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
39°54′06″N 116°43′07″E / 39.9016°N 116.7185°E
北京城市副中心(英文: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Center,縮寫:Beijing MC[1])位於北京市東部、通州區北部,長安街東延長線與大運河交匯處,距天安門約25公里,距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約20公里,距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約60公里,距河北雄安新區約105公里。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確定的一處城市規劃區。2016年總體規劃確定北京市域範圍內的城市空間結構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其中「一主」指原有的北京中心城區,而「一副」即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範圍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中確定的原通州新城規劃範圍,西至與朝陽區之間的規劃綠化隔離帶,東至規劃東部發展帶聯絡線,北至現狀潞苑北大街,南至現狀京哈高速公路,東西寬約12公里,南北長約13公里,總用地面積約155平方公里;拓展區為通州區全境,面積約906平方公里[2]。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北京市「一體兩翼」格局中的「一翼」,與雄安新區並列[3]。除對北京市內,承接中心城功能轉移以外,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還將帶動位於通州區以東、屬河北省管轄的北三縣發展[4]。根據2016年總體規劃,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就業人口規模控制在70萬-75萬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平方公里以內[2]。到2035年通州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萬-205萬人以內,就業人口規模控制在115萬-120萬人[2]。
歷史
歷史上,通州曾是首都北京的軍事重鎮、交通樞紐,甚至曾成為北京的經濟命脈。公元前222年秦國修建的薊襄馳道通過通州,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設置「路縣」,隨後由於漕運,通州的地位不斷上升。元、明、清時期向首都北京運送的物資都在通州聚集,通州成為北京的經濟重鎮。但在津蘆鐵路通車後由於漕運地位的下降,通州逐漸衰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5]。
北京對於「衛星城」的建設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6月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當時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構想稱作「子母城」,既中心城區為「母城」,而衛星城鎮為「子城」。該規劃中,計劃發展「子城」以緩解城市規模較大帶來的人口過於集中的問題。同年9月的修改稿中,提出了「分散集團式」佈局,並且強調了在遠郊區城鎮發展工業的構想。1982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了「衛星城」,此時規劃者開始意識到應當優先建設條件較好的衛星城,而非如過去一樣簡單地進行工業分散佈局;而1992年總體規劃延續了衛星城的規劃,並且提出城市建設由中心城區向衛星城的「戰略轉移」。[6][7]
2004年總體規劃中,將「衛星城」規劃更改為「新城」,並且確定了東部的順義、通州、亦莊三座新城為「重點新城」,擴大了新城的人口規模,並期望新城能夠聚集產業、形成中心城區以外的多個新的中心[6]。自此,通州新城地位逐步抬升。2009年12月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2012年的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時任市委書記劉淇在報告中首次提出在通州建設「首都城市副中心」,這是首次正式提出在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8][9]。
2014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視察北京時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次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遷移到通州。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又研究了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並將其與雄安新區建設一道上升為國家戰略。[10]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同意《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11],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同意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12],確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方向。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辦公[13]。1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副中心工作委員會、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於通州區委區政府新址揭牌成立,將作為北京市委市政府城市副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的下屬工作部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與通州區委區政府合署辦公,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隋振江兼任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14][15]。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介紹:在「十四五」期間,每年將向城市副中心投資一千億元人民幣以上,引導各方面資源優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在此期間,將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並實現第二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遷入;承接央企、市屬國企向城市副中心轉移;推動建設環球主題公園二、三期工程,並且建成建成綜合交通樞紐、三大文化設施、通州堰、六環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項目,建立張家灣設計小鎮、台湖演藝小鎮、宋莊藝術小鎮等特色小鎮[16]。通州區委書記曾贊榮說,「十四五」期間將有涉及600多個重大項目的8000多億元的投資向城市副中心投資[17]。
功能與空間結構
根據2016年總體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導功能是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通過市級黨政機關及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搬遷到通州區,帶動其他相關功能遷移,以期實現40-50萬常住人口從中心城區疏解到城市副中心的目標。[18]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空間結構為「一帶、一軸、多組團」,其中「一帶」為北運河沿岸「生態文明帶」,沿線穿起運河商務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及「城市綠心」綠地和公共文化設施區;「一軸」是沿東六環路形成「創新發展軸」,對外聯繫首都機場和北京新機場,對內則聯繫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及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多組團」則指12個「民生共享組團」,意圖形成職住平衡的城市社區。[19]
參考文獻
- ^ 国新办公布61个重大国家战略常用关键词英文译法. 2020-06-23 [202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2.0 2.1 2.2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 維基文庫 (中文).
- ^ 擘画大战略 打造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四年进展综述. 新華社. 2018-02-25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8).
- ^ 季小波.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将建立统一管控规则. 新華社. 2018-06-27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 ^ 劉福田. 通州作为“副中心”的历史. 北京晚報. 2020-01-14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 ^ 6.0 6.1 王亞鈞, 路林. 从卫星城到新城——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北京規劃建設. 2006, (5): 19-22.
- ^ 路林, 何閩. 从新城到副中心:京城格局变迁实录. 北京規劃建設. 2016, (5): 83-87.
- ^ 城市副中心.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 2017-08-23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 ^ 蒋洪昉: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 北京日報. 2013-02-18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 ^ 蔡如鵬.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出炉:减量规划,大量留白. 中國新聞周刊. 2018-07-16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7).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 中國政府網. 2017-09-27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12-27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2).
- ^ 1.2万人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 北京青年報. 新浪. 2019-01-11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1).
- ^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成立. 澎湃新聞. 2019-01-12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 ^ 武紅利.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成立. 北京日報. 2019-01-14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7).
- ^ 張偉澤 鄧煜洲. 北京市发改委:城市副中心资源优先投放 “十四五”期间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 2020年12月05日. [20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 ^ 王海燕. 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规模 “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全面成型. 北京日報. 2020-11-29 [20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 ^ 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区层面规划草案. 新華網. 2018-06-21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