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存檔1

數字表記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先前編輯爪哇島條目,發現有以下字句:

爪哇人口114,000,000(一億四千萬)

個人以為這樣的方法並不恰當,首先千進位純數字對於漢語使用者來說,非常難以閱讀。再來就是括號顯得累贅。翻遍百科後,找到Wikipedia:格式手冊 (日期和數字)頁面記述如下:

一般數字應使用半形阿拉伯數字,不要使用全形數字。數字較長時可以用千分撇「,」(英文半形逗號)按千分開,如123,456.78。

也就是說,「爪哇人口114,000,000」符合規則、並無錯誤,但倘若這樣寫肯定非常不便。建議修改格式手冊為:「一般數據資料應使用半形阿拉伯數字,不可使用全形數。字數字較長時可以用千分撇「,」(英文半形逗號)按千分開,如123,456.78。又,文章中出現不需精確的高位數字時,可夾用漢字單位。如人口約114,000,000可寫作『人口約1億1400萬』。」..以上為我的初步構想,不知各位意見如何?--Koika 18:24 2006年5月31日 (UTC)

支持你的對約數表記的建議。--Mukdener |留言 22:52 2006年5月31日 (UTC)
(+)支持。-- tonync (talk) 02:35 2006年6月2日 (UTC)
(+)支持我也支持-數字崇拜 11:04 2006年6月2日 (UTC)
(+)支持。前提是「約數」時,這點應特別強調。-- 百楽兎 03:14 2006年6月3日 (UTC)
(+)支持(!)意見:謹將台灣政府公文法規相關條文節錄列出作為修訂參考:非整數或數字繁複者,僅記萬位(千萬位?億位?)以上數名,萬位(千萬位?億位?)以下用千位分點表示之如:3億3,000萬人、116萬5,200人。--winertai 03:38 2006年6月3日 (UTC)
我認為巳經有(一億四千萬)表達得很清楚了,就用不着更改之前的阿拉伯數字。倒不如提議文章中數字太大時用()加上漢字單位,就像114,000,000(一億四千萬)則各方面都可以表達得很清楚,喜歡看數字的看數字,喜歡看漢字的看漢字。--Onsf 16:10 2006年6月3日 (UTC)
(+)支持--Ellery 02:25 2006年6月6日 (UTC)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6日 (一) 14:02 (UTC)

上面的數字是否有誤?

114,000,000=一億一千四百萬,不是一億四千萬--地球發動機〠✆ - ✉✍) 15:16 2006年6月4日 (UTC)

請留意最近很多條目被人由阿拉伯數字轉為中文數字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

這一兩個星期的期間,不斷有不同IP用戶將很多條目由阿拉伯數字轉為中文數字(如將「3579人」換成「三千五百七十九人」),當中以香港條目為主。雖然已經多次在其對話頁留言,但留言後他並不會停止,隔日後便換了新IP繼續固執地這樣做。由於我沒有證據證明新IP是同一人,所以只能從最溫和的提醒開始,而不能直接將其封鎖。幾日前我已在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提出過,但似乎這並不足夠。這種「另類破壞」,我差不多已回退近100次了。所以我把這個問題在此貼出,希望大家能夠獻計解決這個問題。 -- Kevinhksouth (Talk) 11:46 2006年12月24日 (UTC)

這很難搞,有沒有可能用script 把「三千五百七十九」又或「二千零一百二十一」自動轉回阿拉伯數字呢?看起來挺複雜。--Yau 19:19 2006年12月24日 (UTC)
這個可以實現,不複雜。但二月河怎麼辦,變成「2月河」?如果能討論制定一個方案,明確規定什麼時候用阿拉伯數字,什麼時候用中文數字,我可以設計機械人實現。-下一次登錄 03:23 2006年12月25日 (UTC)
前者:日期、人數、歲數……而中文數字用在講述中國數學史(等類別),並容許「短小」中文數字,例如文句中的「一個xx(名詞)」當然容許寫「一」字。--Xieza 05:09 2006年12月25日 (UTC)
「一個」寫作「一個」當然沒有問題,但那位仁兄(相信是同一人,雖然未有確實證據)真是轉得太濫了。今日我又回退了數次這樣的「另類破壞」,又再一次作一個溫和的提醒(因為只能假定他是之前未被提醒過的)。如果得到社群批准,以後見到這樣的破壞時,希望可以直接封IP,並在Wikipedia:當前的破壞作紀錄。 -- Kevinhksouth (Talk) 08:05 2006年12月25日 (UTC)
其實也就是一些在編輯格式上的小問題,Yau君剛才所說的問題我也經常碰到過,其實手動解決維護一下就行的;但是,至於何時使用適當的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和中文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我有以下標準化的建議(但不知道從前是否有用戶或者管理員設置過相關機制):
  • 年份、日期、數量、歲數、排名、數據等等——使用阿拉伯數字(例如:2006年1月1日、123個人、75歲、第99次、30加15等於45 等等來代替 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一百二十三個人、七十五歲、第九十九次、三十加十五等於四十五 等等)
    • 也許有時候有例外情況,比如說人數太少時(數量用法)或太多零碎數據的處理:有一個人在某某地方怎樣了 來代替 有1個人在某某地方怎樣了
      一個是abcdef,一個是ghijkl 來代替 1個是abcdef,1個是ghijkl 等等
  • 特定的名詞、地名、人名、稱謂、外號等等,通常是在大眾語言領域還是在句子語法領域上,都應該使用中文數字(例如:二月河三個代表六四事件八億人民八個戲小泉純一郎 等等來代替 2月河3個代表64事件8億人民8個戲小泉純1郎 等等)
當然,這不應該太嚴謹,沒有義務去跟隨,只是個規範化的建議,僅此而已;請各位維基人繼續提提意見,有需要可添加在專題頁面以作參考。--dbslikacheung 08:13 2006年12月25日 (UTC)
  • (+)支持討論制定一個方案,明確規定什麼時候用阿拉伯數字,什麼時候用中文數字。--encyclopedist (對話頁) 08:33 2006年12月25日 (UTC)
    • 主要就是不要定得太死板,維基百科一向都應該因應每個不同的案例作獨立的決定的
  • (!)意見,如果想用機械人,就要制定一個「傻子」規則,規則太聰明了機械人理解不了。「傻子」規則比如:「年」字前面的四位以內的一定是阿拉伯數字,「個」等量詞前面的一位數一定是中文數字等。這樣才可能設計機械人。-下一次登錄 05:30 2006年12月27日 (UTC)
    • 「個」等量詞前面的一位數也可以是阿拉伯數字的--Hello World! 02:35 2006年12月29日 (UTC)

使用阿拉伯數字是中國大陸的標準。至於其他地方則似乎未定下這種標準。--Hello World! 15:07 2006年12月28日 (UTC)

其實台灣公文系統也開始以阿拉伯數字為準了,也有一套具體的規範。未命名 15:24 2006年12月28日 (UTC)
(!)意見:這個……政府官方的標準,在維基百科裏面,應該只能作參考吧?--dbslikacheung 14:30 2007年1月1日 (UTC)

可以加入YYYY-MM-DD、YYYY.MM.DD或YYYY/MM/DD嗎?

暫時移到播放日期與Wikipedia:格式手冊#時間、數字、度量衡|格式手冊集中討論。


中國大陸國家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裏面規定的很詳細,個人認為可以作為中文維基百科的參考格式 Yuanyelele (留言) 2008年9月20日 (六) 07:16 (UTC)

數字分段本土化

阿拉伯數字以標點分段是為了方便讀出。各語言有不同的讀法。 例如:123456789

英語習慣是三位一讀: one hundred twenty three million four hundred fifty 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eighty nine 所以英語標點成123,456,789。一目了然,不用慢慢數。

現在看漢語怎麼讀: 一億 二千三百四十五萬 六千七百八十九

很顯然,漢語是四位一讀。如果在漢語書面語中,沿襲英文數字的標點法,那麼根本起不到方便讀出的作用。如果按照漢語自己的讀法標點呢? 1,2345,6789

現在好多了。希望你也來支持,在漢語文本中使用漢語數字分段。

58.63.153.105 (留言) 2008年9月13日 (六) 06:23 (UTC)

我覺得不必模仿英文用逗號分割,直接就用空格好了1 2345 6789—地球發動機〠✆ - ✉✍2008年9月13日 (六) 12:42 (UTC)
最好的方式是這樣:1億2345萬6789。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14日 (日) 01:07 (UTC)
維基百科編者應該跟隨外面世界的標準,而不是為世界另立標準。--Mewaqua 2008年9月14日 (日) 01:51 (UTC)
我也認為應該使用世界共通的標準,但如果希望能便利中文上的閱讀,上面提到的『1億2345萬6789』的寫法,會是比亂點一通來得恰當的!—泅水大象 訐譙☎ 2008年9月14日 (日) 06:04 (UTC)
支持按4位一分。這種寫法在大陸常見。或者乾脆不分, 三位一分不符合中文用法,沒有必要。 —Munford (留言) 2008年9月14日 (日) 13:54 (UTC)
雖然本人支持按4位一分,但是,如果遇上十分長的數位,應每4位加一個中文數位表示。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01:28 (UTC)
應該跟隨外面世界的標準,也方便大部分只看,只查不寫的維基百科使用者。zzz......很睏 吵醒我 2008年9月14日 (日) 23:08 (UTC)
台灣國小有教過漢語數字分割,但是外面使用人數呢?我可以告訴你2x年來我只有在國小有看人用過。你這樣標連漢語民族都看不懂喔。--MingRay(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06:19 (UTC)

我1990年讀小學二年級時,學校教的就是三位一分,叫「千位符」。大陸我看到的也都是三位一分,第一次聽說四位一分。所有的科學文獻都是三位一分。—不想放棄 (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13:13 (UTC)

四位一分絕對是原創加誤導。一般人看到 1,0000 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一千,而不是一萬。至於使用漢字分隔,似乎也不能強求。總之,維基不是提出、推廣新規則的地方,事實上中文世界在此事上跟隨英文做法已經很久,也算是與國際接軌吧。—Msuker (留言) 2008年9月16日 (二) 06:16 (UTC)
在英文,表達一個很長的數字時,也會用文字分隔。中文也應該可以這樣。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16日 (二) 12:02 (UTC)
這是中文的事,不是中文維基的事。編寫百科,就是要比一切事物慢半拍。任何事情,等中文的正規媒體都開始了,再來百科推行不遲。Msuker (留言)
我小學的時候數學教科書是用四位一分,我還特別跟班導師討論,結果他說中文是四位一分(不過我接觸的媒體全部都用三位一分)……。--RekishiEJ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7:48 (UTC)
我從未學過四位一分的,只是罕有的見過。—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9月19日 (五) 07:55 (UTC)
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上市公司的中文業績公告會用四位一分的。--Mewaqua 2008年9月19日 (五) 14:16 (UTC)
那只是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公告會有中、英文版的存在。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25日 (四) 00:01 (UTC)
我倒是無所謂啦,起碼現實的中文環境也並未統一數字標註的標準,所以我的意見也是等中文環境的現實標準完全統一後,WK再來統一標準。—Pagan (留言) 2008年9月24日 (三) 04:08 (UTC)
強烈反對四位分法,首先我們要明白1234567890是阿拉伯數目字,不是中文,實在無必要另創規則,而且這也有可能是原創研究,事實上也不適合不少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之閱讀習慣,如果數目字是用中文寫出,怎分我都無意見,但既然用阿拉伯字,請尊重國際及使用這種分法的使用漢語的用法。--罰抄(罰抄會館) 2008年9月26日 (五) 04:35 (UTC)
那麼,四分位用漢字分開呢?這比較常見。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26日 (五) 12:54 (UTC)

Wikipedia:格式手冊 (日期和數字)成為指引

Wikipedia:格式手冊 (日期和數字)所述內容一直是我們遵照執行的,也並無太多異議。我根據對話頁的討論做了一些修改,並同時把它從"英文版指引"改為指引。如有其他意見,歡迎繼續討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6日 (一) 14:13 (UTC)

根據GB/T15835-1995Wikipedia:格式手冊 (日期和數字)上現在的內容,重新編寫了一份指引:見User:Shizhao/date。希望大家能進一步討論,成為正式的指引。如果能找到其他地區的中文日期與數字的規範文檔,並補充進去,將會更加完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6日 (一) 16:11 (UTC)
既然一個星期過去,沒有人發表任何意見,我就將我的版本更新到Wikipedia:格式手冊 (日期和數字),並成為指引。如果還有其他意見,歡迎繼續在現有的指引內容上作深入的探討--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13日 (一) 13:23 (UTC)

我的編輯大意和看法。敬請指教!

@ 編輯大意:1. 基於 [簡潔順暢] 理念,且力求保持原文宗旨。 2. 關於 [連接號/浪號] 的修改,則直接引用維基百科:格式手冊的內容。

@ 看法:1. [中文/英文] 之間,應按一下 [空白鍵] 隔開,以增加視覺清晰。對於 [阿拉伯數字],應亦有利。 2. 間隔號似有若無/無甚價值/反而累贅,應該改善,否則還不如取消。 #

Philinwiki (留言) 2009年3月12日 (四) 09:47 (UTC)

關於古人使用舊曆虛歲紀年,今人使用新曆實歲紀年的建議

先舉兩個例子:

1.唐開元賢相張九齡,生於高宗朝,而出生月日不詳。古來多據新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本人註)病卒,年六十八」逆算,謂其生於高宗咸亨四年(673年)。而同時代徐浩《張文獻公神道碑》言,文獻公「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薨」,逆算則為儀鳳三年(678年)生。新舊唐書皆成書於五代後,歷史價值尤劣於唐時記錄。是以張九齡生於儀鳳三年為是。而今有人編史時,大書「張九齡享年六十二」,謂之從徐浩碑銘;而仍言「唐書載『張九齡卒年六十八』」。作者居然能把古人的原話從「六十三」改成「六十二」,這put new words in 古人's mouth的穿越行為姑且不論;而上下文對勘後,則產生十分奇異的效果:唐書記載的張九齡享年大於徐浩記載的享年6歲(68-62=6),而為何換算成新曆後,生年相差只有5歲(678-673=5)?還是原因出自新舊唐書的記載「卒年六十八」不符合周歲記載主義,所以我們也應該替唐書把它改過來,寫唐書雲,張九齡「卒年六十七」以符合數學邏輯(即我們需要把所有古人的年代記載統統改變,將改竄進行得徹底)?

2.蘇軾生年當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而新曆跨年為1037年1月8日。舊史記載多著年不着月,則皆以蘇軾為景佑三年生。若貿然採取「1037年生」之說,則不但查閱宋史、通鑒等等一切古籍記載,皆會產生相差一年之錯誤;更於蘇軾平生之著作,如《送沈逵》詩云「嗟我與君皆丙子」,《贈長蘆長老》詩云「與公同丙子,三萬六千日」 ,都將不知所云,因1037年歲次非丙子,乃丁丑也。蘇軾詩文謂「與我同年」者,實指丙子非指丁丑;自言「生十年」是指慶曆五年(1045)而非1047(1037+10?);「餘年十七」是當皇佑四年(1052)而非1054(1037+17?)。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在新舊曆之間疲於換算,徒增不便,有百弊而無一益。是我等記載蘇軾生年,不着月日時,當言「景佑三年生」;若言及月日,則明其為新曆逾年,1037年1月8日生。

蓋中國之使用新曆,自民國元年政府佈告起,遵從「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亦不當強迫古人年齡使用新曆,從如實著史的角度來說,更不得替古人捉刀代筆,改竄前人記錄以適我意。

今為統一年齡記載,便於查閱對校古籍起見,杜絕因新舊曆換算不一而引起的年代錯誤,同時遵從「以同時代人記載為準」「不替古人更改古人文章字句」的大原則,茲建議辛亥前(清宣統三年,西曆1911年末)物故者一概使用舊曆虛歲記載生歿,間輔以西元年代注記以圖現代讀者之便;民國後出生者以新曆實歲為則。

有不同建議者請附於此,庶幾得知眾意。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4日 (一) 07:34 (UTC)

我建議您提出中央性的討論。(WP:VPP。) --Nlu (留言) 2011年10月25日 (二) 08:15 (UTC)
同時,也請讀WP:MOSDATE。中文格式手冊並無使用現代或古代年紀計算法的規定,但我覺得該跟英文維基規定一致,而英文維基大致原則是使用現代紀年方式來計算年齡的,不管人物的國籍,年代。特別是這個原則:
下述規範並非不能變動,不同風格也可能有不同優點。但風格一致將使維基更易於閱讀、使用、撰寫、編輯。
也請記得不是所有讀者都能瞭解古代年紀計算法的,特別是母語不是中文的讀者。"一百科兩制"只有製造不必要的困擾。 --Nlu (留言) 2011年10月25日 (二) 22:16 (UTC)
(*)提醒:這個邏輯不可取:英文維基百科還有平方千米和英畝並用的制度呢,照着這樣的邏輯,也要統一嗎?—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虞海對話貢獻)加入。 2011年10月26日 (三) 14:48 (UTC)
古代年紀計算法很好說明。對於母語不是中文的讀者,我們可以在中文維基添加一些說明頁讓他們知道這些簡單的規則。要言之,曆法使用農曆=古代中國太陰曆,以年號或干支紀年,出生之年為一歲,以後每逢新年長一歲,如此而已,何繁之有?
閣下說"一百科兩制"只有製造不必要的困擾,我認為您一葉障目而未見泰山。我同意確實會產生一些困擾,但是這些困擾確絕非如您說的「不必要」。就像「一國兩制」雖然在某些方面製造了困擾一樣,在更多的方面提供的是更重要的社會保障。而且這困擾,完全可以通過我們的小小努力迎刃而解(如上所說,建立中央頁說明維基年齡方針和古代紀年法,我願意領先貢獻),我們犧牲了一點努力,結果保障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和描述的準確度。如果您認為對史實的尊重都不比我們小小的努力還重要的話,那我也無話可說了。
有的時候您根本沒法遵從現代紀年方式來計算中國古代人的年齡。現代的計算方式是不到生日就不算一歲,即如果您生於1037年1月,那麼1038年12月您還是1歲。可是史書沒記載你是哪一月哪一日生的,光說您是生於景佑三年,那要是1036年12月,您就該2歲了,可是萬一您是1037年1月,那您還該算1歲,這在下我也不知道(也沒法給您創造一個)您的確切生日,所以您說您是該算1歲還是2歲?你也可以說,算啦,既然景佑三年,我就給你換算成1036,你就算2歲吧!可這就是說您自相矛盾,按您的提議其實您有時候也沒有(而且也沒法)遵從現代紀年方式來算年齡。
英文維基大致原則是使用現代紀年方式來計算年齡,這是遵從英語世界的歷史文化習俗。用漢字記載中文維基,應當遵從漢字文化圈的歷史文化習俗,而不是盲從於英語世界,硬要把牛鼻圈強套在馬的鼻子上。歷史記載儘量採取第一手資料(即一次史料),事件說明儘量遵從當時人(同時代人、相關人士)的描述,用本民族語言書寫的文章,用詞用法遵從本民族習慣——這些都是天經地義,想必不需要證明。中文維基記載中國古代發生的人和事,為何必定要在付出莫大代價(記載人物和歷史事件時,犧牲真實性=如一件事發生於1036年,我們卻誤算為1037年=與描述準確度=一個人50歲,當時已邁入老年,「人年五十,不稱夭壽」,可是我們卻誤算為48,產生此人還在盛年的誤覺=,這不是莫大代價是什麽?),而強求和英文維基的英文記述(這種輾轉翻譯來的英文記述,在史料文獻學上,至多只能算作三次史料,是謹嚴的歷史學家當儘量避免利用的,絕無作為楷模要求其他百科盲從的價值)一致,恕在下愚昧,實在費解。
還有一些例子。同一人物Boeing(波音公司的創始家族),德國原拼法是「Böing」,烏克蘭拼法是「Боїнг」,韓文拼法是「보잉」,日文拼法是「ボーイング」,都是遵從本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習慣的拼法,並非和英語原字母字字對應,有的發音都有些不太一樣。難道說因為美國人拼Boeing,就強要德國人把德文原來的拼法改掉,烏克蘭人、韓國人、日本人統統改掉。而且您現在還不是在要求這個,因為Boeing本來就是美國人嘛(不管他是德國後裔),那行,就遵從美國人的拼法吧;你現在是在要求美國人把Boeing的拼法改成跟烏克蘭人(或者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等等)一樣,要求美國人因為烏克蘭人用人家的寫法,就把自己人也改成跟人家一樣的寫法。這就好比因為中國人對「京都」發音「jingdu」,我們就要求日本人把京都的原本發音「きょうと」,或者英文Kyoto也都統一成「Jingdu」,這才homogeneous,整齊劃一。那麼有些東西您當如何改,譬如中國的釣魚島,在日文wiki的項目遵從日文習慣是「尖閣諸島」,這個您去試試統一?
我也想請您記得,這世界本來就是heterogeneous的,強求homogeneity的結果只能弄出生搬硬套、張冠李戴的笑話。這世界上不是所有東西都能夠統一的,且莫說紀年方法這種和一個文化圈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和悠長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問題,就連一個小小的計量衡單位問題,美國人至今還要使用它們的mile而非km,gallon而非litre,pound而非kg;一個小小的字母,英國人要organise,美國人要organize,英國人要favour,美國人要favor,英國人要centre,美國人要center,各執一是,您說誰對,我們該向誰看齊?
就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樣,不同風格當然都有不同優點(和不同缺點),我們只能兩相權衡取其輕,儘量採取符合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比較合情理的方法。

這是我的意見。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02:55 (UTC)

為求統一標準正式的年份或歲數計算還是應該以西方曆法為主,至於中式的計算方式可以用括號註釋的方式表達,絕對不能在未加說明的狀況下混用兩者。若真的要說有什麼東西比較值得作為類比的話,這狀況比較類似維基百科以西元紀年為主、但在必要時可以加註各地特殊歷法(例如台灣的民國紀年或日本的平成)。--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0月26日 (三) 05:10 (UTC)
問題是我們所依據的古籍記載都不是以西方曆法為主的,記載的往往只是中國的年份,比如景佑三年,沒有說明是那一月那一日,您要求以西方曆法為主,可是我完全不可能知道記載的景佑三年是該換算成1036年還是1037年(貿然換算成任何一個都是錯誤的)。以西方曆法為主記載中國古代人物事件,不但會產生換算的麻煩,跨年極易出錯誤,而且在很多史籍沒有記載月日的情況下(而這種情況在古代佔多數),是完全不可貫徹、不現實的。
如果要求在歷史記載中採用西元實歲,則會出現以下自相矛盾的問題,無法自圓其說:我只知道您是景佑三年出生,我不知道您生日是在1036年11月、12月亦或是1037年1月,那麼在1038年12月時,我應該說您是1歲還是2歲?我又不能因為您生於景佑三年,就硬說您在1038年12月時是2歲,因為這樣就違反了西元實歲的規矩(即未滿周歲不加算年齡)。
日文維基的紀年法是以日本古代曆法(即太陰曆)虛歲紀年(和暦、數え年)為主,直至1873年1月1日,明治政府佈告行文使用太陽曆止。明治政府改革曆制後發生的事件記載才遵從新曆西元,完全符合「法律不溯及既往」的根本原則。在未加說明的狀況下,日文維基都是以本國當時曆法為主,括號中加注西元,古代人物生卒統一以「數え年」(虛歲)計算。絕無記載唯以西元為主的事情。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05:38 (UTC)

10月4日

英文維基亦然。公元45年後遵從儒略曆(Julian calendar),1582年以後遵從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當時人物遵從當時通行曆法記載,絕無將1582年前的事件換算成現代的格里曆記載的事情。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開始使用格里曆,此前一天還是遵從儒略曆為10月4日星期四,其間存在10日的空格(即歷史上不存在1582年10月14日這個日期)。寧肯造成這樣奇異的「日期缺失」現象,西方人也沒有硬把10月25日以前的日期統統換算成格里曆以求一致,這都是尊重歷史、使記載保持一致的表現。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維基百科的古人條目並非全部按照古籍內容撰寫,多有根據今人的論述撰寫的。除非是明顯錯誤,我們不應該擅自去「計算」古人年齡到底如何。您舉的幾個例子,今人都有相當多的研究,並制有年表等物,據其轉述即可,並無什麼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10月26日 (三) 07:25 (UTC)
能直接參照古籍(一次、二次史料)撰寫時,儘量避免轉述今人論述(三次史料),這是嚴謹歷史學家最最起碼的原則。如果不擅自「計算」古人年齡如何,就不應該盲目轉述今人年表的年齡計算(何況今人提出的說法很多還是未定之論,只能聊備一說)。而且維基卷帙浩繁,有的人物,極少見於今人論述,我等將何所依據?(您說我舉的例子今人有研究,那只不過是it happens to be such而已,因為我不可能窮舉所有的例子,所以粗略給出幾個著名的例子作為示範。針對一小部份著名的古代人物,今人有研究,並不代表針對所有無名的古代人物,今人都有研究。恰恰相反,絕大多數見於古人記載的小人物,都沒有今人製作的年表年譜可為依據。我曾至雲南訪求沐天波年譜,歷盡艱辛而不可得;舍明季稗史而外,君謂我當何所據?)您說的轉述今人即可,並無問題,無論從尊重第一手資料的立場出發,還是從實踐的廣泛可行性方面考慮,在下都無法認同。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19:16 (UTC)
維基百科是一個國際性的百科全書,而且面對的讀者也是普羅大眾,使用公曆紀年簡單易懂,不需要專門的曆法知識,既然這樣,為何還要使用繁雜的中國古代紀年?而由此產生的一些與古代史書記載不同的出入,可以用附註的形式說明既可,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長夜無風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23:04 (UTC)
維基百科是不是一個國際性的百科全書,和我們現在討論的這個問題完全無關,不需要在這裏專門闡述(上面已有人說過,紀年採取當時通行曆法,「並不違背中立性,也不屬於地方性歧解」)。就像我上面說的,英文維基面對的讀者更多,可是並沒有存在把1582年以前的儒略曆記載換算成格里曆記載的現象。日文維基的文章數遠遠大於中文維基,但也採取尊重歷史記載、以當時曆法爲準的態度。如果中文維基採取與法律溯及既往等同的換算方針,這才將成為維基百科家族中的另類、異己分子。再說面對的讀者的確是廣泛大眾,但是廣泛大眾也不是都只用陽曆不用陰曆。就我個人經歷,在河北、河南等地區的農村地帶,用陰曆計算年齡(比如生於丙寅年=約等於1986年=者,辛卯年春節開始稱26歲)的人比用陽曆計算年齡的人還要偏多。而且恕我直言,公曆紀年並不像您說的那樣「簡單易懂」,也需要太陽曆的曆法知識,閏年計算(比如400年只有97個閏年)、大小月計算(爲什麽二月只有28天?)和年齡計算(比如不滿周歲不加算年齡)也非常複雜,只是您用習慣了而已。您說中國古代紀年繁雜,用習慣的我覺得,比您提倡的公曆紀年並不複雜。我們記載歷史主要依據的是古人的記載,如果古人的紀年法處處都要用附註形式說明,那有些條目就將不知道是條目本文長還是附註更長了。我學過數學邏輯,當一種表達方式遠遠比另一種表達方式簡潔省事時(而重要前提是不影響內容的正確性),就應該使用那種簡潔省事的表達方式。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7日 (四) 01:29 (UTC)

我的建議和上面虞海君的建議一樣。對於辛亥以前生人,不是要排除西元紀年,而是要並記(在括號中附註西元年份),但是行文以古代紀年為主,年齡計算等遵從虛歲,必要時間輔之以西元周歲(僅限於此人生年月日於卒年月日確切明瞭,絕無舛訛時。如蘇東坡、陸務觀等極少數名人)。例如陸游條的格式,即符合我所提議。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7日 (四) 04:13 (UTC)

看完陸游一條之後,想提出用舊曆寫日子時,格式應該如十二月廿九,而非「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來習慣上不加日字在後,二來21-29用廿字、1-9加初字等,這些格式有助簡化連結,亦便於搜尋,要統一的話請連格式也統一。--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11年10月29日 (六) 10:47 (UTC)
其實英文維基不見得真的統一只用公曆,例如英文的穆罕默德在公曆生卒之後有伊斯蘭曆。至於1582年後由儒略曆轉用格里曆,其實歷史上當時歐洲很多國家並未跟隨,最遲者俄羅斯一直到1917年還用「舊曆」,所以十月革命也不是十月的,en:October Revolution的編者亦有寫新曆和舊曆的日子。--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11年10月29日 (六) 11:22 (UTC)
換算數據最好有來源。兩種資料本是互為補充的性質(嚴格說應是第二手補充第一手),所以不必要排除任一方。--百楽兎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05:29 (UTC)
同意百楽兎君說的「第二手補充第一手」的建議。我提出討論就是因為有人在維基以「維基乃現代百科」為名強行排斥第一手資料的古代紀年法,將多個條目的數據擅改為來源不明(但應為第二手資料)的西元實歲紀年法。現在我提出的方案即是:針對辛亥以前物故者,傳記行文以來自第一手資料的當時通行紀年為主,括號內附註來自第二手資料的現代曆法紀年作為補充。至於換算數據的來源,希望大家商討應如何列舉。我一般使用中研院的兩千年中西曆轉換,不知諸君是否有更多的來源。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06:44 (UTC)
(+)支持,但也一併建議虛算時間段包括虛歲用漢字,實足時間段包括周歲用印度阿拉伯數字,以加強對比。例如「孫中山病逝時,虛齡六十(實足58歲)。」--Jusjih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18:30 (UTC)

建議民國紀元的數字開放用印度阿拉伯數字

近年來,民國紀元的數字也常用印度阿拉伯數字。因爲民國紀元的月日就是格里曆月日,所以建議民國紀元的數字開放用印度阿拉伯數字,例如「民國101年(2012年)1月14日,臺灣進行總統以及立法委員選舉。」否則,「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1月14日」看來不太對勁。--Jusjih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18:30 (UTC)

或者折衷建議類似「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9月9日南京受降」的形式,以公元年爲主,與1912年起的中華民國以及1873年起的日本有關事件時,條目第一次斟酌以民國紀元以及日本紀元爲輔,第二次起不必反覆強調。這樣也能加強公元年用印度阿拉伯數字,民國紀元以及日本紀元用漢字的對比。--Jusjih (留言) 2012年2月8日 (三) 11:14 (UTC)

關於日期格式

根據Wikipedia: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公元紀年以年月日表示時,不加上不必要的零」。唯小弟在中國大陸電視劇列表 (2014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列表 (2013年)修改時,被其他用戶以「影響排版令看帖者會感凌亂」為由回退。現希望取得大家的意見。謝謝。-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4年4月6日 (日) 11:06 (UTC)

贊同你的意見。一定要前導0就寫成「03-05」的格式。--鐵鐵的火大了 2014年4月6日 (日) 11:08 (UTC)
如果真的執著格式的話可以使用{{0}}或{{-}}代替。— lssrn45 | talk 2014年4月6日 (日) 11:10 (UTC)

(:)回應 請不要針對中國大陸電視劇列表, 請你先由說無綫電視外購中國大陸劇集列表 台灣偶像劇列表 台灣劇集列表 (2013年) 等 是否統一修改吧! 你這個人真是沒事找無聊來做, 你沒有作出對列表的貢獻也罷, 請不要破壞這裏的秩序! --Pedrotangtang留言2014年4月6日 (日) 11:45 (UTC)

按照格式手冊,支持移除前導零。——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6日 (日) 14:35 (UTC)
看來你的機械人又可以有新活幹了。 XD @Yinweichen ——Nigel 2014年4月6日 (日) 14:03 (UTC)
統一格式是維基百科重要的工作之一,絕非無用或無聊,請不要輕易否定別人的工作。況且,「沒用」並不應當做回退的原因。當我把目前的機械人錯誤修正之後,就會在全維基移除日期多餘的零,屆時上述條目也就統統包含在內了。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4月6日 (日) 15:57 (UTC)
 Nigel對此讚好。 我作為另外一個修復格式機械人的操作者對此也深有體會,代碼標準化的確是維基百科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還請其他的用戶諒解,不要輕易地去否定我們的工作。 ——Nigel 2014年4月7日 (一) 05:19 (UTC)
加0在前面的確不必要,不過像這種列表,月日不對齊也不好看,我的建議是把個位數在字與字之間置中對齊,例如:
項目 日期
手田水 13
木火土 109
金女月 1215
--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4月7日 (一) 13:07 (UTC)
列表中的日期確實都是不加0的,請見所有小行星列表街燈電箱的建議不錯,但乍然一看,源碼太複雜,不可讀。這一功能要使用,就必須做成模板,甚至加入到MediaWiki軟件中作為Wikitable屬性的一部份。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4月7日 (一) 23:11 (UTC)
上面的格式太麻煩,還不如直接用現成的佔位符模板:
項目 日期
手田水 01月03日
木火土 10月09日
金女月 12月15日
而且修改起來很簡單。—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23:25 (UTC)
總是覺得用{{0}}來留空白感覺不太好,數字左面有空白但右面沒有空白好像造成了不平衡的感覺,所以並不建議用{{0}}。另外,敝人把這些都造成了模板:
{| class="wikitable" 
|-
! 項目 !! 日期
|-
| 手田水 || {{alignMD|01|03}}
|-
| 木火土 || {{alignMD|10|09}}
|-
| 金女月 || {{alignMD|12|15}}
|}
項目 日期
手田水 13
木火土 109
金女月 1215
這樣的話源碼應該沒太大麻煩。--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4月8日 (二) 10:09 (UTC)
數字可否靠右對齊?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4月8日 (二) 15:54 (UTC)
靠右對齊參照Snorri的方法便足夠。--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4月8日 (二) 16:42 (UTC)

小結

討論到這個地步,基本上形成的共識是:按照格式手冊,不要在日期上加零,比如「1月4日」不應該被寫成「01月04日」。至於其中的數字應當右對齊還是居中,還有不同看法。兩種對齊方式都有足夠便捷的模板進行調節。接下來可以對數字的對齊方式進行討論。—Snorri留言2014年4月8日 (二) 16:01 (UTC)

居中對齊使用{{alignMD}}模板,使用和顯示方式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項目 !! 日期
|-
| 手田水 || {{alignMD|01|03}}
|-
| 木火土 || {{alignMD|10|09}}
|-
| 金女月 || {{alignMD|12|15}}
|}
項目 日期
手田水 13
木火土 109
金女月 1215

右對齊方式使用{{0}}模板,使用和顯示方式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項目 !! 日期
|-
| 手田水 || {{0}}1月{{0}}3日
|-
| 木火土 || 10月{{0}}9日
|-
| 金女月 || 12月15日
|}12月15日
|}
項目 沒有加日期
手田水 01月03日
木火土 10月09日
金女月 12月15日
(!)意見:希望強調一下接下來的討論只適用於「表格」內的日期。-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4年4月8日 (二) 16:35 (UTC)
敝人傾向居中。靠右的話,「10月09日」,「月」和「9」之間有空,但「9」和「日」之間沒空,沒了平衡感。--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4月8日 (二) 16:42 (UTC)
我覺得什麼都不修飾就挺好--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9日 (三) 02:03 (UTC)
(▲)同上,感覺原本的樣子就挺好的♠小威♥·★來杯咖啡★ 2014年4月9日 (三) 10:23 (UTC)
不太覺得有必要計較這種對整體閱讀性無關痛癢的細節,因為頂多只差兩個半形字的寬度,並不會真的感覺混亂。反倒是,用了一堆額外的標記或模板,是增加了後續邊修者的負擔。--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4月9日 (三) 13:20 (UTC)
同意。最佳做法是不做修飾。如果必須要對齊日月,寧願用模板,也不要前置零。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4月12日 (六) 05:35 (UTC)
編號 沒有加{{0}}的日期 加了{{0}}的日期
1 12月1日 12月01日
3 12月10日 12月10日
2 12月2日 12月02日
不過前置{{0}}好像有一個附加的用處,那就是當表格做成sortable的時候,插入不會顯示的「0」才會確保日期的排序正確,要不然12月10日的順位會排到12月1日與12月2日前面(因為「0」的編碼順位在「日」字前面)。各位可以試試看右邊這個表,就會發現第二行的日期永遠排不到想要的順序。這是我覺得真正需要用到{{0}}的理由、而非美觀問題,相對的置中模板就完全不知道實用意義何在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4月12日 (六) 15:04 (UTC)
這種功能改一下模板便行了,模板也能排序:
項目 日期
1 13
2 109
3 1231
4 1215
5 228
6 713
7 720
不過大象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完全不修飾日期不能排序。--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4年4月12日 (六) 15:39 (UTC)
(!)意見:我覺得靠右比較好看耶~居中的話只有在排序的時候很整齊,不排序會很花,歪歪扭扭的。如果整體都靠右不管有沒有排序都很整齊!—Vinjacentcob留言2014年12月18日 (四) 15:33 (UTC)

增加格式手冊命名規則

這個提議源於一個存在已久、與足球有關的條目。現時Wikipedia: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中,與年份有關的格式指引,只是與單一年份有關,即是沒有對於多過一個年份、季度性質的指引,引致現時對於標示不同年度(或稱「球季」、「賽季」等)的足球聯賽、盃賽等的方式不一,例如以下條目的標題:

因應上述情況,我提議在格式手冊中加入「年度」此格式指引。「年度」在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中學會考中文科的應用文格式、香港政府的官方文件[1]、台灣政府的官方文件[2]等等都有出現。 參考過英文維基百科,我提議中文維基百科採用的格式如下:

  • 連接號使用中文維基百科格式手冊中的「-」
  • 如第一個年份與第二個年份不是同一個「百年」(即1999年和2000年的例子),兩個年份均須全寫
  • 如第一個年份與第二個年份是同一個「百年」,第二個年份須簡寫
  • 第一個年份後面不須加上「年」一字,第二個年份後面須加上「年度」二字

按照以上條件,例子有「1999-2000年度」、「2014-15年度」等。不知各位意見如何?--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8日 (二) 14:16 (UTC)

贊成。這個問題前年提過: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存檔/2012年11月#時間段類條目名命名規則。各位參考吧,最好把所有條目名中含有時間段的都做一個規範。烏拉跨氪 2014年7月8日 (二) 15:19 (UTC)
我看過了前年的討論後,認為應將時間段區分為季度性、非季度性。季度性的意思大概是一些會定期重覆舉辦或發生的事件,非季度性則是一些只是指明發生時間。例如1946年-1947年蘇聯飢荒不使用「年度」,而會定期舉辦的體育比賽等,則使用「年度」。同時我提議統一使用「年度」而不使用「賽季」,因現時維基百科上不是跨年的體育賽事如中國超級聯賽亞洲冠軍聯賽等都是用「年」而不是「賽季」,如果跨年的用「賽季」,不跨年就用「年」,應該算是不統一。--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8日 (二) 16:13 (UTC)
  • 含時間段條目名的命名規則:
  1. 一般事件採用「起始年-終止年事件名」。年份不簡寫。
  2. 周期性事件且時期不隔年時採用「起始-終止年度事件名」。簡寫終止年份,若不隔年但跨世紀則不簡寫。
  3. 周期性事件且時期隔年時採用「起始-終止年事件名」。不簡寫終止年份。若為賽事類條目可使用「起始-終止賽季事件名」。
User:Antonytse,這樣如何?一般事件起始時間的「年」是否一併省略?烏拉跨氪 2014年7月11日 (五) 04:21 (UTC)
謝謝。我對最後一條規則的看法是依然用「年度」。「年度」一詞其實可以用在兩個非連續的年份。例如[3]這裏的年度則是用來描述2011年-2015年。而第一條規則的「年」字,我建議在起始和終止都使用。--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11日 (五) 07:18 (UTC)
但依詞典而言「年度」僅為12個月,見[4]烏拉跨氪 2014年7月11日 (五) 08:01 (UTC)
我剛剛查了其他的詞典,也的確是說12個月。那麼我建議第三條規則改為「起始-終止年事件名」,而如果是賽事類條目,保留你的建議「起始-終止賽季事件名」,但終止的年份可以簡寫。--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11日 (五) 14:59 (UTC)
  • 含時間段條目名的命名規則:
  1. 一般事件採用「起始年-終止年事件名」。不簡寫年份。
  2. 周期性事件且時期不隔年時採用「起始-終止年度事件名」。簡寫終止年份,若不隔年但跨世紀則不簡寫。
  3. 周期性事件且時期隔年時採用「起始年-終止年事件名」。不簡寫終止年份。若為賽事類條目可使用「起始-終止賽季事件名」,簡寫終止年份。
Antonytse,是否如此?烏拉跨氪 2014年7月12日 (六) 19:54 (UTC)
是的,就是這樣。--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13日 (日) 10:31 (UTC)
各位若無異議,一周後加入格式手冊。烏拉跨氪 2014年7月15日 (二) 11:42 (UTC)
那個我提一個問題,對於#周期性事件且時期不隔年時採用「起始-終止年度事件名」。簡寫終止年份,若不隔年但跨世紀則不簡寫。,那如果2015年每個月都發生的雨衣大盜銀行搶劫事件,不就變成2015-15雨衣大盜銀行搶劫事件了...還是說起始年-終止年如果一樣就可以不寫?♠小威♥·★來杯咖啡★ 2014年7月21日 (一) 16:15 (UTC)
這是同一年。不隔年指的是連續兩年。而且搶劫也不是周期性事件。烏拉跨氪 2014年7月21日 (一) 20:32 (UTC)
沒有異議,不過是否能夠每種情況都有例子,方便理解?--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7月26日 (六) 15:48 (UTC)
Antonytse。查看此類條目的時候發現大部分都是使用「XXX年至XXX年」。如果要修改,可能需要改動大量的條目。是否可慮向現在的大多數靠攏,而不是全部推倒重來。:。烏拉跨氪 2014年8月4日 (一) 08:44 (UTC)
如果要統一的話,怎麼也會有大量改動。但我在觀察與足球相關的條目情況下,「XXX年至XXX年」好像不是大多數。有沒有快速的方法查看現時哪個是大多數? 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4日 (一) 11:37 (UTC)
User:烏拉跨氪:現在這樣的情況還會不會寫進格式手冊?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0:20 (UTC)
AntonytseCategory:2013年至2014年本土足球聯賽這樣使用XXX年指XXX年的條目真的不少。而且我考慮了另一個問題:一般用戶輸入連接號存在困難,所以用連接號是否會造成搜索障礙?烏拉跨氪 2014年8月23日 (六) 10:25 (UTC)
User:烏拉跨氪,如果是「-」這個全形的連接號,一般中文輸入法在全形模式的時候,按下鍵盤上的「-」就可以輸入了,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而按照英文維基百科的方法,可以另外建立使用半形「-」作為名稱的重定向。但分類內香港聯賽的「–」就真的難輸入了,而且是不能直接用鍵盤輸入。另外我看了足球以外的條目,有不少也是使用XXX-XX這種方式。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0:34 (UTC)
Antonytse,在大陸輸入法習慣里,鍵入鍵盤中的「-」,得到的是半角的連接符,而不是全形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問題。還是用「至」比較好,沒有繁簡的問題也不存在輸入的困難。烏拉跨氪 2014年8月23日 (六) 10:48 (UTC)
烏拉跨氪,那會否統一全部用「至」?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3:00 (UTC)
但是「-」不會引起不能搜索,而且可以建立重定向,「-」亦是中文維基百科本來所定義的連接號。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3:08 (UTC)
Antonytse,大陸輸入法在默認設置下是不能鍵入「-」的,所以才會造成搜索的問題。我覺得「至」應該會好些吧。烏拉跨氪 2014年8月23日 (六) 18:25 (UTC)

(紀錄)「1990年代」可寫成「20世紀90年代」,但不簡化成「90年代」或「九O年代」。

於 2009年3月12日 (四) 09:19: special:diff/9548454Special:用戶貢獻/Philinwiki編輯,起因於special:diff/9519165「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中Linforest留言Special:用戶貢獻/Linforest)君的詢問,勉強可以接受,但算共識嗎?! --114.45.46.122留言2014年12月10日 (三) 10:58 (UTC)

(紀錄) 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 在地化

2014年1月6日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存檔/2014年1月#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logspecial:diff/29923921。 --114.45.32.138留言2014年12月12日 (五) 17:05 (UTC)

爭執

log:special:diff/33603731

Wikipedia:格式手冊,請建立「共識決」副署制度!!

log:special:diff/33747709

  1. “1990年代”可寫成“20世紀90年代”,但不简化成“90年代”或“九O年代”。 其中,「20世紀90年代」是人為添加,欠缺相關共識討論決議紀錄。
  2. 資料如次,special:diff/9548454Special:用戶貢獻/Philinwiki編輯,起因於special:diff/9519165「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中Linforest留言Special:用戶貢獻/Linforest)君的詢問。
  • 建議:
  1. 若對現行已大略修改的「Wikipedia:格式手冊」版本,沒有疑義,建議於2014年12月15日前完成共識表決副署,紀錄備查。(否則,Wikipedia:格式手冊高掛屬於Wikipedia:方針與指引,豈非笑話一則乎?!)
  2. Wikipedia:格式手冊共識表決,可考慮每年3次或每3個月進行1次投票表決,若有無增減,均請公告,並紀錄備查。
  3. Wikipedia:格式手冊共識決議紀錄,可考慮「專一條目」(如log檔,避免與Wikipedia:格式手冊各分立討論頁資料相混,可兼當各分立討論頁的索引紀錄檔)統一管理,並作為參考資料於相關討論頁內,也許如「存檔」或單一內鏈,便利查閱。 --114.45.32.133留言2014年12月12日 (五) 04:27 (UTC) (半·瓶水)
你是要改Wikipedia: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才對吧。--113.52.126.43留言2014年12月16日 (二) 12:57 (UTC)
改什麼?!我的目的是Wikipedia:格式手冊等所屬內容已多次異動,但是,距離其上一回共識表決有一段時間,採用包裹表決背書(而非逐一表決,畢竟,也已使用一段時間有餘),以符合其Wikipedia:方針與指引身份而已。 --114.45.47.216留言2014年12月17日 (三) 10:14 (UTC)
返回專案頁面「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存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