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沃爾斯利子爵加尼特·沃爾斯利

陸軍元帥第一代沃爾斯利子爵加尼特·沃爾斯利 KP GCB OM GCMG VD PC(英語:Garnet Joseph Wolseley, 1st Viscount Wolseley,1833年6月4日—1913年3月25日),是英國陸軍中的一名盎格魯-愛爾蘭裔軍官。沃爾斯利在加拿大、西非和埃及聲名鵲起後,成為了當時影響力非凡、備受尊敬的英國將軍,隨後在英國軍隊現代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第一代沃爾斯利子爵加尼特·沃爾斯利
The Viscount Wolseley
KP GCB OM GCMG VD PC
陸軍元帥沃爾斯利勳爵
出生(1833-06-04)1833年6月4日
 英國愛爾蘭都柏林金橋
逝世1913年3月25日(1913歲—03—25)(79歲)
法國芒通
墓地倫敦聖保羅座堂
效命英國 大英帝國
軍種 英國陸軍
服役年份1852年—1900年
軍銜陸軍元帥
統率陸軍總軍需官
陸軍副官
愛爾蘭陸軍總司令
英國陸軍總司令
皇家愛爾蘭步兵團榮譽團長
參與戰爭第二次英緬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印軍譁變
勒克瑙圍城戰
奪取勒克瑙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芬尼亞突襲
紅河叛亂
第三次英阿戰爭
祖魯戰爭
英埃戰爭
伊斯梅利亞戰役
馬赫迪戰爭
尼羅河遠征
獲得勳章聖柏德歷勳章
巴芙勳章
功績勳章
聖米迦勒及聖佐治勳章
自願勳章
其他工作黃金海岸總督
納塔爾及德蘭士瓦總督
英國駐塞浦路斯高級專員英語List of High Commissioners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 Cyprus

沃爾斯利被認為是新帝國主義時代大英帝國最傑出、功勳卓著的戰爭英雄之一。他曾參與緬甸戰役、克里米亞戰爭印度民族起義、入侵中國、駐軍加拿大、英國-阿散蒂戰爭馬赫迪戰爭。從1895年到1900年,沃爾斯利擔任聯合王國陸軍總司令。他在辦事效率方面的良好聲譽鑄造了一個新的短語「everything's all Sir Garnet」,意為「一切都井井有條」。[1]

早年生活和教育

沃爾斯利勳爵出生於都柏林的顯赫盎格魯-愛爾蘭家庭,他是皇家蘇格蘭邊防軍(第25步兵團)的加內特·約瑟夫·沃爾斯利少校(Major Garnet Joseph Wolseley)和法蘭西斯·安妮·沃爾斯利(Frances Anne Wolseley,婚前姓史密夫)的長子。沃爾斯利家族是施他佛郡沃爾斯利的一個古老的地主家族,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2]沃爾斯利出生於他母親家族所在地的金橋屋。[3]他有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弗雷德里克·沃爾斯利(Frederick Wolseley,1837–1899)和喬治·沃爾斯利爵士(Sir George Wolseley,1839–1921)。[4]

沃爾斯利的父親於1840年去世,享年62歲,留下遺孀和七個孩子靠他的軍隊養老金維持生計。與班上的其他男孩不同,沃爾斯利沒有被送到英國哈羅公學伊頓公學,而是在都柏林當地的一所學校接受教育。家庭環境迫使沃爾斯利在14歲時輟學,並在一家測量員辦公室找工作,賺取薪水以繼續學習數學和地理。[5][6]

早年軍旅生涯

沃爾斯利最初希望進入教會謀生,但他的經濟狀況意味着他需要一位富有的贊助人來協助他進入教會組織。於是,他尋求加入英國軍隊。但沃爾斯利無力支付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入學費用或花錢購買軍官身份,所以只能寫信給他的都柏林同胞第一代威靈頓公爵尋求幫助。威靈頓作為當時的武裝部隊總司令,承諾在沃爾斯利16歲時協助他。[5]然而,威靈頓最終忘了這件事,沃爾斯利轉而求助於公爵的秘書菲茨羅伊·森麻實勳爵,但也沒有成功。此時英國軍隊當時正在從最近一次南非戰爭中的重大傷亡中恢復過來,沃爾斯利寫信給森麻實,「如果尊敬的閣下可以任命我到任何一個團參加戰爭,我將會第一時間動身。」[5]沃爾斯利的母親隨後也寫信給公爵,就他的案件提出上訴。1852年3月12日,18歲的沃爾斯利成為第12(沙福)步兵團的一名少尉,以表彰他父親的軍旅生涯。[7][6]

就在他加入第12步兵團的一個月後,沃爾斯利於1852年4月13日調入第80步兵團,並隨軍參加第二次英緬戰爭[8][9]1853年3月19日,他在一次襲擊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左腿而受重傷。[9]沃爾斯利於1853年5月16日晉升中尉,並因病回家,後於1854年1月27日轉入第84(約克和蘭加士打)步兵團。[10]後又於1854年2月24日轉入當時駐紮在都柏林的第90輕步兵團。[11]他於1854年12月29日晉升上尉[12]

克里米亞

沃爾斯利隨自己的步兵團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於1854年12月在巴拉克拉瓦登陸。他在戰爭中被選為助理工程師,並在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期間跟隨皇家工兵部隊作戰。沃爾斯利在整個圍城期間都參加了戰鬥,他於1855年8月30日在戰壕中受傷,失去了一隻眼睛。[9]

塞瓦斯托波爾被攻陷後,沃爾斯利成為軍需主管將軍的參謀,協助部隊和物資登船,並且是1856年7月離開克里米亞的最後一批英國士兵之一。[9]由於他的事跡在軍報中兩次被提及,沃爾斯利獲得了戰爭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的奧斯曼帝國五等梅吉迪勳章。[13][14][15]

奧爾德肖特加入第90步兵團六個月後,沃爾斯利於1857年3月隨同部隊被派往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9]沃爾斯利所乘坐的船隻在邦加海峽失事,士兵全部獲救,但只剩下他們的隨身武器和少量彈藥。被救起的士兵隨後被送往新加坡,後由於印度民族起義爆發而從那裏被派往加爾各答[16][17]

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

 
在印度對抗印度民族起義的沃爾斯利中校

1857年11月,沃爾斯利在科林·坎貝爾爵士指揮的勒克瑙戰役中表現突出,並成功守衛了阿蘭巴赫的陣地。[9]1858年三月,他參加了勒克瑙最後的圍攻戰。之後,他被任命為霍普·格蘭特爵士奧德土邦部隊的副助理軍需官。[6]在1858–59年的秋冬,他參加了拜斯瓦拉、跨戈格拉和跨拉普蒂戰役,最終徹底鎮壓了叛亂[17]由於他的傑出服務,他經常在軍報中被提及,並獲得了印度民族起義獎章。沃爾斯利於1858年3月24日晉升名譽少校,後於1859年4月26日晉升名譽中校[18][19][20]

在叛亂期間,沃爾斯利對印度人民表現出強烈的厭惡,稱他們為「野獸般的黑鬼」,並評論說印度兵有「在這些黑鬼的血管里流淌着一桶又一桶的污物」。[21]

沃爾斯利在戰爭結束後繼續擔任霍普·格蘭特爵士的參謀,當格蘭特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任命為英國軍隊的司令時,沃爾斯利作為副軍需官隨行。在戰爭中,他參加了生胡戰役、塘沽戰役、大沽口炮台戰役,並隨軍佔領天津北京(在此期間英軍摧毀了圓明園)。[9]他協助部隊在冬季來臨前重新登船。在軍報中,沃爾斯利再次被提及,並因他的服務獲得了獎章。回國後,他於1860年發表了《與中國的戰爭記述》[22][23]1861年2月15日,他的少校軍銜得到確認。[24]

美國內戰和加拿大

 
陸軍元帥沃爾斯利子爵

1862年,沃爾斯利在安提頓戰役結束後不久便辭去軍職,前往調查美國內戰。他在馬利蘭州結識了聯盟國的同情者,並與一名橫跨波托馬克河的信使一起進入維珍尼亞州。在那裏沃爾斯利遇到了羅拔·E·李將軍、占士·朗斯特里特將軍和石牆積遜將軍[9]在維珍尼亞,沃爾斯利還對內森·福雷斯特中將進行了調查。紐奧良的一份報紙發表了沃爾斯利對福雷斯特的十頁調查記錄,其中濃縮了當時傳記作家對他的大部分描寫。這部作品於同年發表在《南方歷史學會雜誌》上,如今被廣泛引用。沃爾斯利在文中提到了福雷斯特在1864年4月田納西州孟菲斯附近的皮羅堡戰役中的角色,據稱在征服皮羅堡後,北軍的黑人士兵和白人軍官被南軍屠殺。但同時,沃爾斯利寫道:「我不認為被襲擊的駐軍有一半被殺或受傷這一事實表明襲擊者有任何不尋常的嗜血行為。」[25]

1861年11月,沃爾斯利是特倫特事件而被派往加拿大省的特勤人員之一。美國內戰結束後,沃爾斯利返回加拿大,後於1865年6月5日成為名譽上校,隨之在加拿大擔任助理軍需官。[26]次年,他參加了抵抗芬尼安襲擊的軍事行動。1867年10月1日,他被任命為加拿大副軍需官。[27]1869年,沃爾斯利撰寫了《戰地服役士兵袖珍手冊(Soldiers's Pocket Book for Field Service》 ,該書此後多次再版。[28]1870年,沃爾斯利指揮了紅河遠征部隊,確立了加拿大對西北地區馬尼托巴省的主權[28]哈德遜灣公司將其對魯珀特土地的控制權移交給加拿大自治領政府時,馬尼托巴省加入了加拿大聯邦。英國和加拿大當局忽視了先前存在的阿西尼博亞委員會,並與它的替代者、由路易斯·瑞爾領導的梅蒂斯叛亂臨時政府進行了不成功的談判。[28]由於當時通訊不暢,鎮壓叛亂的運動變得困難重重。加里堡(今溫尼伯)是馬尼托巴省的首府,是一個被加拿大地盾地區的岩石和森林隔開的地區。不經過美國的通往加里堡的最簡單路線是通過從蘇必略湖延伸600英里的河流和湖泊網絡。[28]令人欽佩的安排和精心組織的運輸反映了沃爾斯利的軍事才能,他在1870年12月22日回國後獲得聖米迦勒和聖佐治勳章[29]1871年3月13日,沃爾斯利獲得巴芙勳章[30]

卡德威爾改革

1871年,沃爾斯利被任命為陸軍部助理副官,負責推進卡德威爾的軍隊改革計劃。[28]改革遭到以軍隊總司令劍橋公爵為首的高級軍事人物的強烈反對。[31]他們的核心意圖是通過擴張預備役來極大地擴大陸軍的潛在力量。既通過引入「短期服務法」,允許士兵在預備役中服完他們任期的第二部分,並通過將民兵(即非正規)營納入新的地方化團結構。在改革計劃執行後,軍隊中的抵抗聲音仍在繼續,沃爾斯利在卡德威爾離職很久之後繼續公開壓制反對聲音以繼續實施改革。[32]

阿散蒂

 
1874年的沃爾斯利

1873年10月2日,沃爾斯利成為塞拉利昂英屬西非殖民地總督和黃金海岸總督。作為西非兩個英屬領土的總督,他負責管理岡比亞黃金海岸尼日利亞西部、東部及北部的殖民地,並在此職位上指揮了對阿散蒂帝國的遠征。1874年1月軍隊抵達之前,沃爾斯利已經在黃金海岸做好了所有安排。在1月31日的阿莫富爾戰役中,沃爾斯利的遠征隊在四小時的戰鬥中擊敗了占人數優勢的阿曼克瓦蒂亞酋長的軍隊,並穿過茂密的灌木叢繼續進軍。經過五天的戰鬥,奧達舒戰役結束,英國人進入了庫馬西,並將其燒毀。沃爾斯利在兩個月內結束了戰爭,並在氣候惡劣的季節開始前重新啟程回國。這場戰爭使他在英國家喻戶曉,沃爾斯利也得到了議會兩院的感謝和25,000英鎊的獎金,隨之於1874年4月1日被提升為名譽少將,以表彰他在戰場上的傑出服務。[33]沃爾斯利還憑藉此次勝利獲得聖米迦勒及聖佐治騎士大十字勳章以及巴芙騎士指揮官勳章[34]倫敦市授予沃爾斯利榮譽之劍,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分別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35]

本土及納塔爾、塞浦路斯和南非

回國後,沃爾斯利被任命為輔助部隊總督察,自1874年4月1日起開始任職。[36]在輔助部隊中,他致力於建立足夠的志願預備役部隊。但發現自己遭到高級軍官的反對後,他寫了一份強有力的備忘錄,並在高級軍官試圖說服他撤回時提出辭職。[32]此後,沃爾斯利成為志願預備隊的終生擁護者。後期評論說,自1860年以來英國軍隊的所有軍事改革都是由志願軍首先引入的。[37]不久之後,由於納塔爾的土著騷亂,沃爾斯利於1875年2月24日被派往該殖民地擔任總督和軍隊司令。[38][39]

沃爾斯利於1876年11月在印度議會中獲得一席之地,並於1877年10月1日正式晉升少將[40]1878年3月25日,沃爾斯利獲得名譽中將銜。[41]同年7月12日,他被任命為第一任駐塞浦路斯高級專員,而塞浦路斯是英國新獲得的領地。[42]

次年,他被派往南非,接替湛士福勳爵擔任祖魯戰爭中的英軍司令。[28]並同時擔任納塔爾德蘭士瓦總督以及南部非洲高級專員。沃爾斯利和他的部下被派往德班。但在7月抵達時,他發現祖魯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28]在建立臨時定居點後,他繼續前往德蘭士瓦。在南非服役期間,沃爾斯利於1879年6月4日晉升名譽上將,並重組了那裏的行政機構,迫使當地土王向英國屈服。[43]沃爾斯利於1880年5月返回倫敦。鑑於他在南非的傑出表現,沃爾斯利被授予南非勳章,並於1880年6月19日獲得巴芙騎士大十字勳章[44]最後,仿佛是為了表明他在帝國的聲望迅速上升,沃爾斯利於1880年7月1日被任命為陸軍軍需官。[45][46]在擔任該職位期間,沃爾斯利發現短期服役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阻力,並利用他日益增長的公眾形象為卡德威爾的改革而鬥爭,特別是在建立儲備金方面。[32]

埃及,尼羅河遠征和陸軍總司令

 
1882年關於沃爾斯利的諷刺畫
 
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隊伍
 
1902年8月9日,愛德華七世的加冕遊行

1882年4月1日,沃爾斯利被任命為陸軍副司令。[47]當年8月,沃爾斯利協助陶菲克帕夏指揮駐埃及的英國軍隊鎮壓烏拉比起義。[48]在佔領蘇伊士運河後,他的部隊在伊斯梅利亞登陸,經過非常短暫的戰役後,他在泰爾凱比爾戰役中徹底擊敗了烏拉比帕夏,平定了叛亂。[48]鑑於他的傑出服務,沃爾斯利於11月18日正式晉升上將,並同時獲封開羅和施他佛特的沃爾斯利男爵[49][50]此外,沃爾斯利再次獲得了議會的感謝並獲頒埃及勳章,奧斯曼帝國赫迪夫則授予他一級奧斯曼尼勳章。[51]

1884年9月1日,沃爾斯利再次被調離其副司令職務,負責指揮尼羅河遠征軍以解救哥頓將軍喀土穆被圍困的駐軍。沃爾斯利不同尋常的策略是乘船沿尼羅河上游前進,而後穿越沙漠發起襲擊,而海軍船隻則直接前往喀土穆。[52]但援助部隊抵達時,喀土穆已經被佔領,哥頓早已陣亡。[48]1885年春天,英軍與俄羅斯帝國在潘吉迪事件上產生糾紛,隨後撤回了遠征部隊。鑑於他在那裏的服務,沃爾斯利的埃及勳章得到了升級。[53]1885年9月28日,沃爾斯利的爵位得到提升,成為沃爾斯利子爵[54]並同時獲得聖柏德歷勳章。應女王的邀請,沃爾斯利一家於1888年秋天從他們在倫敦希爾街6號的故居搬到了格林威治更宏偉的遊騎兵宅邸。[55]

沃爾斯利此後繼續在陸軍部擔任陸軍副司令,直到1890年調任為愛爾蘭總司令。[48]他於1894年5月26日晉升陸軍元帥。[56]1895年11月1日,沃爾斯利被保守黨政府任命,接替劍橋公爵擔任陸軍總司令。[57]這是沃爾斯利在該領域的豐富經驗和他之前在陸軍部本身取得的巨大成功而獲得的職位,然而,沃爾斯利元帥的權力受到新的樞密令限制。在擔任該職務五年多之後,他於1901年1月3日將總指揮權交給了德里克·羅拔斯元帥。[58][59]他還在1897年患了一場重病,此後一直沒有完全康復。[48]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布爾戰爭初期所需的龐大兵力,主要是通過沃爾斯利主導的預備役制度提供的。通過利用正規預備役軍人和志願預備役士兵,英國能夠組建其在國外部署過的最大規模的軍隊。[60]然而,陸軍部的新條件並不合他的意。現在稱為黑色周的慘敗最終導致沃爾斯利在1900年聖誕節期間被解職。在被解除職責後,他在一次演講中將整個議題帶到了上議院[61][62]

沃爾斯利勳爵是維多利亞女王皇權金棒的持有人,並成為1901年2月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的扶靈送葬隊伍中的一員。[63]1902年8月,他在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上扶持皇權金棒。[64]

榮譽和皇家任命

 
沃爾斯利子爵的紋章

1901年初,沃爾斯利受愛德華國王任命率領一個特別外交使團,前往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奧斯曼帝國希臘宣佈新王登基。[65]在他訪問君士坦丁堡期間,蘇丹向他贈送了鑲有寶石的奧斯曼尼勳章。[66]

在1902年6月26日公佈的榮譽名單中,沃爾斯利是功績勳章的獲得者之一。[67]1902年8月8日,愛德華七世在白金漢宮親自向沃爾斯利頒發勳章。[68]鑑於他組建志願軍的功勞,沃爾斯利於1903年8月11日獲得志願軍官勳章。[69]除實際擔任的軍職外,沃爾斯利還是第23(美度石士)步兵團的名譽上校,皇家蘇格蘭人女王步槍志願旅的名譽上校,皇家騎兵衛隊名譽上校和皇家愛爾蘭步兵團名譽團長。[70][71][72][73]

從軍隊退役後,沃爾斯利成為聯合卡斯爾汽輪公司的理事會成員。[74]

英倫海峽隧道

 
沃爾斯利將軍騎着逃跑的獅子

沃爾斯利強烈反對愛德華·沃特金爵士修建英倫海峽隧道的設想。他向議會委員會提供證據表明,該建築可能「對英格蘭來說是災難性的」。他補充說,「無論建造什麼樣的防禦工事,肯定會出現歐陸軍隊出其不意地奪取隧道出口的風險。」由於沃爾斯利的反對意見,軍部提出了各種設計方案,包括將線路從多佛懸崖延伸建立高架橋並最終返回懸崖,這樣皇家海軍就可以隨意轟炸這條線路。但由於多種原因,英倫海峽隧道直到100多年後才通車。[75]

個人生活

 
沃爾斯利的徽章

沃爾斯利於1867年與路易莎·艾斯金(Louisa Erskine,1843年–1920年)結婚。[9]夫妻唯一的孩子是第二代沃爾斯利女子爵法蘭西斯·沃爾斯利(Frances Wolseley,1872年-1936年),法蘭西斯是一位作家,並在格林德創立了女園丁學院。她是沃爾斯利子爵的繼承人,但在她去世後,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爵位因無人繼承而斷絕。[76]

晚年,沃爾斯利勳爵和夫人住在咸頓宮的一間公寓裏。冬季,他和他的妻子經常在法國里維埃拉芒通的別墅度假,在那裏他患上了流感,並於1913年3月26日去世。[77]

1913年3月31日,沃爾斯利被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78]

紀念

 
位於騎兵衛隊閱兵場的沃爾斯利雕像

倫敦騎兵衛隊閱兵場有一尊沃爾斯利的騎馬雕像。[79]在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專門為容納新成立的永久部隊而建造的第一座建築被命名為沃爾斯利兵營。沃爾斯利軍營自創建以來一直被加拿大軍隊使用,並且一直是加拿大皇家軍團的一部分。目前,沃爾斯利軍營被加拿大皇家軍團博物館和該團的第4營使用。[80]

 
位於施他佛郡科爾域治的聖米迦勒和眾天使教堂的沃爾斯利勳爵紀念碑

在施他佛郡科爾域治的聖米迦勒和眾天使教堂中有一塊碑文紀念沃爾斯利元帥。該教堂距離魯格利附近科爾域治的舒格伯勒大廳和沃爾斯利公園不遠。該教堂所在地是沃爾斯利家族的祖居地。[81]

位於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溫尼伯中西部的沃爾斯利住宅區以他命名。[82]此外,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及南非西開普頓都有以沃爾斯利命名的市鎮。[83]

位於諾域治市中心的加尼特勳爵酒吧以沃爾斯利的名字命名,該酒吧俯瞰歷史悠久的市場和市政廳。[84][85][86][87]

沃爾斯利的元帥制服、元帥權杖和他參加各種戰役的紀念品都收藏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卡爾加里的格倫博羅博物館中。沃爾斯利對早期現代歐洲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保持着濃厚的興趣,並收集了與他們中的許多人相關的物品(例如,法蘭西斯·德雷克爵士的一個盒子、與克倫威爾有關的手錶、納爾遜海軍上將占士將軍的喪葬徽章以及沃爾夫的鼻煙壺),沃爾斯利的這些收藏也都被存放在格倫博羅博物館。[88]

沃爾斯利子爵的部分出版物

 

引注

  1. ^ Farmer & Henley 1903,第215頁.
  2. ^ Death of Lord Wolseley. The Times (London). 1913-03-26. p. 7. 
  3. ^ Complete Baronetage: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707–1800, and Jacobite, 1688–1788. W. Pollard & Company, Limited. 1906: 356–357. 
  4. ^ Death of Lord Wolseley. The Times (London). 1913-03-26. p. 7. 
  5. ^ 5.0 5.1 5.2 Field Marshal Garnet Joseph Wolseley, 1st Viscount Wolseley, KP, GCB, OM, GCMG, VD, PC.. Irish Masonic History and the Jewels of Irish Freemasonry. [2017-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6. ^ 6.0 6.1 6.2 Garnet Wolseley, 1st Viscount Wolseley.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7. ^ 第2130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52-03-12. 
  8. ^ 第2130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2-04-13.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Heathcote 1999,第311頁.
  10. ^ 第2151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4-01-27. 
  11. ^ 第2152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4-02-24. 
  12. ^ 第2164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4-12-09. 
  13. ^ 第2190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6-08-04. 
  14.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15. ^ 第2210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8-03-02. 
  16.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17. ^ 17.0 17.1 A Victorian Army Hero. Timmonet. [201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18.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19. ^ 第2211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8-03-24. 
  20. ^ 第2225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59-04-26. 
  21. ^ Hibbert, Christopher. The Great Mutiny: India 1857. Viking Press. 1978: 254. ISBN 9780670349838. 
  22.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23. ^ Wolseley 1862.
  24. ^ 第2248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61-02-15. 
  25. ^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London, 1892, April and May issues
  26. ^ 第22992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65-07-18. 
  27. ^ 第2327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67-07-19.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Heathcote 1999,第312頁.
  29. ^ 第2369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0-12-23. 
  30. ^ 第2371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1-03-14. 
  31. ^ McElwee 1974,第73頁.
  32. ^ 32.0 32.1 32.2 Lehmann 1964,第224頁.
  33. ^ 第2371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1-03-14. 
  34. ^ 第2408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4-04-03. 
  35. ^ Wolseley, Garnet Joseph. Dictionary of Irish Biography. [2021-01-15]. 
  36. ^ 第2408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4-04-10. 
  37. ^ Gregory 2006,第103頁.
  38.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39. ^ 第2418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5-02-26. 
  40. ^ 第2450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7-10-02. 
  41. ^ 第2457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8-04-19. 
  42. ^ 第24605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8-07-16. 
  43. ^ 第24730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79-06-03. 
  44. ^ 第24857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0-06-22. 
  45.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46. ^ 第2483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0-04-27. 
  47. ^ 第2508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2-03-14.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Heathcote 1999,第313頁.
  49. ^ 第2516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2-11-17. 
  50.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51. ^ 第25168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2-11-17. 
  52. ^ 第2539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4-09-09. 
  53.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54. ^ 第2551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5-09-25. 
  55. ^ James 2012,第229頁.
  56. ^ 第2651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4-05-26. 
  57. ^ 第2667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5-01-01. 
  58.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59. ^ 第27263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901-01-04. 
  60. ^ The Boer War. Family History.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 
  61. ^   Chisholm, Hugh (編). Wolseley, Garnet Joseph Wolseley, Viscou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7–778. 1911. 
  62. ^ War Office Administration – Duties of Commander-in-Chief. Hansard. 1901-03-04 [201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3). 
  63. ^ 第2731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Supplement). 1901-05-22. 
  64. ^ The Coronation. The Times (36834) (London). 1902-07-31. p. 8. 
  65. ^ The King – the special Embassies. The Times (36410) (London). 1901-03-23. p. 12. 
  66. ^ The King´s accession. The Times (36427) (London). 1901-04-12. p. 3. 
  67. ^ The Coronation Honours. The Times (36804) (London). 1902-06-26. p. 5. 
  68. ^ 第2747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902-09-02. 
  69. ^ 第27586號憲報. 倫敦憲報. 1903-08-11. 
  70. ^ 第2522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3-05-11. 
  71. ^ 第25926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89-04-23. 
  72. ^ 第26624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1895-05-14. 
  73. ^ 第26988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98-07-19. 
  74. ^ New Castle liner Walmer Castle. The Times (36716) (London). 1902-03-15. p. 11. 
  75. ^ Proposed Channel Tunnel. Hansard. 1929-01-24 [201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76. ^ Heathcote 1999,第314頁.
  77. ^ Death of Lord Wolseley. The Times (London). 1913-03-26. p. 7. 
  78. ^ Geoghegan 1911.
  79. ^ Horse Guards Parade. Secret London. [201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80. ^ Wolseley Barracks. Canadian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trieved 2011-07-29.
  81. ^ Parish Church of St Michael and All Angels, Colwich. British Listed Buildings. [2012-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82. ^ An Historical Walking Tour of Wolseley (Winnipeg). The Manitoba Historical Society. [201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6). 
  83. ^ Raper 1989,第479頁.
  84. ^ Gemma. A New Life for Sir Garnet. Vintage Norwich. 2012-05-30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85. ^ Sir Garnet Wolseley. Norwich Market. Norwich Heritage Projects.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5). 
  86. ^ About the Sir Garnet. The Sir Garnet.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3). 
  87. ^ Bale, David. Norwich market place to get the Sir Garnet Wolseley pub back – but with a different name. Norwich Evening News. 2012-06-29 [201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88. ^ Famous People & Battles. Glenbow. n.d. [201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89. ^ Review: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apoleon by Field-Marshal Viscount Wolseley. The Saturday Review of Politics, Literature, Science and Art. 27 April 1895, 79 (2061): 552.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