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室
宋 | ||
---|---|---|
國君姓氏 | 趙姓 | |
國家 | 北宋 | 南宋 |
首都 | 汴梁[註 1] | 臨安[註 2] |
君主 -建國君主 -亡國君主 |
共9位 太祖趙匡胤 欽宗趙桓 |
共9位 高宗趙構 少帝趙昺 |
成立 | 960年 陳橋兵變 |
1127年 高宗稱帝 |
滅亡 | 1127年 靖康之變 |
1279年 崖山海戰 |
橙色部份為北宋疆域(1123年)。 | ||
橙色部份為南宋疆域(1142年)。 |
家族本為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為戰國時期趙王遷的後人。由於宋朝皇室的影響力,涿郡趙氏的聲望超過了同是望族的天水趙氏。涿郡趙氏與穎川趙氏有關聯。涿郡趙氏的趙廣漢曾任潁川郡太守,他的支派子孫後遷居穎川,後又衍生出穎川趙氏。唐之後,人口廣眾多,亦是望族。[1]
家族史
宋宣祖昭武皇帝趙弘殷,涿郡人(今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後遷居洛陽,為是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與繼位者宋太宗趙光義的父親。官拜後漢護聖軍都指揮使,據聞「少時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弓箭」。[2]後來因其次子趙匡胤投靠郭威幕府,趙弘殷被派護駕出征,在兒子勸說之下倒戈,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榮手下效力,先後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助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後漢,建立後周。後又出任檢校司徒,統率禁兵,封天水縣男。[2]
趙弘殷之次子趙匡胤受周世宗柴榮臨終託孤,在周世宗柴榮駕崩之後,輔佐幼主後周恭帝柴宗訓。後受部下擁立,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稱帝,是為宋太祖。建宋。柴氏後人並未遭不測,而是獲得宋室厚待。趙匡胤南征北討,先後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國,再次建立了相對統一中原王朝。
根據宋太宗的說法,他表示母親昭憲太后杜氏認為後周滅亡皆因幼主臨朝,所以留下兄終弟及的遺言,要求趙匡胤立下金櫃之盟,死後將帝位傳給光義,宋太祖被迫接受。歷史學家鄧廣銘、張蔭麟等論証「金櫃之盟為虛構」,影響至今,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說法。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翌晨,太祖猝崩,得年50歲。據湘山野錄記載,有「燭影斧聲」的說法,普遍猜測宋太祖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宋太宗趙光義所弒。宋太祖趙匡胤之次子趙德昭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被迫自殺而死,宋太祖四子趙德芳則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因病英年早逝。朝野皆認為死因與宋太宗趙光義有關。
宋朝文強武弱,因失去燕雲十六州作為屏障,被迫與遼朝/契丹及西夏黨項盟約納歲幣,維持百餘年和平。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滅遼朝後南下,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天會五年)二月初六 (1127年3月20日),北宋滅亡。趙宋皇室與文武官貴族遭受滅頂之災,宋徽宗,宋欽宗,一眾皇室宗親,及官員眷屬被迫「北狩」─ 被俘虜至金國。史稱靖康之禍。「北狩」途中,已有皇子皇女或夭折,或死於顛沛折磨。到達金國後,趙宋皇室依舊備受凌辱,皇子為奴,皇女入洗衣院(金人軍妓營)為娼婢,供金人奴役或淫樂,[3]更有被賤賣到蒙古,朝鮮等地。趙宋皇室後又被金人遷至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宋徽宗與宋欽宗後駕崩於五國城。
與此同時,宋高宗趙構倖免於難,並在河南商丘登基,南宋開始。高宗畏懼金朝及擔心一旦北伐成功導致宋欽宗回國爭位,因此在1141年稱臣求和,達成紹興和議。由於宋高宗唯一之子早夭,南渡後不育,和群臣商議後,宋高宗復立趙德芳之六世孫趙昚為儲君,史稱宋孝宗。於是宋室天下在186年又回宋太祖一脈。趙德芳七世孫為宋光宗,八世孫為宋寧宗。趙德昭之九世孫亦為皇帝,稱宋理宗,十世孫為宋度宗,十一世孫為宋末三幼主。
南宋與蒙古帝國後來聯兵滅金朝,但又因唇亡齒寒的緣故,失去金朝作為其與蒙古之間的屏障,後於45年後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元。陸秀夫背着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亦舉家自殺。文天祥早前已在海豐被俘,後在元軍船艦上目睹宋軍大敗,曾作詩悼念。四年後仍拒降蒙元,從容就義。自此趙宋宗室自319年後在中國失去政權。
分封制度
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實亡,無補於事。降至疏屬,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學有教,郊祀、明堂,遇國慶典,皆有祿秩。所寓州縣,月有廩餼。至於宗女適人,亦有恩數。然國祚既長,世代浸遠,恆產豐約,去士庶之家無甚相遠者。靖康之亂,諸王駢首以弊於金人之虐,論者咎其無封建之實,故不獲維城之助焉。[4]
皇室男性
宋太祖分封其父親五子為王,王長子封國公,拜節度使,後襲郡王名號。[4]
熙寧二年,詔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其後一人為宗,世世封公,以奉其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5]
熙寧三年,太常禮院言:「本朝近制,諸王之後,皆用本宮最長一人封公繼襲。去年詔祖宗之子皆擇其後一人為宗,世世封公,即與舊制有異。按禮文,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若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孫。曾孫以下準此。合依禮令,傳嫡承襲。」詔可。[4]
皇室女性
宋朝公主為國公主。 宋制,「皇姑母」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王女」曰郡主。「王孫女」曰縣主。[6]
政和三年(1113年)因蔡京上奏,宋廷應仿照周朝「王姬」位號,改帝女「公主」為「帝姬」。《宋史·禮志十八》載:「徽宗改公主為姬,下詔曰:『在熙寧初,有詔釐改公主、郡主、縣主名稱,當時群臣不克奉承。近命有司稽考前世,周稱「王姬」,見於《詩》、《雅》。「王姬」雖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可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其稱「大長」者,為「大長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國號,內兩國者以四字。』」「帝姑祖母」亦封「大長帝姬」,為與「帝姑母」有所區別,雖仍封「大長帝姬」,但改以四字美名為封號。[7] 而時人認為帝姬此號與「帝飢」同音,引為不吉。後宋室因靖康之難南遷,於建炎元年(1127年)復舊制。
行輩
宋開國初,宋太祖趙匡胤分封父親宋宣祖─武昭皇帝趙弘殷所生的五子,並親書玉牒十四字,「以別源流、以示子孫、雖至疏遠、亦知昭穆、不失次序、並囑『吾族無親疏、世世為緦麻』。這三派子孫根據宋太祖所定各十四字輩、循環不息地命名,至今仍保留此傳統。」[8]
行輩訣
宋太祖即位後,為了表示對宣祖(趙弘殷)的子孫一視同仁,將趙光義和趙廷美的兒子也稱為「皇子」。太祖、太宗、魏王廷美則被趙宋宗室後人稱為「三祖」。三祖的後代都按字排行,以區分輩分。宋太祖還親自為三房子孫擬定了十四個輩份用字,「以別源流,以示子孫。雖至疏遠,亦知昭穆,不失次序」。
- 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 太祖系後代用此十四字。
- 德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太宗系後代用此十四字(「德」字後來改為「元」字)。
- 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古光登 魏王系後代用此十四字。
三派字輩合成一訣 : 「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師古希孟,時順光宗。良友彥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與善之從。伯仲叔季,承嗣由同。」寓意三派子孫勿恃貴而輕賤,以至怠慢無禮。若有分薄家貧無依,富盛者宜加意助力,勿使流離。但從宋真宗時起,帝系就不再用字輩起名。皇子皆取單名。但旁系宗室則仍然按字輩取名。
行輩表
系別 | 宅名[9] | 行輩 | |||||||||||||||
翼祖系[10][11] | 弘 | 咸 | 嘉 | 文 | 可 | 修 | 景 | 遵 | 端 | 廣 | 繼 | 大 | |||||
太祖系 | 睦親宅 | 德 | 惟 | 從/守 | 世 | 令 | 子 | 伯 | 師 | 希 | 與 | 孟 | 由 | 宜 | 順 | ||
太宗系 | 德→元 | 允 | 宗 | 仲 | 士 | 不 | 善 | 汝 | 崇 | 必 | 良 | 友 | 季 | 同 | |||
魏王系 | 廣親宅 | 德 | 承 | 克 | 叔 | 之後 | 公 | 彥 | 夫後 | 時 | 若 | 嗣 | 次 | 古 | 光 | ||
真宗系 | 礻左 | ||||||||||||||||
仁宗系 | 日左 | ||||||||||||||||
英宗系[12] | 親賢宅 | 頁右 | 孝 | 安 | 居 | 多 | 自 | 甫後 | |||||||||
神宗系[10][13] | 懿親宅→棣華宅[14] | 亻左 | 有 | 卿後 | 茂 | 中後 | 孫後 | ||||||||||
徽宗系[15] | 蕃衍宅 | 木左 | 成 | ||||||||||||||
欽宗系 | 訁左 | ||||||||||||||||
孝宗系 | 忄左 | 扌左 | 土左 | ||||||||||||||
光宗系 | 扌左 | ||||||||||||||||
寧宗系 | 土左 | ||||||||||||||||
理宗系 | 糹左 |
趙宋家法
相傳宋太廟有宋太祖誓碑,金人擄劫太廟後,世人得以一見。上題: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16]
現今分佈
太宗派在南宋滅亡時,隨朝廷南下到潮汕與珠江三角洲一帶,但絕大多數到了崖山海戰戰場所在地的廣東四邑一帶定居,如新會古井鎮霞路趙氏和台山斗山鎮浮石趙氏,均源於商王九世孫趙必樘;新會三江趙氏,源自商王九世孫建安郡王趙必迎;江門滘頭趙氏,則源自商王九世孫趙必㭙;而珠海市斗門區崑山趙氏,屬魏王派,於1250年遷到斗門。
而魏王派「趙」姓皇室 後人如今多定居在福建省漳浦縣湖西鄉碩高山趙家堡,太祖派「趙」姓皇室 則多定居在福建省華安縣銀塘村。部份太祖派宗室亦移居朝鮮半島,如橫城趙氏、白川趙氏 (是宋太祖長子趙德昭的後人)和林川趙氏 (源自宋太祖的曾孫、冀王趙惟吉(조유길)的兒子趙天赫)。
另見
註釋
- ^ 即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滅亡後改稱汴京。
- ^ 今浙江省杭州市。1127年6月12日,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翌年南渡揚州。1129年農曆二月金朝再次南襲,趙構從揚州經過鎮江逃到杭州。是,金國渡江南侵,宋高宗朝廷南逃。農曆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跟隨二十餘只船在台州、溫州沿岸一帶的東海海上漂泊四個多月,是為「海上朝廷」。期間在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停泊十七日。直到1130年夏季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經過越州回到臨安。臨安取臨時安在之意,定作朝廷「行在」,充當臨時首都,而始終視汴京為正統首都。
參考文獻
- ^ 中華頌 -> 百家姓 -> 名姓望族,存档副本. [201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8).
- ^ 2.0 2.1 中華頌 - 趙 - 望族.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8).
- ^ 宋徽宗:史上子女最多皇帝 - 大陸頻道 - 北美新浪. dailynews.sina.com.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 ^ 4.0 4.1 4.2 【宋史‧列傳第三‧宗室一】
- ^ 【宋史‧列傳第三‧宗室一】
- ^ 《宋史‧列傳第七‧公主》
- ^ 《宋史·禮志十八》
- ^ 百家姓 - 趙. [201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5).
- ^ 《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九·帝系考十》
- ^ 10.0 10.1 《愧郯錄·卷一·宗室聯名》
- ^ 《慶元條法事類·卷三·名諱雜令》
- ^ 《宋史·宗室世系表十九》
- ^ 《宋會要輯稿·帝系七》
- ^ 《宋會要輯稿·帝系二》
- ^ 《靖康稗史箋證·呻吟語》
- ^ 国学资讯 - 杨海文:“宋太祖誓碑”与“不杀士大夫” -. news.guoxue.com.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