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
39°54′06″N 116°43′07″E / 39.9016°N 116.7185°E
北京城市副中心(英文: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Center,缩写:Beijing MC[1])位于北京市东部、通州区北部,长安街东延长线与大运河交汇处,距天安门约25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约20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约60公里,距河北雄安新区约105公里。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一处城市规划区。2016年总体规划确定北京市域范围内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其中“一主”指原有的北京中心城区,而“一副”即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范围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确定的原通州新城规划范围,西至与朝阳区之间的规划绿化隔离带,东至规划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北至现状潞苑北大街,南至现状京哈高速公路,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拓展区为通州区全境,面积约906平方公里[2]。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市“一体两翼”格局中的“一翼”,与雄安新区并列[3]。除对北京市内,承接中心城功能转移以外,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还将带动位于通州区以东、属河北省管辖的北三县发展[4]。根据2016年总体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75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2]。到2035年通州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205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15万-120万人[2]。
历史
历史上,通州曾是首都北京的军事重镇、交通枢纽,甚至曾成为北京的经济命脉。公元前222年秦国修建的蓟襄驰道通过通州,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置“路县”,随后由于漕运,通州的地位不断上升。元、明、清时期向首都北京运送的物资都在通州聚集,通州成为北京的经济重镇。但在津芦铁路通车后由于漕运地位的下降,通州逐渐衰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5]。
北京对于“卫星城”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6月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当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想称作“子母城”,既中心城区为“母城”,而卫星城镇为“子城”。该规划中,计划发展“子城”以缓解城市规模较大带来的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同年9月的修改稿中,提出了“分散集团式”布局,并且强调了在远郊区城镇发展工业的构想。198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卫星城”,此时规划者开始意识到应当优先建设条件较好的卫星城,而非如过去一样简单地进行工业分散布局;而1992年总体规划延续了卫星城的规划,并且提出城市建设由中心城区向卫星城的“战略转移”。[6][7]
2004年总体规划中,将“卫星城”规划更改为“新城”,并且确定了东部的顺义、通州、亦庄三座新城为“重点新城”,扩大了新城的人口规模,并期望新城能够聚集产业、形成中心城区以外的多个新的中心[6]。自此,通州新城地位逐步抬升。2009年12月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刘淇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在通州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这是首次正式提出在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8][9]。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京时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次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移到通州。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又研究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并将其与雄安新区建设一道上升为国家战略。[10]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11],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12],确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向。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办公[13]。1月12日,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副中心工作委员会、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于通州区委区政府新址揭牌成立,将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下属工作部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通州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隋振江兼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4][15]。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将向城市副中心投资一千亿元人民币以上,引导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在此期间,将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并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承接央企、市属国企向城市副中心转移;推动建设环球主题公园二、三期工程,并且建成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大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立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特色小镇[16]。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说,“十四五”期间将有涉及600多个重大项目的8000多亿元的投资向城市副中心投资[17]。
功能与空间结构
根据2016年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导功能是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通过市级党政机关及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到通州区,带动其他相关功能迁移,以期实现40-50万常住人口从中心城区疏解到城市副中心的目标。[18]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多组团”,其中“一带”为北运河沿岸“生态文明带”,沿线穿起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及“城市绿心”绿地和公共文化设施区;“一轴”是沿东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对外联系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对内则联系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及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多组团”则指12个“民生共享组团”,意图形成职住平衡的城市社区。[19]
参考文献
- ^ 国新办公布61个重大国家战略常用关键词英文译法. 2020-06-23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 2.0 2.1 2.2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 维基文库 (中文).
- ^ 擘画大战略 打造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四年进展综述. 新华社. 2018-02-25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8).
- ^ 季小波.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将建立统一管控规则. 新华社. 2018-06-27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 ^ 刘福田. 通州作为“副中心”的历史. 北京晚报. 2020-01-14 [2021-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 ^ 6.0 6.1 王亚钧, 路林. 从卫星城到新城——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北京规划建设. 2006, (5): 19-22.
- ^ 路林, 何闽. 从新城到副中心:京城格局变迁实录. 北京规划建设. 2016, (5): 83-87.
- ^ 城市副中心.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2017-08-23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蒋洪昉: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 北京日报. 2013-02-18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 蔡如鹏.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出炉:减量规划,大量留白. 中国新闻周刊. 2018-07-16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 中国政府网. 2017-09-27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12-27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 ^ 1.2万人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 北京青年报. 新浪. 2019-01-11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 ^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成立. 澎湃新闻. 2019-01-12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武红利.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成立. 北京日报. 2019-01-14 [201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7).
- ^ 张伟泽 邓煜洲. 北京市发改委:城市副中心资源优先投放 “十四五”期间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 2020年12月05日.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王海燕. 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规模 “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全面成型. 北京日报. 2020-11-29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区层面规划草案. 新华网. 2018-06-21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