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颱風莎莉 (1996年)
超強颱風莎莉(英語:Typhoon Sally,國際編號:9616,台灣編號:9618,中國大陸編號:96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3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aring),是199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颱風莎莉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登陸廣東省第二強的颱風,其登陸強度僅次於2014年的颱風威馬遜。此外,莎莉亦是英屬香港歷史上,最後一個導致皇家香港天文台需要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襲港熱帶氣旋。
颱風莎莉 Typhoon Sally(英文) | |||||||||
---|---|---|---|---|---|---|---|---|---|
| |||||||||
| |||||||||
|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1996年9月2日 | ||||||||
消散日期 | 1996年9月9日 | ||||||||
最低氣壓 | 940 hPa | ||||||||
影響 | |||||||||
影響地區 | 菲律賓 臺灣 英屬香港 葡屬澳門 中國大陸 越南 | ||||||||
199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氣象歷史
一個熱帶低氣壓在9月2日於菲律賓以東海域形成。該熱帶低氣壓以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在9月5日增強為熱帶風暴及於6日增強為颱風。在9月7日颱風莎莉迅速增強其中心風力達每小時160海浬之超級颱風,並橫過菲律賓。當進入南中國海時,莎莉的中心風力略減為每小時115海浬。莎莉於9月9日在廣東雷州半島登陸,並在翌日消散。莎莉為中國大陸帶來連場狂風暴雨和破壞,導致114人死亡﹑110人失蹤,經濟損失估計約達15億美元(1996年值)[1]。
影響
莎莉對廣東西部及廣西造成非常嚴重破壞,至少有140人死亡、130人失蹤、2000人受傷。受災最嚴重的城市包括湛江、茂名及陽江,那些城市的通訊、運輸、電力及食水供應中斷。大約30萬間房屋倒塌,至少50萬公頃的農田遭受破壞。在海上,超過60艘船在大風中喪失。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20億人民幣。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最接近當地時間:1996年9月9日凌晨2時
- 最接近當地位置:香港以南約180公里
在香港,一號戒備信號在9月8日清晨5時正懸掛,當時莎莉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東約770公里。本地初時吹微風,逐漸轉吹和緩東北風。莎莉是一股成熟颱風,它接近廣東西部沿岸時,其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續風速高達每小時175公里。莎莉亦是一股異常高速的颱風,它在南海北部的移動速度為每小時38公里,相等於1979年的颱風荷貝,使它們成為該區本世紀至今移動最快的颱風。當莎莉移向香港時,三號強風信號在下午3時正懸掛。晚上風勢迅速增強,開始有狂風驟雨及雷暴。凌晨2時左右,當莎莉到達最接近香港處,即香港以南約180公里時,風向由東北轉為東南。因此,海港變得更當風,該區的強風也普遍增強至烈風。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在凌晨2時15分懸掛,橫瀾島及長洲錄得烈風,最高風速超過每小時80公里。在天星碼頭,京士柏及啟德機場,陣風亦超過每小時100公里。
莎莉迅速遠離,隨着烈風減退,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在清晨5時40分被三號強風信號所取代。所有信號在早上10時15分除下。八號信號僅懸掛了3小時25分鐘,是自1984年強烈熱帶風暴雲茵以來最短。天文台總部在9月9日凌晨2點錄得最低瞬時海平面氣壓為1000.0百帕斯卡。
本地多處遭受破壞,有塌樹、棚架及招牌倒塌,亦有幾宗輕微水浸報告。一名男子在鹿洲附近釣魚時被巨浪鯨吞,葬身大海,他兩名同伴受傷。一名清潔工人在上水滑進了暴漲的河流而溺斃。在馬鞍山,兩名行人被一幢高樓大廈屋頂上墜落的欄杆所傷。
在澳門,除了塌樹及木板外,巨浪加劇了水浸,亦影響低窪地區。
廣東省
中國中央氣象台把莎莉編號為9615颱風。9615號颱風從生成到登陸,移動路徑都比較穩定,以西北偏西方向路徑為主,但移動速度極快,9月6日14時至9月9日14時,平均移速達到32公里/小時。進入南海後移動速度明顯加快,從30公里/小時增加到35-40公里/小時,平均速度達到37.4公里/小時,最快達到了42公里/小時。9月9日11時在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登陸,登陸時12級以上的大風半徑約112公里,湛江東部沿海所有風速儀基本被摧毀,湛江氣象台國家基準站記錄到8級以上大風持續了7小時,12級以上的大風持續了1小時48分鐘,13級以上的大風持續了40分鐘,10時00分至10時37分風速超過40米/秒的次數為9次,測得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48.8米/秒,並3次記錄到57米/秒以上的強陣風,由於風速太大,風速儀的筆尖被風壓出風記錄紙外,超出了觀測極限,沒能錄得實際最大風速和極大陣風。11時00分-11時12分風速最小,期間有5分鐘為靜風,此後風力再度加大。湛江市坡頭區南油西部公司在坡頭南油港灣海面上的南海503船測得最大風速61米/秒,濱海283船測得最大風速65-68米/秒,在湛江港內的台灣怡榮號商船則測得65-70米/秒的最大風速。湛江市氣象台實測9月9日8時氣壓為993.1hPa,10時34分為953.5hPa,10時56分氣壓為942.3hPa,最終訂正最低氣壓結果為938.9hPa以下。而在湛江港30公里外的颱風中心登陸點吳川市吳陽鎮沒有氣象觀測站,極大風速和最低氣壓未知。[3]襲擊湛江港後13時進入北部灣。14時在廣西北海再次登陸。15時風力減弱到8級以下。
為中國大陸帶來連場狂風暴雨和破壞,颱風所到之處,大量房屋倒塌,大片魚、蝦塘和水稻、農作物被風吹倒或淹沒,水產養殖網箱、漁排全部漂失或沉沒,公路樹、香蕉、甘蔗幾乎全部倒伏或折斷,山林成片折斷(沿海林木倒折率達80%) ,致使廣東省西部7個市、27個縣(市、區)、290個鄉鎮嚴重受災,受災人口873萬人,死亡人數330人,倒塌或損壞房屋116.4萬間,農業受災面積44.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18.63億元。湛江港1台集裝箱卸橋吊被颳倒翻到海里,6台起重量為10噸的國產門座起重機、1台日本三菱重工45噸岸邊集裝箱起重機被大風打入海中,6台門座起重機被吹倒摔壞,4台門座起重機臂架跌落;另外有5台嚴重變性損壞和1台操作室損壞,還有部分相互碰撞,行走台車出軌損壞等等,整個湛江港大型機械受損或摧毀達到55台。[4]湛江市共計8016支電線杆折斷或倒地,刮斷高壓線794千米,連接廣州的22萬伏高壓輸電線路的50座鐵塔全部被吹倒或折斷,76條10千伏配電主線中斷,市內其餘輸電線路亦全部被摧毀,湛江電網與省電網解列,湛江全市供電中斷,郵電通信線杆有41835條被刮斷,損毀通信線路863千米,中斷光纜44.3千米,1個微波塔倒塌。供水、通訊、交通亦完全癱瘓。全市停電、停水、停工、停課。沖毀江海堤135.3公里,橋涵168座,農作物受災面積21.84萬公頃,損糧19.1萬噸,沉船3996艘,倒塌房屋超過47萬間,湛江市9個縣市區86個鄉鎮8978自然村的372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29.39億元,死亡人數256人,受傷人數23000人。損壞漁船1099艘,翻沉漁船173艘,死亡61人,失蹤88人。[5]
9615颱風不僅給海南、廣東、廣西一帶沿海地區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也給駐區部隊帶來巨大的損失。南海艦隊的湛江麻斜軍港,錨泊中的20多艘大型軍艦拖水鼓移位,50多艘艦船因相互碰撞而受損,一些甚至被風浪推到了岸上,用於恢復設施和修理裝備的經費高達數億元。沒有預先採取船隻疏散等相應措施,對颱風襲擊後可能發生斷纜拖錨、水鼓移位、艦艇難以駕馭相互碰撞的複雜局面估計不足,未作充分準備,對廠修船隻的防風,直接抓落實不夠,有不按規定注水壓載和未帶救生衣的嚴重隱患。軍、地大量船隻均在湛江港內錨泊、系水鼓,防風錨地內艦船十分擁擠,險情出現後難以處置,造成嚴重損失[6]空2師在遂溪軍用機場剛從俄羅斯購入不久的蘇27戰鬥機,因機庫尚未完工而在停機坪露天停放,受颱風和洪水侵襲遭到傾覆受損,報廢數架,該航空兵師領導遭到嚴厲追責。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紀錄
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 ||
---|---|---|
上一熱帶氣旋 | 海上颱風警報
|
下一熱帶氣旋 |
輕度颱風麗莎 | 強烈颱風魏萊特 | |
輕度颱風麗莎 | 陸上颱風警報
|
強烈颱風溫妮 |
皇家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
---|---|---|
上一熱帶氣旋 | 一號戒備信號
|
下一熱帶氣旋 |
颱風麗潔 | 強烈熱帶風暴威利 | |
颱風麗潔 | 三號強風信號
1996.09.09 05:40 - 1996.09.09 10:15 |
強烈熱帶風暴威利 |
颱風斯寶 |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颱風玉兔 |
颱風斯寶 |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 颱風維克托 |
參考文獻
-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96 Pacific Typhoo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Chapter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2007-01-07.
-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刊1996 (PDF). [2015-07-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0-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梁春泰:「9615、9618號颱風預報服務情況和思考」,《廣東氣象》,1997年第3期。
- ^ 湛江港務局洪福源:「9615號颱風湛江港大型機械受損情況及防風抗台辦法探討」,《港口裝卸》,1997年第1期。
- ^ 國土資源部:1996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
- ^ 周立佳 殷秀良 袁群哲:「從9615和9618號颱風影響和防抗過程看防台」,《2002海洋船舶防台論文集》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