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前199年—前121年4月7日),菑川人,西漢政治家。曾於武帝時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是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政策中起到主導作用的人物之一。

公孫弘
西漢政治家、外交家
公孫
族裔漢族
出生前199年
菑川
逝世前121年
長安
親屬
公孫度

生平

早年

公孫弘生於高祖八年(前199年)。年輕時做過薛獄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貧,只得到渤海海邊放。直到四十多歲,用刀削竹青抄寫《春秋》誦讀學習。奉養後母甚孝謹。

徵召入京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剛即位,招選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時年已六十,以賢良被徵召入,被徵召時,耏水轅固也被徵召,公孫弘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任為博士。後出使匈奴,歸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藉病免官歸家。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徵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1][註 1]。公孫弘拒絕說:「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原更推選。」 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詔諸位儒生。

下制:

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在郊藪,游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不哭;北發渠搜,南撫交止,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水旱,厥咎何由?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公孫弘對策: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

公孫弘的對策被排在最後。對策被送到武帝手上,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擢為第一。公孫弘被召入見,武帝見他相貌姝麗,封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公孫弘又上書說:

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民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

武帝以冊書答復說:

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

公孫弘回答說:「愚臣淺薄,安敢比材於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去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術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於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漢武帝對其言論感到驚訝。

當時,漢朝開通西南夷,設置郡縣巴蜀民對此感到困苦,武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歸來,詆毀西南夷無用,武帝沒有採納。每次朝中議事時,先陳述其開頭,使武帝自行決擇,不肯與朝廷力爭。於是武帝察覺其行事謹慎敦厚,善於辯論,又熟習文法吏事與儒術,武帝很喜歡,一年後遷為左內史

御史大夫

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張歐免官,漢武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當時,漢朝正開通西南夷,東邊置滄海郡,北邊修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諫上,認為這些做法會耗損國力而去經營那些不毛之地,希望能停止。於是武帝讓中大夫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謝罪說:「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武帝從之。

主爵都尉汲黯說:「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漢武帝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景公,食不重不衣,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武帝認為其謙讓,愈厚待之。

丞相

元朔五年十一月乙丑(前125年12月11日),漢武帝免除丞相薛澤職務。

下詔:

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

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從此擔任丞相者必封侯。

當時漢武帝正在興功立業,於是公孫弘開相府東門作為延才之所,與他們商討國家大事。每當上朝時,便將對國有益的見解奏上,漢武帝也常命身邊文學之臣與公孫弘進行辯論。

公孫弘曾上奏:

十賊擴,百吏不敢前。請禁民毋得挾弩,便。

漢武帝將此建議交付朝臣討論。侍中吾丘壽王表示反對,言道:「臣聞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討邪也。秦兼天下,銷甲兵,折鋒刃;其後民以櫌鉏棰梃相撻擊,犯法滋眾,盜賊不勝,卒以亂亡。故聖王務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禮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舉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禮,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聞聖王合射以明教矣,未聞弓矢之為禁也。且所為禁者,為盜賊之以攻奪也;攻奪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於重誅,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竊以為大不便。」呈上奏章,武帝以此詰問公孫弘,公孫弘無言以對。

公孫弘性好猜忌,外表寬厚但心機很深。凡是曾與他不合的人,雖表面上裝友善,後終究要予以報復。中大夫董仲舒為人正直,認為公孫弘阿諛奉承,引起公孫弘的嫉恨。膠西王劉端多次犯法,殺害國中二千石官吏多人。於是公孫弘推薦董仲舒為膠西國相,董仲舒因病而免。

主爵都尉汲黯常詆毀儒生,觸犯公孫弘,公孫弘想藉機殺之,便向漢武帝建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臣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武帝乃從之。

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朝廷正追查黨羽時,公孫弘大病。他認為自己無功而封,官至丞相,應輔佐賢君安撫國家,使人人遵循作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反叛朝廷,都是丞相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病死,無法搪塞責任。

於是上書說:

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

漢武帝答覆:

古者,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幾,獲承至尊,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及後世,若茲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閒,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恃。

於是,漢武帝准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牛酒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病情好轉,就上朝理政了。

漢武帝元狩二年三月戊寅(前121年4月7日),公孫弘去世,[2]壬辰(二十一日),漢武帝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丞相廷尉張湯為御史大夫。

身後

公孫弘子公孫度嗣爵平津侯,為山陽太守十餘年。元封四年(前107年),徵詔巨野史成前往公車,公孫度滯留而不遣送,坐論為城旦

漢平帝元始年間,修功臣後。

下詔說:

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祿以給故人賓客,無有所餘,可謂減於制度,而率下篤俗者也,與內厚富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俗,聖王之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為適者,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相關典故

公孫布被」典故來自《漢書‧公孫弘傳》汲黯評論公孫弘:「弘位在三公,奉(俸)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

延伸閱讀

[]

 史記/卷112》,出自司馬遷史記
 漢書/卷058》,出自班固漢書

參考文獻

  1. ^ 漢書 : 傳 :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 (中文(臺灣)). 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2. ^ 《漢書》卷六: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

書籍

註釋

  1. ^ 此處史料記載互有矛盾,《漢書·武帝紀》言其於元光元年五月,然《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卻又言元光五年,而《漢書·百官公卿表》亦言元光五年,故此處取元光五年。
前任:
不詳
西漢左內史
前130年—前126年
繼任:
李沮
前任:
張歐
西漢御史大夫
第二十一任

前126年—前124年
繼任:
番係
前任:
薛澤
西漢丞相
第十四任

前124年—前121年
繼任:
李蔡

原因:漢武帝新封爵位
西漢平津侯
第一任

前124年—前121年
繼任:
公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