0 82.1 陈捷先. 《明清史》. 中华民国: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10月28日. ISBN 97895714655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洪武五年(1372年),塞外各地势力在元帝策动下,经年余的休养生息,又渐活跃,常有犯关情势。太祖为防患未然,乃有第二次北征之举。这次仍以徐达为征北大将军,任中路,出雁门趋和林。李文忠为左副将军,负责东路,出居庸趋和林。冯胜为右副将军,任西路,出兰州。各领大军五万远征。徐达一军先胜后败;李文忠军也出师不利,虽未遭败绩,但死伤很重;只有冯胜一路获胜。 
  83.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三月丁卯,都督佥事蓝玉败扩廓于土剌河。 
  84.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五月壬子,徐达及元兵战于岭北,败绩。 
  85. ^ 85.0 85.1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二年春正月,明大将徐达来伐,由雁门趋和林。三月,明将蓝玉败扩廓帖木儿于土拉河。夏五月,扩廓帖木儿大破明徐达兵于岭北。自是,明兵不复渡漠。 
  86.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甲辰,李文忠败元兵于阿鲁浑河,宣宁侯曹良臣战没。 
  87. ^ 张廷玉. 《明史‧卷二‧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中文). 明年复以左副将军由东道北征,出居庸,趋和林,至口温,元人遁。进至胪朐河,令部将韩政等守辎重,而自帅大军,人赍二十日粮,疾驰至土剌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文忠马中流矢,下马持短兵斗。指挥李荣以所乘马授文忠,而自夺敌马乘之。文忠得马,益殊死战,遂破敌,虏获万计。追奔至称海,敌兵复大集。文忠乃敛兵据险,椎牛飨士,纵所获马畜于野。敌疑伏,稍稍引去。文忠亦引还,失故道。至桑哥儿麻,乏水,渴甚,祷于天。所乘马跑地,泉涌出,三军皆给,乃刑牲以祭。遂还。是役也,两军胜负相当,而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俱战死,以故赏不行。 
  88.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戊寅,冯胜克甘肃,追败元兵于瓜、沙州。 
  89. ^ 郑麟趾. 《高麗史‧卷第四十四‧世家第四十四‧恭愍王七》 (中文). 二月乙亥,北元遣波都帖木儿及于山不花来,诏曰:“顷因兵乱,播迁于北,今以廓扩帖木儿为相,几于中兴。王亦世祖之孙也,宜助力,复正天下。”初二人入境,王欲遣人杀之,群臣皆执不可。于是,访以拘留,放还,执送京师,三策,群臣皆曰,放还便。戊寅,王夜见元使曰:“予眼疾,见日则大剧故,以夜待之。”盖畏朝廷知也。乙酉,元使还,以苎布附献。 
  90.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中文). 洪武十一年夏,故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卒,太祖自为文,遣使吊祭。子脱古思帖木儿继立。其丞相驴儿、蛮子哈剌章,国公脱火赤,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枢密知院爱足等,拥众于应昌、和林,时出没塞下。太祖屡赐玺书谕之,不从。 
  91. ^ 董伦.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 : 第2061页 (中文). 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屯于和林,恐为边患,命西平侯沐英,率陜西兵,往讨之。 
  92.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壬子,沐英袭元将脱火赤于亦集乃,擒之,尽降其众。 
  93.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中文). 十三年春,西平侯沐英师出灵州,渡黄河,历贺兰山,践流沙,擒脱火赤、爱足等于和林,尽以其部曲归。冬,完者不花亦就擒。 
  94. ^ 董伦.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五》. : 第2137页 (中文). 戊子,故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寇边上,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诸将士往讨之。 
  95. ^ 95.0 95.1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夏四月庚午,徐达率诸将出塞,至北黄河,击破元兵,获全宁四部以归。 
  96. ^ 钟双德. 《天下一統:歷代統一與行動韜略》. 中华民国: 崧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0日. ISBN 97898651611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四月,徐达率诸将出塞兵分东西两路,相互策应。东路以傅友德为前锋,夜袭灰山,败北元军,获其部落人畜甚众。行至北黄河,北元军惊惧而遁,明军追擒其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 
  97. ^ 钟双德. 《天下一統:歷代統一與行動韜略》. 中华民国: 崧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0日. ISBN 97898651611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西路军在沐英率领下,出古北口,直捣高州、嵩州、全宁诸部,渡胪胸河,获其知院李宣及其部众。至八月底北征部队班师回京。 
  98.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九月壬午朔,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帅征支南。 
  99. ^ 张廷玉.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中文). 戊辰,傅友德大败元兵于白石江,遂下曲靖。壬申,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走普宁自杀。 
  100. ^ 张廷玉. 《明史‧卷二‧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二 擴廓帖木兒 陳友定 把匝剌瓦爾密》 (中文). 太祖知王终不可以谕降,乃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帅师征之。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下普定。王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兵驻曲靖。沐英引军疾趋,乘雾抵白石江。雾解,达里麻望见大惊。友德等率兵进击,达里麻兵溃被擒。先是,王以女妻大理酋段得功,尝倚其兵力,后以疑杀之,遂失大理援。至是达里麻败,失精甲十余万。王知事不可为,走普宁州之忽纳砦,焚其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夜入草舍,俱自经。 
  101. ^ 张廷玉.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三》 (中文). 闰月癸卯,蓝玉、沐英克大理,分兵徇鹤庆、丽江、金齿,俱下。 
  102. ^ 张廷玉.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中文). 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 
  103. ^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雲南省志‧卷六十一‧民族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667页. ISBN 7222039015 (中文). 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共89年(1279~1368) ,而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则长达128年(1253~1381)。 
  104. ^ 104.0 104.1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中文). 时王保保已先卒,诸巨魁多以次平定,或望风归附,独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万众据金山,数窥伺辽。二十年春,命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率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兵二十万征之…… 
  105. ^ 张廷玉.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三》 (中文). 二十年春正月癸丑,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师征纳哈出。 
  106. ^ 张廷玉.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三》 (中文). 丁未,纳哈出降。 
  107. ^ 杨益; 郑嘉伟. 《一本書讀懂韓國史》. 中华民国: 海鸽文化出版图书有限公司. 2017年7月26日: 第187页. ISBN 97898639209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2日) (中文). 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冯胜、蓝玉等大将进攻北元。盘据辽东一带的蒙元大将纳哈出向明朝投降。这样,明朝不但对北元给予了沉重打击,而且切断了北元和高丽的联络。 
  108. ^ 张廷玉. 《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傳第二十‧朱亮祖 周德興 王弼 藍玉 謝成 李新》 (中文). 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 
  109.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中文). 明年春,玉以大军由大宁至庆州,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脱古思帖木儿以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主五十余人、渠率三千、男女七万余,马驼牛羊十万,聚铠仗焚之。 
  110. ^ 110.0 110.1 董伦.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 : 第2909页–第2910页 (中文). 丙午,故元国公老撒、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于耦儿千地,遣右丞火儿灰、副枢以剌哈、尚书答不歹等率其部三千人至京进马乞降,命锦衣卫指挥答儿麻失里赍白金彩叚往赐之初,虏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为我师所败,率其余众欲还和林,依丞相咬住行至土剌河,为也速迭儿所袭击,其众溃散,独与捏怯来等十六骑遁去,适遇丞相咬住、太尉马儿哈咱领三千人来迎又以,阔阔帖木儿人马众多,欲往依之会天大雪三日不得发,也速迭儿遣大王火儿忽答孙、王府官孛罗追袭之获,脱古思帖木儿以弓弦缢杀之,并杀其太子天保奴,故捏怯来等耻事之遂率其众来降。 
  111. ^ 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中文). 脱古思帖木儿既遁,将依丞相咬住于和林,行至土剌河,为其下也速迭儿所袭,众复散,独与捏怯来等十六骑偕。适咬住来迎,欲共往依阔阔帖木儿,大雪不得发。也速迭儿兵猝至,缢杀之,并杀天保奴。于是捏怯来、失烈门等来降。 
  112. ^ 杉山清彦. 从欧亚大陆看日本 ——蒙古和满洲小考. 东亚中的日本史——中世纪、近世纪篇 第二回. 2012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元朝宫廷舍弃大都,撤回了蒙古高原,但这只不过意味着放弃万里长城以南地区。北迁的元朝(北元),仍然保持着与昔日成吉思汗时代不相上下的势力,再加上其它大大小小的蒙古势力,从东北到云南、甘肃,犹如包围着明朝一般割据称雄,各踞一方……这个时期,北元的忽必烈直系子孙已经灭绝,由其他成吉思汗家族出身的王族继承了大汗之位,但势力薄弱,反复不断地遭臣下废立。 
  113. ^ 薄音湖. 北元与明代蒙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 (01期). 
  114. ^ 114.0 114.1 策·车林多尔济; 李金花(译). 北元和高丽关系的考察 -以禑王年间的关系为中心 (PDF). Atsumi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Foundation.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5). 
  115. ^ 胡钟达. 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 (第五期). 
  116. ^ 铜柄钮“太尉之印”. 故宫博物院.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117. ^ 北元 · 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印. 中国政法大学.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118. ^ 甘肃省左右司之印.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119. ^ 张士尊. 高丽与北元关系对明与高丽关系的影响. 绥化师专学报. 1997, (第一期). 
  120. ^ 朱, 元璋.   祭元幼主文. 维基文库. 南京 (中文). 
  121. ^ 谷, 应泰.   故元遗兵. 维基文库. 浙江 (中文). 
  122. ^ 关山远. 元末“牛人”王保保为啥保不了他的“国”. 北京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13年后的1388年,明将蓝玉率15万大军北进,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包围了北元主力,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可以保卫这个政权的王保保了。蓝玉大胜,俘获无数,脱古思帖木儿逃脱后,被部将所杀,北元至此被彻底摧毁,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大元政权,自此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中央汗国的地位,蒙古内部,又一次陷入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 
  123. ^ 刘学铫. 《蒙古帝國: 蒼狼與白鹿》. 台湾. 2011 [2023-01-25]. ISBN 97898663305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124. ^ 薛正昌. 黑水城: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影响 (PDF). 《西夏学》. 2010, 5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5). 
  125. ^ 125.0 125.1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丙戌,帝崩于应昌,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有一。太尉完者、知枢密院事观音奴奉梓宫葬于起辇谷。群臣上庙号曰惠宗皇帝,国语曰乌哈图汗。明祖以帝能顺天命,退避而去,上尊谥曰顺帝。 
  126. ^ 126.0 126.1 126.2 王世贞.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北虜始末志》 (中文). 大元主开门北遁,至应昌,二年殂,其国人谥曰惠宗,而高皇帝……尊之曰顺帝。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立,……凡十一年而殂,谥曰昭宗。 
  127. ^ 陈昆山. 《中國朝代綱史》. 马来西亚联邦: The Other Press Sdn Bhd. 2014年8月15日: 第329页. ISBN 978-983-9541-8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9日) (英语). The (Mongol) Northern Yuan Dynasty, following Chinese orthodoxy, gave Toghun Temur his own posthumous name "Universally Acclaimed, Devote and Righteous Emperor" (Xuan ren Pu Xiao Huangdi 宣仁普孝皇帝). 
  128. ^ 萨冈. 《欽定蒙古源流‧卷四》. : 第16页 (中文). 托欢特穆尔‧乌哈噶图汗,戊午年生,岁次癸酉年十六岁即位。 
  129. ^ 黎东方. 細說元朝.五三.惠宗(順帝)妥歡帖睦爾.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130. ^ 130.0 130.1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八年夏四月,帝崩于金山,群臣上庙号曰昭宗皇帝,国语曰必里克图汗。 
  131. ^ 131.0 131.1 黎东方. 《細說元朝‧二六‧蒙古可汗與元朝皇帝的名單》. 中华民国: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1年: 第215页. ISBN 9789578506558 (中文). 
  132. ^ 132.0 132.1 盛昱. 《蒙古世系譜‧卷四》.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必里克图汗者,哲宗也。按谱,惠宗殂,哲宗继立,是即爱育识里达腊,改元宣光,洪武十一年六月殂。传位脱古斯帖木儿,改元天元,谱中之乌萨哈尔汗也。 
  133. ^ 中国蒙古史学会 (编). 《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74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中文). 乌萨哈尔可汗,必力克图可汗的弟弟,名脱古思帖木儿。生于一三四二年(至正二年、壬午年)。于一三七九年(己未年) ,即可汗位,时年三十八岁。诏改明年为天元元年。于一三八八年(戊辰年)十月,被也速迭儿缢死。在位十年,享年四十七岁。谥号益宗,蒙古语称乌萨哈尔可汗。 
  134. ^ 郑天挺; 吴泽. 《中國歷史大辭典:T-Z》.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8月1日: 第2669页. ISBN 97875326227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2日) (中文). 脱古思帖木儿(1342-1388)明代蒙古可汗。元顺帝妥懂帖睦尔之子。洪武二年(1379)即汗位,号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明太祖致书劝降,不从。次年,被明将沐英击败于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十四年,又遭明将徐达袭击,损失惨重。二十一年,与明将蓝玉所率十五万军战于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兵败,仅惜数十骑脱走,行至土刺河,为蒙古别部领主也速迭儿袭杀。庙号益宗。 
  135.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弟脱古思帖木儿嗣,惠宗第二子也,改元天元。在位十年,国语曰乌萨哈尔汗。 

参考书目

  • 李学:《北元、蒙古、明代蒙古—兼与鲍音先生商榷》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3期
  •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1一72页。
  • 蔡美彪:《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南开学报 1992年第1期。
  • 薄音湖:《北元与明代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 Adle, Chahryar,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5, 2003 
  • Twitchett, Denis C.,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 Twitchett, Denis, The Lia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6: Alien Regime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153, 1994, ISBN 0521243319 
  • Twitchett, Deni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Twitchett, Deni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外部链接

参见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大元
北元
1368年9月14日-1388年11月1日
鞑靼
1388年-1635年6月12日
后朝
大明
后金
西域及蒙古地区政权
前朝
大蒙古国
大元察合台汗国
北元察合台汗国
1368年9月14日-1388年11月1日
后朝
鞑靼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