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州 (俄羅斯)

位于辽东半岛的俄罗斯租借地

關東州(俄語:Кванту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羅馬化Kvantunskaya Oblast),又譯作關東省清廷旅大租地遼東半島租地,是位於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南端的俄羅斯帝國租借地,行政中心位於旅順市,經濟中心是位於大連港的達里尼市。自1898年清朝政府與俄羅斯帝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後,旅順港及大連灣一帶被租借給俄羅斯,1905年日俄戰爭後,該租借地權利被轉移到日本。1945年8月,蘇聯佔領該地,至1955年才完全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關東州
俄語:Кванту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
俄羅斯帝國租借地
1898年—1905年

1903年的關東州管轄範圍
坐標:39°10′N 121°45′E / 39.17°N 121.75°E / 39.17; 121.75
首府旅順市
政府
 • 類型君主專制
皇帝 
• 1898-1905
尼古拉二世
歷史 
1898年
1905年
貨幣俄羅斯盧布
前身
繼承
金州廳
關東州 (日本)
今屬於 中國遼寧省大連市

旅大租借地是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爭奪遠東及滿洲地區霸權的產物,在俄國租借時期、日本隨後建港活動和自由貿易政策下,大連從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近代港口城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連地區乃至滿洲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旅大租借地亦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終點,並依靠該鐵路聯繫俄羅斯遠東地區。[1]

名稱由來

中國方面,早年將其稱為「旅大租地」(例如1898年《旅大租地條約》、《續訂旅大租地條約》)、「遼東半島租地」(1898年《東省鐵路公司續訂合同》)等,在吸收日語「租借地」後,逐漸使用「旅大租借地」。至1923年要求歸還旅大運動時,「旅大租借地」一詞已經為中國社會廣泛使用,學術界也逐漸嚴格區分租界租借地[2]:9-10俄羅斯則在1899年單方面將旅大租借地定名為「關東州」,意為山海關以東。[3]

背景

 
駐紮在關東州的俄羅斯帝國遠征軍

1882年,北洋海軍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建設海軍基地,號稱東亞第一軍港。19世紀90年代,俄國把擴張的方向逐漸轉移至遠東和太平洋地區,而日本則是俄國攫取中國東北利益的最大競爭者。俄國雖通過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佔領了擁有良港的海參崴,其每年11月起持續3至5個月的冰凍期卻限制了恰好處於上市旺季的農作物的出口,因此俄國需要佔領一個給養裝備充足的不凍良港,將其作為在中國北部、朝鮮日本海的前沿陣地,在俄國統治者的考慮中,朝鮮東岸港口有遭日本封鎖的危險,而中國山東膠州灣則與俄國本土幾乎完全隔絕,與海參崴的距離也過遠,而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和大連港則兼能滿足俄國幾乎全部的需求。[4]:17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朝後,通過《馬關條約》割佔遼東半島,但俄國為保障自己在整個滿洲地區的利益,隨即聯合德國法國對日本進行外交施壓,即「三國干涉還遼」,後遼東半島由清政府贖回。1896年,俄國在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時特邀親俄的清政府外交大臣李鴻章訪俄,試探性地與李鴻章談到「黃海某個港口」的問題但未能成功,而隨後簽訂的《中俄密約》卻為俄國提供了侵佔旅順口及大連港的可能。[1]

歷史沿革

軍事侵佔、租約

 
1898年的俄屬大連全景
 
1903年的俄屬大連全景

1897年,中東鐵路在俄國的主導下開始建設。11月德國佔領膠州灣,12月俄羅斯帝國海軍立刻以「保護中國」「監視德國」等為藉口出兵進入旅順口港,並將其更名為亞瑟港。此舉立即遭到英國、日本的強烈反應,英國海軍還派出數艘艦艇尾隨俄軍進入旅順港並監視其行動。1898年1月俄國向英國保證獲得大連灣商港後將優先保證英國商船的利益,並在朝鮮方面對日本做出了很大的讓步,才換取了英日對俄國侵佔大連的默認。隨後,俄國通過武力外交脅迫和賄賂外交大臣的方式於3月27日和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俄國租借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水域25年,並獲得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專有權[1][4]:21;租借地北界向北推進,西到半島西岸的亞當灣(今普蘭店灣)北岸,東到ㄆㄧˊ子窩(今普蘭店區皮口街道。貔子意為黃鼠狼),界北還有清政府保留的不租予外國的中立地帶「隙地」,由中國管轄,但在未與俄國官員商明前,中國軍隊不得進入。[1]

起初為緩和中國人的不滿,租借地得以允許同時升起中俄兩國的旗幟,但幾周後當地便不再有中國官方的旗幟[5]:168。在租借期間,俄國以各種方式增派軍隊至旅大地區及其附近,1897年時已約有12,500名俄軍駐紮,八國聯軍之役後俄軍在滿洲的兵力驟增,中俄雖簽訂條約要求俄方限期撤軍,但俄國均以各種理由拖延執行,依舊在大連港口和老虎灘設兵營,常年駐紮俄軍。1904年,俄軍駐軍人數已達35,000多人[4]:21。1900年7月27日,俄國以消滅義和團為由派兵突襲金州城,逮捕、流放金州地方官員併吞並金州城。根據《旅大租地條約》,金州城是被租借地包圍的飛地,由清政府管轄。[3]

1905年,隨着日俄戰爭的失敗與樸茨茅夫和約的簽訂,俄國將關東州割讓給日本,對大連地區的興建與管轄宣告終止。[1]

反俄事件

俄國租借大連後,順勢意圖驅趕當地的中國居民,同時俄國當局自天津芝罘招聘了大量中國勞工以修建港口,又加以歧視與區別對待,從而引發了多次反俄罷工、示威等事件。1899年初,俄國欲徵辟大連灣青泥窪海口修建港口,並驅離當地全部中國居民,遭到當地人的激烈反抗,示威領袖宮開福劉君弟被捕後,反抗進一步升級,最終俄方不得不釋放兩名示威領袖並取消驅離居民的計劃。在港口修築過程中,因俄督工對俄、中勞工區別對待(如俄工工資比中國工人多幾倍、只給俄工發雨具等),亦數次引起中國工人的罷工抗議。[1][6]

政治

 
沙俄在遠東的架構

在《旅大租地條約》簽訂後,俄羅斯在旅順口建立了軍政合一的殖民政權——軍政部,俄羅斯太平洋分艦隊司令官、海軍中將杜巴索夫擔任首任軍政部部長。軍政部是通過旅順民政管區的警察署進行司法統治的。旅順的行政事務由陸軍少將沃爾科夫管轄。1898年8月,俄羅斯皇帝任命陸軍少將蘇博蒂奇接替杜巴索夫擔任租借地俄軍司令官,並且賦予其州級行政權力。該租借地政權接受阿穆爾總督格羅傑科夫的管轄[3]。1899年8月16日,俄國在旅順設立關東州總督府,內設民政、財政、外交、軍事、行政、司法等行政機構。1900年7月27日吞併金州後,關東州管轄地區達到最大。1902年,達里尼港獨立建立達里尼市,由財政部直轄。1903年8月12日,關東州總督府改稱遠東都督府俄語Наместничество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下轄阿穆爾州外貝加爾州濱海州堪察加州庫頁島、關東州和達里尼市[7]

行政區劃

1903年,關東州總督府在遼東半島管轄達里尼(大連)特別市和旅順金州貔子窩3市,同時設置了金州、旅順、亮甲店、貔子窩、大連灣及島嶼等5個行政區。總督府下並設市和行政區,分別管轄城區和農村地區,行政院下設聯合村、村會和自然村屯。關東州的市長和區長由俄國人擔任、關東總督任命;聯合村長由區長從中國人中選拔、民政長官任命;村長由區長任命。[7]

俄治關東州行政區劃
行政區 聯合村數量 村會數量 村屯數量
金州行政區 5 15 378
旅順行政區 4 12 374
亮甲店行政區 4 12 395
貔子窩行政區 4 12 326
大連灣及島嶼行政區 2 29

行政長官

1899年8月,俄羅斯皇帝頒佈《暫行關東州統治規則》,將旅大租借地定名為「關東州」,並在旅順口設立關東州廳。關東州廳設有州長官,此外還設有州陸軍副司令官,軍事方面設有州陸軍會議、州參謀部和軍法會議,地方行政方面設有民政部、外務部、財務部及其他各部、局。首任關東州廳長官為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中將阿列克謝耶夫。關東州廳長官在民政方面的權力相當於邊疆高加索最高民政長官;在陸軍方面的權力相當於邊疆軍區司令官;在海軍方面的權力相當於艦隊和軍港司令官。關東州廳長官還有權與俄羅斯駐北京東京的公使、駐漢城的代理公使及武官進行直接聯繫[8]。11月,在維特的建議下,港口所在的城市被正式命名為達里尼市。[9]

屆次 肖像 姓名

(生卒年份)

任期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在任時長
Командир
(海軍基地指揮官)
1   費奧多爾·瓦西里耶維奇·杜巴索夫英語Fyodor Dubasov
(1845–1912)
1897年12月27日 1898年5月13日 137天
2   奧斯卡·維克托羅維奇·斯塔爾克
(1846–1928)
1898年5月13日 1898年9月18日 128天
Администратор
(行政長官)
3   迪恩·伊萬諾維奇·蘇博蒂奇英語Dejan Subotić
(1852–1920)
1898年9月18日 1899年8月29日 345天
Главный администратор
(首席行政長官)
4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謝耶夫
(1843–1917)[註 1]
1899年8月29日 1905年1月1日 5年125天
  阿納托利·米哈伊洛維奇·斯特塞爾
(1848–1915)
代理缺席的阿列克謝耶夫
1904年3月12日 1905年1月1日 295天

後續

1905年日俄戰爭後,根據《樸茨茅夫和約》,俄羅斯帝國將旅大租借地轉讓給日本。[2]

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聯在八月風暴行動重新佔領旅大地區並實行軍事管制,隨後在蘇聯主導、中國共產黨參與下組建了社會主義政府。中國共產黨將該地稱為「特殊解放區」。1955年5月,蘇軍完全撤離此地,中國恢復了對旅大地區的完整主權。[10][2]

註釋

  1. ^ 自1903年8月12日起兼任俄羅斯遠東總督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大連港史》編委會. 大连港史志(古、近代部分).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 1995. ISBN 7-80612-139-0. OCLC 40230673. 
  2. ^ 2.0 2.1 2.2 程維榮. 旅大租借地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2 [2023-03-07]. ISBN 978-7-5520-0113-6. 
  3. ^ 3.0 3.1 3.2 陳秀武. 国际法视角下的关东州组建. 外國問題研究 (長春市: 東北師範大學). 2013年, (03期): 3-11. ISSN 1674-6201. 
  4. ^ 4.0 4.1 4.2 Hess, Christian A. From colonial jewel to socialist metropolis: Dalian, 1895--1955. Ph.D. dissertation (聖地亞哥: 加利福尼亞大學). 2006. 
  5. ^ March, G. Patrick. Eastern Destiny: Russia in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聖巴巴拉: Praeger. 1996: 168. 
  6. ^ Perrins, Robert John. 'Great Connections': the Creation of a City, Dalian, 1905-1945. China and Japan o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Ph.D. dissertation (加拿大: 約克大學). 1996. 
  7. ^ 7.0 7.1 王會全. 大连百年.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 1999: 31–33. ISBN 7-80612-654-6. 
  8. ^ 韓悅行. 大连掌故.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684-427-4. OCLC 244814425. 
  9. ^ Yuri Semyonov. Siberia, its Conquest and Development. 巴爾的摩: Helicon Press. : 342. 
  10. ^ Hess, Christian. Sino-Soviet City: Dalian between Socialist Worlds, 1945-1955.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018-01-01, 44 (1): 9–25. ISSN 0096-1442. S2CID 149414746. doi:10.1177/009614421771023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