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式舟橋

79式舟橋器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舟橋部隊的主力渡河舟橋器材,是蘇聯的ПМП舟橋英語PMP Floating Bridge的變型產品。舟橋是指架設制式浮橋的器材。全套79式舟橋器材包括2個岸邊全型舟、14個河中全型舟、8艘79式舟橋汽艇、1套渡河偵察設備、1套交通指揮設備、1套冬季渡河專用設備和4套路面板。使用黃河JN252軍用越野卡車(稱作舟車)承載運輸舟橋。79式舟橋器材由工程兵科研一所一室研製,江蘇無錫紅旗造船廠、湖北赤壁國營第446廠(華舟廠)生產。79式帶式舟橋和汽艇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85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現在已經用GZM003履帶式重型自行舟橋系統和GQL111輪式重型機械化橋替代。

研製79式舟橋之前,解放軍裝備的62式舟橋[1]是橋板、橋桁和舟體(即浮舟或橋腳舟)分置、笨重複雜。這類舟橋叫做橋腳舟分置式舟橋,完全靠人力拼接架設,體力勞動繁重,使用兵力多,架設速度慢,不便於夜間作業,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要求。62式舟橋的每塊橋面板重達90千克,達到了人力架設時的極限。74式舟橋完全不同,已經是舟體與上部結構製成了一體的承重密封鋼製浮箱,稱作帶式舟橋器材。架設浮橋時,浮舟沿着浮橋縱軸連續緊密拼接就完成了浮橋的架設。但74式舟橋的浮舟是兩折的半舟,即由兩隻單舟絞接組成,只構成了浮橋橋面寬度的一半,需要兩節半舟在水中拼接為全型舟才是完整的一段浮橋。因此,如果用1/4套74式重型舟橋開設發橋,其載重量為25噸。

由79式舟橋器材[2]可以在短時間內架設成連續的帶式舟橋。帶式舟橋是一條容許重50噸坦克縱隊通過的長長的浮橋,由一節一節的河中舟與岸邊舟(二者合稱節套舟)沿着舟橋的縱向拼接而成。每節節套舟由4個單舟絞接在一起構成,每個單舟是一個密封的浮箱及橋面,4個單舟展開時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浮橋。節套舟在陸地上處於「W」型摺疊狀態,由一輛舟車運輸。架設舟橋時,舟車到泛水場倒車至水邊,固定銷鬆開,摺疊的節套舟在車載絞盤控制下滑落泛水,入水後組成節套舟的4個單舟利用水的浮力和鉸接扭力杆的預加內力自動打開展平,全形舟連接後,組合成門橋,汽艇牽引門橋進入橋軸線拼接架設位置。帶式舟橋橋面有凹槽,防止車輛通行時打滑。

79式舟橋可以在流速不大於2.5米/秒的江河架設109米長的50噸浮橋。當重載荷(如坦克)通過時舟橋是單行道,由每節河中舟居中的兩個單舟共同承載坦克行駛重量。當軸壓力小於13噸的輕載荷如汽車通過時舟橋是雙行道。也可以把每節節套舟拆開,由2個單舟為一個橫向單元,寬度由6.6米減為3.3米,連接架設148米長的20噸浮橋。這對於部隊在戰時克服寬闊江河非常必要。此時,坦克等重裝備可以靠門橋漕渡(門橋相當於裝載人員、裝備的駁船,在汽艇推送下浮渡克服水障)。不同節數的79式河中舟連接皆可以構成3舟40噸門橋、5舟60噸門橋、10舟110噸門橋,最大可漕渡軸壓力90噸以下的荷載過河。門橋裝載、卸載時不需要架設碼頭,門橋自帶跳板可以機械化操作,讓坦克、汽車方便上下門橋。

節套舟是舟體(浮箱)、橋桁(承力構件)、橋板(橋面板)合一的密封鋼製箱梁體。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埃及軍隊使用ПМП舟橋成功保障了地面部隊渡過蘇伊士運河。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都江堰映秀鎮紫坪鋪大橋震垮、公路因多處山泥傾瀉而中斷。成都軍區第13集團軍工兵團舟橋營構築4個80噸漕渡門橋,開通紫坪鋪水庫大壩到映秀鎮的岷江水上運輸通道,把救災人員、物資、挖掘機運入映秀鎮,把傷員、受困民眾運出災區。

參考文獻

  1. ^ 62式舟桥器材. [201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 
  2. ^ 79式舟桥器材. [201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