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穆(?—?),字叔仁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劉宋晉壽安陸東萊三郡太守李抗的兒子[1],北魏官員。

生平

李思穆的父親李抗從涼州橫渡到江東,因此在南方做官。李思穆有才度和器量,善於談論,擅長草書隸書,為當時所稱道。太和十七年(493年),李思穆攜帶家屬從漢中郡歸附北魏,出任步兵校尉,因為給母親守喪而解除官職,服喪結束後擔任都水使者魏孝文帝元宏南征時,李思穆以都水使者的官職兼任直閤將軍,跟從平定南陽,因為功勞被賜予樂平子的爵位,不久出任司徒司馬魏宣武帝元恪即位後,李思穆晉升為樂平伯。彭城王元勰定州刺史時,召請李思穆擔任司馬,兼任鉅鹿郡太守。元勰轉至揚州鎮守時,仍請李思穆擔任司馬。州府解散後,李思穆出任征虜將軍太中大夫,外任京兆郡內史,在郡任官八年,很有政績,被徵召入朝擔任光祿大夫魏孝明帝元詡初年,李思穆出任平北將軍中山郡太守,還未上任,又升任為安北將軍營州刺史,在任內去世,虛歲六十一,朝廷贈予安西將軍華州刺史。永安年間,李思穆的兒子李獎為魏孝莊帝元子攸所親近優待,重新越級贈予李思穆衛將軍中書監左光祿大夫,諡號宣惠[2][3][4]

家族

祖父

父親

兒子

李思穆有十四個兒子,可考者兩人[5]

  • 李斌,嫡子,北魏散騎侍郎、樂平伯
  • 李獎,李斌之兄,北齊侍中、冀瀛滄三州大使、魏尹、廣平侯

參考資料

  1. ^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姑臧大房出自興聖皇帝第八子翻,字士舉,東晉祁連、酒泉、晉昌太守。三子:寶、懷達、抗。抗,東萊太守。生思穆,字叔仁,後魏營州刺史、樂平宣惠伯。生獎,字道休,北齊魏尹、廣平侯。生瓌,黃門郎。生斌,散騎侍郎,襲樂平伯。
  2.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韶從叔思穆,字叔仁。父抗,自涼州渡江左,仕劉駿,歷晉壽、安東、東萊三郡太守。思穆有度量,善談論,工草隸,為當時所稱。太和十七年,攜家累自漢中歸國,除步兵校尉。遭母憂解任。起為都水使者。及車駕南伐,以本官兼直閤將軍,從平南陽,以功賜爵為伯。尋除司徒司馬。彭城王勰為定州,請為司馬,帶鉅鹿太守。勰徒鎮揚州,仍請為司馬。府解,除征虜將軍、太中大夫。出為京兆內史,在郡八年,頗有政績。徵拜光祿大夫。肅宗初,除平北將軍、中山太守,未拜,遷安北將軍、營州刺史。卒於位,時年六十一。贈安西將軍、華州刺史。永安中,子獎為莊帝所親待,復超贈思穆衛將軍、中書監、左光祿大夫,諡曰宣惠。
  3. ^ 《北史·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抗子思穆,字叔仁。有度量,善談論,工草隸,為當時所談。太和十七年,攜家累自漢中歸魏,位都水使者。及車駕南伐,以本官兼直閤將軍,從平南陽,以功賜爵樂平子。宣武踐祚,進爵為伯。累遷京兆內史,在郡八年,頗有政續。卒於營州刺史,贈安東將軍、華州刺史。有子十四人。
  4. ^ 《北史·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斌兄獎,字道休,為莊帝所親,超贈思穆衛將軍、中書監、左光祿大夫,諡曰宣武。
  5. ^ 《北史·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有子十四人。