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 (中國)
漢江,亦稱漢水,又名襄河,古稱
漢江 | |
---|---|
別名 | 漢水、襄河、沔水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州 | 陝西省 → 湖北省 |
地區 | 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河南省、湖北省 |
流域 | |
水系 | 長江水系 |
源頭 | 沮水、漾水河、玉帶河 |
• 位置 | 陝西省漢中市 |
河口 | 入長江 |
• 位置 | 湖北省武漢市漢口龍王廟 |
• 海拔 | 18米(59英尺) |
流域面積 | 159,000 km2(61,000 sq mi) |
城市 | 漢中市 安康市 丹江口 老河口 谷城 襄陽市 宜城 鍾祥 沙洋 仙桃 漢川 武漢市 |
本貌 | |
長度 | 1,577 km(980 mi)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1,710 m3/s(60,000 cu ft/s) |
• 最小流量 | 577 m3/s(20,400 cu ft/s) |
• 最大流量 | 3,361 m3/s(118,700 cu ft/s) |
特徵 | |
左岸支流 | 褒河、旬河、夾河、丹江、唐白河、漢北河 |
右岸支流 | 任河、堵河、南河 |
漢族的族稱追根溯源即來自漢水。秦惠文王置漢中郡,名字取自漢水。[2]後劉邦受項羽封於巴、蜀、漢中,都於漢中郡南鄭,因稱漢王,統一天下後亦以「漢」為國號。[3][4]漢朝前後400餘年,經濟、文化和疆域都有重大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漢人從此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通稱。[5]
名稱
漢江、漢水之名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書·禹貢》中就有「嶓冢(嶓冢山)導漾(漾水河),東流為漢」[6]。《詩·小雅·四月》中有「滔滔江漢,南國之紀」[7],將漢水與長江並稱為南方的兩條大河。
沔水之稱,亦可追溯至《書·禹貢》:「浮於潛,逾於沔」[6]。《史記》記載:「於是自殽以東……大川祠二……水曰濟,曰淮。……自華以西……名川四……水曰河……沔……湫淵……江水。」[8]《水經》中只稱「沔水」,不稱「漢」;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兩種稱呼都有使用,「互相通稱」[9]。但也有把沔水看成是漢水的上游段的,如東晉梅賾所獻尚書偽孔傳稱「漢上曰沔」[10]、「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11]。
襄江、襄河,特指漢水襄陽段或襄陽以下。《明史》記載:「襄陽倚……漢水在城北,亦曰襄江。」[12]《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襄河者,漢水自襄陽來也。」[13]
流域範圍
漢江流域之北為黃河流域,以秦嶺、外方山、伏牛山為分水嶺;東北為淮河流域,以伏牛山、桐柏山為分水嶺;西南隔大巴山、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為鄰;東南為江漢平原,與長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嶺。
流域面積達15.9萬平方公里,從西北至東南長約820公里,涉及陝西、湖北、甘肅、四川、重慶、河南等6省的21地、79縣。流域內總人口達3955萬人(2006年),其中湖北、陝西、河南分別佔53.76%、21.14%和24.53%。[1]
水系特徵
幹流全長1577公里,總落差1964米。上中游以丹江口為界,中下游以鍾祥為界。上游長約925公里,流域面積約9.52萬平方公里,盆地與峽谷相間,河深水急;中游長約270公里,流域面積約4.68萬平方公里,流經丘陵河谷盆地,河床不穩定,時沖時淤;下游長約382公里,流域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多曲流、洲灘,兩岸築有堤防。襄陽以下,河槽上寬下窄,河道逐漸收攏,再加上可能的長江洪水頂托,遇大水時水流疏通不暢,深受洪災威脅。
流域水系呈葉脈狀,支流大多較短小,左右岸分佈不均衡。流域面積在0.5萬-1.0萬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旬河、夾河、唐河(唐白河支流)、南河、漢北河;流域面積在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堵河、丹江、唐白河。其中,唐白河流域面積居首,丹江長度第一,堵河水量最大。[1]
水文要素
降水、蒸發
降水以降雨、降雪為主,鮮有冰雹、積雪。流域內年均降水量約873毫米,下游地區可達1100毫米以上,上中游地區約700-900毫米。時間分配不均勻,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下游約為4-7月,上游約為7-10月)占年降水的55%-65%。
年均水面蒸發量約為700-1100毫米,空間上西少東多,時間上1或12月最少。[1]
徑流
流域內1956-1998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66億立方米。年際變化大,如皇莊水文站鍾祥最枯年徑流量(182億立方米,1999年)約為最豐年徑流量(1060億立方米,1964年)的六分之一。年內變化大,主汛期(7-10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5%,約為枯水期(11月-次年6月)的2倍;最大月徑流量約為最小月的10倍。[1]
泥沙
漢江本是長江中游的主要產沙區,為湖北省內輸沙模數最大的地區,幹流年均含沙量為0.5-2.0千克每立方米。7、8、9月的來沙量佔全年的80%以上。丹江口水庫建成後,泥沙淤積庫內不出,中下游沙情大幅改善,黃家港水文站丹江口年均輸沙量減至建庫前的1.2%,皇莊年均輸沙量減至建庫前的16.5%。[1]
水質
漢江幹流水質總體較好:數據表明,水質達Ⅱ類以上河段佔平均河長的78%;Ⅲ類河段佔13.82%,多在中下游地區;Ⅳ類河段佔7.78%,主要在上游的漢中、安康地區。支流中,丹江水質較好,所有測站全年水質均達到Ⅱ類,唐白河水質較差。[1]
地形地勢
漢江流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秦巴山地,海拔1000-3000米;中部為南襄盆地,海拔100-300米;東部為江漢平原,平均海拔20-40米。幹流總落差1964米,河口處海拔18米。流域內山地佔55%,主要是西部的中低山區;丘陵佔21%,多分佈於南襄盆地和江漢平原的邊緣地帶;平原佔23%,主要為南襄盆地、江漢平原和漢江河谷;湖泊1%,基本分佈於江漢平原。[1]
自然災害
水災
漢江流域早在公元前就有關於洪水的記載。平均約一百年就可能發生一次特大洪水。1416年以來,特大洪水的記述更多,1583年至今發生7次特大洪水。1822年-1949年,漢江幹流堤防發生潰決的有76年,平均2年不到潰決一次。
1583年(萬曆十一年)夏四月,漢江滿溢,覆沒金州城。興安州(今安康)「漢水漲溢,高城丈余」,全城淹沒一空,溺死者五千餘人。估算安康站洪峰流量36000秒立方米,為900年最大歷史洪水。下游黃家港站(位於丹江口水利樞紐壩址下游6公里,為丹江口水庫出庫控制)洪峰流量61000立方米/秒。
1647年、1693年、1706年、1770年、1832年、1852年、1867年、1921年、1935年,漢江均發生特大洪災。1921年漢江洪水,安康「坐在城牆頂上可以洗腳」。1935年漢江洪水,中游襄陽站出過52400秒立米的洪峰,鍾祥達到57000秒立米。
1949年安康大水,西關民房內洪水深1米。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漢江洪水與長江洪水遭遇,潛江市漢江右岸堤壩潰決,造成45.3萬人受災。1965年、1974年,安康老城東、西關均被水淹。
1981年8月長江上游川江大洪水時,就是嘉陵江和漢江流域同時出現了強降雨。
1983年,漢江全流域大暴雨,7月31日洪峰最大流量31000秒立米(歷史已知最大值是1583年的推算值36000)。安康市城區遭受滅頂之災,直接損失達8億元;下游局部地區受災,受災人口接近9萬。
1990年,漢江上游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漢中平川段100萬人受災。[1]
旱災
漢江流域的旱災多為輕旱。上游多夏旱,商洛、安康、漢中等地區平均受旱率在20%上下;中下游多伏旱,襄陽為重旱災害多發區,極端乾旱機遇最大的則數十堰。[1]
水土流失
漢江全流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積約為6.26萬平方公里,其中以漢江幹流沿岸、丹江中上游和漢江源頭區最為嚴重。[1]
地震
漢江流域大部分處於弱震區,很少發生較強地震。只有漢中-安康一個中強地震帶;788年(貞元四年)安康曾發生6.5級大地震。
丹江口水庫1967年蓄水後,產生誘發地震,十幾年內大小地震500餘次。最大地震發生在1973年,震級4.7級。1980年後,庫區地震數量減少,強度降低,趨於平穩。[1]
水能開發
漢江流域水力資源全流域理論總蘊藏量1083.16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量裝機容量約820萬千瓦,經濟可開發量裝機容量約780萬千瓦。水力資源集中於上游,佔全流域的60%以上;幹流占水力資源總量的47.1%,支流52.9%;中小型電站佔62.4%,大型電站佔37.6%。
漢江全流域已經或在建水電站168座,總裝機容量367.49萬千瓦,年發電量126.86億千瓦時。幹流現已建造石泉、喜河、安康、丹江口、王甫洲、蜀河、崔家營、興隆等8座水電站。[1]
交通
過江通道
航運情況
漢江幹流從漢中洋縣開始可以通航,通航里程1342公里。
各河段航道等級:洋縣—黃瓜架,等級以下;黃瓜架—安康水庫,Ⅳ級;安康水庫-白河,Ⅵ級;白河—神定河鄖陽區,Ⅶ級;神定河—丹江口,Ⅴ級;丹江口—皇莊,Ⅳ級;幹流下游段,全年Ⅴ級,中洪水期Ⅳ級;河口段(蔡甸—河口)全年Ⅳ級,中洪水期Ⅲ級。[1]
湖北境內漢江九級航運樞紐建設
航運樞紐 | 建成年份 | 航行能力 | 建築物 | 位置 | 註釋 |
---|---|---|---|---|---|
白河(夾河)水利樞紐 | 2015年11月10日開工 | 單級一線船閘2X500t級 | 最大壩高40.4m 校核洪水位203.87m 總庫容2.51億m³ 設計洪水位199.18m 正常蓄水位193.73m 正常庫容1.30億m³ 死水位191.73m 死庫容1.08億m³ 調節庫容0.22億m³ 裝機180MW,年發電量6.0億kWh | 鄖西縣與白河縣交界處,白河縣城上游11.0km處 | 上距蜀河水電站40.0km 回水長度39.77km。投資29億元 |
孤山水利樞紐 | 2016年底開工 2021年底完工 | 四級通航標準船閘2021年底通航 | 壩頂高程188m,壩頂長度640.45m,最大壩高49.2m。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177.23m,相應庫容1.09億m³ 總裝機18萬千瓦,年發電5.90億千瓦時 | 鄖西縣及鄖縣境內 | 上距白河(夾河)水利樞紐35.5km河段航道由VII級提高到IV級,滿足500噸級船隊通行,下距丹江口水利樞紐壩址179.5km。投資34.86億元 |
丹江口水電站 | 年 | 一級垂直升船機、中間渠道、一級斜面升船機,150t級改造為300t級,最大提升高度62m | 壩頂高程176.6m,正常蓄水位170.0m,校核洪水位174.35m, | 漢江與丹江匯合處下游800m | 下游千噸級航道 |
王甫洲水利樞紐 | 1995年2月開工,2003年11月通過竣工初步驗收 | 船閘近期通過300t級船隊,遠景500t級船隊 | 最大壩高33.9m。擋水前沿總長約19km。正常蓄水位86.23m,相應庫容1.495億m³,設計洪水位88.11米,校核洪水位89.3m,總庫容3.095億m³。死水位85.48米,死庫容1.207億立方米。調節庫容0.28億立方米。無調節洪水能力。總裝機109MW,年發電量5.81億kWh | 老河口市市區下游約3km處 | 上距丹江口水利樞紐30km,為丹江口水電站的反調節水庫 |
新集水利水電樞紐 | 2017年12月開工 | 千噸級船閘 | 最大壩高23.28m,水庫正常蓄水位76.23m,相應庫容3.012億m³,具有日調節能力;電站總裝機容量120MW,年發電量5.09億kW·h | 襄城區白馬洞 | 上距王甫洲水電站約47.5公里 總投資約43.79億元 |
崔家營航電樞紐 | 2005年11月,2009年3月船閘建成通航,2010年總體建成 | 千噸級船閘 | 壩頂高程66.0m。最大壩高13m。總裝機容量為9萬千瓦 年可發電3.7億度 | 示例 | 上距新集水利水電樞紐約63.5公里 渠化漢江航道33公里和支流唐白河航道17.5公里。總投資20.61億元 |
雅口航運樞紐 | 2016年12月開工,2020年1月12日船閘通航,2020年底建成 | 三級航道船閘,一次過閘4艘(雙排雙列)千噸級船舶或1.4駁千噸級船隊,35分鐘 | 壩長2.28km,最大壩高14m,正常蓄水位55.72米,正常庫容庫容5.41億m³,總庫容6.99億m³,總裝機容量為75.62兆瓦,年平均發電量3.72億千瓦時 | 宜城市區下游15.7km流水鎮雅口村 | 淹沒庫區上游龍門灘、水佛廟、巴家洲、牛路口、確家套和郭海營共6個灘群,抬高漢江航道水位2.5米以上。至上游崔家營樞紐52.67km河段通航標準由Ⅳ級提高到Ⅲ級千噸級通航標準。工程總投資33.5億元。 |
碾盤山水利樞紐 | 2016年12月26日開工,在建,2022年建成 | 三級航道船閘 | 壩長1209米,最大壩高29.22米 正常蓄水位50.72m,死水位50.32m,總庫容8.77億m³,死庫容7.94億m³。裝機容量180MW,年平均發電量6.16億千瓦時。 | 鍾祥市 | 至上游雅口航運樞紐63.95公里漢江水位抬高11米 項目總投資66.36億元。 |
興隆水利樞紐 | 2009年2月開工 2013年建成 | 三級航道千噸級船閘,2013年4月通航 | 設計、校核洪水位41.75米,正常蓄水位36.2米,水庫總庫容4.85億立方米,最大下泄流量19400立方米/秒 裝機容量為40兆瓦 年發電量達2.25億度 | 潛江高石碑鎮與天門市多寶鎮鮑嘴交界處 | 上距碾盤山水利樞紐117km 下距河口273.7km 工程投資30.5億元 |
各段分述
源頭
漢江有北源沮水、中源漾水河、南源玉帶河三個源頭,均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內。
中源漾水河發源於寧強縣東北部,流程較短。南源玉帶河發源於寧強縣南部,長101公里。北源沮水發源於留壩縣與寶雞市鳳縣交界的紫柏山南麓的黃花坪溝,向西南流,穿過勉縣後,在略陽縣內的黑河壩鄉與白河匯合,然後又向東南流回勉縣境內;以白河口為界,上游稱黑河,長112公里,下游稱沮水,長18公里。
在勉縣,漾水河與玉帶河先在新鋪鎮炭廠寺匯合,隨後沮水在土關鋪鄉沮水村匯入,三源匯合後始稱漢江,已頗具大河規模,自西向東流至武侯鎮後進入漢中盆地。[1]
正源
中源漾水河長度、流域面積、流量均較小,卻在傳統上被視為正源。《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6]學者認為,在《尚書》記載的年代之後,公元前186年(西漢呂后二年)武都地區的大地震,最終導致原為古漢水上游的西漢水被襲奪,變成嘉陵江上游,從此古漢水一分為二。這也可以解釋現在的漾水河為何會擁有跟河流大小不相符的寬廣河谷和普遍沉積現象。[14][15]
今漢江的正源,《中國河湖大典》根據「河源唯遠」原則,定為北源沮水。[1]也有學者根據河谷的一貫性,排除出自逼仄峽谷的南北兩源,定正源為河谷寬廣的中源漾水河。[14]也有工具書定正源為南源玉帶河,如《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漢江源自米倉山西麓。[16]
上游
漢江流出河源區後,從勉縣武侯鎮開始,穿越南鄭縣、漢中市區、城固縣,至洋縣龍亭鎮大龍河口才又進入峽谷。該段河長約105公里,寬300-400米(洪水期1000-2000米),流域面積萬餘平方公里,中間即為漢中盆地。該河段內,穿過盆地進入漢江的支流,北有褒河、湑水河、灙水河,南有漾家河、濂水河、冷水河、南沙河等。
漢江流出漢中盆地,即進入一段長約600公里的峽谷河段,河床狹窄,河谷陡峻,水流湍急,一瀉千里,水力資源豐富,丹江口水電站、安康水電站等均坐落於這片峽谷中。
- 從大龍河口到黃金峽鎮渭門村的一段,長50餘公里,是漢江上游最為險峻的峽谷段,上段稱小峽,北納酉水河,下段即著名的黃金峽,又稱大峽,先向北、再向東、再向東南、再向南兜一個大圈,收納金水河、子午河。
- 從渭門村出,漢江往東南方向流去,納牧馬河,然後流入石泉水庫。石泉縣至白河縣為峽谷盆地交錯段,包括石泉盆地、紫陽峽谷、安康盆地、旬陽峽谷、白河峽谷等,安康城上游建有安康水庫。該段左岸有池河、月河、旬河、夾河等匯入,右岸有黃洋河、嵐河、壩河等匯入。從陝西省旬陽縣蘭灘鄉/湖北省鄖西縣蘭灘開始,漢江成為兩省的界河。
- 出白河縣後,漢江幹流全部進入湖北省境內,至鄖陽區柳陂鎮堵河口,納右岸的堵河,然後流至丹江口市,納左岸的丹江,從白河縣至丹江口市河段長223公里。丹江口建有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從丹江口水庫引漢江水向北。[1]
中游
漢江自丹江口開始,流向由西-東變為西北-東南,穿行於低山丘陵間,然後流入老河口市,市區下游建有王甫洲水庫,作為丹江口水庫的反調節水庫。出老河口市區後,划過一個弧形,流入穀城縣境內,谷城下游有南河從右岸注入。然後繼續東南流,流至襄陽市,唐白河在左岸入匯。丹江口-襄陽段為丘陵平原,河道彎曲,河床開闊,江面低水位寬300-400米,洪水期寬2000-3000米,心灘、洲灘發育。
出襄陽後,江面逐漸加寬,流經宜城,蠻河自右岸注入。繼續東南流,進入鍾祥市境內。襄陽-鍾祥段位於漢江地塹,河道彎曲,水流散亂,江面低水位寬300-400米,洪水期寬2000-3000米、甚至8000-10000米;心灘、洲灘眾多,枯水時河汊密佈,洪水時汪洋一片。[1]
下游
鍾祥以下,漢江進入江漢平原。下游兩岸均修築堤防,漢江在其約束下,從鍾祥南流至沙洋縣,然後轉向東流。至潛江市澤口,右岸有漢江最大分流東荊河。然後經過天門市、仙桃市,流至漢川市,左岸納汈汊湖、漢北河。最後進入武漢市,於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據1995年統計,漢江幹流下游堤防總長約727公里,左岸堤防自鍾祥至漢口,長約369公里;右岸堤防自沙洋至漢陽,長約358公里。下游左岸的遙堤,上起鍾祥市羅漢寺,下至天門市多寶灣,是漢江最重要的堤防。1935年,漢江特大洪災,中游左岸堤防潰決達4公里,淹沒漢北平原33.33萬公頃農田,死亡8萬餘人,重修時放棄原堤段,留下200餘平方公里的自然滯洪區,修建羅漢寺至舊口的遙堤18.2公里,後將舊口至多寶灣的堤段併入,合計56.26公里。
下游堤防從明代開始修築,歷經演變,河道越往下越收攏,遙堤末端約寬3500米,至漢川市僅300-400米,漢口附近只剩100米左右,遇上洪水,排泄不暢,容易釀成洪災。漢川河段的河道安全泄量只有9000m³/s,長江水位較高時則只有5000m³/s,而1935年特大洪災中游洪峰流量超過50000m³/s。因此,為預防洪災,1956年於仙桃市附近漢江右岸修建了杜家台分洪工程。[1]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汉江. 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084-6512-8.
- ^ 「漢中郡……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華陽國志 漢中志 一.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 ^ 「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史記 高祖本紀.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漢中郡……縣十二:……南鄭……」漢書 地理志.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 汉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 ^ 6.0 6.1 6.2 尚書 禹貢.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 ^ 詩經 小雅 四月.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 ^ 史記 封禪書. [2015-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 水經注 沔水.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 ^ 尚書正義 禹貢 影印本.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 尚書正義 禹貢 影印本.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 明史 地理志.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 ^ 讀史方輿紀要 湖廣方輿紀要.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 14.0 14.1 沈玉昌. 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 地理學報. 1956, (4): 295–323.
- ^ 周宏偉.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歷史研究. 2010, (4): 49–69.
- ^ 汉江.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延伸閱讀
[編]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漢水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沔水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