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編輯方針
我把我們爭論的過程寫上了
我把我們爭論的過程寫上了,關於這次爭議的結論部分,大家一起寫吧。我希望能夠討論的深入一些。--Mountain(Talk)
圍繞一塌糊塗BBS條目內容的爭論要點
管理員Shizhao 12:24 2004年9月14日(UTC)發言:
我重写了一下。尽量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把大事记中一部分内容与糊塗服務器年表部分重复,故此删除。 一部分内容重新改写入了简史部分,还有一些内容完全是流水账一样的纪录, 从中看不出于其他BBS有什么不同,因此删除。至于新增加的图像,我提到了删除列表中, 因为文章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的图像来说明,图像只是一个点睛的作用,放太多的图像, 加上流水账一样的历史,更像是一个纪念馆,而不是百科全书的条目。
我觉得现在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一塌糊涂BBS与其他BBS不同特色的叙述,以及其上的特色传统和文化。 还有影响力。这才是百科全书需要纪录的东西。
管理員Lorenzarius 13:01 2004年9月14日(UTC)發言:
所謂“大事記”,當中所記不少都並不是大事。 在1999年10月21日21時38分25秒收到了一位網友捐獻的32M内存,對這BBS本身可能很重要, 但我聽到後會說“那又怎樣?”。某年某月某日BBS的IP轉了,那對人類文明有什麼影响? 服務器換成AMD64,那有什麼特別?這些事對局中人也許有點意思,但局外人看來則是太不重要及瑣碎了。
管理員百無一用是書生 13:08 2004年9月14日 (UTC)發言:
作者应该以第三者的身份来书写,会比较客观。正如维基百科的守则,不要为自己写传记,哪怕你是一位名人。 而应该由其他人来写。我们应该以局外人的角度来写一塌糊涂BBS,只当自己从不知道一塌糊涂BBS, 甚至只当自己不是一个中国人。这也是NPOV的精神。
管理員Mountain 15:48 2004年9月14日(UTC)發言:
我在整理西学东渐和煎饼这些条目的时候,都作过很琐碎的工作。 琐碎资料如果你能归并起来那就有价值。 虽然可能对大多数人没有用,但这些琐碎的资料并没有违背事实,也没有违背中性原则。 只要有人愿意下功夫写,我就不会反对它的存在。
Shizhao所谓“我们应该以局外人的角度来写一塌糊涂BBS,只当自己从不知道一塌糊涂BBS, 甚至只当自己不是一个中国人。这也是NPOV的精神。”根本就不成立。条目当然要写的通俗易懂, 但关键还在于条目自身的知识性,不能以易懂来损害知识性本身。 比如有人写歌德尔不完备定理,你没有基础知识根本就看不懂。 我们写百科全书,难道还要给三岁小孩看不成,咋不说这也违背中性原则呢?
我和Shizhao意见的分歧根本和中性原则无关,只是Shizhao认为太琐碎要删,我认为保留也无碍。 我还认为大事记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琐碎的,最后一个月的纪事应当给予保留的。
今天有些失态,向大家道歉。因为本来自己心爱的BBS被关就憋了一股火,到这里来还被Shizhao改来改去, 就觉得莫名其妙的恼火。
泅水大象 05:49 2004年9月17日(UTC)發言:
其實我並不反對在維基這裡列出一條對某BBS的介紹,只是有兩點想法想要提出:
- 如果列出一個條目,寫了一堆什麼硬體如何改、IP如何設等無關痛癢的內容, 只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有些話我們不能明說」,那麼對於一個一點都不認識這BBS站的百科全書讀者, 看到這條目後有什麼作用?如果所有的「局外人」都無法理解這條目要表達的意義, 只有所謂局內人的BBS站參與者才看得懂其意思的話,那就失去百科全書條目的意義, 而成為搞個人崇拜或悼念用的Fan Club,這對於維基百科來說是很無意義的。
- 「我还是不认为那些电脑资料会有损我们百科全书」這句話,我認為有待商量。 請問,在一個BBS站的條目介紹裡面,寫些網站幾月幾日換硬碟,幾月幾日改封面的資訊, 跟在一個偶像歌手的介紹條目裡面,寫一些這歌手最喜歡哪些食物,平常愛上哪裡逛街等資訊有什麼不同? 別跟我說什麼「一塌糊塗有很不一樣的意義,有14萬人知道它」之類冠冕堂皇的話, 因為第一點各位並沒有在條目裡面真的寫出它為什麼跟一般BBS站不一樣的地方, 而且這些硬體設定也不是這BBS與眾不同或值得注意的理由, 第二點知道偶像歌手如許慧欣等是何許人物的小歌迷們可能還不只14萬人, 所以如果要以一樣的標準看待這些事物的話, 那麼以後維基可能會變質成一個充斥著偶像崇拜、條目內容參差不齊的垃圾場。
所以,我擔心的問題是,一但開了惡例以後,未來我們會越來越沒立場要求別人對條目內容的涵蓋範圍作取捨, 而不是這條例本身的存在會不會造成維基什麼負擔。這點是非常值得大家深思一下,尤其是身為管理員的人, 更應以嚴格的標準看待自己,以免落個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口實,那就不好做事了!
其实争论的关键在于怎样的内容可以收入维基百科。
圍繞李思怡條目內容的討論
條目李思怡原以「幼女李思怡被餓死案」寫入維基百科。Shizhao認為比較象新聞評論,提出刪除請求。經大家討論,原條目經大家修改並重新命名為「李思怡」後,得到保留。參見Talk:李思怡。
圍繞一塌糊塗BBS條目內容的爭論
2004年9月13日一塌糊塗BBS被關站,圍繞一塌糊塗BBS的撰寫標準發生了一場爭議。多名參與者撰寫了很詳細的「一塌糊塗大事記」和「糊塗服務器年表」(參見[1]),Shizhao認為如此事無巨細都要寫上去不符合百科全書體例,Mountain認為詳細的資料無損百科全書的性質,雙方爭議並發生編輯戰,爭論的要點請參見Wikipedia talk:編輯守則#圍繞一塌糊塗BBS條目內容的爭論要點。最終採納了Shizhao的意見。
== 有關「現任」的問題 ==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
我看過很多的條目都會出現「現任」這詞,例如xxx,現任xx總統之類。我想請想一下,這樣會不會有問題,如果那x國總統明天便下了台,那條目便立即不合時宜。還有一些條目的編排型式是,現任xxx(職銜)如下:(接着一大堆名字),後者問題可能更嚴重。請問Wiki有沒有相關指引呢?謝謝! 小勇 20:20 2005年4月26日 (UTC)
時間中心可能是一個比地域中心更隱蔽更複雜的問題,因為沒有人活在過去、同樣沒有人活在將來,於是便以當下為當然。香港基本法第23條便是例子,月日之前不標年份,只是本人對香港政治並不熟稔,有勞各位。--Whw 23:53 2005年4月26日 (UTC)
- 現在維基百科是在不斷地修正、補充和變化中的,因此下台以後就會修正這個人物條目,並補充任期,下台原因等一些內容。因此可以說這也是不斷成長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一個特性,比如海嘯,比如三二六大遊行...--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00:57 2005年4月27日 (UTC)
- 其實百科全書本身就有其時間上的主觀性,編寫者當然都是以"現在"的立足點來描寫已經過去或是現在的世界,所以1871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就不會收錄相對論,我們在時間面前都必須謙卑,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現在深信不移的事物根本就是個笑話。不過關於現任的寫法確實值得斟酌,例如我們都知道(2004年-)代表仍然在任中,這樣子的寫法比單單寫一個現任要來得「去時間中心」一些,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2:29 2005年4月27日 (UTC)
- 我認為現任前任是小問題,等主題人物卸職後再進行修改就是了,其發生的頻率有限不會天天改變,真正的大麻煩應該是牽涉到「去年」「今年」「明年」「迄今」這種時間副詞類的東西,以及些一直在進行中的事物,例如人口統計數字,電視影集的播放集數,在提及時應該很明確的標示出這統計數字的發生點,例如,台北人口有550萬人(2005年),如此後來看到的人才會有一個認知,知道文中提及的數字可能與他閱讀時的現實產生差異了,但,這些有差異不準確的數字都曾經一度是精確的數字,所以不能算是錯誤資料,只是沒有更新而以,更何況,如果把「台北人口數:550萬人(2005年),700萬人(2015年)」兩個前後不同時期進行的統計數字寫在條目中,其實會比直接拿700萬人來取代550萬人的即時更新更有意義,因為這不只是能知道最新數字,還能了解統計資料的歷史演變,是個1+1=3的疊加效應呢!--泅水大象 訐譙☎ 03:11 2005年4月27日 (UTC)
- 如果wiki一天一天發展下去,參與者也不斷增加,「現任」的公職人物的數目及增加的速度應該也頗驚人吧?改變的頻率可能也比現時為多呢,會不會發展到天天時時分分秒秒在變,我也不知道。如果我們把現任,改寫為「第x屆」或「x年度」會否好點?或者把時間性的任期連接個模板可提醒過期,大家覺得怎樣呢? 小勇 05:03 2005年4月27日 (UTC)
- 感謝你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覺得都不錯 --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05:26 2005年4月27日 (UTC)
- 如果wiki一天一天發展下去,參與者也不斷增加,「現任」的公職人物的數目及增加的速度應該也頗驚人吧?改變的頻率可能也比現時為多呢,會不會發展到天天時時分分秒秒在變,我也不知道。如果我們把現任,改寫為「第x屆」或「x年度」會否好點?或者把時間性的任期連接個模板可提醒過期,大家覺得怎樣呢? 小勇 05:03 2005年4月27日 (UTC)
- 我認為關於百科條目的時間中心問題可以列為一個守則放在寫作指南中介紹,但是,很難作為一種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規範,理由在於不是每個人打從一參加就能理解「觀點中心偏頗」的問題與百科全書特性及讀者觀點之間的衝突問題,因此到頭來還是得由一些熟悉此政策的老手到處當糾察隊改正吧!至於解決方式,我建議可以參考英文版等其他與版,在提及政治人物頭銜時通常都會同時寫出其上任年份(我認為寫第幾屆的效果不好,因為很少人會記得這些數字),會變動的統計數字則提及統計年份。雖然有任期的人物資料是這類問題的一個重要種類,但我認為只把時點中心的問題目光侷限在「人物」的範圍內,有點不夠廣泛,畢竟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已呢。--泅水大象 訐譙☎ 07:02 2005年4月27日 (UTC)
- 我也同意用年份會較好。不如就不要用「現任」或「現在」這些詞好了,何如「某某是某會的現任主席」改為「某某是某會的主席(2005年-)」;「現在很流行......」改為「由2004年開始流行......」等。不知道這樣可以嗎? --奧士文\(^o^)/ (歡迎找我) 08:13 2005年4月27日 (UTC)
- 其實用「前任」也可能會有些潛在問題的,例如寫了「某某是前任主席」,過了一段時間,換了另一人上任及卸任後,某某又重當上那主席位置,到時觀看者便會覺得:「某某怎會是前任呢?他是現任的呀!」如是這般。這類例子曾數次出現在日本首相,美國總統也曾出現過。--奧士文\(^o^)/ (歡迎找我) 09:03 2005年4月27日 (UTC)
- 只是以事論事罷了,這裏的討論都不會是發給特定的某一個人,所以沒有強辦的成份,有意見就拿出來大家討論討論,所謂集思廣益嘛!如果認為某些事情不重要,ok!這意見會被尊重,大可以不理會這些討論。雖然這些意見並不是什麼規定,但既然要放入寫作指南,細心一點也無妨(立法精神嘛)。還有一點也想討論一下,例如「a學校(現b學校)」這寫法有沒有問題呢?萬一到時學校合拼、改名或倒閉後,會不會很混亂呢?我看過樓上的討論後有些擔心了。請問有沒有更好的寫作方法可以提供?--奧士文\(^o^)/ (歡迎找我) 10:39 2005年4月27日 (UTC)
- 有些地方,例如國家介紹的欄,必有現任xx總統之類。是否也要把該總統的任期寫上去?就像我前排看過印度尼西亞條目,發覺人家換了總統數個月,也沒有人把這個條目更新。現在的Wikipedia:維基專題:國家有否恆常做這類更新?--Hello World! 16:06 2005年4月27日 (UTC)
- 其實不僅時間上會有這種問題,在內容的表述上也會有一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把某個主題和中國、台灣或者香港扯在一起,例如,某部電影的條目,明明是美國電影,卻非要說明在中國大陸或者台灣的播映日期等情況,這就是一種POV的表現,既然提到了中國大陸或者台灣,那麼就應該提到其他國家,為什麼在中文地區的放映就這麼重要?這種中國中心或者稱為「華人中心」的例子實在太多。當然,其實其他語言版本也存在同樣的這種問題。我們應該重視這個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55 2005年4月28日 (UTC)
- 這種POV雖然是很常見的,不過反向思考,其發生的原因可以說是在於編輯不夠周延造成的。例如,當我們說某部美國電影時,提到了這部電影在中港台三地的譯名,卻沒有提到其他國家的譯名,以一種角度來說這是中港台三地中心的POV,但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視為是其他國家譯名資料的欠缺,當然,這個其他國家的譯名不是隨便國家都可以寫上,基於這是中文版的理由,除非有出現「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中文翻譯的譯名」,否則也不適合種種都收錄。或者,跳脫中文版的觀點,把整個維基視為一個完整的群體,在這種架構下,如果某部美國電影有不同的德文譯名、法文譯名、俄羅斯文譯名,它們都可以自由地在相關語文的版面上添加上,這樣就比較不會有POV的感覺了。我覺得有時NPOV的原則有被放大過度的問題,舉例來說,三島由紀夫是日本作家,英文版在介紹他時,有美國網友加上了一些三島著作的英文翻譯版在美國上市的時間與譯者等詳細列表,這一方面可以被視為是關於三島資訊的一種詳細補充(而且蠻有意義的),但一方面也可被視為是美國人中心的POV。但我們真的可以因為要追尋NPOV,而要求把這個列表從英文版的條目上刪除嗎?好像有點矯枉過正也!我們該做的應該是把英國版的英文譯本資訊也加上,把中文版的譯本資訊放在中文維基上,把法文版譯本的資訊放在法文維基上來「平衡」它。所以,所謂的NPOV應該是追尋敘述角度的平衡,例如講「我國」「國內」會讓人一頭霧水之類的,但是我不認為會嚴重到像上面Shizhao兄講的那情況,要達到那樣的平衡太難,而且會扼殺掉很多實際上有意義的資料呢!--泅水大象 訐譙☎ 11:17 2005年4月28日 (UTC)
究竟要用那個?現在被移來移去,好像一團糟了。管理員處理(刪除或重定向)的時候,請注意保留有實質編輯貢獻的那一個。--roc (talk) 00:15 2005年6月16日 (UTC)
- 可用刪除、移動、再反刪除的方法,把兩個頁面的歷史合併。現在先把用全形括號的 攀枝花(城市)(頁面歷史只有redirect)移除。--Hello World! 00:17 2005年6月16日 (UTC)
謝謝!就是說,反刪除的時候,若同名條目已存在,會使歷史合併?回到原題,我認為應該使用攀枝花市的名稱,沒必要加括號,其真正內容目前在攀枝花 (城市),其他頁面的歷史都是因為移動或重定向產生的。--roc (talk) 00:35 2005年6月16日 (UTC)
看到更改,現在歷史丟啦。我覺得,如果最後要使用攀枝花市的名稱,現在應該恢復攀枝花 (城市),刪除攀枝花市,再移動攀枝花 (城市)到攀枝花市,最後刪除攀枝花 (城市)。--roc (talk) 00:41 2005年6月16日 (UTC)
全部已弄妥了。第一是刪除攀枝花市,第二是把攀枝花 (城市)移到攀枝花市,第三是復原攀枝花市原有的貢獻歷史。隨後,再刪除攀枝花 (城市)(如不需要保留此重定向)。若你見到貢獻歷史丟失,多數是系統較繁忙,需要一段時間整理。我現在已見到了全部貢獻歷史了。--Hello World! 00:48 2005年6月16日 (UTC)
喔,是這樣。謝謝!我也看到合併的歷史了。--roc (talk) 00:55 2005年6月16日 (UTC)
好複雜,頭暈。--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01:16 2005年6月16日 (UTC)
什麼亂七八糟的啊,看不懂!攀枝花市是四川的一個鋼鐵城市,你們把她變來變去的幹嗎?
- 我們之前正是討論怎樣把它搬到正確的地方去。--Hello World! 14:27 2005年10月6日 (UTC)
參看en:Wikipedia:How to fix cut and paste moves。--Hello World! (✉) 14:38 2006年3月2日 (UTC)
== 給生僻字注音 ==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
條目標題中假如出現比較生僻的字或者生僻的讀音,wikipedia是否應該給生僻字注音?不然把條目讀完還不知道標題到底如何讀音,是件很尷尬的事。
像日文wikipedia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每個條目基本上都給標題注音,當然日文的多音字現象比中文嚴重得多,中文只需要給生僻字注音就行了。
我在金眶鴴條目中作了一個樣本,大家覺得如何?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如「金眶鴴(鴴:讀恆)」。這樣還可以把粵、閩南語讀音加上去,如「金眶鴴(鴴:國語讀恆,粵語讀恆,台語讀恆)」。-- ran(留言) 22:31 2005年6月29日 (UTC)
用漢字注音似乎較好,不必列明是那種方言(或稱為使用純粹漢字的語言)。因為各地發音一般自成系統,選出一個在絕大多數方言(或語言)中都能正確標音的字,應該不難,就好像上面的「恆」。--roc (talk) 02:07 2005年6月30日 (UTC)
- 我認為用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標音就好。這裏畢竟是「規範漢語維基」,而規範漢語就是用普通話/國語來發音、用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標音的一種語言,這根本不存在着歧視其他中文方言的問題,因為其他方言不是「規範漢語」。雖然用漢字標音能巧妙地避過這種爭議,不過我認為「規範漢語就是普通話/國語」是一種「無可爭辯的定律」。這是我的個人意見。 -- Tonync (talk) 17:58 2005年6月30日 (UTC)
假如不注粵語讀音的話,那麼粵語用戶不是更想從中文維基獨立出去了?現在中文維基的詞彙、語法、句法等都使用北方話,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港澳的報刊書籍等也是如此,但是至少人家使用粵語來讀音的啊,現在連注音都用北方話,那麼人家不是覺得中文維基已經全盤「北」化了,必須把粵語分離出來?尤其是對於大多數習慣用北語寫作,粵語讀音的粵語用戶,只注北音的話,本來不想從中文維基分離的人恐怕都會有分離的想法了。
用漢字注音的好處就是,可以用一個字來給所有的方言注音,如上面的「恆」字。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大陸、新加坡用拼音,台灣用注音,香港用粵語同音字。-- ran(留言) 18:34 2005年6月30日 (UTC)
- 我想補充說明「規範漢語」的問題。的確,我們需要使用規範中文來寫「中文維基」,否則大家各寫各的,閱讀起來一定很彆扭,甚至會看不懂。也的確,因為中國最近幾個世紀的事情,北京官話成為現代語音標準。但是,漢語的書面規範,並不是北京官話或北方方言。白話文運動開始前,漢語的書面規範是文言經典;現在中國大陸的書面漢語規範,我仍然記得小時候課本寫的:現代中華民族的共同語,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所以,不會講普通話的人(好像毛澤東就不會吧),照樣可以寫作規範漢語。另外,我的山東話是北方語系,但我跟爸媽講話時,不會唸「恆」為北京音heng2呀,也不會用「尷尬」「搞笑」「你在做什麼?」這樣非山東話來源卻很標準的規範漢語呀?但我的確會把「鴴」唸得跟「恆」一樣。總之,「規範漢語」不等於「北京話」或「北方話」,而我們中文維基只要還是書面中文,就應當堤防以普通話/國語為主、甚至至上唯一的意識。(當然,在漢字後,再加註拼音或注音,也當然可以啦,畢竟大多數讀者認得其中至少一種。)--roc (talk) 03:10 2005年7月1日 (UTC)
- 我覺得還是用同音漢字注音的方法好,畢竟在所有不同的方言中,同音漢字的發音基本還是一致的。日本人有一種統一的假名,漢字注音既然還沒有統一的方法,為什麽還要搞得那麽複雜。簡繁轉換消除了兩種頁面並存的複雜方法,注音要是再搞一套複雜的東西,只能增加使用的困難。《易經》中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是非常有道理的,越複雜參加的人越少,禪宗將佛教理論大大地簡化,因此也非常快地發展起來了,用同音漢字注音早在《康熙字典》中就使用了,是避免又因為不同的方言使用造成矛盾的最好方法。不必再分成不同的方言。--方洪漸 04:14 2005年7月1日 (UTC)
- 注音的理由只應該是生僻字,而不是方言發音的不同。另外不贊成用同音字注音。如果同音字注音只是因為存在不同的注音體系,不妨把這幾種最常用的注音都放上去。比如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和注音符號。--Alexcn 12:00 2005年7月2日 (UTC)
幸好我閱讀的時候習慣使用普通話。>.< 能不能做到自動轉換?簡體是用拼音,台灣繁體使用注音(或者台灣當前的官方拼音),香港繁體使用同音字(因為粵語沒有統一的拼音標準)。O_O --yacht [new talk | talk] 14:12 2005年8月25日 (UTC)
粵語還是應該標音符,但似乎應標最常用和準確的一種。當下這麼多不同的粵音拼音,是一些所謂語言學家玩弄出來的把戲。--Hello World! 14:27 2005年10月6日 (UTC)
我有個香港網友說不會注音也不會漢拼...
對了,目前維基百科上的拼音對照表幾乎各拼音都有列,不知能否合拼作一個條目--蒼空 翔 有事點我 08:10 2005年10月27日 (UTC)
有人拿着雞毛當令箭---以「侵權」為名義隨便刪除條目
條目楊蔭榆(1884年–1938年)被xx雲彩和draoxing以「侵權」和「抄襲」為名而要「快速刪除」。根據維基關於「合理使用」和「版權」的正式方針: 版權法所保護的只是一種想法的創造性表達方式(creative expression of ideas),而不是想法或信息本身。因此,閱讀一條百科全書的詞條或其他著作後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然後再提交給Wikipedia的過程是完全合法的。
「楊蔭榆"條目中的每一句話都已經「用自己的語言」徹底的改寫。關於條目對象的個人學歷,比如如何時入哪個學校,如何能夠「抄襲」? 條目中的引文也都已經註明了出處,根本談不上什麼侵權,更無所謂「抄襲」。
xx雲彩和draoxing連起碼的「版權」常識都不知道麼?--民國九十六年 12:53 2007年1月15日 (UTC)
為防止draoxing等人濫用權限,在討論前刪除條目,特將條目全文放在這裏,讓大家看看
楊蔭榆(1884年–1938年),江蘇無錫人,教育家,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
楊蔭榆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在其兄楊蔭杭[1]創辦的錫金公學就讀,學習近代數理知識,開男女同校的風氣之先。後來,楊蔭榆受父母之命,與寓居無錫的常州籍某蔣姓人家的子弟成親。不料新婚之夜,楊蔭榆「發現對方竟是個愚蠢無能之輩,和自己沒有半點共同語言」,於是她一直端坐到天亮,大清早就毅然返回家中。由於她態度堅決,這樁包辦婚姻終於告吹,而從此以後楊蔭榆終生獨居,再也沒有結過婚。[2] 楊蔭榆在蘇州景海女中讀書2年後,轉學到上海務本女學,直至畢業。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江寧學務公所錄取她官費留學日本。她先入青山女子學院,後在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理化博物科學習,在1911年(宣統三年)畢業回國,1913年(民國2年)應聘任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教務主任,1914年(民國3年)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學監。1918年(民國7年),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應選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專業,於1922年(民國11年)穫碩士學位後回國。
1924年(民國13年),在前任校長許壽裳的推薦下,年僅40歲的楊蔭榆被教育部聘為為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校長,學校名稱從此改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楊蔭榆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拒絕匯入「革命潮流」,希望「把女子培養成賢妻良母,而非革人命者」。[3] [4]
1924年9月,皖系與直系軍閥之間爆發戰爭。暑期回家度假的3名女師大浙江籍學生,因交通被阻沒有如期返校,楊蔭榆以違章為由,勒令3人退學。「女師大學生自治會」在許廣平等人的帶頭下,要求楊蔭榆收回成命,在遭到拒絕後,「自治會」發起了驅逐校長的風潮。中共北京市委也專門派出幹部到女師大了解情況,並與地下學生黨員繆伯英、 李桂生、李友蘭等人一道培養骨幹、指導運動。[5]魯迅等人也對楊蔭榆進行了激烈批判,楊蔭榆被形容為為「專制魔君、女性壓迫者、教育界蟊賊、反革命分子」等等。[6]楊蔭榆為了整頓校紀而開除了許廣平等左翼激進學生,矛盾更為激化,楊蔭榆最終辭去了校長一職。
離開女師大的楊蔭榆,南下並長住在蘇州,依舊從事教育事業。她先後在蘇州女子中學任首席自然科學教師,講授教育測驗、數學等課程,在中央大學區立民眾教育學院任講師,在蘇州中學任英語教師,在東吳大學任日文兼教育學教授等。她因為教學認真、工作負責,而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1937年(民國26年),日本「皇軍」侵佔蘇州,楊蔭榆目睹日寇種種暴行,為了保護女生而數度到日軍司令部提出抗議,於1938年(民國27年)1月1日被日軍殺害於盤門外吳門橋,,時年僅54歲。[7]次年安葬於蘇州靈岩山繡谷公墓。[8]
註釋
↑ 作家楊絳是她的侄女。
↑ 高雲貴: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楊蔭榆
↑ 徐沛: 魯迅天敵
↑ 據許廣平回憶:「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 張耀傑: 女師大風潮的起因──制度比人強﹕許廣平的傾城傾國
↑ 魯迅作爲客座教授對校長楊蔭榆進行了如下批判:「在寡婦或擬寡婦所辦的學校里,正當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應當天真爛熳,非如她們的陰沉,她們卻以為中邪了,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非如她們的萎縮,她們卻以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女學生們只能「以她們為師法,使眼光呆滯,面肌固定,在學校所化成的陰森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這才能敷衍到畢業……」,「推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反動軍閥的幫凶、封建餘孽的化身」。(《魯迅全集》)
↑ 楊絳關於楊蔭榆的死有如下的記述:「日寇侵佔蘇州,……三姑母住在盤門,四鄰是小戶人家,都深受敵軍的蹂躪。據那裏的傳聞,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見日本軍官,責備他縱容部下奸淫擄掠。軍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還他們從三姑母四鄰搶到的財物。街坊上的婦女怕日本兵挨戶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裏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兩個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麼話哄她出門,走到一座橋頂上,一個兵就向她開一槍,另一個就把她拋入河裏,他們發現三姑母還在游泳,就連發幾槍,看見河水泛紅,才揚長而去。」(《楊絳作品集.回憶我的姑母》)
↑ 蘇雪林在得知楊蔭榆被害後,在《悼女教育家楊蔭榆先生》一文中寫道: 「如果世間公理不滅,她所受的那些無理的攻擊,總有昭雪的一天.......咳!蔭榆先生死了,她竟遭大日本的「皇軍」慘殺了,誰能料到呢?她若不辦二樂補習社,則無女生寄居,無女生寄居則她可以輕身遁往安全地點,她的死是為了保護女生而死,為了熱心教育事業而死。我們只須憑着良心,幹我們認為應當幹的事業,一切對於我們的惡視、冤枉、壓迫,都由它去,須知愛的犧牲,純正的犧牲,在永久的未來中,是永遠有它的地位,永遠流溢着芬芳的。」
維基編輯使用自由版權內容也應尊重他人版權
身為維基百科的編輯者,會對於不遵守開GFDL等開放版權協議的使用者感到反感,並且指為抄襲,例如某個ISP的百科計劃,或是台鐵曾抄維基百科相關條目作為網站內容且不標記出處.....等事件,都受到維基百科使用的反感甚至譴責。但是最近零星發現,有些維基百科的使用者在抄別的版權相容網站內容時,非但不標記出處,甚至還把標記的出處刪除。身為維基百科編輯者的一員,我以能參與內容開放的運動為榮,但是維基百科只是內容開放平台的其中之一,我們應該彼此尊重,不該犯了我們常在指責別人的錯誤。--KJ(悄悄話) 2007年12月8日 (六) 12:40 (UTC)
- 同意這個意見。建議維基百科採取措施要求標記出處,否則也按Copyvio處理。-自由之大天使唱唱反調 2007年12月8日 (六) 13:15 (UTC)
「編輯方針」那一節看不太懂,疑問:
基本上沒有人懷着征詢上一位編者意見的想法,就去編輯條目,不過,我們如不去做的話,維基的進度會慢得可憐。
這一句是想表達什麼意思? ——C933103(留言) 2016年2月2日 (二) 18:59 (UTC)
重寫WP:編輯方針
新版本放在這兒。請各位給予意見。
現在通用的版本是按2005年的英文版譯過來的,十多年還未有人翻修,也算是一項紀錄呀。雖說是重寫(譯),但其實中心思想和舊版一模一樣:就是毫無約束力的與人為善,多救條目,少刪除。
想不到我也有為保留派寫文的一天呀...
- 新版內容只有少部分參照了舊中文譯本,原因是舊版同樣沒有實質性的規範措施(新版一樣沒有),故只需確保中心思想一致即可。--Temp3600(留言) 2018年5月16日 (三) 17:17 (UTC)
- 如無人討論,公示到24/5止。--Temp3600(留言) 2018年5月19日 (六) 14:07 (UTC)
- 做了部分(非全文)的審閱和語句修飾。如果認知接納度不足,是否先設立為指引(但名稱是方針……)。「符合三大內容方針:即中立的觀點(本項不等於沒有觀點)、可供查證及非原創研究的事實及概念都應保留。」闡述未涵蓋關注度,可供查證不等於有關注度。--YFdyh000(留言) 2018年5月21日 (一) 19:52 (UTC)
- @YFdyh000:方針地位單純繼承自原來的頁面,我沒有意見。後一項譯自"Likewise, as long as any of the facts or ideas added to an article would belong in the "finished" article, they should be retained if they meet the three article content retention policies: Neutral point of view (which does not mean no point of view), Verifiability and No original research.",您覺得是我翻譯上的疏失,還是原句有問題?--Temp3600(留言) 2018年5月22日 (二) 05:46 (UTC)
- 「the "finished" article」未有體現,它有關條目的關注度和WP:NOT。「向已有條目添加的……」如何,「已有條目」仍能變成「被刪除條目」。--YFdyh000(留言) 2018年5月22日 (二) 13:16 (UTC)
- @YFdyh000:好的,已改。--Temp3600(留言) 2018年5月23日 (三) 18:30 (UTC)
- (?)疑問--有什麼簡要方式可以呈現新舊版的差異嗎?這樣也許更多用戶會參與。Wetrace歡迎參與人權專題 2018年5月26日 (六) 01:47 (UTC)
- 這個實在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全篇的用字全部不同,但中心思想一致。如果要顯示差異,恐怕得將全文抄來這兒才行。--Temp3600(留言) 2018年5月26日 (六) 10:29 (UTC)
- 這個?--J.Wong 2018年5月26日 (六) 21:28 (UTC)
- (?)疑問--有什麼簡要方式可以呈現新舊版的差異嗎?這樣也許更多用戶會參與。Wetrace歡迎參與人權專題 2018年5月26日 (六) 01:4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