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
章學誠(1738年—1801年)。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史學家、思想家。
章學誠 | |
---|---|
大清國子監典籍 | |
籍貫 |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
族裔 | 漢族 |
原名 | 章文斅 |
字號 | 字實齋,號少巖 |
出生 | 乾隆三年(1738年) |
逝世 | 嘉慶六年(1801年) |
出身 | |
|
生平
學誠幼資椎魯,體弱多病,日僅誦百餘言,好深思,隆冬盛夏讀書常至午夜不倦。十四歲,隨父至湖北,二十歲以後學業大進,好讀史部之書。然而科舉不順,曾七應鄉試[1],乾隆三十年,第三次鄉試落榜,拜翰林院編修朱筠為師,朱筠告以「科舉非君所長,不能學亦不足學」,筠藏書甚豐,得以縱覽群籍。又得與邵晉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輝祖、黃景仁等交遊。乾隆三十九年第六次應浙江鄉試落第。[2]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永清縣誌》,是年秋天鄉試中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進士。乾隆四十六年,至河南謀事,歸途遇盜,攜帶所撰文稿蕩然無存,日後寫作必存副稿。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經周震榮介紹,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畢沅待之甚厚。五十五年,畢沅再邀為《湖北通志》總纂。嘉慶五年(1800年),貧病交迫,雙目失明。次年十一月卒。[3]葬山陰芳塢。
家族
著作
章學誠一生精力都用於講學、著述和編修方志。所著《文史通義》,與唐劉知幾的《史通》幷稱史學理論名著。曾編纂《史籍考》,擬盡收古今史部書敘目凡例,總目達三百二十五卷,但書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傳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現存遺稿數十篇。
章學誠一生頗自負,不與劉知幾並稱,他說:「鄭樵有史識而未有史學,曾鞏具史學而不具史法,劉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義》所為作也。」又在家書中說:「吾於史學,蓋有天授。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而人乃擬吾於劉知幾。」[4]他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其見解「頗乖人好惡」,[5]生前沒沒無聞,窮困潦倒。一直到死後,名字被人誤寫為「張學誠」,[6]或「章石齋」。[7]1920年,胡適受了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出版的《章實齋先生年譜》的刺激,兩年後以後出版了一本《章實齋先生年譜》,他表示︰「最可使我們慚愧的,是第一次作《章學誠年譜》的乃是一位外國學者。」
章學誠提出「道(理) 寓於器(事物)」命題,認爲「道」是客觀事物之規律,「求道」應根據對事物的實際考察。所提出「六經皆史」之說[8],主張治經以考證史料和發揮義理相結合,將治經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脫舊經學傳統束縛學術趨向。論文注重內容,反對擬古和形式的傾向,批判了當時桐城派的流弊。其學說至清末始爲人重視。1922年有《章氏遺書》刊行。倉修良稱章為「浙東學派」的「殿軍」[9]。
章學誠相貌不佳,[10]臉上有斑點、耳背,多少有點自卑,使得他的言論極具攻擊性。例如汪中曾批評禮教對女性的約束,章學誠便說汪氏「黑白不分」。章學誠還批評袁枚「好色」,專收女弟子。[11]
評價
參考文獻
- ^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
- ^ 日人內藤湖南的〈章實齋先生年譜〉根據〈金地山印譜序〉,定章學誠於乾隆三十九年應浙江鄉試。胡適1922年版《章實齋先生年譜》無此條
- ^ 汪輝祖《夢痕錄余》嘉慶六年(1801年)條記載:「聞章實齋十一月卒。」
- ^ 《章氏遺書》家書二
- ^ 章學誠〈上錢辛楣宮詹書〉
- ^ 錢林《文獻徵存錄》
- ^ 焦里堂:《讀書三十二贊》
- ^ 錢穆考證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論首見於《報孫淵如書》。根據錢鍾書《談藝錄》的考證,章並非第一位提出「六經皆史」的人,王通、陸龜蒙、劉恕、王應麟、胡應麟、王守仁、王世貞、顧炎武諸人都提過相關論點。詳見倉修良的《章學誠和「文史通義」》第101-103頁。
- ^ 倉修良:《章學誠和「文史通義」》第五章
- ^ 曾燠〈贈章實齋國博詩〉云:「君貌頗不揚,往往遭俗弄。」,見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
- ^ 章學誠《丁己劄記》:「近有無恥妄人,以風流自命,蠱惑士女,大率以優伶雜劇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門大家閨閣多為所誘,徵詩刻稿,標榜聲名,無復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矣!此等閨娃……而為邪人播弄。」
延伸閱讀
[編]
-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店,1976,增訂版台北東大,1996)。
- 山口久和著,王標譯:《章學誠的知識論——以考証學批判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David S. Nivision著,楊立華譯:《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 吳震:〈章學誠是「近代」意義上的「學者」嗎──評山口久和《章學誠的知識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范慰曾:《章實齋年譜》
- 吳天任:1979年,《章實齋的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
- 杜維運:1991年,《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
- 逯耀東:1996年,〈《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期。
- 楊志遠:1995年,〈章學誠的史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