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一部兵法書,記載了三十六條兵法。
語源
「三十六計」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齊書·王敬則傳》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走為上計」指檀道濟伐魏不利,糧草被焚,宋軍乏食,主動退兵之事。他把計謀全用在「走」上面,包括「唱籌量沙」和「空城計」(都是裝腔作勢而得以撤退),而有「走為上計」的說法。但此處的「三十六計」不像是書名,《南齊書》和《南史》亦均無記載這一書名。[1]
宋代惠洪《冷齋夜話》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元朝以後,此語多見於小說戲曲之中,例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喜得我是孤身,又無家小連累,不若收拾了細軟行李,打個包兒,悄悄的躲到別處,另做營生,豈不乾淨。」明《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着,走為上着,只恐沒處走。」清李玉《牛頭山》第七出:「皇爺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為上着。」
根據《易經》,六和八是陰的成數,而六更是陰數之極;三十六本為虛數,是陰數之極的平方,因此三十六應該只是虛數,表示計謀極多[1]。今天的《三十六計》確實有三十六條計策,可能只是附會這一典故。
散文家秦牧在1947年2月11日、12日的《華商報》上發表文章《流氓經》,稱「三十六計」一詞在「綫裝書中極難稽考,但普通人有這麼一說」。[2]可見「三十六計」一詞由來已遠古,但作為書名是20世紀的事情。
版本源流
《三十六計》已知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印製的,使用土紙,旁標小字「秘本兵法」,不署作者和年代,註明是根據在「邠州」(這是古稱,當時應為陝西省邠縣;今為縣級彬州市,由陝西省咸陽市代管)發現的手抄本翻印。[2]
1943年,叔和在成都一個攤檔上偶然得到了這個土紙翻印本;他於1961年9月16日在《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上介紹此書;1962年8月,叔和將翻印本贈給北京的解放軍政治學院;[2]同年10月,解放軍政治學院圖書資料館據該翻印本油印了《三十六計》[3]。這個油印本由無谷(姚煒)譯註,內部發行。無谷在《前言》中說:「目前手頭尚未找到第二種本子。」;1973年,武漢軍區編印了《三十六計今譯》;1979年,無谷譯註的《三十六計》終於公開出版,廣為流傳。[2]
今日華人世界出版的有關《三十六計》之書籍一般源於以上版本。[4]
內容
《三十六計》全書以《易經》為依據,引用《易經》27處[5],涉及「六十四卦」中的22個卦。其中許多內容都是常用成語:比如元曲,借屍還魂在《碧桃花》、暗度陳倉在《氣英布》、金蟬脫殼在《硃砂擔》中出現過;比如小說,調虎離山在《西遊記》、借刀殺人在《紅樓夢》、瞞天過海在《說唐》[6]。
|
|
|
|
|
|
為便於人們熟記三十六計,有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計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
- 金玉檀公策,
- 藉以擒劫賊,
- 魚蛇海間笑,
- 羊虎桃桑隔,
- 樹暗走痴故,
- 釜空苦遠客,
- 屋樑有美屍,
- 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檀公策」三字和「伐虢」二字為一計外,每字中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次為:
- 金蟬脫殼,拋磚引玉,
- 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
- 混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裏藏刀,
- 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
- 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計,假癡不癲,欲擒故縱,
- 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
- 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
- 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參考文獻
- ^ 1.0 1.1 李少林; 劉正梅. 中国兵法全书.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5402-1907-9.
- ^ 2.0 2.1 2.2 2.3 “聪明”的中国人,今后请少读些《三十六计》. [2018-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6).
- ^ 三十六计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圖書資料館1961年10月油印本翻印。. 北京: 國務院秘書廳圖書館. 1962年.
- ^ 鄒濬智《從軍事到治安:三十六計》,桃園:中央警大,2015年
- ^ 張弓:《圖解三十六計》
- ^ 《三十六计》:“地摊文学”竟成了“国学经典”(子曰诗云). paper.people.com.cn. [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