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影特務:關鍵催化
《鏡之邊緣 催化劑》(英語:Mirror's Edge Catalyst,中國大陸譯作「鏡之邊緣 催化劑」,香港和臺灣譯作「靚影特務:關鍵催化」)是一款由EA DICE開發,EA發行的開放世界平台遊戲,於2016年6月7日在 Microsoft Windows、Xbox One和PlayStation 4平台發行。本作為2008年發行的《鏡之邊緣》的重啟之作,圍繞着緋絲的出身以及她試圖推翻統治玻璃之城的極權集團展開[2]。
鏡之邊緣 催化劑 | |
---|---|
| |
官方譯名 |
|
類型 | 動作冒險、平台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 Xbox One PlayStation 4 |
開發商 | EA DICE |
發行商 | EA |
製作人 | 薩拉·揚森(Sara Jansson) |
音樂 | 太陽能場(Solar Fields)[1] |
系列 | 鏡之邊緣 |
引擎 | 寒霜3 |
模式 | 單人、多人 |
發行日 |
|
遊戲玩法
《鏡之邊緣 催化劑》是一款第一人稱動作冒險遊戲,玩家控制緋絲·康納斯(Faith Connors),行進在一個被稱為「玻璃城」的未來城市。遊戲將會發生在三個特性截然不同的區域,分別名為Anchor、Downtown和View[3]。與前作《鏡之邊緣》類似,玩家使用跑酷運動探索城市、完成任務、逃避或擊倒敵人。玩家還可以利用周邊環境的物體,如溜索、壁架和鈎索、干擾器等設備,以供在建築間旅行[4]。當玩家在地圖上標記一個目標時,緋絲的「跑酷者視覺」會被激活,一些物體會以紅色突出標示。這會指引玩家行動,帶領玩家接近其目標[5]。前作的線性世界被代替為一個開放世界、自由漫遊的環境。這給予玩家更多的自由空間,允許玩家用多條路徑到達目標[6]。一開始玩家能活動的只是一個很小的區域,隨着劇情的發展活動範圍將會不斷擴大[7]。
除了戰役任務外,遊戲還引入了諸如時間試驗、競速和環境難題等的支線活動。此外,遊戲世界中還有被稱為「Gridleaks」的可收集物品[8]。遊戲的作戰機制進行了大幅修改[6]。本作移除了玩家對槍支的使用權,專注緋絲的跑酷運動和快速肉搏式攻擊[9]。緋絲在跑步時會進入聚焦模式。只要焦點足夠她就能躲避敵人的子彈[4]。當緋絲執行終結技時,遊戲將切換到第三人稱視角[10]。
遊戲也包括多人部分。與合作或競爭性多人遊戲模式不同,遊戲的特色在於多人同步,玩家在遊戲中的行動可以影響遊戲世界中的其他玩家。賽事排行榜也會展出。[11]
劇情
背景
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國家:卡斯卡迪亞,整個國家被大財團大家族所統治,他們組成了一個叫做「礫岩」的組織,將民眾分為三六九等,上層社會的人士擁有巨大的特權,衣食無憂;中產階級每天都在庸庸碌碌的工作,心安理得的沿着既定的生活軌道前進;但是下層階級則每天都受到壓迫,無法抬頭,以克虜格家族為首的礫岩組織依靠克虜格安保公司作為執法隊伍,以高壓政策壓迫着下層人民。
然而下層人民的反抗從未停止。為了反抗礫岩的高壓統治,一群有着自由信念的人站了出來,通過在樓房之間飛檐走壁,來為顧客們傳遞重要信息,這些人被稱為信使。然而除了信使外,還有其他的反政府組織在地下秘密活動,但是終於都走上檯面與政府公開對抗。
在一場失控的和平示威「十一月暴動」中,礫岩的首腦,以及克虜格家族的當家——加百列·克虜格下令開火鎮壓示威,在暴動中,緋絲·康納斯的父母被殺,緋絲與雙胞胎姐妹凱特失散。隨後緋絲被鏡之城的信使首領——諾亞所收養,並且被訓練成為了一名出色的信使。
在緋絲18歲那年,由於某些原因,緋絲不得不幫助鏡之城最大黑幫的首領——道元所做事。但是在一次行動中,緋絲為了保護他人而被擒,被判刑1年,隨後由於在獄中犯事被再次加判9個月。在入獄前,道元為緋絲偽造了一個「菲尼克斯·卡朋特」的假身份。
主線
在入獄兩年後,緋絲刑滿出獄。正當緋絲要乘坐監獄安排的囚車離開監獄時,卻被由諾亞派出的新人信使——伊卡洛斯所救走。在與諾亞的通訊中得知,那輛囚車並不是將緋絲送離監獄,而是要將其直接送往灰區的食物農場。在伊卡洛斯和諾亞的支援下,緋絲順利脫逃。隨後諾亞告知緋絲,信使大本營已經遷往微風客運站的上方。之後緋絲順利回歸信使工作,並且向諾亞致歉。
諾亞建議緋絲前往尋找一位已經退休,現在以養鴿子為生的老信使——鳥人,讓他重新指導緋絲讓她能重新融入信使生活。在半途中,緋絲收到了以販賣情報以及塗鴉為生的朋友——阿牧的通訊,阿牧需要她在城市各處的繼電器中獲取控制芯片,並且將其送到指定地點以支援在灰區的反抗勢力。
在當晚,諾亞接受了一個前往極樂實驗室里進行調查的委託,諾亞把任務交由緋絲去完成。通過伊卡洛斯的探查,緋絲從清潔工維護完大廈外牆後由於大意未關閉的一扇防盜網中潛入了極樂實驗室。但在獲取資料的時候,緋絲發現了一位黑衣男子也潛入了此處。隨後緋絲跟蹤黑衣男子前往極樂實驗室的核心區域,發現男子在竊取機密資料。但隨即男子被加百列·克虜格所發現並制服,但就在克虜格要審問男子的時候男子卻趁其不備服下了氰化物自盡,而緋絲則趁着克虜格不注意盜走了從男子身上掉下的裝有機密資料的硬盤。隨後緋絲在克虜格安保公司的圍剿當中逃出重圍回到大本營。但是由於這塊硬盤,緋絲與諾亞起了爭執。
回到大本營時緋絲看到諾亞為了極樂實驗室與寶博爆炸案的事情正在與黑色十一月組織的首領——瑞貝卡·塞恩爭執,諾亞並不同意瑞貝卡的激進做法,但瑞貝卡堅持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緋絲決定親自找道元交涉。道元表示如果想要還清緋絲欠他的債務的話,就要幫他做事。隨後道元讓緋絲前往在建的安南熙百貨,破壞樓頂的調諧質塊阻尼器。緋絲在破壞阻尼器之前啟動了火災警報讓工人們疏散。
在破壞阻尼器後,諾亞聯繫了緋絲,表示伊卡洛斯失蹤了,需要緋絲去尋找他。此時伊卡洛斯正被關在一個通電的牢籠內,需要緋絲去關閉電閘。當緋絲關閉電閘後,突然收到了大本營被攻擊的消息,兩人意識到伊卡洛斯的被捕其實是克虜格安保公司的調虎離山之計,他們的目的是大本營。隨後兩人火速趕回大本營,但卻發現大本營已被搗毀,而諾亞失蹤。在追蹤的途中緋絲發現了行動的指揮者是克虜格身邊的白衣女子。隨後緋絲與伊卡洛斯被大批克虜格保安圍攻,最後依靠純熟的戰鬥技巧,緋絲順利逃脫。
在伊卡洛斯的建議下,僥倖逃脫的兩人準備前往重劃區的地底投靠黑色十一月。在前往重劃區的途中,緋絲看到了克虜格放出的諾亞被殺的消息。當到達黑色十一月基地後,緋絲和瑞貝卡起了爭執,瑞貝卡表示緋絲拿到手的東西是個麻煩,現在只有她能罩住緋絲。
次日瑞貝卡找到緋絲,表示克虜格安保公司已經找到地下,並且放置了無人哨戒炮,瑞貝卡需要緋絲在哨戒炮啟動前摧毀哨戒炮。在破壞哨戒炮後,瑞貝卡調查到了白衣女子的動向,眾人密謀準備以瑞貝卡自己作為誘餌引出白衣女子並且使其進入埋伏以抓住她來威脅克虜格逼迫其與黑色十一月交換人質。瑞貝卡安排伊卡洛斯與緋絲清理逃脫路線。在伊卡洛斯的吊機支援下,緋絲成功的關閉了所有哨戒炮,而黑色十一月也順利的抓住了白衣女子。隨後瑞貝卡對白衣女子進行審問,而白衣女子看到緋絲的時候露出了一絲驚訝的神情。
阿牧給緋絲帶來了一個情報:大本營附近也被克虜格安保公司安裝了監控天線。當緋絲回到大本營時卻發現大本營已被重兵把守,但緋絲仍然破壞了監控天線。隨後道元聯繫了緋絲,稱諾亞可能還沒死,只要緋絲願意為道元再做一件事,就會透露諾亞的情報,緋絲答應了道元的請求。
緋絲回到地牢,跟白衣女子進行交涉並且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白衣女子能提供情報給緋絲且情報屬實,緋絲就會放走她。白衣女子透露只有克虜格高層才有權限從主機上調出資料,隨後緋絲聯繫了塑膠怪,讓她幫忙入侵克虜格主控中樞。塑膠怪讓緋絲通過VTOL進入克虜格安保公司總部。緋絲通過維護通道潛入服務器區並且連線了服務器,獲得了囚犯名單,得知諾亞被關在一個叫做「王國」的設施。隨後塑膠怪協助緋絲通過地鐵回到微風客運站。
順利逃脫的緋絲馬不停蹄的前往道元的住處尋找道元,意圖以當道元的信使為條件換取王國設施的方位,但道元並未答應,不過還是透露了王國設施在重劃區的地下,也就是黑色十一月總部的下面。隨後緋絲回到黑色十一月總部,卻發現白衣女子被帶走,將要被處決。緋絲趕在處決前趕到並阻止了處決,並且說出了白衣女子就是自己的雙胞胎姐妹凱特·康納斯的事情。原來當年凱特與緋絲失散後被克虜格所收養,並且改名為伊莎貝爾·克虜格。緋絲向瑞貝卡談條件,讓其暫時放棄處決凱特。
伊卡洛斯想要與緋絲一起進入王國營救諾亞,但緋絲要求伊卡洛斯留在黑色十一月看管凱特,她自己獨自一人潛入王國。在潛入的時候,塑膠怪查出了鏡之反射其實是一種通過注射進入人體而對人民思想行為進行監控的納米機器人,而架設在各處的監控天線其實就是鏡之反射的控網節點。伊卡洛斯跟緋絲透露瑞貝卡準備將凱特帶往地面,但是由於訊號干擾使得通訊中斷。
在進入地下監獄時,緋絲遇到了此前在極樂實驗室與克虜格一同出現的雅琳·米拉部長,而她現在也作為了王國的階下囚。雅琳向緋絲說出了她以前曾經與緋絲父母共事的事情,並且她是因為對於鏡之反射的追問過多,同時由於緋絲盜走鏡之反射設計圖的原因所以被克虜格當作替罪羔羊而逮捕入獄。雅琳向緋絲透露,諾亞在一小時前被克虜格帶到審問室進行審問。緋絲答應雅琳幫她逃離王國。當緋絲到達拷問室時,發現克虜格正在拷問諾亞,但是諾亞不肯透露緋絲的任何消息。克虜格惱羞成怒的處決了諾亞,儘管緋絲衝進拷問室關閉了處決系統,但仍然無力回天。
次日,緋絲前往道元的住處,對諾亞之死、母親以前是鏡之反射的開發人員以及凱特在克虜格手下做事的三重打擊下,緋絲自暴自棄,但是道元的一番激將話語使緋絲重新振作起來。道元向緋絲透露,克虜格在奇景區有一間私人公寓,在那裡可以直接連接上克虜格的私人網絡獲取他的指紋來阻止鏡之反射。道元讓塑膠怪幫助緋絲找到進入公寓的路,但塑膠怪表示由於之前入侵克虜格服務器區域的事情,克虜格安保公司已經全部更換了通訊系統,同時上次通過VTOL入侵的方法也行不通,雅琳則提議緋絲穿過馬勒思美術館到達公寓。緋絲突出重圍進入了克虜格的家庭辦公室。但正當緋絲下載克虜格的指紋的時候,克虜格發現了緋絲入侵。儘管克虜格對緋絲曉之以情想要拉攏緋絲,但是緋絲並不買賬。正當克虜格惱羞成怒準備命人抓住緋絲時,遠處的鏡之城地標建築——沙德大廈突然發生大爆炸。由於爆炸導致克虜格的安全系統混亂,緋絲得已通過抓住無人機逃離現場。
回到塑膠怪的巢穴,雅琳告訴緋絲,必須要趕在沙德倒塌之前將指紋和病毒連入最高控網,否則一旦沙德倒塌,就無法再連接最高控網主機,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鏡之反射啟動。但是前提是要先入侵位於市區的三個客運控制中樞以干擾地鐵信號,好讓緋絲能順利通過地鐵潛入沙德。
在出發前眾人祝願緋絲能平安歸來。緋絲成功進入了沙德主機。但正當緋絲要將病毒輸入主機時,克虜格帶着兩個哨兵出現在主控室。緋絲怒斥克虜格扭曲了母親的理念,但克虜格則為自己辯解,隨後命令哨兵逮捕緋絲。在緋絲放倒哨兵後,克虜格想要奪走硬盤阻止病毒載入,但緋絲阻止了克虜格的行動。隨後克虜格拔出警棍想要擊倒緋絲,但是被緋絲輕鬆打倒。而在此時,凱特進入主控室,克虜格立馬下令要凱特奪走硬盤,但當凱特正準備行動的時候,病毒載入完畢。見勢不妙的凱特奪路而逃,而緋絲則連忙追了上去。
緋絲一路追着凱特到了沙德副樓的停機坪,然而凱特懷着對緋絲當年拋棄她的恨意與緋絲大打出手。儘管緋絲如何解釋,凱特仍然無動於衷,但最後還是無法對自己親姐妹下手。此時停機坪就要倒塌,而克虜格乘坐着VTOL試圖接走凱特,但緋絲揭露了克虜格殺死父母的真相。惱羞成怒的克虜格命令手下開槍,但凱特攔在了緋絲面前使得克虜格無法命令開槍。正當克虜格猶豫之際,大樓倒塌的碎石擊中了VTOL,克虜格從VTOL上掉下,而此時停機坪也開始倒塌,緋絲將要墜落深淵但是抓住了平台邊緣。正當緋絲無力支撐將要墜落深淵之際,凱特及時趕到抓住緋絲並把她救了起來。然而後方傳來了克虜格的呼喊,緋絲勸說凱特別走,但凱特仍然拋下緋絲離去。緋絲在獲救後連忙逃離墜落的停機坪,當她以為凱特與克虜格與停機坪一同墜落深淵的時候,她看到了凱特已經登上一台VTOL逃離,然而克虜格卻並未出現在VTOL上。緋絲目送凱特乘坐VTOL離開了沙德。
最後,緋絲從道元處拿回了母親的心血,並讓伊卡洛斯將其紋在自己右臂上。雖然鏡之城還是和以前一樣一成不變,但是人民的反抗意識已經出現,緋絲他們已經掀起了開端,只等最後一點火星即可燎原。緋絲、伊卡洛斯和雅琳三人重建了大本營,他們從電視新聞得知,凱特已經接過克虜格安保公司總裁的位置,而克虜格則在沙德事件中殞命。當伊卡洛斯詢問緋絲以後的打算時,緋絲表示仍然會作為一個信使活下去。
開發
《鏡之邊緣》新作於2013年6月在E3 2013的EA新聞發布會上正式披露。遊戲將登錄Microsoft Windows、Xbox One和PlayStation 4平台[12]。遊戲宣布為《鏡之邊緣》的前傳,展現緋絲的早年[13]。遊戲將使用新的寒霜3引擎代替虛幻引擎[14]。但之後薩拉·揚森稱遊戲不能被視為重啟或前傳[6]。EA於2013年證實本作將是一個「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15]。根據DICE總經理卡爾·馬格納斯·特勒德松(Karl Magnus Troedsson) ,遊戲將專注第一人稱戰鬥機制,這基於前作的第一人稱運動力學[16]。由於遊戲採用自由漫遊環境,跑酷者的視野被完全重新設計以適應這種結構。在《催化劑》中,玩家可以計算出目標或路徑點的路徑[17]。
遊戲於E3 2014上做了第二次展示。新《鏡之邊緣》將會為緋絲和跑酷者提供更多樣的玩法,他們將致力於一個比前作更大的目標[18]。2014年1月,前作編劇蕾哈娜·普拉切特在Twitter上表示她和大多數原作團隊成員都不會參與新遊戲的開發[19]。《鏡之邊緣 催化劑》確認計劃於2016年2月23日發布,但之後發布時間被推遲[20]。
《鏡之邊緣 催化劑》於E3 2015之前的2015年6月正式公布。DICE產品經理薩拉·揚森確認遊戲並非續作,但會深入探索緋絲的過去,同時加強對上一作第一人稱視角的體驗[21]。6月15日於E3,DICE發布了《鏡之邊緣 催化劑》的新預告片,展示了遊戲的故事情節與設定元素[22]。遊戲將為開放世界設計並且緋絲將不能再使用槍支[23]。遊戲的珍藏版於2015年7月9日公布,包括一個緋絲的塑像、一份鋼製書冊、一副平版畫、臨時紋身貼和一個包裝盒等[24]。
DICE宣布《鏡之邊緣:緒論》(Mirror's Edge: Exordium)將作為前傳漫畫書引出《鏡之邊緣 催化劑》的故事情節。漫畫於2015年9月9日由黑馬漫畫出版。[25]
2015年9月30日,前作《鏡之邊緣》的原聲作曲家太陽能場宣布再次為《催化劑》譜曲創作[26]。10月29日,EA宣布本作將發售時間延期至2016年5月24日,讓DICE有更多的時間打磨遊戲[27][28]。2016年4月21日,EA和DICE宣布本作再次將發售日延期至2016年6月7日[29]。
評價
評價 | ||||||||||||||||||||||||||
---|---|---|---|---|---|---|---|---|---|---|---|---|---|---|---|---|---|---|---|---|---|---|---|---|---|---|
| ||||||||||||||||||||||||||
|
參考資料
- ^ Solar Fields returns to create the Mirror's Edge™ Catalyst Soundtrack. [2015-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
- ^ Khan, Zarmena. DICE Confirms Mirror’s Edge Catalyst Is a Reboot, Tells the Story of Faith’s Origin. 2015-08-08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 ^ 《镜之边缘:催化剂》新截图 富饶玻璃城亮相. 遊民星空. 2016-03-18 [2016-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8).
- ^ 4.0 4.1 Nunneley, Stephany. Mirror’s Edge Catalyst videos demonstrate the game’s combat and movement. VG 247. 2016-03-03 [2016-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Hawkins, Josh. E3 2015: Mirror's Edge Catalyst is the Faith Connors that Fans Deserve. Shacknews. 2015-06-16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 ^ 6.0 6.1 6.2 Kollar, Philip. Mirror's Edge Catalyst Works Wonderfully As An Open-World Game. Polygon. 2015-06-16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 ^ 《镜之边缘:催化剂》细节 游戏并非重启而是重生. 遊民星空. 2015-06-19 [2016-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Scammell, David. E3 2015: Mirror's Edge Catalyst marks the faithful return of a classic - but the E3 demo disappoints. VideoGamer.com. 2015-06-16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8).
- ^ Matulef, Jeffery. Mirror's Edge Catalyst won't let you use guns, ever. Eurogamer. 2015-06-17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 ^ Hindes, Daniel. The Near-future Free-roaming of Mirror's Edge Catalyst at E3 2015. GameSpot. 2015-06-16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Dyer, Mitch. E3 2015: Mirror's Edge Catalyst's Campaign Has Multiplayer Features. IGN. 2015-06-17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You’re Not Dreaming: A New Mirror’s Edge Game Actually Exists. Kotaku. 2013-06-10 [201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 ^ Evans-Thirlwell, Edwin. News: Mirror's Edge 2 announced – an origin story for Xbox One – Xbox 360 – The Official Magazine.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13-06-10 [201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EA announces Mirror's Edge 'reboot' for next-gen consoles (video). Engadget. 2013-06-10 [201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 ^ New Mirror's Edge is open-world. GameSpot. 2013-06-12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 ^ Robinson, Andy. Interview: DICE on Dividing Battlefield and Conquering Star War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4-06-23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5, 2014).
- ^ Reseigh-Lincoln, Dom. Mirror's Edge Catalyst’s open-world meant redesigning Runner Vision. Edge. GamesRadar. 2015-08-25 [2015-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5).
- ^ Mackintosh, Kieran. Prototype Footage of Mirror's Edge 2 Revealed. Cheat Code Central. 2014-06-09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O'Brien, Lucy. Mirror's Edge writer isn't working on reboot. IGN. 2014-01-07 [201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 McWhertor, Michael. Mirror's Edge 2 is coming in early 2016. Polygon. 2015-05-05 [2015-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6).
- ^ Dyer, Mitch. Mirror’s Edge: Catalyst Subtitle Is Official. IGN. 2015-06-09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 ^ Official Mirror’s Edge Catalyst Announcement Trailer. Electronic Arts. 2015-06-15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 ^ Fekete, Bob. Mirror's Edge Catalyst Will Be Open World, Will Not Feature Gun Combat. iDigitalTimes. 2015-06-16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 ^ Nunneley, Stephany. Here’s what the $200 Mirror’s Edge Catalyst Collector’s Edition looks like. VG247. 2015-07-09 [201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 ^ Saed, Sherif. Mirror’s Edge Catalyst box art and comic book revealed. VG247. 2015-06-11 [2015-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At Least Mirror's Edge 2 Has Got The Music Right. Kotaku. 2015-09-30 [2015-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Scammell, David. Mirror's Edge Catalyst delayed to May 2016. VideoGamer.com. 2015-10-30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Sheriden, Conner. DICE explains why Mirror's Edge Catalyst is delayed. GamesRadar. 2015-10-30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 ^ UPDATE ON THE MIRROR’S EDGE™ CATALYST LAUNCH. Mirror's Edge™ Catalyst. [2016-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5) (美國英語).
- ^ Carter, Chris. Review: Mirror's Edge Catalyst. Destructoid.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Reeves, Ben. A Hop, Skip, And A Sophomore Slump - Mirror's Edge Catalyst - PlayStation 4. Game Informer.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Paras, Peter. Mirror's Edge Catalyst Review. Game Revolution.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1).
- ^ Butterworth, Scott. Mirror's Edge Catalyst Review. GameSpot.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Hurley, Leon. Mirror's Edge Catalyst Review. GamesRadar.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 ^ McCaffrey, Ryan. Mirror's Edge Catalyst Review. IGN.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 ^ Roberts, Samuel. Mirror's Edge Catalyst review. PC Gamer.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Gies, Arthur. Mirror's Edge Catalyst review. Polygon. 2016-06-06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Mirror's Edge Catalyst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June 12, 2016].
- ^ Mirror's Edge Catalyst for PlayStation 4 Reviews. Metacritic. [June 12, 2016].
- ^ Mirror's Edge Catalyst for Xbox One Reviews. Metacritic. [June 12, 2016].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