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
生平
年少時與華歆、邴原一起四處遊學,稱「一條龍」,並且與當時名士陳紀相敬交好。東漢末經歷黃巾之亂和州牧割據,天下大亂,管寧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亂,以示不離北方故土之意;於是與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遼東避亂。他們到時都受遼東太守公孫度歡迎,專門騰出驛館來請他們居住,但管寧見過公孫度後卻在山谷結草廬居住。他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樣是逃避戰亂的人,於是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即使公孫康意圖任命管寧為官,助自己脫離東漢獨立,都因為對管寧的敬重而不敢提出。後來曹操迎漢獻帝後自任司空,曾辟命管寧,但遭遼東太守公孫康攔下不作通知。
後來中原漸漸安定,到遼東的人們紛紛回鄉,惟獨管寧仍不打算離開。黃初四年(223年),經司徒華歆推薦,魏文帝曹丕下詔召還他,管寧見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恭懦弱,而其侄子公孫淵有雋才,預料將來公孫淵會奪權,於是才與家屬返回故鄉。公孫恭當時親自送他,又贈送了許多禮物;但到岸後,卻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和公孫恭的贈物,全部送還。曹丕又下詔以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固辭不受。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即位,太尉華歆以患病為由請求退位,並讓位給管寧。明帝不接納,但接受推薦,下詔要任命管寧為光祿勳,更下令青州刺史派屬官親自到管寧家迎接,並準備車輛、侍從、廚子等接他上任。但管寧卻上書委婉陳情,說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擔負「棟樑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懇求還鄉。後來直至青龍年間,桓范舉薦他[1],明帝也都多次徵命,管寧都沒有應命。
正始二年(241年),太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待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齊王曹芳推薦管寧,齊王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請他。同年管寧病故,時年八十四歲。著有《氏姓論》。
性格
逸事
- 當時人稱華歆、管寧和邴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 世說新語:管寧與華歆共同在園中鋤菜,見地有塊金子,管寧照樣揮鋤視金與瓦石一樣,華歆卻拿起來看才擲到一旁去。又曾同席讀書,有坐著軒車並穿著華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不作理會,繼續讀書,但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管寧便把蓆子割開兩邊,分開來坐,說:「子非吾友也!」。此為割席斷交的典故。
- 管寧從遼東回來時遇到暴風,其他船都沉沒,只有管寧所坐的船安然無恙。當時正值夜晚,四周無光,船中人不知將船泊在哪裏暫時避風,此時忽然望見有火光,船人於是朝火光駛去,到了一個小島,但島上並沒有人,更加無火燃燒過的痕跡。
家庭
- 管邈:管寧之子,管寧死後拜為郎中,後為博士。
歷史評價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 ^ 《藝文類聚》卷37引《魏桓范薦管寧表》:臣聞殷湯聘伊尹於畎畝之中,周文進呂尚於渭水之濱,竊見東莞管寧,束修著行,少有令稱,州閭之名,亞故太尉華歆,遭亂浮海,遠客遼東,於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屋蔽衣,逾於原憲,臣聞唐堯寵許由,虞舜禮支父,夏禹優伯成,文王養夷齊,及漢祖高四皓之名,屈命於商洛之野,史籍嘆述,以為美談,陛下紹五帝之鴻烈,並三王之逸軌,膺期受命,光昭百代,仍有優崇之禮,於大夫管寧,寵以上卿之位,榮以安車之稱,斯之為美,當在魏典,流之無窮,明世之高士也。臣以為既加其大,不受其細,可重之以玄纁,聘之殊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