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 (內蒙古自治區)
隋代
585年(開皇五年)[1],設置豐州(現在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南)。607年(大業3年)實行郡制改為五原郡,管轄1縣。
隋朝行政區畫変遷 | |||
---|---|---|---|
區分 | 開皇五年 | 區分 | 大業三年 |
州 | 豐州 | 郡 | 五原郡 |
縣 | 九原縣 永豐縣 安化縣 |
唐代
唐代豐州屬於關內道,630年(貞觀四年),設立豐州都督府。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取消都督府。742年(天寶元年)改為九原郡,758年(乾元元年)恢復豐州。設立天德軍、豐州都防禦使。
唐朝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分 | 貞觀四年 | 貞觀二十三年 | 天寶元年 | 乾元元年 |
州 | 豐州都督府 | 豐州 | 九原郡 | 豐州 |
縣 | 無 | 九原縣 永豐縣 | ||
軍 | - | 天德軍[2] |
- 唐朝豐州刺史
- 張長遜(618年—621年,總管)
- 潘佛壽(武德年間)
- 趙士達(武德年間,都督)
- 劉蘭(628年)
- 史大奈(630年—637年,都督)
- 劉蘭(637年)
- 李素立(649年,都督)
- 元禮臣(655年,都督)
- 臧善安(高宗時,都督)
- 程務挺(679年—683年,都督)
- 崔智辯(683年,都督)
- 婁師德(?—692年,都督)
- 邢思孝(武周時,都督)
- 臧懷義(開元前期,都督)
- 王海賓(714年)
- 呂休琳(716年,都督)
- 袁振(730年,都督)
- 郭英奇(748年—750年,五原郡太守)
- 郭子儀(754年—755年,五原郡太守)
- 辛奉國(大曆年間)
- 李景略(790年)
- 郭鋼(791年)
- 李景略(796年—804年)
- 任迪簡(804年—808年)
- 張煦(808年—811年)
- 高霞寓(811年)
- 周懷義(811年—814年)
- 燕重旰(814年—815年)
- 李奉仙(815年)
- 彭膺(元和末年)
- 李祐(821年)
- 李岵(822年)
- 李文悅(825年—828年)
- 渾鐬(828年—830年)
- 李公政(831年)
- 李逵(839年)
- 田牟(841年—843年)
- 石雄(843年—844年)
- 段文楚(872年)
- 蔡行(875年)
- 李璫(875年)
五代遼金元明
911年後梁在豐州設立天德軍節度使,920年被契丹國攻克,將故豐州和天德軍治所遷至前套地區(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為西南路招討司治所,屬於遼西京道。金代時屬於西京路,元朝屬於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明朝初年屬於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明朝中期入漠南蒙古,豐州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